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方白鸛

(鸛科鸛屬動物)

鎖定
東方白鸛,是鸛形目鸛科鸛屬的大型涉禽 [40] 體態優美,長而粗壯的喙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喙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線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硃紅色的,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41] 
東方白鸛在中國除西北、西藏、廣東、廣西、澳門外,其餘各地均有分佈,但個體數量特別稀少,在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東南部,西至布拉戈維申斯克,南到興凱湖也有分佈。東方白鸛棲息於湖泊、水庫、池塘等邊緣的淺水區或水田中,有時也飛回到樹上停棲 [42]  ;有時單獨或成對活動。東方白鸛以捕食大型昆蟲、魚類、兩棲類和小型哺乳類為食 [43] 東方白鸛繁殖期在4-6月,產卵時間在3-4月,多數在4月中旬,每窩產卵4-6枚。壽命可達48年以上。 [44] 
東方白鸛是少見旅鳥。春季和秋季可見遷徙飛過,但極少在本區域內降落停留 [45]  。因東方白鸛繁殖分佈區域狹窄,數量稀少,目前已處於全球瀕危狀態 [46]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瀕危(EN)等級 [47] 中國於1989年將其列入了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48] 
中文名
東方白鸛
拉丁學名
Ciconia boyciana [25] 
外文名
Oriental White Stork
Oriental Stork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鸛形目
鸛科
鸛屬
東方白鸛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
今鳥亞綱
亞    種
[33] 
命名者及年代
Swinhoe, 1873
保護級別
瀕危(EN)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1]  [16] 

東方白鸛動物學史

  • 分類地位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
歷史上有關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分類地位有過爭論,由於之前對白鸛的研究很廣泛,但東方白鸛的研究知之甚少,因此很多人將東方白鸛歸為白鸛在中國東北的一個亞種。自1983年起,東方亞種作為獨立物種從Ciconia ciconia中劃分出來,定名為東方白鸛(Ciconia boyciana)。英文名稱Oriental White Stork。東方白鸛最早是由斯温霍克(Swinhoc R)於1873年在倫敦發表“日本的白鸛”上予以定名的。在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鸛、鷯及琵鷺專家組第1期工作報告中(1983)正式使用了東方白鸛這一名稱,中國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多數學者已能接受並使用東方白鸛這一名稱。 [6]  [32] 

東方白鸛形態特徵

東方白鸛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態優美。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並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線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硃紅色,眼睛內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覆羽、初級覆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並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內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內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3] 
東方白鸛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飛羽羽色較淡,呈褐色,金屬光澤亦較弱。 [4] 
大小量度:體重♂3950-4350克,♀4250-4500克;體長♂1190-1275毫米,♀1114-1210毫米;嘴峯♂227-253毫米,♀210-253毫米;翅♂590-670毫米,♀604-662毫米;尾♂223-268毫米,♀604-662毫米;跗蹠♂241-270毫米,♀242-260毫米。 [4]  (注:♂雄性;♀雌性) [59] 
2024年3月20日拍攝的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近種區別


東方白鸛
形態學
東方白鸛的體形與歐洲白鸛相比較大此外,在喙、虹膜、咽部、羽毛部分顏色都有不同。 [31-32] 
生態學
兩者相距5000公里,東方白鸛比歐洲白鸛再性格上更孤立,距人類活動的地點更遠;對營巢生境的選擇也有差別。 [31-32] 
行為學
籠養東方白鸛的攻擊性明顯強於歐洲白鸛,更具有侵略性。Archibald.K將擊喙行為按照所表達的不同意義分為3種:警戒擊喙、求偶擊喙和雌性擊喙行為。雄性的歐洲白鸛沒有求偶擊喙行為,而雄性東方白鸛有在求偶擊喙行為中歐洲白鸛兩性之間食同步的,而東方白鸛則不是。 [31-32] 
地理位置
東方白鸛的分佈繁殖地主要集中在俄羅斯遠東和中國的東北,越冬地集中在中國長江流域,而歐洲白鸛主要分佈在歐洲、中亞、北非以及中國的新疆。至於曾分佈於中國境內新疆的白鸛(歐洲白鸛的一箇中亞亞種)由於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如綠洲人口的增加、農業開墾、棲息環境(濕地)的破壞和喪失、種間競爭(自然因素)以及不應有的濫捕亂獵行為,已於1980年前後消失。兩者相距4000公里,地理隔離、生殖隔離,獨立進化,應該屬於兩個種。 [31-32] 
圖片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 [5]
歐洲白鸛 歐洲白鸛

東方白鸛棲息環境

東方白鸛在繁殖期主要棲息於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沼澤地帶,特別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棲息和活動在遠離的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 [4] 

東方白鸛生活習性

東方白鸛行為

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羣體活動,特別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羣。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羣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驕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於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棲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面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並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 [4] 
飛翔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面,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態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羣。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並且伴隨着頸部伸直向上,頭仰向後,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嚇行為。 [4] 

東方白鸛食性

在東方白鸛的全部食物中,魚類佔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隨着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內容也有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採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蘚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鼠、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 [4] 
東方白鸛-捕食
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里左右,甚至5-6公里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冬季則大多組成小羣覓食。在地面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着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向前,迅猛的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將半張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鐘將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鐘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4] 

東方白鸛遷徙

黑龍江流域的東方白鸛遷徙路線圖 黑龍江流域的東方白鸛遷徙路線圖 [25]
東方白鸛於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羣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適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已發現吉林省莫莫格和遼寧省雙台河子是白鸛秋季南遷時最主要的集散地和停息站。每年秋天在這裏停留和集聚的白鸛經常保持在400-650只,到11月中下旬開始結凍時才全部遷走,停息時間達40多天。遷徙主要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多在白天10:00-15:00每天氣温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線主要沿松嫩平原經吉林省莫莫格、向海,沿遼河流域經雙台河子和北戴河南遷,這是一條最主要的遷徙路線。1986年曾在北戴河統計到遷經該地的東方白鸛達2729只。但春季遷經該地的東方白鸛卻很少,或許春秋兩季有着不同的遷徙路線。另外也有部分東方白鸛從黑龍江省東部經長白山麓到朝鮮和遼東半島,少數留在朝鮮和遼東半島越冬,少數分別跨越朝鮮海峽和渤海海峽到日本和山東半島,這可以從每年秋季分別在長白山、遼東半島莊河、大連見到和在山東長島附近海面救起一些飛越渤海海峽而疲憊不堪的東方白鸛得到證明。但多數東方白鸛主要是沿松遼平原經北戴河到長江中下游的湖泊沼澤地帶越冬,這從在烏蘇裏環志19個東方白鸛幼鳥已分別於1985年1月和1986年3月在江西鄱陽湖和安徽惠陽縣回收而得到證明。偶爾亦有少數遷至中國台灣和西藏南部、日本琉球羣島、俄羅斯薩哈林島、印度和孟加拉國越冬的。 [4] 
東方白鸛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的濕地湖泊,而長江流域20世紀50年代初共有大小湖泊4033個,至2004年因圍墾、泥沙淤積而消亡的約1100個。長江原有通江大湖22個面積為17198平方千米,到20世紀80年代,湖泊面積僅存6605平方千米,湖面減少近2/3,湖泊容積相應減少600-700億立方米,僅圍墾湖泊濕地面積僅長江流域就高達150萬公頃。導致了東方白鸛一些曾經的越冬地東方白鸛的數目顯著下降或消失而與此同時,中國(香港、台灣)、尼泊爾、印度發現有東方白鸛越冬個體的記錄,其中1990年1月中旬在香港記錄到121只東方白鸛,這是長江流域以南發現的唯一已知的羣體,也是唯一例外在紅樹林邊越冬的羣體。由此可見隨着北方的越冬地破壞,東方白鸛的越冬地可能南遷。 [4] 

東方白鸛分佈範圍

東方白鸛世界分佈

國外繁殖於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東南部,西至布拉戈維申斯克,南到興凱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也曾繁殖在朝鮮和日本;少數越冬在朝鮮日本琉球羣島,偶爾飄泊到俄羅斯雅庫次克和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 [3-4]  [26] 
東方白鸛全球分佈圖 東方白鸛全球分佈圖

東方白鸛中國分佈

東方白鸛繁殖方式

繁殖期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達中國東北繁殖地,最早到達時間是3月2日和3月6日,多數在3月中旬。通常成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羣遷來。剛遷來時並不立即進入繁殖地,而是在開始融化的河流和湖泊岸邊覓食,或在其上空盤旋尋覓巢位和覓食地。3月下旬開始分散成對進入各自的繁殖地。 [4] 
巢區多選擇在沒有干擾或干擾較小、食物豐富而又有稀疏樹木或小塊叢林的開闊草原和農田沼澤地帶,有時也選擇在距水域、沼澤等取食地數千米至10餘千米遠的林帶。常成對孤立的在柳樹、榆樹和楊樹上營巢,過去在日本也曾發現在高大的松樹和房屋屋頂上營巢的。巢通常位於樹頂端枝杈上,系由幹樹枝堆集而成,內墊有枯草、絨羽和苔蘚或無任何內墊。巢距地高度視環境和樹高而不同,通常在3-17米。 [4] 
營巢時間從3月中旬至3月末開始,雌雄親鳥共同營巢,由雄鳥外出尋找和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築巢。巢呈盤狀,結構較為龐大,外徑120-230釐米,內徑50-74釐米,深15-35釐米,高50-200釐米。如果巢未受干擾和破壞,或者當年繁殖成功,第二年還繼續被利用,但每年雌雄親鳥都要對舊巢進行修理和加高,因此巢常隨利用年限的增加而變得相當龐大。不僅如此,東方白鸛在整個繁殖期間,巢都在不斷進行修補和增高、增寬。據測量,從開始產卵到幼鳥出飛期間,巢高增加大約17釐米,巢外徑增加約20釐米,內徑增加約4釐米。營巢多在上午進行,下午在巢上休息和求愛或在巢域上空盤旋飛翔。交配在巢上進行,在整個營巢和產卵期間,均有交配行為發生。 [4] 
產卵時間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多數在4月中旬。每窩產卵4-6枚,一般4-5枚,偶爾也有2-3枚的記錄。通常間隔1天產1枚卵,也有報告間隔4-5天甚至5-7天的。卵白色,呈卵圓形,大小據20枚卵的測量為72-81毫米×54-57毫米,平均75.8毫米×56.6毫米,重100-145克,平均129.7克。產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也有報告在第三枚卵產出2天以後才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每天輪換2-4次,晚上全由雌鳥孵卵,孵卵期31-34天。 [4] 
卵與剛出殼的雛鳥 卵與剛出殼的雛鳥 [9]
雛鳥 雛鳥 [9]
成鳥 成鳥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被有白色絨羽,嘴為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當雛鳥長到55日齡時即可在巢附近來回短距離飛翔,60-63日齡以後才隨親鳥飛離巢區覓食,不再回窩。幼鳥出飛成功率與巢距覓食地距離和食物供應率有關,特別是在幼鳥多的窩,常常由於食物供不應求而不能全部成活離巢。據在籠養條件下的觀察,東方白鸛的壽命可達48年以上。 [4] 
2022年至2023年,國家電網輸電線路鐵塔上的鳥巢裏,孕育了580多隻東方白鸛幼鳥 [54] 
雌雄親鳥共同餵養

東方白鸛保護現狀

東方白鸛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瀕危(EN)。 [16]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1] 

東方白鸛種羣現狀

東方白鸛現身青島
東方白鸛現身青島(4張)
20世紀70年代初,分佈在朝鮮、韓國的東方白鸛繁殖種羣已經滅絕,而中國東北地區的東方白鸛,光繁殖數量就超過1000只;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吉林地區已難見東方白鸛繁殖,黑龍江全省的繁殖數量亦不足50只。一份調查報告裏顯示的數據變化,足以呈現東方白鸛的瀕危。 [12]  截止2022年4月,瀕危鳥類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 [11]  [23] 
東方白鸛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995年間,由於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鸛的種羣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佈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羣也已於20世紀70年代初絕滅。由於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
2018年1月7日,青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現身一處河流中。 [10] 
2020年10月以來,天津共監測到超過5000餘隻東方白鸛遷徙至該市。經停天津的東方白鸛數量已經超過全球總量的50%,是歷年同期數量的3倍多。 [11] 
2022年3月,在黑河市中俄黑龍江大橋附近的黑龍江畔,發現了十幾只剛從南方遷徙而來的國家一類保護動物一一東方白鸛。 [17] 
2022年3月,密雲水庫管理處工作人員在密雲水庫潮河流域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14只小天鵝也落腳白河主壩區域歡快遊弋。 [18] 
2022年3月28日,有觀鳥愛好者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銀湖灣濕地公園見到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鳥界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這是江門地區首次記錄到東方白鸛。 [19] 
2022年3月31日消息,江蘇鹽城一對野生東方白鸛,產下了三隻小白鸛。 [20] 
2022年4月7日消息,時隔20多年後,東方白鸛在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科爾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築巢繁殖 [21] 
2022年4月,在江蘇興化裏下河國家濕地公園,觀鳥愛好者驚喜地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的身影,它們在濕地休憩、覓食,相互嬉戲,美麗而優雅。 [22] 
2022年12月18日,東莞市綠色低碳經濟技術研究院博士吳鵬舉,在松山湖生態園寒溪河三角洲濕地觀鳥時,發現一羣從未見過的大鳥正在湖邊覓食。經辨別,它們正是世界瀕危鳥類、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這也是東莞地區首次記錄到東方白鸛,而且總量超過40只。 [35] 
2023年3月17日,吉林天橋嶺林區首次記錄到四隻東方白鸛同框的精彩畫面。 [37] 
2023年4月,兩隻東方白鸛被發現在查干湖“安家育娃”,這對東方白鸛“夫妻”已成功產出兩枚鳥蛋。 [39] 
2023年12月9日,甘肅省隴南市愛鳥攝影協會6名鳥類攝影愛好者,在隴南市武都區漢王鎮濕地,發現世界瀕危物種,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 [52] 
2024年3月,在江蘇連雲港海濱濕地,一百多隻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再次現身,在水面上覓食嬉戲,為北歸做最後的準備。 [58] 
東方白鸛 東方白鸛
2024年4月中旬,湖南省首次發現東方白鸛在省內繁殖。 [60] 

東方白鸛主要威脅

  • 棲息地喪失、食物短缺
在東方白鸛繁殖地的東北,集中於20世紀80年代的墾沼造田、亂砍濫伐,致使東方白鸛的棲息地遭到極大破壞,加之亂捕濫獵,東方白鸛數量鋭減。濕地是東方白鸛繁殖、中停的必要環境。但隨着人類開發活動的影響,濕地生態環境惡化,這是東方白鸛繁殖種羣趨於滅絕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黃河三角洲是東方白鸛中停的重要“加油站”,在這裏,自然保護區附近建起化工廠,圍墾和養殖加劇了濕地的破壞。受迫於全國遷徙路線艱難的現實,一部分東方白鸛甚至喪失遷徙習性,留在了當地。在越冬地鄱陽湖,層層密佈的天網、屢禁不止的盜獵,讓長途奔襲至此的東方白鸛步步驚心。 [12] 
2012年在天津大港針對東方白鸛事件的一個研討會上,國際鶴類基金會的鳥類專家蘇立英博士説,棲息地的喪失,使候鳥的危險越來越大。 [13]  對大型水鳥而言,適合生存的棲息地嚴重縮水。東方白鸛適宜性生境面積的減少,主要對這種濕地水鳥的築巢地和覓食地會產生顯著影響,進而導致東方白鸛種羣數量降低。 [14] 
  • 盜獵與投毒
例如2012年天津發生過盜獵者為了捕捉野鴨等鳥類食用,刻意投撒農藥毒死包括22只東方白鸛在內的百餘隻候鳥的大型盜獵事件。 [15]  在越冬地鄱陽湖,層層密佈的天網、屢禁不止的盜獵,讓長途奔襲至此的東方白鸛步步驚心。 [12] 
  • 人類活動干擾、氣候變化
東方白鸛的生存狀況之所以經歷巨大轉變,是因為受到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的雙重影響,棲息地質量嚴重下降。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鄭海峯説,與1990年相比,21世紀初,東北地區天然濕地喪失逾57000餘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喪失的天然濕地被轉化為農牧用地。以三江平原為例,與上世紀90年代相比,目前天然濕地的分佈下降了50%以上,其中人類活動的貢獻率接近40%。 [14] 
  • 濕地水位過高
東方白鸛屬於大型涉禽,不會游泳,必須站着啄食,對它們而言,方便覓食的水深在10至20釐米。但因為部分濕地需要承擔蓄水功能,常年水位較高,且並沒有在候鳥遷徙季進行水位的調整,這導致東方白鸛到達後無法在濕地內停留。 [15] 

東方白鸛保護措施

2005年以來黃河三角洲累計繁育東方白鸛2278只,成為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 [27]  興凱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直開展東方白鸛種羣恢復工作,自2002年以來,為全球的東方白鸛種羣輸送雛鳥1838只左右,野外繁殖種羣由15只恢復到110只左右。興凱湖流域不僅是東方白鸛重要的繁殖地,同時又是重要的停歇地。 [28] 
  • 人工招引
20世紀80年代,東方白鸛保護者開始嘗試將人工招引技術應用於東方白鸛的保護工作上。記錄最早的是1987年吉林省的莫莫格保護區嘗試性地製作了9個人工巢,同年有1個人工巢被東方白鸛利用。之後,黑龍江省的興凱湖、洪河和扎龍保護區也相繼開始東方白鸛人工巢的招引工作。據悉,近幾年來黑龍江珍寶島、東方紅濕地、嘟嚕河也相繼開展了人工招引工作。 [30] 
人工招引巢對東方白鸛的保護效果是顯著的,例如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到1995年僅剩1處天然巢,保護區自1992年開始人工招引後到2008年累計搭建人工巢100多個,累計40多個巢被利用,且每年都有20多個人工巢被利用,洪河保護區內的東方白鸛種羣得到恢復。另一方面來説,這項工作是一個長期持續不斷的工作,需要工作者常年地維護損壞的巢,並且不斷搭建新的鳥巢。 [30] 
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方白鸛全球繁殖種羣最集中地區,素有“中國東方白鸛之鄉”之稱。洪河自然保護區作為中國三江平原保留最為原始、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封閉式管理的內陸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地,是東方白鸛最為理想的繁殖地。1993年,保護區開始實施人工築巢招引東方白鸛保護工程。到2021年,共搭建了人工招引巢289個,繁育東方白鸛雛鳥1748只。其中僅2021年,就成功招引了81對東方白鸛繁殖,繁殖出雛鳥247只。2022年,在省林草局支持下,保護區利用國家林改資金實施了100個永久性鐵製三腳架人工招引巢製作項目,東方白鸛人工招引巢已經達到389個。 [29] 
截至2022年黑龍江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已累計利用人工巢招引663對東方白鸛在洪河繁殖,洪河的人工繁殖巢共為全球東方白鸛種羣增添了1948只。29年來,加上在天然巢繁殖幼鳥,東方白鸛在洪河國際重要濕地繁殖出的幼鳥已達2193只,被國際鸛、䴉、鷺專家組確認為中國東方白鸛人工招引野生種羣最大的繁殖基地。 [24] 
在山東黃河三角洲,保護工作者通過搭建人工巢來應對天然繁殖場所缺失的問題,結合配套保護措施,這裏已成為東方白鸛築巢最為密集且繁殖成功率最高的地區。 [34] 
人工搭建的東方白鸛巢穴 人工搭建的東方白鸛巢穴
  • 籠養人工養殖
作為瀕危物種,籠養也成為保護和保存東方白鸛遺傳基因的重要方法。在日本、韓國以及德國(King C E,1990)都進行過東方白鸛的籠養繁殖。世界上最先籠養繁殖東方白鸛成功的是中國的上海動物園,於1984年成功突破了東方白鸛的繁殖工作。關於東方白鸛的籠養數量,根據楊振雄在2015年的統計,僅成都動物園、瀋陽動物園、濟南動物園、南昌動物園以及福州鳥語林等動物園的東方白鸛數量就已經達到126只,而上海動物園從1979年至2012年12月共籠養119只。 [30] 
  • 遷徙跟蹤研究
使用無線電、衞星跟蹤器以及新型的GPS/GSM跟蹤器,對東方白鸛進行跟蹤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末。在1998-2000年期間,日本學者Shimazaki H等人使用衞星跟蹤器對俄羅斯遠東地區的13只東方白鸛進行跟蹤,總結了13只東方白鸛的飛行路線、繁殖地以及越冬地等研究成果。根據資料顯示,中國最早使用衞星跟蹤裝置跟蹤東方白鸛的是黃河三角洲保護區,於2010年對4只東方白鸛的跟蹤。2018年1月,韓國鳥類學家在韓國西部地區發現10只東方白鸛越冬羣體,其中1只是洪河自然保護區環志的佩戴跟蹤器的東方白鸛,這一信息反映了東方白鸛在韓國的越冬情況,有一定的科研價值。 [30] 

東方白鸛數據統計

2023年3月3日,2023年湖北越冬水鳥調查報告正式發佈。經統計,此次調查共記錄到水鳥86種,種羣數量達1054592只。其中以雁鴨類為最多,共35種,種羣數量達725811只,佔總種羣數量的68.82%。在86種水鳥中,國家重點保護鳥類19種,種羣數量為70847只,佔總種羣數量的6.72%。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白鶴、白頭鶴、黑鸛和東方白鸛6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有鴻雁、白額雁、小白額雁、小天鵝、大天鵝、鴛鴦、棉鳧、花臉鴨、斑頭秋沙鴨、黑頸鸊鷉、灰鶴、水雉和白琵鷺13種。 [36] 
2023年3月21日,廣西南寧市上林龍山自然保護區護林員巡護監測過程中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一隻,黑鸛三隻。 [38] 
2023年11月25日,28只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現身河南丹江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49] 
2023年12月9日,在甘肅省隴南市武都區漢王鎮濕地,當地攝影愛好者發現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鳥類——東方白鸛,這也是東方白鸛首次在隴南市境內被觀測到。 [50] 
兩隻東方白鸛在廈門馬鑾灣上空比翼齊飛 兩隻東方白鸛在廈門馬鑾灣上空比翼齊飛
2023年12月11日消息,東方白鸛和黑鸛現身海滄區馬鑾灣。 [51] 
2024年1月10日,桂陽舂陵國家濕地公園迎來了4只“特殊的珍稀客人”,被稱為“鳥中國寶”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東方白鸛、黑鸛現身舂陵濕地 [56] 
2024年2月29日,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吳城保護管理站發現吳城老虎圩內濕地棲息着9只東方白鸛。這是老虎口濕地2021年建成以來,首次監測到野生東方白鸛。 [5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