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蓉芳

(京劇演員)

鎖定
李蓉芳,京劇演員,從小學戲,她的藝術成就在解放後達到高峯,優秀作品《沙家浜》、《獵虎記》、《人鬼鑑》等,受到觀眾的喜愛。
中文名
李蓉芳
國    籍
中國
職    業
京劇演員
代表作品
主要作品《孟姜女
山河戀

李蓉芳京劇演員

李蓉芳的母親李菊雲,是河北梆子演員,唱青衣。在丈夫去世後,生活沒有着落。當時聽説大連福興大戲院落成典禮,邀名角組班唱戲,缺少班底,李蓉芳的母親便帶着姥姥和李蓉芳離開瀋陽,去大連福興戲院當班底,改行唱京劇。
劇團經常上演許多連台本戲,像《紅蓮寺》等。有時人手不夠,就讓李蓉芳扮個仙女、丫鬟,那年李蓉芳只有七歲,但她個頭高,扮相好,非常惹人喜愛,內行見了都説是學戲的好坯子。當時她想上學讀書,但家境的窘迫,生計的艱難,使她過早地懂事了。當母親要請先生讓她學戲時,她默默地聽從了命運的安排。
七歲那年,母親四處託人情,請來了劉生祥先生給她練基本功。每天天不亮就起牀,拿頂、下腰、踢腿、飛腳、翻身等,練個不停。基本功練完,還要練毯子功、把子功等。兩年以後,打下了紮實的功底,母親又讓她拜在聞子芳先生的名下學戲。聞先生會的戲特別多,有着豐富的藝術經驗,更擅長於教戲,他還積累、收藏了大量的京劇本子。李蓉芳在聞子芳的指教下,刻苦學戲,從不間斷。每天清早五點鐘起牀練基本功、毯子功,直到中午十二點,然後要吊嗓子、背戲。晚上上台跑宮女、龍套。散戲以後卸了妝,別人都回家睡覺了,她還要學戲、練功,母親也陪她熬夜學戲,幫她記唱腔、記動作。
1940年,李蓉芳十二歲,她在聞子芳等老師的指教下,經過四五年的勤苦學習,打下了堅實的藝術基礎。她從《春香鬧學》開蒙,陸續學了《廉錦楓》等二十多出戲。一天,戲院貼出了《法門寺》的海報,臨開戲時,扮演宋巧姣的女演員突然不辭而去,改戲來不及,回戲更不行,急得老闆團團轉。忽然他看見正在化妝的李蓉芳,這不就是最好的替身嗎?十二歲的孩子登台演主角,前後台都為她捏着一把汗,沒想到一個倒板下來,還送來了一陣掌聲,這使李蓉芳第一次嚐到了喜悦和甘甜。從這以後,她經常唱些開場戲或第二個戲,她所學過的戲,幾乎都在這一時期裏得到了實踐。
演戲並不容易,李蓉芳雖然唱上了正戲,但仍舊要拿班底的錢,並且要在十分微薄的收入中,摳出一部分錢去買綢緞,添置戲裝、彩鞋、頭面等。為了節省開支,添置的戲裝全都是母親自己動手剪裁縫製的。因為她請不起夥計(即化妝師傅),梳大頭由外祖母來擔任。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侵華戰爭,東北淪陷區人民的生活異常痛苦。在大連,李蓉芳一家人的生活已經難以維持了,況且經常發生日軍侮辱演員的事,在日軍佔領區,她們實在難以生存下去。於是,李蓉芳的母親託人給李蓉芳的大姨父寫信,懇求他幫忙,讓李蓉芳去青島搭班唱戲。大姨父叫劉殿清,本是唱花臉的,在青島中和戲院兼做後台管事。不久,接到他的來信,説願意她們全家去青島謀生。母親心裏的石頭算是落了地,她趕緊打點行李,買了火車票,帶着一老一小上了路。
在青島,李蓉芳搭班演戲收入也增加了一些,母親和姥姥都很高興。一天,大姨父嚴肅地對李蓉芳的母親説:“你別光看她個頭、扮相都不錯,她嗓子可不行,太細,從明兒起,每天起早跟我去喊嗓子。”
喊嗓子也是很苦的。冬天四點多鐘就得起牀,夏天半夜就得出去,一喊就是三個來小時。李蓉芳每天晚上都有戲,睡眠不足,每天清早還老老實實地跟着大姨父去海邊喊嗓子。在青島,京派、海派戲都有,以海派戲最為流行。其表演特點是火爆、熱鬧,技巧多,難度大,動作和唱腔上變化幅度大,比較誇張、花梢,並且常用機關佈景。此外,在燈光、服裝、化妝方面也都根據劇情的需要,作了許多大膽的改革和創新。一個戲能演很長時間,有一套吸引觀眾的辦法。李蓉芳的母親覺得海派有它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特點,鼓勵蓉芳多學多看海派戲,這使她在搭班演出連台本戲時,使自己原有的京派劇目也不知不覺地受到海派藝術的影響,表演方法上汲取了海派的養分,大大豐富和提高了她的藝術素養。正當她的名字開始為青島觀眾所熟悉的時候,母親的病突然加重,時常咳血,有時竟卧牀不起。母親生怕自己死在異鄉,她便帶女兒和母親回到北平。蓉芳的舅舅見了她們又高興又傷心,當即騰出一間房給她們住。從此,舅舅為幫助蓉芳繼續學戲,四處乞求師兄弟,請來了一位吊嗓子的老師和一個練武功的老師。吊嗓子的老師叫黃天麟,會戲很多,他讓李蓉芳把學過的青衣戲全都唱一遍,他一聽就皺了眉頭,説:“就這個味兒,還想唱戲呀?腔那麼野,外江派(海派)的味兒太濃了。”那時蓉芳弄不清楚什麼是京派,什麼是海派,只好老老實實地跟着老師重新學戲。黃老師對京派唱腔很有研究,一齣戲一齣戲地給她加工、指點、糾正,告訴她京派與海派有些什麼不同特點。武功老師陶玉芝教了她一出《扈家莊》,通過這齣戲幫助她練好武功。蓉芳在北平基本功大有長進,又學會了許多出戲。沒過多久,母親離開了人世,舅舅為了讓她在北平搭上班,四處奔走託人情,送厚禮,請梅蘭芳先生的得意弟子李世芳收她為徒。李先生要蓉芳每天晚上到劇場看戲,只要自己演出,場場必須看。後來,李蓉芳聽説李世芳在《別姬》戲中的舞劍,是梅先生親授的,一心想把它一招一式地學到手。她請舅舅領着到李世芳家裏去學,終於把舞劍技藝學到手。李世芳又把梅蘭芳教給自己《生死恨》戲中韓玉孃的一段表演也全部教給了李蓉芳。
過不多久,著名花臉演員金少山班裏的主要旦角李硯秀不唱了。《霸王別姬》是金少山的主要劇目,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來演虞姬,於是由經理科孫煥如出面,介紹李蓉芳去搭金少山的班,接替李硯秀的空缺。在金少山的班裏演戲,李蓉芳又打響了。經過幾年嚴格的基本功訓練和長期的觀摩、實踐,使她在藝術上大放光彩,每次演出都受到觀眾的熱烈讚揚。後來,舅父李世霖又把她領到吳素秋的母親吳老太太家裏,拜託吳老太太為她指點、深造,她又學到了不少傳統劇目。
李蓉芳到了十六歲,藝術上逐漸成熟起來。她嗓音寬亮,扮相俊秀,唱腔和表演逐漸嫺熟自如,吳老太太便出面活動,給她組班到上海演出,邀請了紅極一時的著名演員童芷苓紀玉良賀玉欽等為四大頭牌,在上海皇后戲院首次上演。在演《盜魂鈴》一劇時,童芷苓反串豬八戒,賀玉欽的猴,紀玉良的仙翁,李蓉芳演女妖。由於賣座好,連續演了二十多場,接着又以半反串的方式上演全部《四郎探母》。李蓉芳演楊宗保和後部鐵鏡公主。在上海近一個月的演出中,她在與童芷苓、紀玉良、賀玉欽等著名演員的配戲中,學到了更多的藝術技巧,擴大了她在上海京劇界的影響。
從上海回到北平不久,抗戰勝利了。隨着年齡的增長,李蓉芳盼望能有個深入鑽研京劇藝術的環境。於是,她就和葉盛蘭袁世海裘盛戎李春恆遲世恭等一批藝術上很有造詣的演員在一起搭班。李蓉芳一面演出,一面利用空閒時間向他們請教藝術上的問題,用心吸收他們的長處。
1946年,李蓉芳去天津搭班,與蔡寶華、李榮安、管韶華、胡少安等同台合作,在天華景、天寶、美琪等幾個大戲院連續唱了兩年多。這時候,她感到劇目不足,便聘請何佩華老師教她一些荀派戲,如《紅娘》、《元宵謎》、《紅樓二尤》、《鴛鴦冢》、《荀灌娘》等。她邊學邊上演。那時,李蓉芳已經頗有名氣了。
李蓉芳正在向京劇藝術高峯攀登時,北平的情況大變。物價飛漲,貨幣貶值,社會秩序混亂,人們沒有心思看戲了,演員的生活遇到了困難,她也不敢自己組班演戲了。在吳老太太家,出出進進的人很多很雜亂,她不願再呆下去,毅然回到了自己家裏。她思前想後,決心賣掉自己的台幛,給別人搭班,唱二牌。像金少山、奚嘯伯、李盛藻、王和霖的班她都搭過。從此,她隨着別人唱戲,自己的戲全都停演了。
十八歲那年,經吳老太太介紹,她與馬派老生王和霖結了婚。
王和霖是馬連良先生第一個得意弟子,在全國很有名氣,李蓉芳就在這個班裏唱二牌。為了多掙些錢,她同時還給別的班唱戲,一天趕演幾個角色。為了繼續深造,她又請谷玉蘭老師教戲。在1945年至1947年的三年中,她由於學的戲多,戲路子寬,除了搭老生班,還搭旦角挑梁的班社唱戲。這時她主要在平、津兩地演出,有時也隨班去上海唱戲。
北平解放後,李蓉芳和高玉倩、張玉英、周素英等同行光榮地參加了懷仁堂的首次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這時,有人告訴她,延安有個平劇院,是演京劇的,正到西安演出,許多和她一起搭過班的老熟人也在那裏,於是她和愛人王和霖帶着姥姥,抱着不滿一週歲的兒子去了西安。平劇院院長張一然,助理員郭鋭等領導人接待了他們。李蓉芳看這裏的人個個身穿軍裝,精神煥發,待人熱情誠懇,感到心情舒暢。第二天,劇院領導派張元奎帶領她和王和霖去看賀龍元帥。賀老總親切地接見了她們,並和藹地問寒問暖,親自拿出餅乾、糖果招待他們。賀老總告訴她:“西北軍區政治部平劇院是部隊的文藝團體,在這裏,演員不再是供人消遣娛樂的戲子,演員是黨的宣傳員,是黨的文藝戰士,演戲是在宣傳黨的政策,是為人民服務。”這些話,把李蓉芳的心緊緊地吸引住了,她知道共產黨、解放軍好,把唱戲的也當人看待,這使她感動得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在參加開國典禮慶祝活動的演出中,她頭一次感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每當她想到自己演戲是“革命事業的一部分”的時候,就覺得有一種神聖、自豪的感覺,正是這種感覺,使她演的虞姬、蘇三、蕭桂英、楊素貞等各種角色顯示出更加動人的藝術魅力,受到領導和羣眾的一致讚揚。從這以後,所有戲裏的主角全部讓她來演,連過去別人演的戲,主角也全換上了她。更使她感動的是,排練時,從導演到主演、羣眾都是那樣的認真嚴肅,一絲不苟地對待藝術,和舊社會的戲班有着根本的不同。
眼看合同的期限滿了,但她不願意離開這裏,她喜歡這種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生活,她依戀這裏人與人之間平等與真誠的關係。她剪掉了燙髮頭,梳成了齊耳短髮。她和愛人王和霖商量,向領導提出自願參軍,不回北京了。1949年11月15日,是她畢生難忘的日子,從這一天起,她和王和霖被批准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舊藝人變成了革命戰士。領導對他們十分關懷,生活上給予了多方面的照顧。她堅決不要工資,家也不回了,一心一意地跟着共產黨、解放軍幹一輩子。 1950年她加入了共青團,並擔任了演員組長。
1951年,西北軍區政治部評劇院調往重慶,改名為西南軍區政治部京劇院。8月,京劇院隨部隊進軍西藏。這時期,劇院排演兩出大型古裝新戲《武大郎之死》和《梁祝》,由張一然院長編劇,孫振副院長執導。這兩齣戲的排練全是本着改革精神,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學説、體系引入到中國戲曲表演中來。從分析主題、劇情入手,引導演員理解人物,體驗角色,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調,啓發演員進行藝術創造。李蓉芳扮演的潘金蓮全部念京白,改變了傳統戲中花旦的唸白腔調,吸收了話劇接近生活語調的念法,使人物更加真實自然。孫導演對演員的要求極為嚴格,李蓉芳每次上場全要回答出角色當時的規定情景,與其他人物的關係,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徵、思想變化、心理狀態等等。孫導演還特別注意演員情緒的連慣性,發現情緒不對或是沒有進入角色,就要演員退下場去重新上場,光只一個上場,有時也要排上五六次。這段排練生活雖然艱苦,但最終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李蓉芳從這個時期起,藝術上出現了一個較大的轉折,她開始接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在理論和實踐上達到了一個新高度,為她以後演現代戲和新編歷史劇打下了基礎,她由此進入了表演上的創造階段。
1953年10月5日,她和王和霖一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她強烈地意識到作為一個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責任。她自尊自重,以極大的熱情對待工作,對待同志。演出閒暇時,從前台到後台的大小事務工作她全乾。每排新戲時,她總是擔任最主要的角色。白天她背台詞、練功,滾在排練場上;晚上讀劇本,琢磨唱腔,一直到深夜。1955年底,部隊從西藏回到重慶,劇院整編減員,一部分人員隨軍南遷到雲南、貴州,她與另一部分人回到北京同總政京劇團合併,成立中國京劇院四團。這時,團裏增加了一些主要旦角演員:李麗芳、王吟秋、童葆苓等。根據工作需要,領導上決定把她過去擔任的幾乎全部主要角色,讓給上述同志去演,她毫不猶豫地服從了領導的安排,沒有鬧情緒,沒有發怨言,一齣戲一齣戲地把自己演過的戲讓給替她的同志。
1958年9月,中國京劇院四團調到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寧夏京劇院。她隨團來到銀川市。由於分團,演員緊缺,她又登台演了不少戲,無論傳統戲還是現代戲,古裝戲還是新編歷史戲,她都能夠得心應手地完成任務。特別是一些難度較大的角色,她便細心鑽研、揣摩,創造性地塑造出一批全新的旦角形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劇團排演《蘆蕩火種》,她對阿慶嫂這個角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激發起強烈的創造慾望,她把筱派花旦的潑辣,刀馬旦毛世來的機敏,苟派花旦的靈巧,梅派青衣的深沉,尚派青衣的剛勁,吸取借鑑,融匯貫通,使這個人物頗有特色,上演五十八場,連連滿座。後來改為《沙家浜》,成為該團上座率最高的戲。
1965年,她所在的寧夏京劇二團到石嘴山市,改為石嘴山市京劇團。1966年4月,她去中寧縣搞“四清”,不久,開始了文化大革命。九月初,她回到石嘴山。劇團停止了演出,正常秩序打亂了,各式各樣的戰鬥隊、戰鬥團相繼成立,一夜之間,滿院裏全成了輔天蓋地的大字報。她變成了“三名三高”人物,取消了她演戲的資格,幾十年一起工作、演戲的同志,相逢猶如陌生人,再沒有人和她來往,她過起孤獨的生活。
近十年的政治磨難,她早已把化妝盒、鏡子、勒頭帶、彩褲扔掉了。每天買菜、做飯過日子,由一個名演員變成了家庭婦女。一天,業務負責人忽然去找她,説團裏要排《獵虎記》,讓她去演顧大嫂,她驚駭了,她覺得自己再也不會演戲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恢復,她終於重登舞台了,被禁錮了十幾年的傳統戲,又在她身上重新放射出絢麗多姿的色彩。
1978年,石嘴山市京劇團回銀川與寧夏京劇團合併。第二年,她隨團去雲南、四川等省巡迴演出。十年浩劫摧殘了戲曲事業,也耽誤了她演戲的黃金時代,這時她已進入了五十多歲的年紀。由於表演人才青黃不接,許多戲仍由她來擔任主演,她的演技雖然很好,但卻感覺到了力不從心。從此,她多次建議領導加強對中青年演員的培養,並表示自己願盡全力去幫助他們,她也經常利用業餘時間主動給中青年演員傳授技藝。業務上,她一片熱誠,真正做到了有求必教,有問必答,這在戲曲團體裏,尤其是一個主演,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由於她工作積極出色,並取得了成績,1979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1983年,劇團排演大型神話劇《人鬼鑑》,其中朱妻和小姐兩個角色根據劇情需要,必須由同一演員擔任。朱妻這個角色前半部表演適於彩旦,後半部偏重於花旦。小姐則是青衣路子,一個角色跨越三個行當,一時找不到恰當的人選,人們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了李蓉芳身上。領導上的考慮和同志們的建議,使她產生了躍躍欲試的心理,可她又一想,自己已經五十歲出頭了,形體和嗓音都起了變化,演員這職業與年齡的關係十分密切,青年演員雖然藝術上稚嫩,舞台經驗不足,欠火候,但她們終究有着老演員無法替代的光彩。因此,她幾次向領導建議,讓青年演員上。當領導決定讓王燕同志擔任角色的同時,她愉快地接受了藝術指導的任務。於是,她和王燕同志一樣地忙碌,幫助她分析劇本,理解人物,設計角色的每一個動作、表情,琢磨每一句唱腔,直到角色的髮型和服裝,她都認真地動了腦筋。《人鬼鑑》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演出後,王燕同志的表演,受到廣大觀眾的讚揚。

李蓉芳活動年表

出生:1928年9月15日,農曆戊辰年八月初二日
逝世:200886日,農曆戊子年七月初六日,15時30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