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漢衝

鎖定
李漢衝(1907/1908-1970/1972),廣東梅縣隆文人(一説上杭縣人)。 [1-2]  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五期參謀班畢業。1930年起任第七十八師上尉書記。閩西保安團上尉副官。1936年6月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七軍九十五師少校作戰參謀。1939年任第三十七軍九十五師中校參謀主任。1942年任中國駐印度遠征軍上校作戰參謀。1943年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部作戰科長。1944年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參謀處長。1945年4月任第二方面軍第三處處長。1946年3月任廣州行營少將參謀處長。1947年任廣州行轅少將高參。1948年任福建省第七區(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後又兼任福建省第三“”清剿”區指揮官,1949年4月被免職,5月21日在閩西參加起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廣東省林業廳副廳長,省政協委員,省政府參事室參事。1972年3月20日在廣州逝世(一説1970年病逝)。著有《國防新論》、《明日之國防》等。 [1-2] 
中文名
李漢衝
別    名
李鵬
李祥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梅縣(一説上杭縣) [2] 
出生日期
1908年(一説1907) [2] 
逝世日期
1972年(一説1970) [2] 
畢業院校
陸軍大學
性    別

目錄

李漢衝人物生平

李漢衝,原名鵬,譜名祥應,上杭縣稔田鄉人,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生於農家。小時在官田小學讀書,後在上杭縣中學畢業。1930年去上海,入私立持志學院學法律。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軍在上海發動軍事進攻,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國民革命軍第十九路軍奮起抗戰,李漢衝投筆從戎,參加十九路軍。 [2] 
1933年,他從漳州十九路軍軍官團返回家鄉,經人推薦到福建省保安第六團任副官。不久,他到湖南國民革命軍第95師任參謀。抗日戰爭時期,他考入重慶陸軍大學,畢業後在羅卓英所率遠征軍中任作戰科長,開赴印度,緬甸作戰。羅回國之後,李漢衝調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張發奎部任參謀。南寧戰役中,他在作戰會議上力主乘勝追擊日軍,被張採納,結果大獲全勝,因此晉升為戰區司令部作戰處長。1945年秋抗日戰爭勝利,他隨張發奎到廣州,負責接受日軍投降。張出任廣州行營主任,他被任命為行營少將參謀處長兼情報隊長。 [2] 
1946年夏,國民黨、共產黨雙方進行和平談判。李漢衝以廣州國民黨代表的身份,與中共和談代表廖承志方方多次接觸,對中共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誠意漸有認識,便與對方真誠合作,順利解決了東江縱隊北撤的問題。翌年,蔣介石宋子文替代張發奎任廣州行轅主任,他隨張赴滬編寫《抗日作戰錄》。1948年秋,國民政府派李良榮出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因2人在陸軍大學同學,李良榮遂委他為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兼第三“清剿”指揮部指揮。他上任後,逐步換掉閩西各縣縣長,釋放在押的政治犯,實行減租減息,派專署視察吳德賢,與中共閩西地委代表範英傑、吳潮芳賴祖雄等面商起義有關事宜。又趁機向閩粵邊區“剿匪”司令喻英奇要到一批槍支彈藥,在上杭組建福建省保安第四團,作為依靠力量。 [2] 
1949年4月,國民黨情報部門查獲他在閩西密謀起義的情報,密令新任省主席朱紹良予以查處。不久,他被撤職,派練惕生接任。練和他曾在廣東軍旅中共事,交誼甚深,對待時局看法,十分吻合。5月1日,他們與傅柏翠共同召集閩西各縣縣長,保安四團團長等有關人士,在上杭郭車開會,成立“閩西新民主建設社”,提出“擁護共產黨的領導,反對蔣介石統治,準備閩西武裝起義”。會後,他前往香港,向中共中央南方分局彙報情況,請示起義時間。同月22日,傅、練在上杭縣城率領國民黨閩西軍政人員武裝起義,推舉傅柏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西義勇軍臨時行動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練2人為副主任委員,並由3人領銜通電全國,宣佈起義。不久,他偕南方分局代表馬寧、黃綠萍返回閩粵贛邊區。6月6日到達上杭城後,他向國民黨軍政人員講解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約法八章》和中共對起義人員“既往不咎,立功受獎”的政策。不久,國民黨軍胡璉劉汝明兩兵團流竄閩西。他率領閩西義勇軍領導機關轉移到鄉間,堅持鬥爭。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漢衝任廣東省林業廳副廳長、廣東省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送去農場勞動。“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罹難成疾,1970年病逝於廣州(一説1972年病逝)。1979年,廣東省人民政府給予改正,恢復名譽。 [2] 
參考資料
  • 1.    李漢衝  .梅州市政協[引用日期2021-03-23]
  • 2.    龍巖地區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福建省龍巖地區志(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