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書潘吳二子事

鎖定
《書潘吳二子事》寫清朝統治者借“明史”一案對江南文士進行血腥鎮壓,企圖以此來消滅反清意識,文中所説的潘檉章吳炎便是其中的犧牲者。
書    名
《書潘吳二子事》
作    者
顧炎武
創作年代
清代
作品體裁
散文

書潘吳二子事作品原文

先朝之史,皆天子之大臣與侍從之官承命為之,而世莫得見。其藏書之所曰皇史宬,每一帝崩,修《實錄》,則請前一朝之書出,以相對勘,非是莫得見者。人問所傳,止有《太祖實錄》。國初,人樸厚,不敢言朝廷事,而史學因以廢失。正德以後,始有纂為一書附於野史者。大抵草澤之所聞,與事實絕遠,而反行於世。世之不見《實錄》者,從而信之。萬曆中,天子蕩然無諱,於是《實錄》稍稍傳寫流佈。至於光宗,而十六朝之事具全。然其卷帙重大,非士大夫累數千金之家,不能購。以是野史日盛,而謬悠之談偏於海內。
蘇之吳江有吳炎潘檉章二子,皆高才。當國變後,年皆二十以上。並棄其諸生,以詩文自豪。既而曰:“此不足傳也,當成一代史書,以繼遷、固之後。”於是購得《實錄》,復旁搜人家所藏文集奏疏,懷紙吮筆,早夜矻矻。其所手書,盈牀滿篋,而其才足以發之。及數年而有聞,予乃亟與之交。二子皆居江村,潘稍近,每出入未嘗不相過。又數年,潘子刻《國史考異》三卷,寄予於淮上,予服其精審。又一年,予往越州,兩過其廬。及予之昌平、山西,猶一再寄書來。
會湖州莊氏難作。莊名廷鑨,目雙盲,不甚通曉古今。以史遷有“左丘失明乃著《國語》”之説,奮欲著書。其居,鄰故閣輔朱公國楨家。朱公嘗取國事,及公卿志狀疏草,命胥鈔錄凡數十帙,未成而卒。廷鑨得之,則招致賓客,日夜編輯為《明書》。書冗雜不足道也。廷鑨死,無子,家貲可萬金。其父允城流涕曰:“吾三子皆已析產,獨中子死無後,吾哀其志,當先刻其書而後為之置嗣。”遂梓行之。慕吳、潘盛名,引以為重,列諸參閲姓名中。
書凡百餘帙,頗有忌諱語。本前人詆斥之辭,未經刪削者。莊氏既鉅富,浙人得其書,往往持而恐嚇之,得所欲以去。歸安令吳之榮者,以贓繫獄,遇赦得出。有吏教之買此書,恐嚇莊氏。莊氏欲應之,或曰:“踵此而來,儘子之財不足以給,不如以一訟絕之。”遂謝之榮。之榮告諸大吏,大吏右莊氏,不直之榮。之榮入京師,摘忌諱語,密奏之。四大臣大怒,遣官至杭,執莊生之父,及其兄廷鉞及弟侄等,並列名於書者十八人,皆論死。其刻書鬻書,並知府推官之不發覺者,亦坐之。發廷鑨之墓,焚其骨,籍沒其家產。所殺七十餘人,而吳、潘二子與其難。
當鞫訊時,或有改辭以求脱者。吳子獨慷慨大罵,官不能堪,至拳踢仆地。潘子以有母故,不罵亦不辨。其平居孝友篤厚,以古人自處,則兩人同也。予之適越,過潘子。時餘甥徐公肅,新狀元及第。潘子規餘,慎無以甥貴,稍貶其節,餘謝不敢。二子少餘十餘歲,而予視為畏友,以此也。方莊生作書時,屬客延予,一至其家。予薄其人不學,竟去,以是不列名,獲免於難。二子所著書若干卷,未脱藳,又假予所蓄書千餘卷,盡亡。
予不忍二子之好學篤行而不傳於後也,故書之。且其人實史才,非莊生者流也。
太史政曰:亭林身以史家,而著二子史事,以傳清初史實,真乃一代史文也! [1] 

書潘吳二子事相關介紹

“明史”案是清朝第一件文字獄案,也是清代文字獄案中較大的一樁。莊廷鑨,浙江吳興縣人,自少有才,但雙目失明。他從明代朱國禎的後人那裏購得一部朱國禎的遺著《明書》史稿後,即延攬賓客編纂明史,對朱國楨原來蒐集的史料進行刪潤論斷,並採用當地老一輩學者茅瑞徽所作的《五芒紀事》和《明末啓禎遺事》加以增補。書成後,取名為《明史輯略》。莊廷鑨並請當地名流、1640年(崇禎十三年)進士李令晰為之作序。刻書期間,為擴大影響,莊氏又聘請江浙名士茅元銘、吳楚、嚴雲起等十六人,參與修訂。吳炎潘檉章因為對明史很有研究,也在這十六位被邀的名士之列。
書編成後才刊刻一部分,莊廷鑨病逝,其父莊允城為了卻兒子心願,便繼續出資刊刻,於1660年(順治十七年)冬刻成若干部發賣。並將為此書參訂有姓名可考者十八人列於書中。其中查繼佐陸圻範驤三人名字,是莊允城未徵得他們本人同意,慕其名而擅自列入的。三人懼禍,遂將此事呈報浙江學道。於是一樁文字大案遂發,釀成莊氏滅門大禍。
此案初起時,辦案人員很不經意,幾乎湮沒不聞,但在幾個勒索貪賄的小人撥亂之下,案情越審越大。1663年(康熙二年),刑部不得不如實上報朝廷。當時鰲拜等四大臣輔政,四大臣閲案宗後大怒,稱旨嚴刑審訊。查出《明史輯略》一書中悖逆忌諱文字多處,據説犯有八大罪狀,此書遂被定為逆書。這一年五月,刑部審訊定讞,擬罪奏報,四輔臣稱旨,以莊氏《明史》傳聞異詞,讚揚明朝,毀謗清朝,悖逆已極,著將莊、朱兩家及參與該書修撰人及其父兄子侄年十五歲以上者七十人斬決,其中凌遲處死者十八人。妻妾女孫及子侄十五歲以下等被流放為奴者數百人。當時莊廷鑨已早死,被掘墳劈棺戮屍。這就是有名的莊氏“明史”案。此案遭禍者數十家,牽連者近千人,死者七十餘人,十分慘酷。
莊廷鑨纂史時曾請吳炎、潘檉章二人蔘加修撰,二人未應請。莊廷鑨認為他們也有修撰的心意,也將他們兩人的名字列入參訂者之中。案發後,兩縣令及一司理親自上門輯捕。吳炎和潘檉章兩位一個方巾大袖,一個儒巾藍衫,辭氣慷慨,從容就縛。家中子女妻妾,一一喚出,全部抓走。二人挺身至杭州後,在獄中賦詩如平日。受審時,見到兩部官員,痛罵不屈,齒蹴盡落而不絕口,雖嚴刑拷打也不屈服,最後都被處死。當時顧炎武在山西汾陽,聽到二摯友遭文字禍慘死的消息,悲憤萬狀,作《書潘吳二子事》及《祭吳潘二節士詩》,哀悼節義文星的隕落。詩中説:“一代文章亡左馬,千秋仁義在吳潘。巫招虞殯俱零落,欲訪遺書遠道難。”把吳、潘二人與左丘明司馬遷並列,流露了他對文字獄的憤恨之情及對吳、潘二人的讚揚。
《書潘吳二子事》一文讚揚了吳炎和潘檉章的民族氣節,樸素中具有感人力量。全文體現了顧炎武散文不事藻飾、具有純樸自然之美的特點。 [2-3] 

書潘吳二子事作者簡介

顧炎武(1613.7.15-1682.2.15),漢族,明朝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江蘇省崑山市千燈鎮人,初名絳,乳名藩漢,別名繼坤、圭年,字忠清,自署蔣山傭,明亡後因為仰慕文天祥學生王炎午的為人,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出身江南大族,少年時有大志,不與人苟同,耿介絕俗,與同鄉歸莊友善,共同參加復社活動,有“歸奇顧怪”之稱。清兵南下,他追隨崑山令楊永言等舉兵抵抗,失敗後,友人吳其沆被殺,顧炎武與歸莊得以逃脱。後來遍遊南北各省,結納各地愛國志士,考察山川形勢,圖謀匡復明朝。多次險遭陷害,並曾被捕入獄,得友人營救,才得出獄。他也多次拒絕與清朝合作,願以身殉國。晚年卜居陝西華陰,死於曲沃。
顧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啓蒙思想家,愛國學者,經學家,史地學家和音韻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在經學、音韻、史地、文學等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被推為乾嘉學派的開山祖師。其著作極豐,著名的有《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音學五書》、《韻補正》、《日知錄》、《顧亭林詩文集》等。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