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八思巴字

鎖定
八思巴字,由元朝時期皇帝國師八思巴根據藏文梵文字母體系)制定的,是當時的“國際音標”,它可拼寫不同民族的語言,亦稱蒙古方體字。現存八思巴字文獻,拼寫蒙古語和漢語的碑銘各有二十餘通。另有拼寫蒙古語的牌符、拼寫漢語的官印、銅錢、鈔幣及其他文物。拼寫藏語、回鶻語只有少量佛教文獻。傳世抄本《蒙古字韻》是八思巴字與漢字的對照字典。《事林廣記》所收《蒙古字百家姓》也為八思巴字、漢字對照。
中文名
八思巴字
外文名
phags-pa yin hergen
類    型
文字
文    獻
《事林廣記》
朝    代
元朝
性    質
元音附標文字

八思巴字簡介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
八思巴奉元世祖命制訂的拼音文字。脱胎於藏文字母﹐名"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稱"八思巴字"。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頒行。計有輔音字母二十九個﹐元音字母五個﹐半元音字母兩個﹐另有兩個冠於元音開頭音節上的符號。曾用於官方文書﹑譯書﹑為漢字注音等方面。 [1] 
八思巴字是中國元朝忽必烈時的國師八思巴根據當時的藏文而制定,用以取代標音不夠準確的蒙古文,並作為橫跨歐亞的蒙古帝國全國採用,統一文字的書寫方法。然而,過去一直只有元朝的人民採用,並主要用作為漢字標音之用。明朝建立之後,八思巴字還在北元通行過一段時期,但到了明末,大家都已被國外的其他蒙古人同化,重新採用蒙古文,並傳播給滿洲人

八思巴字作用

用八思巴字對譯漢語資料,用於研究元代漢語的音韻系統,可以推求八思巴字和漢語普通話發展過程中的關係。

八思巴字出現

初稱蒙古新字,不久改稱蒙古字,後稱八思巴字或方體字。1269年忽必烈頒詔推行。元王朝滅亡後逐漸被廢棄。字母表主要由藏文字母組成,也有少數梵文字母及新造字母。字母多呈方形。字母數目最初41個,後陸續增加,據現存資料歸納,包括各種變體有57個。

八思巴字詳細介紹

八思巴字以音素為表音單位,字母分元音輔音。字母有正體和篆體兩種,篆體多
八思巴文與韓文比較 八思巴文與韓文比較
用於官方印章。行款從左至右直寫,與藏文自左至右橫寫不同。書寫單位是音節,不是詞,與藏文相同。綜合地看,用八思巴字識讀起來效用很低,因為書寫單位不是詞,加上不使用標點符號,所以閲讀時只能靠上下文判斷詞的界限和句子的界限。而且拼寫漢語時不標聲調,因此如果原文沒有漢字對照或沒有其他參考材料,往往難以確定所代表的漢字。

八思巴字Unicode

Unicode基金過去一直都希望把八思巴字納入編碼範圍,但由於八思巴字的文獻主
八思巴字與Unicode Unicode基金 八思巴字與Unicode Unicode基金
要以中文為主,而在大中華以外地區又少有其他文獻,所以進展一直十分緩慢。後來,由於電腦上字型技術的成熟,使網上出現了不少有關創作字型的討論區。在這個偶然的環境下,有人提出了八思巴字的編碼問題。其後,Unicode基金向中國大陸的代表請教有關八思巴字的編碼。在國內、外學者努力合作下,編碼終於在2003年完成,並將於2006年春季推出的Unicode 5.0版出現。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