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朱敬文

(朱敬文教育基金會創始人)

鎖定
朱敬文先生,原名朱朝欽,字敬文,1906年生於江蘇,1996年逝於香港。 [1] 
中文名
朱敬文
出生日期
1906年7月
逝世日期
1996年12月
出生地
江蘇揚州江都
夫    人
楊畹珍
原    名
朱朝欽

朱敬文個人簡介

朱朝欽,字敬文,江蘇揚州江都七里鄉朱套村人,1906年7月生。夫人楊畹珍,蘇州人。生有子四人:恩餘、恩元、恩培、恩澤,女五人:嬋英、婉英、惠英、文英、馥英。朱老先生自幼家境貧寒,16歲輟學,流落上海,當了學徒,後從事商務活動。時至而立之年稍有成就後,就立志幫助清貧、優秀青少年爭取求學機會。
1930年,在上海設立助學金、濟助攻讀醫學貧困生。抗日戰爭時期目睹大批兒童失學,毅然騰出40餘間平房,購置一批舊桌椅長凳,招聘了教師辦起了敬文義務小學,並親自擔任校長,多次動員失學兒童免費入學。1949年移居香港,創辦“立德製衣有限公司”,意在立德,迴歸社會。在經濟條件好轉後仍保持簡樸生活,重教助學的初衷不減。60年代至80年代,以個人力量在香港設立“敬文留美大學獎學金”,20多年間資助600多名青年赴美學習。長媳謝玲玲協助其在港走街串巷,逐家訪問了解並最終確立資助名單。敬文先生長婿蔣寧熙在美國印地安那州文遜氏市(Vincennes University)文遜氏大學任教授、系主任等職,敬文先生常親率資助學生至該校,由朱嬋英、蔣寧熙夫婦安排其生活,並先在該校就讀或補習,一、二年後其中不少轉考入哈佛、麻省理工等名牌大學,很多人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成為傑出的人才,有的已回香港服務。由於朱老先生在培養人才方面取得的成績,1973年獲得美國文遜氏大學頒授人文學名譽博士學位,並被該校校長冠以導師之師的美譽。
1985年獲得香港政府批准,朱敬文教育基金會正式成立。1986年朱老先生患病,但基金會的工作並未停止,因香港經濟日益繁榮,遂把資助轉向大陸高等學府,先後在蘇州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揚州大學、徐州師範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安徽師範大學設立了朱敬文獎助學金,每年資助金額達三百萬元,資助學生近三千人,並在上述各校資助建立了現代化的敬文圖書館,使數萬名大學生受其恩澤並使敬文精神廣為傳播。
朱老先生不幸於1996年12月在香港仙逝,楊畹珍夫人亦於2001年3月仙逝。二老均超越90高齡,都安葬於蘇州市東山華僑公墓。每逢清明時節,均有大批學子前往悼念,緬懷敬文精神,稟報學習工作的成績,以慰先生在天之靈。 [2] 

朱敬文人物評價

朱敬文先生設立基金會的宗旨是“為國儲材”,提倡的是“自助助人”,敬文先生深知國家繁榮富強離不開高素質的人,培養的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他提出凡是被資助的人,在學成後要回饋父母、回饋社會、回饋人民。自助就是自力更生,助人就是要有奉獻精神。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勇於開拓進取,造福人民。敬文先生不但一生品德高尚,而且治家有道,他平時教育子女,要自食其力,不依賴父母,子女在讀大學時,均為自己的生活費用而打工,勤工儉學,樹立自食其力的能力而不依賴父母的財產。正是由於這一家教,在朱老先生逝世後,子女一致同意將其財產獻給基金會,而敬文先生崇教助學精神已延伸至第二代、第三代。朱恩餘夫婦為資助小學設立的“善源基金”,朱嬋英夫婦、朱婉英夫婦為資助貧困生設立的“敬愛基金”,以及其孫婿李承東、朱承青夫婦設立的“承善基金”,都是朱老先生精神的不斷延伸。
朱敬文先生有幼年失學之苦,當他稍有成就但也稱不上富有時,推己及人,淡薄金錢,自己保持儉樸的生活,慷慨捐資助學,為清貧學子墾殖出一片綠蔭和成才之路。難能可貴的是這並非是一時的善舉,而是一以貫之,幾十年如一日,終生如此。敬文先生的一生是現代文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也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結合的典範。
朱敬文基金不單純是金錢的資助,而更重要的是一種無形的精神力量,它必將滋潤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學子。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