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若拙

鎖定
李若拙(九四四~一○○一),字藏用,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太祖時進士。
中文名
李若拙
別    名
藏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944年
逝世日期
1001年
出生地
陝西西安
性    別

李若拙簡介

李若拙(944~1001年),字藏用,京兆萬年(今西安市)人。父李光贊曾任貝、冀兩州觀察判官。若拙初以父官補太廟齋郎,復舉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參軍。再舉進士,擢為上第,授密州防禦推官。太祖乾德二年(964年),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太祖嘉其膽識,改授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選者除拾遺補闕。若拙以恩例不及,上書自陳,執政惡之,出監商州(今陝西商州市)坑冶”。遷太子左贊善大夫。
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知乾州(治今陝西乾縣)。有同宗人李飛雄詐乘驛稱詔使,事敗露被誅,若拙受株連被削籍流放海島。一年之後,復授衞尉寺丞,知隴州(治今陝西隴縣)。四年,復舊官。在任以政績顯著,被超授監察御史、通判泰州(治今江蘇泰州市),徙判同州(治今陝西大荔縣)。經御史中丞滕中正舉薦,召歸御史台。不久改為右補闕。因宗室諸王出閣,他獻頌詞稱旨,受皇帝召見,賜緋魚,同勾當河東轉運兼雲、應等八州事。又進言論邊防事,太宗嘉之。又受命同掌水陸發運司。
雍熙三年(986年),受詔假秘書監出使交州(治今越南河內市)。黎桓先不遵宋廷制度,見若拙至,即聽命拜詔,向若拙獻奇貨異物。若拙按禮取,不受私賄,索原先被扣留的使臣鄧君辯北歸。使還,皇帝贊其不辱使命。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淳化二年(991年),出任兩浙轉運使。因契丹南犯,他被改授職方員外郎,調任河北路轉運使。五年(994年),直昭文館,遷主客郎中、江南轉運使。宰相以他辦事太緩,改使職知涇州。
至道二年(996年),交州黎桓復犯邊州,詔若拙出使,至則黎桓聽命。三年(997年)三月,太宗卒。若拙回朝時,真宗已即帝位,召見慰問,進官秩為金部郎中。召試學士院,改兵部郎中,充史館修撰,不久知制誥。鹹平初(998)同知貢舉,因患病,改右諫議大夫。後奉命巡察河朔邊防,知昇州(今江蘇南京市)、貝州(治今河北清河縣)。四年(1001年)卒,時年58歲。 [2] 

李若拙《宋史·李若拙傳》

李若拙,字藏用,京兆萬年人。父光贊,貝、冀觀察判官。若拙初以蔭補太廟齋郎,復舉拔萃,授大名府户曹參軍。時符彥卿在鎮,光贊居幕下,若拙得以就養。俄又舉進士,王祐典貢舉,擢上第,授密州防禦推官。登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太祖嘉其敏贍,改著作佐郎。故事,制策中選者除拾遺、補闕。若拙以恩例不及,上書自陳,執政惡之,出監商州坑冶。遷太子左贊善大夫,以官稱與父名同,辭,不許。太平興國二年,知乾州,會李飛雄詐乘驛稱詔使,事敗伏法。太宗以若拙與飛雄父若愚連名,疑其昆弟,命殿直盧令珣即捕系州獄,乃與若愚同宗,通家非親,不知其謀,猶坐削籍流海島。歲餘,起授衞尉寺丞、知隴州。
四年,復舊官。以政聞,超授監察御史、通判泰州。同帥宋偓年老政弛,又徙若拙通判焉。未幾,御史中丞滕中正薦之,召歸台。頃之,改右補闕。時諸王出閣,若拙獻頌稱旨,召見,賜緋魚,同勾當河東轉運兼雲、應等八州事。嘗詣闕言邊事,太宗嘉之。又同掌水陸發運司。
雍熙三年,假秘書監使交州。先是,黎桓制度逾僣。若拙既入境,即遣左右戒以臣禮,繇是桓聽命,拜詔盡恭。燕饗日,以奇貨異物列於前,若拙一不留眄。取先陷蠻使鄧君辯以歸,禮幣外,不受其私覿。使還,上謂其不辱命。遷起居舍人,充鹽鐵判官。
淳化二年,出為兩浙轉運使。契丹寇邊,改職方員外郎,徙河北路,賜金紫。五年,直昭文館,遷主客郎中、江南轉運使。若拙質狀魁偉,尚氣有幹才,然臨事太緩。宰相以為言,罷使知涇州。至道二年,黎桓復侵南鄙,又詔若拙充使,至,則桓復稟命。使還,真宗嗣位,召見慰問,進秩金部郎中。召試學士院,改兵部郎中,充史館修撰,俄知制誥。鹹平初,同知貢舉,被疾,改右諫議大夫。車駕北巡,判留司御史台。明年,使河朔按邊事,知升、貝二州。四年,卒,年五十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