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頸部

鎖定
頸部的上界為下頜骨下緣、下頜支後緣、乳突和枕外隆突的連線,下界即胸骨上緣、鎖骨、肩峯和第七頸椎棘突間的連線。該局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分為前方的固有頸部和後方的項部;固有頸部以胸鎖乳突肌為界,區分為頸前區,頸外側區及胸鎖乳突肌區。頸前區亦稱頸前三角,被二腹肌及肩胛舌骨肌分為頦下三角、下頜下三角、頸動脈三角、肌三角。頸外側區亦稱頸後三角,該三角被肩胛舌骨肌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三角。
中文名
頸部
外文名
neck
拼    音
jǐngbù
分    區
以斜方肌前緣為界
功    能
把頭部和軀幹部聯繫起來

頸部頸部的分區及其位置

(1)分區:
頸部以斜方肌前緣為界,前為固有頸部,後為項區。頸部以胸鎖乳突肌前後緣為界分為三區:1、頸前區(頸前三角)其中二腹肌前、後腹和下頜骨下緣圍成下頜下三角,二腹肌前腹、舌骨、頸前正中線圍成頦下三角,二腹肌後腹、胸鎖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上腹圍成頸動脈三角2、胸鎖乳突肌區3、頸外側區(頸後三角),頸後三角又被肩胛舌骨肌後腹分為枕三角和鎖骨上大窩(肩鎖三角)。
(2)位置:
頸部由淺入深(由前向後)層次結構十分明確,分別為:皮膚、淺筋膜、頸深筋膜、肌肉。深筋膜又分為淺、中、深三層,在淺、中層與深層間形成的鞘內,容納通過頸部的氣管、食管及血管。各層間有疏鬆結締組織並形成頸部間隙。
(一)皮膚:
皮膚薄,移動性大,皮紋橫向。
(二)淺筋膜:
淺筋膜疏鬆,內含皮肌、皮靜脈、皮神經、淋巴結。
1、皮肌:
皮肌為頸闊肌platysma,薄且覆蓋廣泛。上至面部,下至第二肋平面,越過人體中最早骨化的二個骨即鎖骨和下頜骨淺面的全長,頸正中線和頸前三角下部未被此肌覆蓋。淺筋膜內的皮神經和皮靜脈均行於肌的深面,該肌因之成為淺筋膜這一層次的重要標誌。
2、皮靜脈與淋巴結:
皮靜脈有頸前淺靜脈和頸外淺靜脈,其周圍有伴行的淋巴結。在頸根部兩條靜脈均進入頸深筋膜形成的兩個間隙,即胸骨上間隙和鎖骨上間隙,並有橫行的吻合支。
3、皮神經:
皮神經為頸叢皮支,有枕小神經、耳大神經、頸橫神經、鎖骨上神經。這些皮神經均由胸鎖乳突肌後緣中點向四周放射走行,其中枕小神經勾繞副神經後沿胸鎖乳突肌後緣上升,提起枕小神經即可鈎出副神經,是尋找副神經的標誌,而胸鎖乳突肌後緣又是尋找枕小神經的標誌。耳大神經垂直行向耳垂。頸橫神經垂直橫過胸鎖乳突肌中部。鎖骨上神經與副神經近似平行,但位於其下方,行下外下,有內中外三支。
(三)頸深筋膜:
頸深筋膜即頸部肌肉的肌外衣及其延續,由前向後分別為頸深筋膜淺層、頸深筋膜中層和頸深筋膜深層。
1、頸深筋膜淺層:
頸深筋膜淺層亦稱封套筋膜。圍繞整個頸部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筒鞘狀結構,築成了頸部諸器官活動的基本環境,成為保護頸部諸臟器的第一道防線。該筋膜幷包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形成兩個肌鞘,包繞腮腺和下頜下腺,形成兩個腺體筋膜鞘,在胸骨和鎖骨上分為二層,形成兩個間隙。
2、頸深筋膜中層(頸內臟筋膜):
頸內臟筋膜分兩部分,一部分包繞頸部大血管及神經,即形成頸動脈鞘。另一部分包繞氣管、食管和甲狀腺,形成一個內臟鞘總鞘即第二封套,築成保護臟器的第二道防線。並伸入氣管、食管和甲狀腺間,分別形成氣管、食管和甲狀腺鞘。
3、頸深筋膜深層:
頸深筋膜深層亦稱椎前筋膜,即頸部椎前肌的肌外衣,該筋膜由顱底一直達第三胸椎。
(四)頸部筋膜間隙:
筋膜間隙有胸骨上間隙、鎖骨上間隙、氣管前間隙、食管後間隙、椎前間隙。
1、胸骨上間隙:
位於胸骨柄上緣,由封套筋膜一分為二層形成,內含頸前靜脈弓。
2、鎖骨上間隙:
位於鎖骨上緣,由封套筋膜一分為二層形成,內含頸前淺靜脈和頸外靜脈。
3、氣管前間隙:
位於氣管前筋膜與頸深筋膜淺層之間,內含甲狀腺最下動脈、頭臂幹、左頭臂靜脈、甲狀腺下靜脈、甲狀腺奇靜脈叢、小兒胸腺,是頸部最危險局部區域。
4、咽後間隙:
位於頰咽筋膜與椎前筋膜之間,此間隙感染可蔓延至後縱隔。
5、椎前間隙:
位於椎前筋膜與頸、胸椎之間,上達顱底,下至第三胸椎,該間隙感染除侷限於此範圍外,還可向兩側蔓延至頸外側區。
(五)頸白線:
由頸深筋膜的淺層於正中線形成,該局部層次簡單,是進入頸部的最佳入路。

頸部頸部肌肉

前視圖 [1] 
示例 示例 [1]
側後視圖: [1] 
示例 示例 [1]

頸部頸部的臨牀檢查

檢查新生兒頸部時,可用一手託其上背後部,讓頭部緩慢下垂伸展,從而暴露頸部。
新生兒頸部較短,位於正中,活動自如(但尚不能直豎),無凹陷、缺損及腫塊等;除哭鬧時外,屈頸並無抵抗。
新生兒頸部畸形:①短頸見於頸、胸椎體先天性骨結合綜合徵,呆小病、黏多糖病;②蹼頸特徵是過多的皮膚自頸兩側後面沿斜方肌上緣到達肩部中間;③斜頸見於先天性斜頸,病因多為胎兒胸鎖乳突肌在宮內受損,少數為產傷。檢查見病側的胸鎖乳突肌粗短,如不明顯,將患兒頭位復正可見病側胸鎖乳突肌的胸骨端隆起。
新生兒頸部腫塊:①最常見者為胸鎖乳突肌血腫,多因產傷所致可在胸鎖乳突肌一側或雙側中部觸到直徑為2~4cm大小,侷限而堅實的梭形腫塊,隨肌移動,多有輕微觸痛,皮色正常;②先天性頸部水囊腫亦是新生兒期頸部常見的腫塊,多位於鎖骨上區,柔軟而透光。③頸部中央的腫塊是甲狀腺舌管囊腫和甲狀腺腫,後者常是母親甲狀腺疾患用甲狀腺藥物治療的結果。在甲狀腺部位聽診可能聞及雜音。在這兩種情況下,新生兒均有暫時性甲狀腺功能亢進。
此外,頸部一側凹陷,而表現為明顯不對稱,情況常是由於胎頭在宮內長期向一側傾斜而形成的一種固定姿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