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超

(成都理工大學教授)

鎖定
李超,男,1974年出生,博士,成都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此前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任教。 [1] 
中文名
李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74年
職    稱
教授

李超研究成果

學術方面,李超長期致力於地球古代-現代海洋沉積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與機制研究(沉積地球化學、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地球生物學)。研究手段側重於鐵-硫-碳-磷化學、微量元素、碳酸鹽相關地球化學指標和有機地球化學等多元現代地球化學方法與手段的綜合應用。
近10年來,李超在早期地球海洋,特別是元古代-寒武紀早期海洋化學空間結構、海洋化學與複雜生命協同演化、分層海洋環境下一些關鍵生命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古海洋碳酸鹽地球化學等方面取得創新成果。
1、發現了早期海洋化學空間差異和動態演化的基本特徵,提出了“硫化楔”及多層古海洋化學空間結構模型和氧化劑對近岸區域水化學控制假説。
2、發現了古海洋陸架表層氧化海水的動態擴張及其與早期動物演化之間的時空耦合關係,提出了早期動物輻射與陸架表層氧化海水動態擴張有關的新協同演化假説。
3、提出了分層海洋環境下包含溶解有機碳過程的碳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新模型和以不同水化學層間相互作用為特徵的鉬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新模型,揭示了早期海洋元素循環獨有的空間特徵。
4、發現了早期海洋大規模白雲岩的早期成巖形成機制,為困擾地學界百年的“白雲石之謎”的回答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也為碳酸鹽指標用於地表環境記錄的合理性和科學性提供了理論基礎。
5、研發了碳酸鹽晶格磷酸鹽(CAP)技術用於直接重建古海洋磷酸鹽含量,為地質歷史時期古海洋P循環及其在環境與生命協同演化中的角色研究奠定基礎。 [1] 

李超所獲榮譽

2014年獲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侯德封獎”。2019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3);2021年獲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科學技術獎二等獎(基礎研究類,排名第3)。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