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夏

(首都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鎖定
李夏,女,1965年出生,首都師範 [1]  大學化學系教授。
中文名
李夏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5年
畢業院校
北京師範大學
學位/學歷
博士
專業方向
無機化學
性    別
職    稱
教授

李夏人物生涯

李夏,多年從事無機化學的教學工作。主講無機化學、中級無機化學和高等配位化學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課程。負責無機化學校級精品課程。在無機化學領域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多年從事配位化學的研究工作。在功能金屬配合物及其光物理性質,特別是在稀土配合物及其發光等領域做了較系統的基礎工作,積累了一些科學研究經驗,獲得了一些規律性認識。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市重點項目和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等多項項目。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已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Chem.Comm,Inorg. Chem., Cryst. Growth & Des., CrystEngComm. Eur. J. Inorg. Chem., Polyhedron, Inorg. Chim. Acta, Inorg. Chem. Commun.,J. Mol. Struct., J. Coord. Chem. Dalton Transactions .等期刊上。

李夏學習工作經歷

【學習工作簡歷】:
1983.09-1987.06 北京師範大學,大學本科,獲學士學位
1987.09-1990.06 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研究生,獲碩士學位
1990.07-1993.07 北京師範學院分院,助教,講師
1993.07-1998.06 首都師範大學,講師,副教授
1998.09-2001.06 北京師範大學,在職博士,獲博士學位
2001.09-2002.08 莫斯科師範大學,訪問學者
2004.01-至今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教學工作】:
主講無機化學、中級無機化學、無機化學實驗、中級無機化學實驗和稀土元素化學本科生課程。主講高等配位化學研究生課程。

李夏科研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
功能金屬配合物及其光物理性質,尤其是發光稀土配合物和具有新穎拓撲結構的微孔金屬配位聚合物的組裝。
納米稀土化合物的製備、上轉換髮光及其生物分子探針。

李夏科研項目

【主要科研項目】:
1.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1071101): RE:Yb,Er(RE=Y,Gd)摻雜稀土配合物的合成、結構和上轉換髮光. 2011-2013年
2.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73022):微孔鑭系配位聚合物的構築,吸附和上轉換髮光性能。 2007-2008年
3.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22007):銪、鋱-藥物配合物發光特性及藥物敏化化學發光法。2002-2004年
4. 主持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982009):銪、鋱光電功能配合物及其電致發光器件, 1998-2001年
5. 主持北京市留學人員科技活動擇優資助市重點項目:稀土光電功能配合物的研究。2003-2006年
6. 主持國家教委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啓動基金項目:稀土配合物化學發光的研究及應用。 2003-2005年

李夏學術成就

【代表性科研成果(論文、專利)】:
1. Unique (3, 12)-Connected Porous Lanthanide-Organic Frameworks Based on Ln4O4 Clusters: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s, Luminescence, and Magnetism. Inorg.Chem. 2010,49(4),1865-1871.
2.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y of four novel terbium 2-fluorobenzoate complexes. Eur. J. Inorg. Chem.2005, 14, 2909-2918.
3. A 2-D polymer assembled by cubane -like clusters [Tb4(OH)4(phen)3(H2O)3] and 4-sulfobenzoate. Inorg. Chimica Acta. 2009,362, 2537-2541.
4. Novel 1-D double chain lanthanide complexes: synthesis,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ce.Inorg. Chimica Acta.2009, 362, 2837-2841.
5. 5.The first example of tetranuclear lanthanide complexes with 2-sulfobenzoate and 1,10-phenanthroline. Inorg. Chem. Commun., 2008, 11, 345-348.
6. 3-D supramolecular frameworks assembled by lanthanide binuclear molecules based on 1, 2-phenylenedioxydiacetic acid and 1,10-phenanthroline. Inorg. Chem. Commun., 2008, 11, 779-782.
7. 1-D and 2-D lanthanide coordination polymers constructed from 4-sulfobenzoate and 1, 10-phenanthroline.Inorg. Chem. Commun., 2008, 11, 774-778.
8. (4, 4)- and (6, 3)- 2-D luminescent lanthanide(III)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constructed from tetrafluorosuccinate and 1,10-phenanthroline. Inorg. Chem. Commun., 2008, 11, 869-87.
9.White light emission based on a single component Sm(iii) framework and a two component Eu(iii)-doped Gd(iii)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2,2'-diphenyl dicarboxylate and 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 . Dalton Transactions (2013), 42(29), 10409-10412.
10.White light emission based on a single component Sm(iii) framework and a two component Eu(iii)-doped Gd(iii) framework constructed from 2,2'-diphenyl dicarboxylate and 1H-imidazo[4,5-f][1,10]-phenanthroline.Chemical Communication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2013), 49(88), 10397-1039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