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手榴彈

鎖定
手榴彈是一種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彈藥,也是使用較廣、用量較大的彈藥。它既能殺傷有生目標,又能破壞坦克和裝甲車輛。手榴彈由於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曾在歷次戰爭中發揮過重要作用。
中文名
手榴彈
特    點
體積小、質量小,攜帶、使用方便

目錄

手榴彈簡介

各兵種通用的作戰與自衞兩用武器裝備。具有結構簡單、造價低廉、使用方便等優點,配備步兵,用於殺傷有生目標、破壞簡易土木工事或完成其他作戰任務。
手榴彈 手榴彈
一般由彈體和引信(或發火件)兩部分組成。彈體形狀通常為圓柱形、卵形和桶形等。有的還有手柄,彈體內裝炸藥或其他裝填物。一般採用延期發火件、擊發(拉發)延期引信、觸發引信或延期/觸發兩用引信。按用途,可分為主用手榴彈、特種手榴彈和輔助手榴彈。主用手榴彈又可分為進攻型手榴彈、防禦型手榴彈、攻防兩用型手榴彈和破甲型手榴彈;
特種手榴彈可分為發煙手榴彈、照明手榴彈、干擾手榴彈和防暴手榴彈等;輔助手榴彈有教練手榴彈、演習訓練手榴彈和演習手榴彈等。使用最多的是主用手榴彈。①進攻型手榴彈。又稱爆破手榴彈。殼體用薄鐵皮、塑料、硬紙板或膠木等材料製成。爆炸時產生較大爆轟波和少量破片,震懾和殺傷敵人。安全距離一般小於15米,使用者投擲後可以繼續前進,而不會傷及自己,適於進攻作戰。②防禦型手榴彈。又稱破片手榴彈。主要依靠破片的動能殺傷有生目標,殺傷半徑5~15米,安全距離在20~30米。單個破片重0.10~0.4克,有效破片數一般為100~4000片,有的多達6000片,破片初速一般為1500~1800米/秒。③攻防兩用型手榴彈。有的進攻手榴彈外可加裝破片套,作為防禦手榴彈使用;有的採用高速小破片,投擲後不影響衝鋒動作,適用於進攻戰鬥。④破甲型手榴彈。採用聚能裝藥和觸發引信,重量較大,全彈重一般在0.5~1.0千克,投擲距離在15~25米,穿透裝甲鋼板的厚度一般在70~200毫米。

手榴彈歷史

手榴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世紀末10世紀初的唐代中、晚期。在唐末的戰亂中,人們便開始用火藥做成各種形狀的火器來殺傷敵軍人馬。宋鹹平三年(1000),唐福向宋真宗獻的火器,是史料記載最早的手投彈藥。14世紀末15世紀初,火藥隨成吉思汗軍隊的木輪戰車一道傳到歐洲。15世紀,歐洲出現了用黑火藥製成、用於城堡和要塞防禦的手榴彈。17世紀,有些歐洲國家將手榴彈配備於精鋭部隊,出現了專業的“擲彈兵”,並很快在歐洲風行一時。19世紀,出現了遠程槍炮,減少了城堡攻防戰,手榴彈一度受到冷遇。20世紀初,塹壕戰興起,手榴彈作為對付塹壕和建築物內隱蔽目標的有效武器,再次受到普遍重視。尤其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手榴彈取得顯著的效果,引起各國軍隊的重視,各國競相研製和裝備手榴彈。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手榴彈作為攻擊塹壕內和隱蔽物後的目標的武器而被普遍使用。英軍裝備的米爾斯手榴彈和德軍裝備的木柄手榴彈,是當時性能較好的手榴彈。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隨着坦克和裝甲車等多種目標在戰場上的出現,研製了反坦克手榴彈、發煙手榴彈和其他特種手榴彈。50年代末,手榴彈已經發展成為種類繁多的單兵近戰武器。80年代以後,電子技術等高新技術陸續應用於手榴彈的研製與生產,電子手榴彈引信的研製成功,使手榴彈的綜合性能邁上一個新台階。許多性能優良的手榴彈陸續研製成功並投入使用,典型產品有西班牙的奧哈姆布拉系列手榴彈和英國的O1A1手榴彈等。未來將通過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提高手榴彈的總體性能,研製多功能、組合型系列手榴彈。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