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

鎖定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下八鄉灘下莊屋坪村。原是竹木茅草臨時建成,後被國民黨軍隊燒燬。1985年在舊址後面興建了一座二層的鋼筋混凝土樓房,面積450平方米,作為東江蘇維埃政府暨紅十一軍的紀念館。 1930年5月1-2 日,中共東江特委在此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有184名,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魁亞,副主席古大存。並宣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軍長古大存,政委顏漢章。 [1] 
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含東江革命根據地陳列館、紅十一軍軍史館等)範圍內附屬建築包括東江革命根據地史料陳列館、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軍部成立舊址(紅十一軍軍史館)、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政治部舊址(君裕樓)。 [6] 
1989年6月29日,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 
2021年7月,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含東江革命根據地史料陳列館、紅十一軍軍史館等)被評定為第二批“梅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 [5] 
中文名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
地    址
豐順縣下八鄉灘下莊屋坪村
面    積
450 m²
原    是
竹木茅草臨時建成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遺址簡介

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位於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八鄉山鎮灘良村莊屋坪,北緯23°42′06″,東經115°58′09.9″,海拔210米。舊址由遺址及紀念館兩個部分組成。原舊址是由竹木茅草構築,於1930年冬被國民黨軍隊在不斷對八鄉山蘇區發動的大規模的圍剿中焚燬,“東蘇”紀念館是1984年11月由豐順縣人民政府及省文化廳出資,在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遺址旁修建的一幢二層的鋼筋水泥樓房,面積共765平方米。
東江地區具有悠久的革命鬥爭,東江人民有着光榮的革命鬥爭傳統,早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東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組織農會,建立農民自衞軍,與地主民團、士毫劣紳進行了堅決的鬥爭,後又配合國民革命軍東征等等。
由於貫徹執行了黨的“六大”決議,利用軍閥混戰的時機,東江革命鬥爭形勢開創了新的局面。1930年5月1日至12日,東江特委在八鄉灘下莊屋坪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有一百八十四名代表參加,通過了工農民主專政十大綱領,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選出陳魁亞和古大存為東江蘇維埃政府正副主席。並宣佈正式建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古大存為軍長,顏漢章為政委。
現遺址旁的民居牆還保留有“生擒古大存,賞銀二萬元”等牆標,紀念館展出了大量的當年東江蘇維埃政府文件、手令、赤衞隊員使用的武器及烈士遺物等。現在“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1989年6月,東江工農兵第一次代表大會舊址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三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3]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大會召開背景

1930年,東江地區的土地革命形勢出現了較好的局面。隨着各地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武裝鬥爭廣泛展開,各級革命政權相繼成立,紅色區域不斷擴大。東江地區有海豐、陸豐、紫金、惠陽、惠來、龍川、梅縣、饒平、興寧、五華、豐順、大埔、潮安及江西尋烏等14個縣,恢復和建立了蘇維埃政府或革命委員會,其下轄的區蘇維埃政權30多個,區革命委員會20多個,紅色區域面積約7000平方公里,人口100多萬。
東江地區各個革命根據地的黨組織和革命武裝,在東江特委和海陸惠紫特委的領導下,相互配合進行鬥爭。與此同時,在紅色區域內,東江地區的武裝力量也初步形成了主力紅軍、地方武裝和區鄉赤衞隊三位一體的革命武裝。在各級工農革命政權支持下,紅色區域內的革命運動蓬勃興起,各階層人民組成的革命團體,農會、工會、婦女會、少先隊等成為革命鬥爭的組織力量。此時,在東江地區建立統一的蘇維埃政權的條件已經基本具備。
中共東江特委遵照中共廣東省委指示,掌握有利時機,決定於1930年5月1日在八鄉山召開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東江工農兵代表大會召開前,為了保證各縣、市代表來往的安全,以八鄉山為中心,分別設立幾條地下交通線溝通各地,一條從豐順通向揭陽至桑浦山及汕頭;一條由八鄉山通向揭陽、普寧至大南山;一條由桐梓洋通向韓山、九龍嶂、銅鼓嶂。 [4]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大會過程與結果

1930年5月1日,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在八鄉山灘下莊屋坪隆重召開。出席大會的有來自汕頭、潮陽、普寧、惠來、揭陽、潮安、澄海、饒平等縣市和各紅軍團184名代表。廣州、瓊崖、粵北等地區6個市(縣)也應邀派代表參加了大會。
大會由中共東江特委常委兼軍委書記古大存主持,東江革命委員會負責人陳魁亞作政治報告。中共廣東省委派林道文參加大會,並傳達了省委和中央軍委關於建立“東江蘇維埃政府”和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的決定。大會歷時10天,討論並通過關於沒收分配土地,取消反動政府的一切捐税,取消田契債約,禁止買賣婚姻,實行婚姻自由及勞動法令等多項決議案。為指導東江地區的革命鬥爭,大會制訂了《目前羣眾鬥爭綱領》。
大會經過選舉,產生了由45名執行委員和15名候補委員組成的東江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會。同時選舉了15名常務委員,陳魁亞為委員長,古大存、陳耀潮為副委員長。執行委員會下設人民、土地、軍事、財政、教育、鎮壓反革命等委員會及秘書處。
在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根據中共中央軍委和廣東省委的指示,在現有東江紅軍的基礎上,正式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簡稱紅十一軍),古大存為軍長,顏漢章為政治委員,嚴鳳儀為參謀長,羅欣然為政治部主任。紅十一軍下轄東江地區原有紅軍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五十二團(在尋烏稱之為五十團)和一個教導隊。軍部設有一個軍校,由四十六團代管。還有一個獨立營約200多人,全軍官兵約3000人。 [4] 

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改革發展

民國19年(1930年)5月1至2 日,中共東江特委在此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出席會議代表有184名,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魁亞,副主席古大存。並宣佈成立紅十一軍,軍長古大存,政委顏漢章。
1989年6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
坐落在八鄉山腹地灘下莊屋坪村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遺址”及其附屬的“東江蘇維埃政府紀念館”,聞名遐邇。舊址是竹木茅草建成的,於1930年冬後被國民黨反動派軍隊在不斷對八鄉山發動的大規模圍攻中燒燬。東江蘇維埃政府紀念館是1985年由廣東省文化廳撥款、豐順縣人民政府興建的一座二層的鋼筋水泥樓房,面積450平方米。
紀念館的展覽圖文並茂,有當年老一輩革命家的珍貴照片,也有描繪當年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盛況的圖片,亦有國民黨“圍剿”東江蘇區的文件、手令、報刊記載,還有敵人寫下的“生擒古大存賞銀兩萬元”、“擊斃古大存賞銀一萬”等反動牆標。展出的文物還有赤衞隊使用的武器——海螺號角、長戈、火藥槍、紅袖圈、紅肩章及烈士遺物等。通過這些革命文物,參觀者可依稀領略到當年紅軍那血染的風采。
1930年3月,中共東江特委領導下的東江蘇區召開了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成立了各級蘇維埃政權。1930年4月,又在八鄉山灘下莊屋坪召開了東江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東江蘇維埃政府主席陳魁亞、副主席古大存,並宣佈成立紅十一軍,古大存任軍長,政委顏漢章,下轄5個團和1個教導隊,官兵約3000人。
東江、廣州、瓊崖、粵北等地的代表共有300多人蔘加了大會。東江蘇維埃政府和紅軍十一軍建立以後,加強了統一領導和部隊的團結,展開了大規模的土地革命運動,與反動武裝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持久戰鬥,革命鬥爭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時期。
東江人民是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人民,長期以來,東江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從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英勇奮鬥,前仆後繼,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