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曩,漢語二級字 [1]  ,讀作音曩(nǎng),其本義指以往,從前,過去的。常用詞組如:~日,~年,~時,~者(從前),~昔。 [2]  也作姓氏。 [3] 
中文名
拼    音
nǎng
部    首
五    筆
JYKE
倉    頡
AYRV
字    級
二級(6453)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二養
部外筆畫
17
總筆畫
21
筆順編號
251141251251112213534
四角號碼
60732
Unicode
CJK
統一漢字
U+66E9
造字法
形聲:從日、襄聲
注    音
ㄋㄤˇ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nǎng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1、以往,從前,過去的:曩日。曩年。曩時。曩者(從前)。曩昔。
詳細字義
〈形〉
1. (形聲。從日,襄聲。本義:以往,過去) 同本義 [former; past]
曩,久也。——《爾雅
曩
曩者,爾心或開予。——《禮記·檀弓》
曩者,志人而已。——《左傳·襄公二十四年》
曩而言戲乎。——《國語·晉語
猶有曩之態也。——《楚辭·惜誦》
且曩之所備也。——《韓非子·南面
曩令樊酈絳灌。——《漢書·賈誼傳
曩之為秦者,今轉而為漢矣,然其遺風餘俗,猶尚未改。——《漢書·賈誼傳
曩者辱賜書,教以慎於接物,推賢進士為務。——《報任安書
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唐·柳宗元捕蛇者説
曩胡公按部。—— 清· 張廷玉明史
雲嘆曰:“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三國演義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2.又如:曩日(往日,以前);曩分(舊日的情分);曩年(以前);曩時(昔時;往時;以前);曩賢(先賢);曩懷(昔日之情懷;以前的抱負);曩體(以前的體例、規模);曩古(古代,往古);曩列(舊時的同僚)

古籍釋義

唐韻》奴朗切《集韻》《韻會》乃朗切,𠀤襄上聲。《説文》曏也。《爾雅·釋言》曩,曏也。《疏》在今而道旣往,或曰曩,或曰曏。《左傳·襄二十四年》曩者志入而已。《晉語》曩而言戲乎。《楚辭·九章》猶有曩之態也。
爾雅·釋詁》曩,久也。
曩【卷七】【日部】
曏也。從日襄聲。奴朗切
説文解字注
(曩)曏也。釋言文。左傳曰。曩者志入而巳。今則怯也。晉語曰。曩而言戲乎。莊子曰。曩子行。今子止。從日。襄聲。奴朗切。十部。 [2] 

常用詞組

曩昔 nǎngxī
[formerly] 從前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梅縣腔] nong3 [寶安腔] long3 [客英字典] nong3 siong1 [海陸豐腔] nong3 siong1 [東莞腔] long2 [台灣四縣腔] nong3 siong1 [客語拼音字彙] nong3
粵語:nong5 [4]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naːŋʔ
-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奴朗
唐開
上聲
一等
開口
上三十七蕩
nɑŋ
nɑŋ
nɑŋ
nɑŋ
nɑŋ
nɑŋ
naŋ
nang3
nangx
nank
久也奴朗切二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修正
八思巴字
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
修正
音譯
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ꡋꡃ
-
-
nang
-
-
naŋ
上聲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乃黨
十七養
上聲
分韻撮要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十剛講降角
陽上
前日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