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香港經濟

鎖定
香港經濟,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所處的經濟狀況。 [1] 
中文名
香港經濟
釋    義
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在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所處的經濟狀況
發展歷史
香港迴歸後,經濟發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有關規定,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保持自由港地位,實行獨立的財政、税收和貨幣制度,擁有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系。發展過程 一個半世紀以來,香港經濟大體上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
①轉口貿易階段(1841~1951)。1841年英國強佔香港,宣佈香港為自由港,世界各地的貨物、資金、技術和人才開始在香港聚集,轉口貿易得到發展,與之相關的航運、船務、港口、碼頭、貨倉、銀行、保險、郵電等行業也應運而生。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努力,香港轉口貿易有了長足發展,製造業生產也初具規模。但在1941年12月日本佔領香港後的3年8個月時間裏,香港經濟受到沉重打擊,對外貿易幾乎全部停頓,工業生產嚴重萎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香港對外貿易重新步入發展軌道,短短几年間迅速恢復轉口港的功能,外貿總額超過戰前最高水平。1947~1951年,香港外貿總額增長2.4倍,年均增長35.4%。這一階段,香港經濟主要依靠自身的港口條件和地理位置優勢,以轉口貿易為主,充當中國與西方各國貿易交往的中轉站。
②工業化階段(1952~1970)。20世紀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美國操縱聯合國對華實施貿易禁運和封鎖,致使香港轉口貿易陷入困境。1952~1954年,香港對外貿易總額萎縮37%,與內地的貿易額下跌56%,其中對內地出口更是下跌76%,此後10年一路下滑。受對外貿易衰退的影響,50年代香港的航運、金融、保險、倉儲、港口等行業也出現不景氣,商業貿易企業紛紛倒閉。香港曾一度被人稱為“消失的城市”。這是香港經濟發展過程中遭遇的第一次嚴重困難與挑戰。這種挑戰迫使香港尋找新的出路。從當時的發展環境看,二戰後主要西方工業國產業結構調整,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轉移,而當時香港作為英國的管治地,享有英聯邦特惠制,其產品輸往英聯邦其他國家和地區享受低税優惠及其他種種便利,這為香港工業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較大的市場需求。另一方面,二戰後及中國大陸解放初期,上海及內地其他城市的一批企業家移居香港,他們帶來了數億美元的資金及大批從海外訂購的機器設備。這些企業家及其帶來的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和市場聯繫,加上大批湧入香港的廉價勞動力,使香港經濟在資源的組合上發生了重大變化,為香港最初的製造業發展奠定了基礎。根據國際復興開發銀行的統計資料,1950年製造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僅9.0%,1955年已增加到21.8%,成為香港最大的經濟行業。香港製造業的發展,初期主要是紡織、製衣、鞋、金屬製品等傳統工業,到60年代進一步拓展到塑膠、電子電器、玩具鐘錶等。到1970年,製造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重上升到31.0%,工業化進入全盛時期,香港本地工業產品出口值在總出口值中所佔比重超過80%。這標誌着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型城市,徹底改變了過去100多年以轉口貿易為主的歷史,完成了經濟的第一次轉型。
③經濟多元化階段(1971~1981)。自開始轉型到順利完成轉型的20年時間裏,香港經濟進入持續高速增長的起飛時期。據香港政府統計,50年代期間以當年價格計算,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率高達9.2%,60年代期間則進一步加快至13.6%,超過同期同樣高速增長的許多發達國家和地區而進入世界前列。從70年代起,隨着世界性的“石油危機”爆發,大多數西方工業國家經濟增長明顯放緩,國際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香港產品尤其是紡織製衣產品越來越受到進口配額的限制,而此時新加坡、韓國及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也先後進入出口導向階段,香港遇到的競爭對手越來越多,造成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優勢日趨衰落,出口市場萎縮,工廠開工不足,中小企業紛紛倒閉。這是香港經濟發展遭遇的第二次嚴重困難。如此困境迫使香港再次調整經濟結構,走上多元化發展的道路,即推行工業多元化、市場多元化和經濟結構的多元化。這一應變策略使香港金融業、房地產業和旅遊業持續得到發展。據統計,1970年的金融、保險、地產及商業服務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比重僅14.9%,但到1980年已上升至25.9%,超過同年製造業的25.1%而成為香港經濟中的最大行業。產業的多元化發展使香港暫時擺脱了困境,經濟得以繼續保持高速增長。10年中,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9.6%,初步發展成為地區性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和旅遊中心。
④服務業全面發展階段(1982年後)。80年代初,世界經濟開始出現衰退,香港產品出口困難加大,加上當時被大肆渲染的所謂香港前途問題,使投資者的投資意欲減退,導致房地產市值低落,港幣匯率受到衝擊,香港經濟遭遇第三次嚴重困難。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字後,香港前途轉趨明朗,特別是在中國內地經濟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推動下,香港與內地經濟聯繫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兩地間貿易迅速擴大,內地成為香港最大貿易伙伴;與此同時港商大量投資內地,短短几年內香港有80%以上的製造業轉移到內地。隨着兩地關係的不斷深化,香港順利實現產業結構的第二次轉型,由一個製造業中心逐步轉向一個以貿易、金融及服務業為主的經濟中心。1999~2004年,香港整體服務行業在本地生產總值中所佔比率由86.1%增至90.0%,而製造業及建造業則分別由5.3%和5.5%下跌至3.5%和3.2%。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至2003年期間,香港經歷了過去數十年來前所未有的經濟不景氣,遭遇了第4次也是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這次為期數年的困境對香港經濟造成的危害影響深遠,沉積多年的不利因素開始顯現:資產價格暴跌、實際收入下降、通貨緊縮、失業率在2003年中攀升到8.8%的歷史高峯,2003年受“非典”影響,香港經濟更受到嚴重打擊。在這種情況下,為支持香港經濟發展,2003~2005年,中央政府先後出台《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加大區域合作力度,開放內地部分城市赴港“個人遊”,允許香港銀行開辦個人人民幣業務等,香港經濟開始出現V形反彈,經濟復甦勢頭明顯加快,2004、2005年先後取得8.6%和7.3%的顯著增長。發展特點 香港是高度外向的城市型經濟,由於自然資源嚴重匱乏,漁農業、採礦業在本地無足輕重,而金融業、物流業、旅遊業、專業服務及工商業是其經濟體系中最具競爭優勢的行業。香港地域狹小卻具有巨大的能量及輻射力,是亞洲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和信息中心。2007年香港成為世界第八大貿易實體,第十大服務出口地;以吞吐量計算,香港的貨櫃港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以乘客量和國際貨物處理量計算,香港機場是世界最繁忙的機場之一;以對外銀行交易量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四大銀行中心;以成交額計算,香港是世界第六大外匯交易市場;以資本市值計算,香港的股票市場是亞洲第一大市場。此外,香港還有龐大的財政儲備和外匯儲備、自由兑換的穩定貨幣,以及低税率的簡明税制。憑藉這些優勢,世界各國的50多個獨立研究機構,將香港列為世界最佳營商地和最自由的經濟體系。
香港經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①自由度高,投機性較強,易受外部因素衝擊。香港是世界上功能最齊全、自由度最高的自由港。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公佈的2007年度《全球年經濟自由度指數報告》,香港連續13年獲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它能在短短几十年中由一個轉口港迅速發展為亞太地區的國際性大都會,得益於政府一向奉行的自由港政策。在香港,任何個人、團體只需向公司註冊處繳納少量費用便可自由開辦公司,也可自行決定企業是否存廢。除違禁品和限制性行業外,企業經營高度自由。香港對本地資本和外來資本一視同仁。香港對有形貿易基本沒有管制,對本地廠商出口商品提供任何優惠和特權,對進口商品也不設置關税壁壘;對於無形貿易,包括海運、陸運、空運、旅遊、消費、保險等也都沒有管制。香港的金融市場高度開放,資金來去自由;人員進出也十分便利。香港經濟活動雖然十分自由,但投機性很強,炒風極盛,這就加劇了市場波動,並助長了經濟泡沫的膨脹。另一方面,由於服務業在經濟中比重過大,而服務對象以境外客户為主,因而容易受到來自外部因素的衝擊,進而影響到整體經濟的穩定。②經濟高度外向化,依賴性很強。香港經營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技術和設備以及生活消費品絕大多數依賴進口,而香港生產的產品絕大多數輸往境外。由於香港的經營環境高度自由,各種不同來源、不同性質和規模的資本可以在香港公平競爭和自由運作,加上資金調撥、貨物進出和人員往來自由靈活,使香港形成了世界上罕見的、各類資本高度參與的資本結構。這種經濟與資本構成的高度外向化,使香港經濟嚴重依賴於國際市場的興衰,也極易受外部環境影響。③經濟發展速度快,波動性大。香港地域狹小,資源有限,但它卻是戰後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1952~1992年40年間,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增加10倍。取得同樣的成績,英國用了200年時間;美國從1862~1996年的130年間,也只增加了8倍。香港經濟雖然增長很快但波動性也較大。本地生產總值升幅在高峯期一般都達到雙位數,最高時達到17%~18%,但最低時降至2%,甚至出現負增長。亞洲金融危機後,香港經濟面臨內憂外患雙重壓力,總體發展明顯放緩。但2000年由於國際市場需求強勁刺激了香港對外貿易的迅速復甦,本地生產總值的實際增長高達10.2%,而2001年受到外部因素急劇變化影響,又大幅降至0.6%。④市場競爭激烈,投資回報率較高。香港高度自由的經濟環境和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使市場機制得以充分發揮作用。來自多國多方的鉅額資本在香港激烈爭奪市場。各類資本的競爭雖然十分激烈,但投資回報率也很高。主要原因是香港地處被譽為“世界經濟成長中心”的東亞地區的中心地帶,背靠內地,面向國際市場,發展的機遇很多,空間很大。據美國《福布斯》雜誌報道,按人口平均計算,香港擁有的國際級鉅富佔世界首位。⑤經濟發展與內地息息相關。長期以來,香港作為中國內地與世界經濟聯繫的橋樑,對內地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給香港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隨着香港與內地在經濟上日益融合,兩地經濟優勢互補所產生的促進作用因CEPA、內地居民赴港自由行計劃和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框架等多項政策措施的推行得到更加充分的發揮,香港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旅遊中心的地位得以進一步鞏固。發展前景 特區政府成立專門的“策略發展委員會”,將香港未來的定位明確為:背靠內地,面向全球,作為中國一個主要城市和亞洲的國際都會,鞏固自己的強項,應用新知識、新技術,提供高增值的服務。隨着兩地經濟合作的日益深化,CEPA的領域不斷擴大,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經濟合作協議陸續推出,香港在內地新一輪擴大開放過程中扮演着越來越積極和重要的角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