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西枴子馬陣

鎖定
北宋時左右翼騎兵的名稱。兩枴子或東西枴子即左右翼的意思,見曾公亮武經總要》前集卷七。 南宋岳珂岳飛的孫子)《鄂王行實編年》稱金軍鐵騎,三人為聯,貫以韋索,稱“枴子馬”,此説為南宋史官章穎撰《四將傳》(劉錡,岳飛,李顯忠魏勝)、《宋史》等所襲,但後人分析為誤,詳見下文。
中文名
東西枴子馬陣
別    名
枴子馬,枴子陣
名稱來源
《 鄂王行實編年 》
相關戰役
郾城戰役
來源時間
宋朝

目錄

東西枴子馬陣用途

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佈陣,“為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鑑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枴子陣,以為救援”。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為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東西枴子馬陣背景介紹

熟悉岳飛故事的人都知道,岳飛在紹興十年( 1140 )郾城戰役中,命步兵持長斧入陣,專斫金軍馬足,建立了大破“枴子馬”的奇功。很長時期內,人們把“枴子馬”解釋為“穿着鐵甲的連環騎兵”,即連環馬陣。這一説法最早見於岳飛之孫岳珂所編的 《 鄂王行實編年》 :“兀朮有勁軍,皆重銷,貫以韋索皮繩),凡三人為聯,號枴子馬,又號鐵浮圖,堵牆而進,官軍不能當,所至屢勝。”此説既出,官私史書及通俗小説無不沿用,“連環馬”成了婦孺皆知的一種作戰形式。直至清代乾隆皇帝組織文人,以他的名義編纂 《 御批通鑑輯覽》 時,才察覺此説不合情理,於是寫了一段“御批”,指出:“北人使馬,唯以控縱便捷為主。若三馬聯絡,馬力既有參差,勢必此前彼卻;而三人相連,或勇怯不齊,勇者且為怯者所累,此理之易明者。 …… 況兀朮戰陣素嫺, …… 豈肯羈絆己馬以受制於人?此或彼時列隊齊進,所向披靡,宋人見其勢不可當,遂從而妄加之名目耳。”清人對舊説的批駁,可謂切中要害,很有説服力,只是對“枴子馬”一詞的解釋,仍令人不甚瞭然。

東西枴子馬陣過程

“枴子馬”究竟指什麼?宋史專家鄧廣銘所著 《 有關“枴子馬”的諸問題的考釋 》 一文,對此作了詳盡的考證,指出:“枴子馬”之稱,出於當時全國部隊中“河北籤軍”之口。所謂“河北籤軍”,是指從河北地區民户中被金強徵人伍的漢人,因而“枴子馬”一詞應是漢族語言而非女真語言,此其一。其二,北宋人的習慣用語中有“枴子”一詞,宋人筆記中不僅有“枴子馬”,還有“枴子城”、“兩枴子’等詞。所謂“枴子城”,是指城門外用以拱衞城門的兩道對立垣壁;所謂“兩枴子”,是指左右兩翼。因此“東西枴子馬”,實即設置在正面大陣兩側的左右翼騎兵。北宋滅亡後,這一北宋人的語詞,僅保存在中原與華北地區居民的口語中,未被南渡的軍民帶往南方。故南宋中後期人茫然不知其為何物,望文生義,才杜撰了“凡三人為聯, …… 一馬僨,二馬皆不能行”的解釋。岳飛首破“枴子馬”的説法,也出自 《 鄂王行實編年 》 。

東西枴子馬陣結果

岳珂認為,自金人起兵以來,凡用枴子馬即戰無不勝,至岳飛才識破其弱點,大破其陣,“枴子馬由是遂廢”。但此説並不符合歷史事實。國城戰役之前的大儀鎮之戰和順昌城戰役,岳飛並未參加,宋軍都採用了斫“枴子馬”馬足的戰術。郾城之戰之後二十餘年,史籍中仍有金兵使用“枴子馬”的記載。從道理上説,在較大規模的戰役中,斷無只設正面大陣而不配置左右兩翼的可能。“枴子馬”既是左右兩翼騎兵,只要採用騎兵戰就無不設之理。因此.破“枴子馬”是岳飛創舉之説,只是岳珂為其祖增輝的臆想而已。至此,歷來對“枴子馬”的種種附會和誤解,是否可以説已得到澄清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