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皖

(知名樂評人、專欄作家、譯者、詩人)

鎖定
李皖,祖籍安徽,1966年生於江蘇徐州,1985年考入復旦大學新聞系,2003年在英國赫爾大學獲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28]  ,曾任《武漢晚報》《武漢晨報》 [3]  《人物彙報》總編輯,現供職於長江日報集團。 [4] 
資深媒體人、知名樂評人、 [5]  專欄作家 [6]  [8] 譯者 [7]  詩人
中文名
李皖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66年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英國赫爾大學 [13]  [28] 
出生地
江蘇徐州
代表作品
《回到歌唱》
聽者有心
民謠流域
我聽到了幸福
多少次散場 忘記了憂傷——六十年三地歌 [2]  展開
代表作品
《回到歌唱》
聽者有心
民謠流域
我聽到了幸福
多少次散場 忘記了憂傷——六十年三地歌 [2] 
人間、地獄和天堂之歌 收起
職    務
資深媒體人、知名樂評人、譯者、詩人 [5]  [28] 

李皖人物簡介

李皖曾任華語音樂傳媒大獎第二、三、四屆評審團主席,後又擔任該音樂獎多屆評審團主席。任中國搖滾迷笛獎、華語金曲獎評委。 [3]  [18-21] 
1993年開始為《讀書》供稿,1994年7月在《讀書》開闢專欄“聽者有心”,曾為《文匯報》 [12]  《羊城晚報》《南方週末》《長江日報》《南方人物週刊 [14]  》《作家》《東方早報》 [15]  上海一週 [16]  》《中國經營報 [17]  》等專欄供稿。 [28] 
業餘時間從事音樂評論寫作,1996年至今先後著有樂評集《回到歌唱》、《聽者有心》、《民謠流域》(合著)、《傾聽就是歌唱》、《李皖的耳朵》、《流行音樂的花朵》、《六十年代氣質》(合著)、《我聽到了幸福》、《五年順流而下》、《亮處説話》《暗處低吟》、《多少次散場 忘記了憂傷—六十年三地歌》、《娛死記》、《錦瑟無端》、《四十年,一百塊磚——內地唱片百佳1979-2019》 [35]  等。 [3]  [9-11] 
李皖先後編輯並翻譯有《搖滾1955―1999》 [25]  、《人間、地獄和天堂之歌》等文集,譯有鮑勃·迪倫詩歌集》(合譯) [26] 《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 [24] 泰德·喬亞《爵士樂史》(校譯)等譯著 [23]  。《人間、地獄和天堂之歌》獲得新京報2012年度好書之年度藝術書。 [22]  《爵士樂史》(校譯) [36]  、《列儂與洋子的最後談話》(譯著) [37]  、《爵士樂標準曲:曲庫導讀》(合譯) [38]  ;《布魯斯》(牛津音樂人文讀本,校譯); [39] 
李皖另寫作、編纂了萬里茶道著作三部,即《重走中俄萬里茶道》、《俄羅斯的中國茶時代》、《萬里茶道漢口畫冊》。 [3]  [27]  散文《五月的鮮花》被收入蘇教版《語文讀本》。 [28] 
善於點評的李皖用如刀的利筆把保羅・西蒙、黃舒駿齊秦王菲U2雅尼等這一個個與音樂有關的名字解剖給你看,但思考並未僅止於此,這一次的李皖更加成熟,從音樂的表象背後透視了若干的相關文化現象與社會現象。

李皖人物評價

屬於人民的音樂開始有了它的辯護者和闡説者。(知名樂評人顏峻) [29] 
雖然李皖並不是“學院派”的音樂研究者或音樂批評家,但長期以來,這位作者通過《讀書》、《文匯報》等重要的文化思想報刊媒體,深刻地觸及並揭示了流行音樂中的文化意藴和生命內涵。這是一個具有豐富聆聽經驗和深厚文化趣味的聆聽者……(哈爾濱音樂學院博導楊燕迪) [30] 
李皖的樂評,文字馴雅,資料翔實,風格犀利。不僅得自於他的大量聆聽大量思考,以及廣博龐雜的專業素養;更重要的是,他始終站在旁觀者的位置,保持獨立思考的態度,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堅持自己的品質,得到了許多音樂人的尊重,進而影響了一些藝術家的創作方向,並從他的樂評中獲取了寶貴的思想資源。(徐州職員王民) [31] 
他的樂評具有"甜的外觀,苦的內質",善於提煉共性與特性,長於歌詞文本解讀。倡導通識教育,字裏行間閃爍着新聞人、美學家、社會學家、史官、詩人五重身份的多維觀照與真知灼見。始終秉持着對藝術的敬畏之心,與評論對象保持安全距離,他長逾二十年的樂評寫作始終貫徹着知識分子的使命感。(上海音樂學院張文昭) [32] 
作為中國最早的一批樂評人之一,李皖對於搖滾樂在中國的普及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人間、地獄與天堂之歌》這本 “譯詩集”確實是上世紀90年代的產物,因為在當下,幾乎沒有人會去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事了。(新京報) [33] 
這是個值得注意的評論家,他關於民謠、搖滾和非主流音樂——及其獨立作詞人——的研究,可以視為新詩研究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分支。(華西都市報) [3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