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揆

鎖定
李揆(711-784年),字端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省秦安縣)人。唐朝宰相,秘書監李成裕的兒子。
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聰敏好學,善於屬文。開元末年,舉進士,起家陳留縣尉,遷右拾遺,拜中書舍人乾元初年,兼任禮部侍郎,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崇文館大學士、監修國史,封姑臧伯,成為宰相,歷任睦州刺史、國子祭酒禮部尚書,官至左僕射。
興元元年,去世,終年七十四,獲贈司空,諡號為恭。
端卿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鄭州滎陽
出生日期
711年
逝世日期
784年
本    名
李揆
家    世
隴西李氏姑臧房

李揆生平事蹟

李揆,字端卿,祖籍隴西成紀,安家於鄭州,世代是顯貴的豪門世族。少年時聰敏好學,善於寫文章。開元末年,應試進士,向皇帝建言獻策,皇帝下詔讓中書省考察他的文學才能,破格任命為右拾遺。
乾元初年,兼任禮部侍郎。李揆認為過去主管科考的部門取士,大多不考查他們實際能力,只是提高標準,索查他們讀過的書籍,完全違背求取賢才的意圖。他在應試文章中寫道:“作為大國選士的目的,只求得到真正的人才,考試時可把經籍放在眼前,請他們任意查找。”因此幾個月之後,對他好的評價傳到皇上耳中,從此後很受皇上的恩遇,於是被重用。當時京城盜賊橫行,有的在當街殺了人把屍體扔到水溝中,此時李輔國專權,他上奏皇上請求選調五百名羽林騎士以備巡視。李揆上疏説:“過去西漢時用南軍、北軍統轄管理京城,所以周勃才有機會從南軍進入北軍誅滅呂氏,才安定了劉氏天下。皇朝設置南衙北衙,把文官和武官加以區分,用來互相偵察監督。現在用羽林軍代替金吾衞軍巡夜,假如突然有不同尋常的變故,將用什麼控制局面呢?”於是皇上沒有采納用羽林軍巡夜的請求。李揆在宰相職位上,決斷大事,提出興利除弊、官吏進退的主張,雖然非常博學善辯,但他生性熱衷於追名逐利,深受人們非議。還有他的哥哥李楷在當時本來就有名望,卻停留在閒散官吏的位置上,他竟然不加推薦。同列的宰相呂諲的地位名望雖然與李揆懸殊,但處理政事的能力卻在李揆之上。呂諲被罷相後,以賓客的身份做荊南節度,聲望非常好。李揆懼怕他再入朝當宰相,於是密令直省機構到呂諲所屬的地方捏造呂諲的過失。呂諲密奏皇上陳述了自己的實情,皇上就貶李揆到萊州做職務同正員的長史。李揆罷官後,過了幾日,他的哥哥李楷改任為司門員外郎。
後來過了幾年,李揆通過考核被任命為歙州刺史。當初,李揆當政時,侍中苗晉卿多次推薦元載擔任要職。但李揆自恃是名門望族,認為元載出身貧寒,心中很是輕視,不任用他,且對苗晉卿説:“風采出眾的賢士不被任用,而貧賤窮酸的小人卻來求取官職。”元載懷恨很深。等到元載登上相位,乘李揆應當調職時,就上奏朝廷讓李揆做秘書監,到江淮養病。李揆既沒有祿俸,家境又貧乏,老少百餘口人,靠乞討維持生活。他像浮萍一樣漂泊於多個州郡,共十五六年,當地的郡守長官對他稍有輕薄,就又遷居,所以他搬遷的地方,大約有十多個州。元載因罪被殺後,朝廷任命李揆為睦州刺史,又入京擔任國子祭酒、禮部尚書,被宰相盧杞所嫉恨。德宗皇帝駕幸山南時,命令李揆充任與番邦會盟的特使,加封左僕射。他們一行完成使命回到鳳州時,李揆因病而死,死時是興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歲。

李揆史料記載

李揆,字端卿,祖籍隴西成紀人,而家於鄭州,代為冠族。聰敏好學,善於屬文。開元末,舉進士,獻書闕下,詔中書試文章,擢拜右拾遺。乾元初,兼禮部侍郎。李揆嘗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實,徒峻其堤防,索其書策,深昧求賢之意也。其試進士文章,曰:“大國選士,但務得才,經籍在此,請恣尋檢。”由是數月之間,美聲上聞,自此頗承恩遇,遂蒙大用。時京師多盜賊,有通衢殺人置溝中者,李輔國方恣橫,上請選羽林騎士五百人以備巡檢。揆上疏曰:“昔西漢以南北軍相攝,故周勃因南軍入北軍,遂安劉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區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變,將何以制之?”遂制罷羽林之請。
揆在相位,決事獻替,雖甚博辨,性鋭於名利,深為物議所非。又其兄楷自有時名,滯於冗官,竟不引進。同列呂諲,地望雖懸,政事在揆之右,罷相,自賓客為荊南節度,聲問甚美。懼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諲管內抅求諲過失。諲密疏自陳,乃貶揆萊州長史同正員,揆既黜官,數日,其兄楷改授為司門員外郎。後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苗晉卿累薦元載為重官。揆自恃門望,以載地寒,意甚輕易,不納,而謂晉卿曰:“龍章鳳姿之士不見用,麞頭鼠目之子乃求官。”載銜恨頗深。及載登相位,因揆當徙職,遂奏為試秘書監,江淮養疾。既無祿俸,家復貧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給。萍寄諸州,凡十五六年,
其牧守稍薄,則又移居,故其遷徙者,蓋十餘州焉。元載以罪誅,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國子祭酒、禮部尚書,為盧杞所惡。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會盟使,加左僕射。行至鳳州,以疾卒,興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 [1] 
[2] 

李揆軼事典故

相國李揆當年考中進士,被調集在京城,聽説宣平坊有個叫王生的善於抽籤算命,便前去詢問自己的前程。王生每算一卦,就要收取五百文錢,但前去算卦的人仍然很多,每天都從辰時算到酉時,仍然有挨不上號而白跑一趟的。李揆帶着一匹細紗作為禮物,很早就趕去了。王生為他算卦後説:“您是問您的文章,能選授什麼官職吧?我算您能得河南道的一個縣尉。”李揆自負才華出眾,不應當做這樣一個小官,神色氣憤要走。王生又説:“您不要不高興,幾個月以後,還能當左拾遺,前途正是不可限量的。”李揆仍餘怒未消。王生又説:“若同我説的一樣,希望您能來一趟。”果然李揆考書判未中,補缺被派到汴州做陳留縣尉。這時才知道王生的話有了驗證,又趕到王生那裏求教。王生從書案下取出封好的信,大約有十幾張紙那麼厚,交給李揆説:“您官拜左拾遺時,可拆開此信,不然會有災禍。”李揆收起信後趕往陳留。採訪使倪若冰因為李揆有才華,又出身名門望族,留他在府中幫忙。正趕上郡府有事需要向朝廷請示,想找一個和朝中有交往的人,沒有比李揆更合適的,於是就派他去了。唐玄宗開元中期,各郡府姓李的官員向上呈報文書,都先拜見宗正。當時李璆是宗長。正逢朝廷百官為皇帝上尊號,李揆拜見李璆李璆早就聽説李揆有才華,就請他代為起草三篇上報給皇帝的文書,一篇一篇地向上呈報。皇帝召見李璆説:“百官上報的文章,沒有能趕上你的,我非常欣賞。”李璆磕頭謝恩説:“這三篇文章不是我寫的,而是我的侄子陳留尉李揆所寫的。”皇帝下令召見李揆。當時李揆正寄居在懷遠坊姓盧的姑姑家,聽説皇帝召見,不敢出來,直到知道皇帝是要選拔重用他,便去見皇帝。皇帝命令大臣考其文章詩詞。當時陳黃門出了三個題目,一個是《紫絲盛露囊賦》,一個是《答吐蕃書》,另一個是《代南越獻白孔雀表》。李揆自午時做到酉時完成。封好後又請示説:“前兩篇沒有什麼遺漏,後一篇或者還有遺漏和疑問之處,我想寫得再詳細明白一點。遂允許其拆封,李揆又塗改了八個字,在旁邊加了兩句註釋,然後呈報給皇帝。第二天被授予左拾遺。十天後,他拆開王生給他的信一看,自己寫的三篇應試文章都在裏面,並且連塗改加註的地方也完全一致。立即驅車趕往宣平坊去見王生,然而王生已不知去向。 [3] 

李揆人物評價

李亨:卿門地、人物、文學皆當世第一,信朝廷羽儀乎。 [4] 

李揆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章三篇:《謝賜光宅坊宅表》、《請罷選羽林騎士備巡檢疏》、《恭懿太子哀冊文》。 [5] 

李揆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六·列傳第七十六》。 [8]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七十五》。 [4] 

李揆家族成員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李揆出身隴西李氏姑臧房,是涼武昭王李暠後裔。 [6]  李暠曾孫李承,北魏滎陽太守、姑臧侯,子孫號“姑臧房”,姑臧房為唐代隴西李氏定著四房之一。顯慶四年(659年),唐高宗李治下禁婚詔,禁止“七姓十家”互相通婚,隴西李氏作為中原五大郡姓“五姓七族”之一,隴西李寶六子後裔(包含隴西李氏姑臧房)都被列入禁婚家“七姓十家”範疇,博文約禮,門第清華,冠於卿族。 [7]  [9-12] 
李承四世孫李玄道,秦王府學士。李玄道之孫李亶,官至給事中。
隴西李氏姑臧房世系表(部分)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李亶
李成裕(秘書監)
李楷
李震(泉州刺史)

李揆
李興公(侍御史)

李佐公(河中少尹)
李元陟(畿尉)
李元賓(右衞兵曹參軍)
李元易(鹽城令)
李元贄(太僕卿)
李次公(殿中侍御史)
李元夔(宗正少卿)
李元周(王屋令)
李幼公(杭州刺史)
李元裔(奉天令)
李成績(虞部郎中)
李虯
李益(秘書少監)
李當(刑部尚書)
參考資料
  • 1.    《舊唐書·李揆傳》
  • 2.    《舊唐書·李揆傳》原文及翻譯  .在線文言文[引用日期2017-09-02]
  • 3.    《前定錄》:李相國揆以進士調集在京師,聞宣平坊王生善易筮,往問之。王生每以五百文決一局,而來者雲集,自辰及酉,不次而有空反者。揆時持一縑晨往,生為之開卦曰:“君非文章之選乎?當得河南道一尉。”揆負才華,不宜為此,色悒忿而去。王生曰:“君無怏怏,自此數月,當為左拾遺,前事固不可涯也。”揆怒未解。生曰:“若果然,幸一枉駕。”揆以書判不中第,補汴州陳留尉。始以王生之言有徵。後詣之,生於幾下取一緘書,可十數紙,以授之曰:“君除拾遺,可發此緘,不爾當大咎。揆藏之,既至陳留。時採訪使倪若冰以揆才華族望,留假府職。會郡有事須上請,擇與中朝通者,無如揆,乃請行。開元中,郡府上書姓李者,皆先謁宗正。時李璆為宗長,適遇上尊號。揆既謁璆,璆素聞其才,請為表三通,以次上之。上召璆曰:“百官上表,無如卿者,朕甚嘉之。”璆頓首謝曰:“此非臣所為,是臣從子陳留尉揆所為。”乃下詔召揆,時揆寓宿於懷遠坊盧氏姑之舍,子弟聞召,且未敢出。及知上意欲以推擇,遂出。既見,乃宣命宰臣試文詞。時陳黃門為題目三篇,其一曰《紫絲盛露囊賦》,二曰《答吐蕃書》,三曰《代南越獻白孔雀表》。揆自午及酉而成,既封,請曰:前二道無所遺限,後一首或有所疑,願得詳之。及許拆其緘,塗八字,旁註兩句。既進,翌日授左拾遺。旬餘,乃發王生之緘視之,三篇皆在其中,而塗注者亦如之。遽命駕往宣平坊訪王生,則竟不復見矣。
  • 4.    新唐書:列傳第七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13]
  • 5.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一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7-06-10]
  • 6.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13]
  • 7.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隴西李氏姑臧房)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13]
  • 8.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6-13]
  • 9.    《全唐文·卷三一八·唐贈太子少師崔公神道碑》:神龍中,申明舊詔,著之甲令,以五姓婚媾,冠冕天下,物惡大盛,禁相為姻。隴西李寶之六子,太原王瓊之四子,滎陽鄭温之三子,范陽盧子遷之四子、盧輔之六子,公之八代祖元孫之二子,博陵崔懿之八子,趙郡李楷之四子,士望四十四人之後,同降明詔,斯可謂美宗族人物而錶冠冕矣!(按:此處言四十四人,然相加僅三十七人,實漏述了崔宗伯二子與盧溥諸子。)
  • 10.    《新唐書·卷七十二·表第十二·宰相世系二》:隴西李氏定著四房:其一曰武陽,二曰姑臧,三曰燉煌,四曰丹楊,宰相十人。武陽房有迥秀;姑臧大房有義琰、蔚、揆、逢吉;丹楊房有靖、昭德;又有道廣、元紘、晟。
  • 11.    《新唐書·卷九十五·列傳第二十·高儉》:高宗時,許敬宗以不敍武后世,又李義府恥其家無名,更以孔志約、楊仁卿、史玄道、呂才等十二人刊定之,裁廣類例,合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帝自敍所以然。以四後姓、酅公、介公及三公、太子三師、開府儀同三司、尚書僕射為第一姓,文武二品及知政事三品為第二姓,各以品位高下敍之,凡九等,取身及昆弟子孫,餘屬不入,改為《姓氏錄》。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搢紳恥焉,目為“勳格”。義府奏悉索《氏族志》燒之。又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不得自為昏;三品以上納幣不得過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為歸裝,夫氏禁受陪門財。
  • 12.    《資治通鑑·卷二百·唐紀十六·高宗》:初,太宗疾山東士人自矜門地,昏姻多責資財,命修《氏族志》例降一等;王妃、主婿皆取勳臣家,不議山東之族。而魏徵、房玄齡、李勣家皆盛與為昏,常左右之,由是舊望不減,或一姓之中,更分某房某眷,高下懸隔。李義府為其子求昏不獲,恨之,故以先帝之旨,勸上矯其弊。壬戌,詔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温、范陽盧子遷、盧渾(溥)、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等子孫,不得自為昏姻。仍定天下嫁女受財之數,毋得受陪門財。然族望為時俗所尚,終不能禁,或載女竊送夫家,或女老不嫁,終不與異姓為昏。其衰宗落譜,昭穆所不齒者,往往反自稱“禁婚家”,益增厚價。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