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大榮

(重慶籍革命烈士)

鎖定
李大榮(1902年—1948年7月22日),曾用名李子仁,化名唐朝興,生於今重慶市梁平縣虎城鄉臘樹溝。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黨小組長、支部書記、虎南區委委員,先後從事過地下聯絡、交通等工作,擔任過游擊隊軍械修造所負責人;1948年2月27日被國民黨逮捕關押於渣滓洞監獄,同年7月22日犧牲於重慶大坪,時年46歲。 [1] 
中文名
李大榮
別    名
李子仁
國    籍
中國
民    族
籍    貫
重慶梁平縣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48年7月22日
出生地
重慶梁平縣

李大榮人物簡介

李大榮,又名李子仁,化名唐朝興;1902年出生於四川梁山縣(今重慶梁平縣)虎城鎮楚家村;1926年,畢業於梁山中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持地下鬥爭21年,是虎南赤區黨組織主要領導人之一;在發動梁平羣眾,打擊土豪劣紳,組織游擊隊靈活巧妙地與反動派鬥爭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貢獻;1948年7月被敵人殺害於重慶,時年46歲。1950年,經重慶市烈士審查委員會審定,李大榮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1] 

李大榮人物生平

李大榮出身於較為富裕的家庭,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時,他正在梁平中學讀書,在李次華領導下,梁山暴發了第一次學潮,他和薛子正李維等人是示威遊行的組織者。1926年他從梁中畢業後,被聘為虎城小學教師。 [1] 
1927年初,石子安等人在虎城建立梁山第一個地下黨小組以後,他是被首批發展的黨員之一。此後,他積極參加各種革命活動:組織“教育研究會”,下鄉發動羣眾,成立農會、婦女會,辦識字班,奪取地方軍政權力等,做了大量工作,奔走於崇山峻嶺之間,同志們稱他為“鐵腳板”。尤其在一次剿匪活動中,軍閥部隊誤捉了虎城壯丁隊10名壯丁,激怒了壯丁隊家屬,李大榮大力聲援,積極出謀劃策,使家屬獲得經濟賠償,強迫偽政府撤換了壯丁隊長,為後來奪取軍政權力打下了基礎。 [1] 
1929年秋,虎城天旱欠收,地主估產逼租。大地主周甫仁等帶領家丁到合興寨佃農家威逼地租,佃户十分氣憤。李大榮組織農民武裝圍擊他們,農民一面怒吼,一面開槍,嚇得地主們抱頭鼠竄。周的兒子企圖頑抗,被當場打死。使得地主們紛紛減租。抗租取得了勝利,地下黨取得了羣眾的信任。 [1] 
1930年1月,虎城游擊隊處決了十惡不赦的虎城封建頭子石文蛟,石的爪牙胡映堂等既害怕又謀劃報復。地下黨也覺得主要力量須撤出貓兒寨,暫時隱蔽。胡探知實情,反動頭子石玉樓組織、策劃、帶領百多人的反動武裝攻打貓兒寨,殺害了四個進步青年,並捉住地下黨員石輕塵,毒打後殺害於石文蛟靈前。李大榮義憤至極,帶領羣眾圍困貓兒寨,不讓反動頭子石玉樓逃走,一面派人到縣府控告石玉樓無辜殺人。縣府被迫將石收監。與此同時,李大榮派人截擊胡映堂,打死了他的爪牙石户崗。 [1] 
1930年7月,紅軍三路游擊隊東征失利後,李大榮與輾轉回到虎城的蔡奎,一起組建川東遊擊第一支隊,繼續武裝鬥爭,1932年夏,游擊隊失利,李大榮暫到江西從事軍運工作。1934年秋,又奉命回虎城組建黨組織,繼續開展革命活動。1937年秋,他第二次出任虎城小學校長,聘請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作教師,宣傳抗日,掩護地下革命活動。 [1] 
抗日戰爭期間,經常為重慶《新華日報》購買紙張;經常為黨作通訊聯絡工作,長期奔馳於崇山峻嶺之間,同志們稱他是“鐵腳板”,其辛苦可知。1941年,地下黨活動再次暴露,他被迫第二次離開虎城隱避。 [2]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虎城地下黨活動重又活躍起來。1947年夏,黨派王敏等同志來“虎南大”地區清理黨組織,再次組建革命武裝,指定李大榮等同志負責。1947年底,虎南地區革命活動逐漸恢復,整建的黨組織和游擊隊,由李大榮任書記和游擊隊長。為了儘快武裝游擊隊,他便變賣了能賣的家產,創辦地下兵工廠,修造槍支彈藥。1948年春,敵人發現李大榮領導的武裝革命活動,準備派兵清剿,地下黨聞訊,決定趁機暴動。暴動開始,震驚國民黨反動派,反動派調集附近幾縣兵力圍剿。為避免無謂犧牲,游擊隊分批撤退,李大榮家被抄,抄出大量槍支彈藥,敵人驚歎,李大榮的家是共產黨的地下武器庫;後據《文化新報》登載:“在李大榮家抄出收報機1架,挖出造槍機器全套計268件,土造手槍1支,子彈28發,左輪槍子彈10發,手榴彈10枚,步槍14支,子彈58發。” [2] 
1948年2月,李大榮撤退到與梁平交界的忠縣石黃常家河壩的地下黨員常成凡家。一天,地下黨通知他給隱蔽在梁平和林的地下黨員李芳亮送信,完成任務後途經大觀鄉時,因口音不同,被盤查哨擋住,送往該鄉鄉公所關押,第二天便解送縣府監獄,駐軍旅長鬍夷為邀功將他轉至重慶渣滓洞,受盡酷刑,未吐露一字。1948年7月22日被槍殺,時年46歲,是梁平最先犧牲的紅巖烈士。 [2] 
李大榮參加共產黨後,21年時間,無論在怎樣的險惡環境中都未中斷革命工作。4個兒子在他教育影響下,都繼承了他的革命精神。長子李奇俊在他犧牲後,1949年組建“梁達游擊隊”,迎接解放;其他三子都先後參加共產黨成為事業骨幹,都作了部門領導工作。 [2] 
參考資料
  • 1.    龍建平主編;梁平縣志編纂委員會編纂. 梁平縣志[M]. 北京:方誌出版社, 1995.12,P700-701.
  • 2.    中共萬縣地委黨史工作委員會編. 碧血丹心[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0.04,P32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