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關村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下轄村)

鎖定
東關村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 [1] 
中文名
東關村
行政區類別
行政村
所屬地區
河北省石家莊市井陘縣天長鎮
電話區號
0311
氣候條件
温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冀A

東關村歷史淵源

東關村在漢代已成村落。唐為天長鎮,宋熙寧八年(1705年)於此治縣,並設天威軍鎮守井陘口明洪武九年(1376年)始築土城嘉靖九年(1530年)將士城改築石城。築城東門往東的通道,既成東關。丘陵地勢,北高南低。村中間凸起周圍低,呈元寶形。東關村南面是綿蔓河,北面是土嶺,東面有307國道,西緊挨宋古城城牆,依嶺伴水,東關大街歷代是井陘文化、商貿中心,東關大街至東巷,通過大石橋向外的主要通道長總共480米、寬6米,東西走向,兩旁南北都是鋪户,經營品種應有盡有,還有禮堂一座可容納1300人,正是通往山西的交通要道,稱燕晉通衢門户。東關村歷史悠久,為井陘舊城。考古發現,早在五萬年前就有人居住,當時這裏氣候温暖,便於人類居住,山坎巖洞可供棲蔽,淺水丘陵便於狩獵,山澗河流可以捕魚。因此,這一帶成為祖先的後住地。到了一萬年之前,新石器文化時代這裏開始了農業生產,商湯建立了商朝以後,井陘屬綿蔓國。春秋時屬鮮虞國又屬晉,戰國為中山國,又屬趙番之西塞。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使王翦伐趙,下井陘屬鉅鹿郡,又屬恆山郡,漢滅秦屬常山郡。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正定府,析綿蔓縣屬。東漢十三年(公元37年)省正定國,並省綿蔓縣入井陘屬常山國。北齊廢石邑縣(獲鹿縣)置井陘,仍屬常山郡,隋屬井州後屬恆州。據發現墓誌記載:唐太和元年(公元827年)已稱天長鎮並謂天長城。唐末天長鎮置天長軍,五代後晉置天威軍。宋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始建縣治,系宋、金、元、明、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曆代縣治之所。1958年井獲合併縣治遷至微水,天長鎮為城關鎮。1988年井陘縣建制變革,城關鎮重新命名為天長鎮。東關專名距今已有1200多年曆史,歷代傳承,相對穩定,沿用至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大部分都是移居,遷徒過來,郝、盧、霍、於、許等姓氏居多。在冊人口1127人、350户,以農為主、兼商、種植、煤炭加工。
東關大街,城壕街、小南門觀音閣(清康熙元年重建)但原始碑無從考證,本村明、清建築75處之多,其中更為突出的明清建築風格許總兵府二道門垂花木雕、歇山式瓦房等歷史見證,還有城壕街觀音閣下門外石吼一尊、郝家一尊石獸都是歷史見證物。
東關街有明清石碑坊兩座已毀,牌坊石柱有碑記載,宋古城城牆東關唐家古墓羣(省級文保單位)、古瓷窯在東關城內河東列為國家級文保單位,現有石碑見證,小南門觀音閣總兵府、趙玉祥故居、革命地下黨活動地啓化書局列為縣級文保單位,大石橋(逸仙橋)為省級文保單位,小南門觀音閣、東院龍王堂有石碑記載在清同治八年重修,東關北岸廟(蒼山下廟)在民國十八年建,郝氏家廟在民國十八年建。每年正月元宵佳節,更有台子巷花燈會和城壕街迷燈會,好不熱鬧。
本村還有傳統文藝節目漁家樂,在明萬曆年霍都堂在河南做知府帶回來,現存器樂“十樣鏡”一件已有300多年。節目裏有男童九人,各有各的服飾和裝飾,華麗、漂亮、翩翩起舞,華而不浮的動作,給人們一種美妙想象。
東關村與城內村一牆之隔,舊縣街、皆山書院、明倫堂孔廟大成殿、城隍廟、王家大院、古城牆相鄰,距離北關顯聖寺一公里,玉峯山火神廟1.5公里。雪花山、河東靈霄塔下寺塔在視野之內。還有“三鳳沖霄坊”、“繡衣坊”、“皇恩特贈坊”、“紫誥騰輝坊” 四座牌坊。
由於日本鬼子侵略中國時,破壞了東關大街石牌坊兩座折毀,公共娛樂場所井陘人民禮堂已成危房無人維修,東關大街現保存鋪户僅有九家,大街的路面破損嚴重,觀音閣、郝家祠堂、城壕街、北岸廟亟待維修。
東關村與周邊景點僅僅幾步之遙。距離顯聖寺、玉峯山、天齊廟、雪花山一公里,龍窩寺、於家石頭村、乏驢嶺抗日阻擊戰場遺址驅車15分鐘即達。東關村位於幾個景點的中心,吃住玩都可滿足遊客要求。

東關村村落保護

2016年12月9日,該村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