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道南

鎖定
朱道南(1902~1985.3.1),原名朱本邵,棗莊市薛城區張範鄉北圩村人。1925年夏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後轉長沙黃埔軍校第三分校學習。1927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參加了廣州武裝起義。1930年朱道南因病回到家鄉。 1932年創辦“南華書店”,引導青年走革命道路。抗日戰爭爆發後,領導了“鄒塢暴動”。建國後,歷任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上海市政協常委等職。1985年3月1日在上海逝世。所著革命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拍成電影《大浪淘沙》。 [1-2] 
中文名
朱道南
別    名
朱本邵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85年3月1日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長沙分校
職    業
軍人作家
出生地
棗莊市薛城區張範鄉北圩村

朱道南早年經歷

朱道南,原名朱本邵,1902年8月31日生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張範鄉北於村。父親朱玉煊是當地有名的鄉村塾師。朱道南4歲喪父、同父異母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親母只生了他和一個姐姐。
朱玉煊去世後,朱道南孤兒寡母相依為命,日子過得十分艱難。朱道南在舅父和小學教師張捷三等人的幫助下,讀完了小學。在上小學時,朱道南閲讀了不少舊小説如《響馬傳》、《七俠五義》、《水滸》等,他十分同情窮苦人民,憎恨貪官污吏、更欽佩那些殺富濟貧的英雄好漢們。1922年,即將結束小學學業的朱道南,由於剛直不阿,善打抱不平,得罪了大地主的兒子黃僖棠,為了躲避報復,他與要好同學謝拙民、楊榮林連夜逃離家鄉,在路上他們又遇到了為躲避仇人而出逃的地主的兒子孫之斌,於是四個人一起去了濟南。在濟南,四個人一起考入濟南師範講習所,1924年又考入了山東省立第一師範。
在省立第一師範,朱道南開始接觸進步學生和進步思潮,這為他日後走向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礎。當時的省立一中,已有不少學生加入了共青團,田慕翰就是其中的一個。在省立第一師範,朱道南等很快便與田慕翰走在了一起,並在田慕翰的影響下經常參加共青團活動。在共青團的活動中,朱道南、謝拙民、楊榮林又結識了曲阜青年公今壽,再加上一同跟來濟南的地主的兒子孫之斌。這五個人便是後來《大浪淘沙》電影中主要人物的原形。
1926年冬,濟南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這場運動遭了反動軍閥張宗昌的震壓。為了投奔革命,朱道南等人由青島轉道上海再去武漢。到達武漢後,朱道南等先後考取了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1927年2月又考入湖南長沙黃埔第三分校。1927年3月,朱道南在三分校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3] 

朱道南參加廣州起義

1927年5月21日,國民革命軍等三十五軍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發動了反革命政變(即馬日事變),朱道南和楊榮林、謝拙民等十幾名進步同學,與反動軍隊展開了戰鬥,由於敵眾我寡,朱道南等失敗脱險,最後撤回武漢。返回武漢後,朱道南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負責人惲代英同志彙報了“馬日事變”的詳細情況,並經惲代英批准返回中央軍事學校。1927年7月,武漢中央軍校的學生被編入由葉劍英同志任總參謀長的第二方面軍軍官教導團。同年11月,朱道南等在葉劍英的率領下到達廣州,隊伍已發展到3000多人。這時,粵桂戰爭暴發,張發奎盤踞在廣州的粵軍主力到肇慶和梧州一帶作戰,廣州市內兵力空虛。基於此,中共中央決定趁機在廣州舉行武裝起義。接到命令後,經過秘密部署,12月11日凌晨,共產黨人張太雷、葉挺、周文雍、葉劍英領導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警衞團以及工人赤衞隊等聯合舉行武裝起義,這就是著名的廣州起義。
在廣州起義中,朱道南和戰友們積極勇敢地參加戰鬥。起義先是取得了勝利,但三天後,由於遭到國民黨粵系軍閥張發奎部的瘋狂反撲,張太雷和許多指戰員英勇犧牲,廣州起義以失敗而告終。
對於廣州起義的情形,朱道南在回憶錄中這樣記述:地上到處都是死屍,其中有敵人、有貧民和工人,也有我們的同志……離十字街口15米左右,有一些用木板磚頭等堆起來的簡單工事,工事裏躺着教導團一些女同學的屍體。有幾個是被手榴彈炸死的,有的是和敵人拼刺刀拼死的;也有的是被敵人糟蹋後用刺刀戳死的。我們在一個弄口,突然看到了小妮兒劉輝(與朱道南一道由濟南來廣州的同學)的屍體。她的身上有十幾處傷口,在小手指上套着一個帶線的小銅環,在她的四周躺着五六個已死的敵人。顯然,她是在要被敵人俘虜時,拉響了手榴彈和敵人同歸於盡的……死了,劉輝死了!我顫動的雙手,在上衣袋裏掏了半天,摸出她交給我(寄給她媽媽)的信:“當革命開出鮮豔的花朵後,你們可以驕傲地説:‘我的小輝兒也用鮮血灌溉了這株鮮花’”。
廣州起義失敗後,朱道南與倖存的同學追趕部隊,被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四師。朱道南任該師第十團排長。紅四師成為當時活躍在海陸豐地區重要紅色力量,維護和促進了海陸豐地區蘇維埃政權的存在和發展。1928年初,國民黨出動兩個軍的兵力“圍剿”海陸豐,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紅四師奮勇拼殺,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最後部隊被打散,只好化整為零,分散打游擊。朱道南所在的連隊116人只剩下他一個,他彈盡糧絕,又身患瘧疾,最後被搜山的敵軍衝散,在山林裏過了半年多的野人般生活。1928年秋,朱道南被民團抓住,關進監獄。由於沒有暴露身份,最後竟被意外釋放。 [3] 

朱道南繼續革命

1930年夏,朱道南歷經周折託病回到家鄉,在嶧縣齊村小學當了教師。他以小學教師的公開身份作掩護,一邊看病一邊堅持在白色恐怖下進行革命活動,利用教師的合法身份,向青年學生宣傳革命道理,並創立了“南華書店”,傳播進步思想,引導許多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6年,峯縣南馬蘭屯黃喜堂地方武裝與國民黨中央掛上了鈎,名為“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別動隊華北第五〇支隊”,黃任支隊司令,孫伯龍任參謀。經過朱道南做統戰工作,孫伯龍從黃部分離出來,獨建一支“運河支隊”。朱又做了邵士誠的統戰工作,邵也毅然參加了革命,任運河支隊副支隊長。
1937年朱找到了共產黨組織,在蘇魯豫皖特委領導人郭子化的指示組建了地方武裝“聯莊會自衞團”。他首先動員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物劉景鎮、朱玉相、石一九等參加,當時自衞團由朱道南牽頭,劉景鎮、朱玉相任營長,屬“四縣邊聯”領導。1937年深秋,在他的領導下,劉景鎮等人以峯縣聯莊會的名義,發動和組織鄒塢鎮及其附近村莊聯莊會的數百名農民,手持大刀長矛、扁擔棍棒,舉行了震驚魯南的鄒塢暴動,除掉了“鄉農學校”校長王效卿,為當地人民除了一害。 [4] 

朱道南抗日救國

1937年,朱道南利用自己發展的力量組織成立了“抗日聯莊會”,建起棗莊地區第一支人民武裝。鄒塢暴動之後,朱道南開始利用“聯莊會”組建地方革命武裝,並積極同黨組織取得聯繫。1937年冬,日寇長驅南下,渡過黃河,由於韓復榘棄城而逃,日軍順利佔領濟南。次年春天便進犯滕縣。為保存有生力量,朱道南帶領部隊轉戰山區,邊打游擊,邊擴充隊伍。
台兒莊大戰前夕,為指導魯南地區武裝抗日鬥爭,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指派張光中,組織地方抗日武裝,在薛城區的鄒塢火車站北側的墓山村舉行了會師,把多支隊伍整編為“第五戰區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朱道南為第三大隊負責人。
第三大隊成立後,歷時半月的台兒莊大戰也結束了。這時鬼子開始收拾殘餘部隊向西逃竄。為了抓住這個有利時機,1938年4月6日,朱道南帶領部隊在薛城區的甘霖一帶伏擊了逃竄的日軍,初戰告捷,旗開得勝,軍威大振。用朱道南自己的話説,魯南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在魯南是“第一個建軍”,“第一個打鬼子”。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朱道南帶領部隊在魯南一帶開展了打土頑鬥爭。先後消滅了土頑馬衞民,打擊了滕縣反動地主申憲武等封建地主武裝。1938年秋,根據形勢需要,人民抗日義勇總隊轉入抱犢崮山區活動。
1939年9月,一一五師政委羅榮桓根據中央指示來到抱犢崮山區,將人民抗日義勇總隊改編成一一五師蘇魯支隊。朱道南調任嶧縣民眾抗日總動委會主任。這時,山外抗日聯合委員會的幾支部隊和另外幾支地方武裝也紛紛要求參加八路軍。為了解情況,羅榮桓指派朱道南出山考察。接到指示後,朱道南幾次出山瞭解情況,經過考察,朱道南認為將這些部隊改編為八路軍的時機已經成熟。羅榮桓聽取了朱道南的彙報後,作出指示,由朱道南出山,把魯南地區傾向共產黨的武裝力量整編為八路軍,以加強對敵鬥爭,鞏固嶧南抗日根據地。
1940年元旦,八路軍一一五師運河支隊正式成立。朱道南被委任運河支隊政委,孫伯龍為支隊長。運河支隊下設兩個大隊;活躍在運河北岸的邵劍秋部為第一大隊,活躍在運河南岸的胡大勳和孫斌全部為第二大隊。
運河支隊的正式成立,鼓舞了嶧縣地區的軍民士氣。當時百姓無不奔走相告:“這下可好了,有了真正的抗日八路軍,這回要給鬼子漢奸──這些龜孫子一點顏色看看了。”由於有了八路軍的正確領導,再加上老百姓的擁護支持,運河支隊成立不到幾個月就一連打了幾個勝仗,隊伍也由原來的四、五百人,擴大到1500餘人。運河支隊成立不久,在羅榮桓同志的指導下又成立了嶧縣抗日民主政權,朱道南接任第二任縣長。
運河支隊壯大後,對魯南地區的日寇給予了沉重打擊。他們反封鎖、反蠶食、反掃蕩,採取游擊戰麻雀戰、閃電戰等多種戰術,先後斃傷日軍近千人,偽軍4000餘人,被羅榮桓同志稱之為“敢在鬼子的頭上跳舞”的一支隊伍。
運河支隊活躍在魯南抗日根據地,開闢了新四軍去延安的華中大通道。這條通道,曾先後護送多名新四軍幹部去延安。1943年12月,運河支隊接到了一個特別重要的任務──護送新四軍軍長陳毅同志通過魯南去延安。1943年12月的一天,陳毅軍長身着長袍大褂,帶領三名隨同人員由淮海出發,越過隴海線到達運河支隊活動區,稍作停留後,在運河支隊的護送下,於夜間越過運河封鎖線,穿過津浦鐵路到達微山湖。在微山湖,陳毅同志由感而發寫下了“橫越江淮七百里,微山湖色慰征途。魯南峯影嵯峨甚,殘月扁舟入畫圖”的光輝詩篇。後來,陳毅同志在評價運河支隊時説:“運河支隊可以寫成一部大書。” [3] 

朱道南晚年經歷

1947年3月,魯南戰役後,朱道南被任命為魯南行署渤海留守處主任,妥善解決了由魯南撤到渤海區的萬餘人的生活問題。
1948年6月,朱道南任魯中南行政公署秘書長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5月,魯中南行政公署撤銷,朱道南調到山東省人民政府,先後任省府辦公廳行政處長、省幹校黨委書記、省府辦公廳副廳長等職。1950年9月,朱道南調往上海,歷任華東軍政委員會辦公廳副主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上海市房地產管理局黨組書記、黨委書記兼副局長等職。1984年經中央組織部批准“按上海市副市長級待遇”離休。1985年3月1日,朱道南因患膀胱癌與世長辭,享年83歲。 [3] 

朱道南評價

朱道南自青年時期投身革命,為祖國的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戰爭年代,他歷經革命的低潮和高潮,在槍林彈雨中不畏犧牲,勇往直前,始終矢志不移,忠誠於黨的事業。解放以後,他不計個人得失,不居功自傲,繼續為黨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貢獻,並且筆耕不輟,撰寫了有較強藝術感染力的革命回憶錄《在大革命的洪流中》等作品,《在大革命的洪流中》一書被改編成電影《大浪淘沙》後,受到了周恩來葉劍英陳毅賀龍徐向前、陶鑄等國家領導人的充分肯定和關注。
朱道南逝世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專門成立了治喪委員會。時任上海市委組織部副部長的曾慶紅同志是治喪委員會的成員,時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的吳邦國同志也參加了追悼會。朱道南的家鄉──棗莊市市委、市政府委派時任棗莊市副市長的汪紀戎、原棗莊市政協主席高繼信等代表專程到上海悼念。

朱道南主要作品

朱道南回憶錄

《紅軍奔向海陸豐》
《湘江逆流——馬日事變追記》
《在難忘的日子裏》
《巧遇彭湃同志》 [5] 

朱道南電影文學劇本

《大浪淘沙》(合作) [5] 
參考資料
  • 1.    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 人物誌 上.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4:432-433
  • 2.    呂東來.台兒莊大戰之黃埔師生錄 下.北京:團結出版社,2015:649-650
  • 3.    大浪淘不盡的英雄:朱道南  .政協棗莊市委員會官網.2014-10-16[引用日期2022-10-04]
  • 4.    沙雪斌.薛地名人賢士.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10:267-268
  • 5.    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作家辭典.上海:百家出版社,199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