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良榮

(原國民黨軍將領)

鎖定
李良榮(1906年—1967年6月2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別號良安,福建同安人。縣立初中學肄業一年,中央步兵學校第一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畢業。曾任本縣城鎮隆昌貨棧店員、簿記,閩軍守備隊差遣。1931年起任張貞部四十九師營長,第三十六師補充團團長,第一零六旅少將旅長,教導總隊華僑大隊大隊長。1936年6月,任航空委員會特務團上校團長。全面抗戰爆發後,任第二十七軍四十六師副師長、師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少將參謀,軍政部第十三新兵補訓處處長,第八十師師長兼福州警備司令,第二十八軍中將軍長。1945年起任第二十八軍軍長,整編第二十八師師長。 [1] 
1946年7月授少將軍銜,歷任第一兵團第二縱隊司令,第二十三軍軍長,徐州“剿總”第九綏靖區司令官。1948年8月任國防部第二編練司令部司令官,福建省政府主席,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第二十二兵團中將司令官兼廈門警備司令。1948年9月授中將軍銜。1950年到台灣,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台灣省第三屆議會議員。1957年7月遷居馬來西亞吉隆坡。1967年6月2日車禍遇難。 [1-2] 
中文名
李良榮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67年6月2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第一期)
出生地
福建同安

李良榮人物經歷

李良榮早期經歷

李良榮,別號良安,福建同安人。父從商農,家境清貧。縣立初級中學肄業一年,中央步兵學校第一期、陸軍大學特別班第三期畢業。曾任本縣城鎮隆昌貨棧店員、簿記,閩軍守備隊差遣。1924年春由福建省出席國民黨一大代表許卓然保薦投考黃埔軍校。同年5月到廣州,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二隊學習。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歷任黃埔軍校教導一團排、連長,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營營長,參加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南昌戰役負傷後返鄉,傷愈後任晉江宣傳員養成所所長,泉永民團營長。1931年起任張貞部四十九師營長,第三十六師補充團團長,第一〇六旅少將旅長,教導總隊華僑大隊大隊長。1936年6月,任航空委員會特務團上校團長。 [1] 

李良榮抗戰時期

全面抗戰爆發後,任第二十七軍四十六師副師長、師長。第四十六師是由教導總隊改編成的。部隊在隴海路蘭封戰役中打了敗仗,因而去職。後任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侍從室少將參謀,軍政部第十三新兵補訓處處長,第八十師師長兼福州警備司令,第二十八軍中將軍長。1945年起任第二十八軍軍長,整編第二十八師師長。 [1] 

李良榮解放戰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蔣軍整編部隊,第二十八軍經整編後,成為整編第二十八師,李良榮仍任該師師長。該師曾在蘇北、山東多次與解放軍作戰,幸未被殲滅,也未受重大損失。而李良榮也升任整編第二十八軍軍長,兼第九綏靖區司令。其司令部在徐州以東,隴海鐵路線上的新安鎮,指揮海州的王澤浚第四十四軍以及轄境內的其他部隊。但其原有的基本部隊整編第二十八師,遠在華中,歸華中剿總白崇禧指揮。他想把整編第二十八師調歸自己指揮而不可能,感到指揮不如意。濟南解放後,蔣介石集團準備重點防守徐州、武漢。1948年8月,在華中方面編組以第十八軍為骨幹的第十二兵團,李良榮任兵團副司令。後轉任福建省政府主席,福州綏靖公署副主任,李良榮任福建省政府主席未久,蔣介石派老資格的朱紹良任福州綏署主任兼福建省政府主席。想用朱紹良坐鎮守閩,而調李良榮為福州綏署副主任。嗣後解放軍進軍福建,李良榮被任為金門防守司令。解放軍在解放福州、廈門後,曾一度在金門登陸,當時把在李良榮指揮下防守金門的部隊完全打垮。據傳李良榮在金門打了敗仗,回到台灣之後,蔣介石不再用他。 [3] 

李良榮去台任職

1950年到台灣,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台灣省第三屆議會議員。 [1] 

李良榮遷居吉隆坡

1957年7月遷居馬來西亞吉隆坡,曾與華僑建築師林添良合辦馬來亞工礦公司。1962年任大石水泥公司常務理事兼總經理。1967年6月2日車禍遇難。 [1] 

李良榮車禍遇難

1967年6月2日因車禍遇難。 [1]  [2] 

李良榮相關研究

1.(中國台灣)陳頤:《李良榮將軍生平事略》。 [1] 
2.黃維:《黃埔同學李良榮》。 [3] 
3.李以匡:《李良榮的一生》。 [4] 
4.宋希濂:《李良榮在三十六師時期》。 [4] 
參考資料
  • 1.    陳予歡編著,黃埔軍校將帥錄,廣州出版社,1998.09,第481頁。
  • 2.    張文達編,中國軍事人物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08,第226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廈門市同安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同安文史資料 第18輯,1988.08,第48-49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編,同安文史資料  第6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福建省同安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工作組,1986.06,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