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曾天節

鎖定
曾天節(1906 - 1995年6月25日),別名曾志文、曾勣,廣東五華人。國軍起義將領。黃埔軍校第六期步科、中央陸軍大學特五期將官班畢業。 1927年5月,接受中共廣東區委的指派,回五華協助古大存領導五華的農民革命運動。 初時擔任共青團五華縣委書記。 8月擔任中共東江特委委員、中共五華縣委書記。 1929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師(由第四軍縮編)教導營一連排長。 1931年任張發奎上尉侍從秘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央軍校第四分校少校學生隊長、中校參謀隊長、第十五期學生總隊上校大隊長。 1939年春任廣東省保安總隊長,保安幹部訓練班教育長。 1942年春任第四戰區司令部少將高參,兼第四區戰幹訓團教育處副處長、特別訓練班主任。 1944年春任第四戰區越南戰地工作總隊長,靖西指揮所副主任。 1946年任廣州行轅少將高參,廣東保安第十三團團長。 1949年5月14日在基隆率部起義,任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 後任廣東省交通廳長,廣東省政協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 [5] 
中文名
曾天節
別    名
原名志文,後改名曾勣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6年
逝世日期
1995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出生地
廣東省五華縣華城鎮

曾天節人物生平

1906年,曾天節(清光緒三十二年)出生於廣東五華。
1926年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步科。1927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回鄉參加五華農民運動,積極領導反土豪和“二五”減租的鬥爭,曾任共青團五華縣委書記、中共五華縣委書記、中共東江特委委員。大革命失敗後脱黨,轉投國民革命軍第四軍。1929年起任國民革命軍第四師(由第四軍整編)教導營一連排長。1931年任張發奎上尉侍從秘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四分校少校學生隊長、中校參謀隊長、第十五期學生總隊上校大隊長。1939年春任廣東省保安總隊長,保安幹部訓練班教育長。1942年春任第四戰區司令部少將高參,兼第四戰區幹訓團教育處副處長,特別訓練班主任。1944年春任第四戰區越南戰地工作總隊長,靖西指揮所副主任。1946年任廣州行轅少將高參,廣東保安第十三團團長。
1948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5月14日在廣東老隆率部起義,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為擴大粵東解放區和配合大軍南下解放廣東以及協助地方鞏固新生政權盡心盡力。
1950年轉業地方,任廣東省交通廳副廳長、廳長、顧問,為廣東的公路交通事業發展和籌劃五華水寨大橋建設作出貢獻。曾天節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政協第二、第三屆委員會常委,省政協第四屆、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廣東省黃埔軍校同學會顧問。 [3] 
1995年6月25日曾天節在廣州病逝,終年89歲。著有《回憶淇澳島激戰》、《老隆武裝起義回憶》等。 [1-2] 

曾天節主要事蹟

曾天節武裝起義

1948年,曾天節出任廣東保安第十三團團長。是年4月,革命形勢急劇變化,解放戰爭正向有利於人民的方向迅速發展。1949年初,解放戰爭的大好形勢和國民黨反動統治風雨飄搖的境況,更加促使曾天節及其部屬不得不考慮選擇起義的道路。曾天節本人在大革命時期,曾經參加過中國共產黨,接受過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影響。脱離中國共產黨之後,與中共黨組織及共產黨人古大存等有過接觸和交往,故曾天節選擇棄暗投明的道路是有思想基礎的。
曾天節產生“重返老家”(起義投靠中共)的想法後,即在曲江約見同鄉和大革命時期共事的同僚魏鑑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任廣東省水電廳副廳長、省民革委員會主任委員),商談起義事宜。通過魏鑑賢的關係,曾天節與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秘書長饒彰風取得聯繫。魏鑑賢將曾天節早年參加革命的情況及與古大存的關係向饒彰風作了介紹,並轉達了曾天節脱離國民黨、投向人民的意向。
1949年1月中旬,遵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和粵贛湘邊區黨委的指示,東江第二支隊司令員鍾俊賢及政治部聯絡科長鍾雄亞,利用與曾天節同鄉、同學的關係,寫信給曾天節,指出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勸告曾天節棄暗投明,舉旗起義。曾天節覆函鍾俊賢、鍾雄亞,向東江第二支隊表示堅決起義意願。1949年1月31日,雙方進行了第一次談判,通過三點協定:(一)即日起雙方停止敵對行動;(二)對保安第十三團起義絕對保密;(三)接濟東江第二支隊槍支彈藥。並決定,由東二支隊派劉堅(當時代名劉雲)同志進入保安第十三團,以團長秘書的名義,協助曾天節進行有關起義的準備工作。後來雙方領導人又經過多次談判,對起義時間、步驟、作戰要求及起義後部隊的改編等問題,都作了認真的商討,取得了一致的意見。
1949年3月,曾天節通過魏鑑賢疏通,二人冒着危險先後赴香港會見了中共華南分局(原名香港分局)饒彰風和分局領導人方方,表明他們準備率部起義的決心,並請示了有關起義時間的選擇和部隊的整編問題。4月,曾天節由港返回該團駐地河源藍口,一面動員部下做好起義行動準備,一面親往游擊區與粵贛湘邊縱隊負責人訂定具體計劃。
起義前夕,曾天節在保十三團內部動員的同時,利用開會之機強迫藍口、黃村、葉潭、康禾、柳城、南壩、石側、黃洞各據點的偽鄉長、自衞隊起義,不參加者速捕扣留,反動武裝大部繳械。這一帶地區全部解放。接着又解放了龍川縣城(佗城),將拒絕起義的偽縣長黃學森加以逮捕。
5月14日,曾天節首先率部起義,發動攻擊老隆國民黨省保安第十團列應佳部,並協同東江遊擊部隊行動,當天解放老隆鎮。同時曾天節與吳奇偉(廣東省綏靖公署副主任)、李潔之(省第九區行政督察專員)、魏漢新(省保安十二團團長)、肖文、魏鑑賢、藍舉初、張蘇奎8人聯名發表起義宣言,同時以曾天節暨全體起義官兵名義,向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發出起義通電,揭露和痛斥國民黨獨裁賣國的反動統治,表示“為了國家民族的利益、為了廣大人民和自身的自由解放”,“脱離國民黨反動陣營、堅決地自動地投到人民方面來”,“誠心誠意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服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部的指揮,徹底打倒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堅決執行共產黨的各項政策主張。”
6月21日,毛澤東、朱德電覆吳奇偉、李潔之、曾天節等起義將領,歡迎他們加入人民解放軍行列,勉勵他們“遵守人們解放軍制度,改造部隊,與人民解放軍整個力量共同一致,為解放全廣東而奮鬥。”

曾天節解放老隆

1949年5月上旬,東江上游和老隆周圍的國軍佈防情況是:保四師少將副師長彭健龍率領師直屬及保五團一個營共約700人駐老隆,保五團另三個營分別駐五華、和平的林寨,距老隆30餘公里;保四師副師長兼保五團團長列應佳率直屬營駐和平縣城,距老隆45公里;龍川自衞總隊黃道仁、謝鴻恩部300餘人駐龍母;國軍96師駐河源縣城,保一團一營駐連平忠信,均距老隆90公里。
在解放軍南下大軍即將入粵作戰的形勢下,中共九連地委和東二支司令部認為九連地區軍民與反動派決戰的時機到來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司令部的統一指揮下,東江第二支隊和曾天節起義部隊相配合及時抓住戰機,果斷髮起解放老隆的戰鬥。
在進攻老隆之前,東二支隊和曾天節團的主要指揮員,在邊縱參謀長嚴尚民主持下,召開了作戰會議,根據敵情作擬定作戰方案。5月14日凌展2時,邊縱參謀長嚴尚民及魏南金、鍾俊賢、鄭羣等率東二支主力三團,配合曾天節部包圍了老隆守敵,曾部同時宣佈起義。指揮部命令曾派出一個營配合東二支四團一部於老隆東南的南關,警戒五華之敵。當時彭鍵龍守敵發出呼救,企圖負隅頑抗。是日下午1時左右,敵副師長兼保五團團長列應佳率部集結兩個營共7個連近千人,從和平沿東江河而下,企圖救授老隆守軍。當列應佳部到達距老隆約四公里的烏石壩時,突然遭到東二支隊和曾天節的搜索連的阻擊,戰鬥十分激烈,列部企圖強攻通過未能得逞。東二支主力從左右兩翼遷回側擊敵陣,經過4個小時激烈戰鬥,將保五團兩個營的兵力全部打垮,斃敵副團長龔耀輝以下100餘人,俘敵300餘人,繳獲輕重機槍、步槍、彈藥一大批。列應佳化裝成伙伕,趁黑跳水逃回四都,連夜收容其殘餘部隊竄回和平東水固守。
烏石壩阻擊戰是解放老隆的關鍵一仗,也是曾天節團起義勝利的一仗。老隆之敵獲悉列應佳部慘敗,彭健龍又受傷,待援絕望,不敢再頑抗,不得不於5日上午8時繳械投降,我方俘保四師副師長彭健龍以下400餘人,繳獲步槍600餘支,機槍、迫擊炮一批。烏石壩阻擊戰的勝利和老隆的解放,不但消滅了敵人的有生力量,也繳獲了敵人大批武器、彈藥,改善了我軍的裝備。
老隆戰鬥結束後,東二支司令部從河西根據地遷駐老隆,邊縱司令部也由副司令員黃松堅、副政委梁威林、政治部主任左洪濤帶領從江南轉移到老隆。邊縱黨委決定,將保十三團起義部隊及保五團一營等一批地方起義部隊擴編為邊縱第四支隊,司令員曾天節、政委鄭羣、參謀長劉勉、政治部主任黃華、副主任卓揚,配合邊縱主力四團、六團以及南下大軍作戰,為解放廣州,作出了貢獻。 [4] 

曾天節鎮壓暴亂

起義後,曾天節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第四支隊司令員。1949年7月下旬,五華登畲地主温伯洲勾結陸豐縣和本縣棉洋地方反共人士,糾集武裝500多人圍攻鄉政府,洗劫鄉農會幹部家產,煽動叛亂。獲悉後,曾天節先派出所部1營兵力協同民兵反擊,隨後又派來炮連、搜索連增援,炮轟暴亂據點,於8月6日晚迫敵投降。8月25日,原民國時大田鄉鄉長張賢彥糾集地主武裝140多人,在該鄉設立據點,武裝進犯大田鄉政府機關,公開暴亂;26日,中共五華縣委書記兼新3團政委張日和率該團兩個連和東二支鋼鐵連及附近民兵包圍敵據點,曾天節所部(東四支隊)派出兩個連兵力增援,俘敵一批,並迫使逃至山上的幾名首犯下山投降,及時平息了暴亂。
參考資料
  • 1.    劉國銘等.中國國民黨百年人物全書 下.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2174
  • 2.    《廣東省志》編纂委員會.廣東省志 1979-2000 32 人物卷.北京:方誌出版社,2014:291
  • 3.    梅州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梅州市志(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49年後:2026-2027
  • 4.    政協龍川縣委員會文史委員會.龍川文史 第22輯:龍川,2001:22-32
  • 5.    曾天節  .梅州市政協[引用日期2024-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