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關村

(山東省平度市城關街道東關村)

鎖定
東關村:中國古代城市皆築有城牆,城牆一般按方位修有四個城門,古時稱城門為“關”,東關即東城門,有些在城鎮東門外附近形成村落被命名為“東關村”。我國各地皆有以“東關”命名的村落,但是以中原地區相對集中。
中文名
東關村
外文名
Dong Guan Village
形    成
城鎮東門外附近形成村落
相對集中
中原地區
轄區總面積
60.3公頃

東關村概況

相傳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官府重修平度城,在城四周建了四個城門,當時稱城門為“關”,東門以東即為東關。1945年,平度城解放,城區命名村名時,在東門以東居住的村莊被命名為東關村,故得此名。
東關村 東關村
東關村位於平度市區中心,東與香店街道辦事處相交,西與李園街道辦事處為鄰,南與同和街道辦事處連接,北至市區步行商業街。隸屬城關街道辦事處管轄,全村轄區總面積60.3公頃。 其中耕地面積18.7公頃,企業佔地13.9公頃,“三產”佔地8.9公頃。
境內交通便利,國道309線橫穿村莊,距濰(坊)萊(陽)高速公路出入口3公里,平(度)營(海)路的起點與村委僅百米之遙,地理位置極其優越,是市區工商住宅業集中的黃金地段。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平度貿易城,與村委東西相鄰,其中貿易城50%的土地及營業房屋的所有權歸屬東關村。自1984年以來,該村先後在高平路兩側規劃三處佔地170多畝的工業園區, 園區道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完善,是投資興業的理想場所。
2000年,全村共有380户,總人口118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5‰。現有張、李、潘、孫等42個姓氏,均為漢族。 [1] 
建國初期, 全村經濟總收入不足5萬元。197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1萬元。200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5868萬元,人均純收入5840元。村集體自有資產3106萬元,人均佔有集體資產2590萬元。第一、二、三產業佔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重為20∶45∶35。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總額200萬元,向國家交納税金326萬元,全村純收入446萬元。
東關村小區 東關村小區
該村從1997年至1999年,連續三年獲平度市經濟強村稱號,其中1998年和1999年連續兩年名列第一。2000年被中共青島市委、青島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村莊”稱號。1998年8月,被中共青島市委授予“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社會主義文明村莊”稱號。2000年1月, 被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授予“安全村莊”稱號。2000年被青島市鄉鎮企業管理局授予“五十強村”稱號。2000年12月,該村老年活動中心被山東省老年人體育協會授予“山東省老年人體育先進活動站”稱號。

東關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 新中國建立前,糧食畝產不足60公斤。1953年,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1954年12月, 王林國響應黨中央號召,帶領16户農民組成富強農業生產合作社。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東關大隊,下設6個生產隊。村黨支部書記潘述成和全體村民一道, 大搞農田水利建設,當年修水渠2條,打機井20眼,購進6部大型拖拉機和播種機等農業機械,糧食畝產達180公斤。
1970年至1978年,投資4萬元,投工5萬個,完成土方12萬立方米,改造農田,打深井,修水壩,選用優良品種,糧食畝產達600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激發了村民生產積極性。1983年糧食單產700公斤。
為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經濟效益,全村統一購進良種,在管理方面,實行耕、播、收、 打、灌、壓“六統一”,每年向國家提供優質商品糧1萬公斤。2000年,糧食單產突破900公斤,總產達到30萬公斤,實現總產值110萬元。
第二產業 該村工業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期。1962年,建起東關村馬車修理廠和橡膠製品廠,吸納工人10餘人,年收入10萬元。70年代,建起了機械維修廠、鍋爐附機廠、建築隊等六個村辦企業。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支部抓住發展機遇,先後建起了拖車廠、環保機械廠等10個企業。1988年,建起了佔地55畝的第一個村級工業園。 之後, 又規劃建設了兩處工業園, 總計200畝。園區內有企業30多個。2000年,工業總產值490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1000萬元,年創利税280萬元。
第三產業 1966年,該村辦起了第一個三產項目--切面廠。之後,又陸續辦起自行車修理、彈花加工、益民商店等,經濟收入均較微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村黨支部以發展經濟、富民強村為目標,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充分發揮城區優勢,把沿公路開發和市場拓建作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點。1987年,建立佔地50畝的農貿批發市場(平度貿易城的前身),設有蔬菜、瓜果、農具、種子等專業市場,村集體年收入10萬元。1989年以後,與平度市工商局等單位聯合建立貿易城。 貿易城佔地200餘畝,交易攤位5000多個,商業用房1000餘棟,營業面積78000平方米。 經營種類齊全,有傢俱、農副產品、日用百貨、建材、五金化工、家電交電、服裝、食品、種子等十幾個專業批發市場。已發展成為膠東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商貿城。市場輻射到即墨、濰坊、淄博、萊州等,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村集體每年收入300萬元。1993年以來,平度貿易城連續榮獲“山東省文明集貿市場”稱號。 至2000年底,第三產業從業人員2000多人,實現年產值5億元,村有固定資產原值2000萬元,創利税6000萬元。

東關村大事記

1943年,村民王林國和孫培?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該村建立地下黨組織。
1945年,東關村解放,同年成立農會,孫培?任第一屆農會會長。
1947年,國民黨第二次進攻東關村時,農會會長李華章、李炳偉被國民黨殺害。
1950年,土改結束,全村160户的500多人分到了土地。
1953年,成立農業生產互助組。
1954年12月,成立由16户組成的強富農業生產合作社(初級社)。王林國任書記,孫培?任社長,王保森任會計。
1957年,成立東關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東關村 東關村
1958年,成立城關人民公社東關大隊,潘述成任書記,下設6個生產隊。
1962年1月,辦起第一個村集體副業馬車修理廠,隨後建起橡膠製品廠。
1964年,全村60%農户接通照明電。
1968年,建立東關村小學,設有1-4年級。
1977年,建立東關村幼兒園。
1984年,撤隊建村,成立東關村委會,李春業任主任,潘惠君任書記。
1987年,建立佔地50畝的農貿批發市場(即平度貿易城的前身),設立蔬菜、瓜果、農具、種子等專業市場。
同年,全村通自來水。
1993年,投資100多萬元,建起240户的新東關村住宅樓。
1994年, 規劃第一個村屬工業園區,現已建成三處佔地200餘畝的工業園區。園區內已入駐企業30餘家。
1998年,投資240多萬元,建起文化大院。文化大院有容納600人的會議室,有各種健身器材,有閲覽室、枱球室、麻將室等場所。召開了村第一屆“九九”老人節慶祝大會。
2000年,村級自有資產突破3000萬元大關。

東關村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43年,村民王林國和孫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了地下黨組織。馮振祿、李文章、張培儉、潘書濱等10多人自願參軍。1947年,國民黨第二次進攻東關村, 農會會長李華章、李炳偉被國民黨殺害。抗戰期間,有100多村民自願參加平度的三合山戰鬥,高密的芝蘭莊、百合廟戰鬥和孟良崮戰役,村民姜醜榮立三等功。1946年,在城廂區的領導下,40多名村民組織起來,開展了減租減息運動。1 950年,成立黨支部,當時有黨員10餘人。1998年8月,被中共青島市委授予“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稱號。自1996年至2000年,連續五年被評為平度市先進黨支部。全村共有黨員32名。
開墾荒地 開墾荒地
基層行政組織建設 1945年,東關村解放。同年成立農民協會。之後,村農救會、自衞隊、青救會、婦救會相繼建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村政權帶領羣眾積極參軍參戰,發展生產支援前線。1957年,成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潘述成任社長。1958年成立東關生產大隊, 下設6個生產隊。1968年,成立東關村革命委員會,張存業任主任。 1984年成立東關村村民委員會,村委會由7人組成,主任李春業,文書王保森。計生主任和婦女主任孫雪梅,治保主任、調解主任孫偉,民兵連長尚先啓、張誠善。2000年,除文書由孫吉陽擔任外,東關村村民委員會其他人員沒有變動。

東關村社會進步

古墓 古墓
文教科技 建國前,羣眾文化科技落後,幾乎是空白,適齡兒童入學率極低。建國後, 逐步改善辦學條件,1968年,以後逐年對小學擴建改造,結束了“土台子、黑屋子”的歷史。在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等方面有了極大改觀。1977年建立東關村幼兒園。1998年,東關村幼兒園被確定為青島市一類幼兒園。1993年,投資50萬元,與鄰村菜園村全建青島路小學。青島路小學擁有高標準的教學樓,配有微機等先進的教學設備15台(套),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並且熱情接納在平度貿易城經商業户的子女入學。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東關村累計已有140多名學生考入包括清華在內的大中專院校,其中本科生達30多人。1998年,投資240萬元,辦起了文化大院,文化大院有容納600多人的會議室,配有各種健身器材、報刊圖書、枱球、圍棋、麻將等文體娛樂設施,成立了扇子隊、門球隊、秧歌隊,並多次參加市級文體比賽。2000年,文化大院的老年活動中心被山東省老年體協命名為“山東省老年人體育先進活動站”。多年來,曾派近百人次到濰坊、青島等院校、科研部門學習培訓,有效地推動了文化科技事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人民生活 建國前, 年人均口糧60公斤。1949年,人均口糧100公斤,人均純收入40元。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8年,人均口糧150公斤,人均純收入80元。 1978年,人均純收入270元。1982年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很快。2000年,人均純收入5480元,村民都住上了新建的樓房或寬敞舒適的大宅院。全村有大中型客貨車等機動車300多輛,98%的農户安裝程控電話,移動電話達100多部。彩電、冰箱700多台,全部安裝了有線電視。
村莊建設 建國前,村裏街道不平,七扭八拐,村民房屋多以土石木結構為主,人均居住面積僅3平方米。 建國後,取而代之的是磚石結構。80年代後,大多利用鋼筋、水泥預製件為主建房。從1987年開始,村裏先後修通了30條大街小巷,投資30萬元, 綠化、美化、硬化、亮化了街道,安裝了路燈,有4名專職環衞人員負責街道衞生清運。 1993年,投資100萬元,規劃建設了第一幢24户新村居民樓。到2000年,共建7座18300平方米的新村居民樓。2001年,投資300萬元,在平(度) 營(海)路東側興建村委辦公樓,面積5000平方米,共五層,一、二層樓對外租賃經商,三、四層樓為辦公場所。
集體福利 改革開放以來,村集體經濟迅速壯大,村民福利逐年提高。1987年,村民用上自來水,幼兒免費入園,小學生免交書費、學費。從1991年起,村民的“三提五統”費全部由集體負擔。從1997年開始,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享受80元生活補助。每年老人節,每位老人還有100多元的紀念品。年終所有村民享受240元的生活補助。 從1992年開始,村幹部凡工作5年以上的,每人每年發放300~500元的最低保障金。村衞生室設有高壓消毒鍋、診斷牀等,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能急診。

東關村人物簡介

孫震,東關村人, 1934年11月8日出生。1947年隨父到台灣。1964年任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1973年任“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主任委員”。1977年12月改任“經建會副主任委員” 。1984年7月任台灣大學校長。後任國民黨中常委、“國防部長”。1996年改任“行政院委員”,台灣工業研究院董事長,2000年5月辭去工研院董事長職務。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