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曉,漢字,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作xiǎo,形聲字,最早見於《説文》小篆 [2]  。本義為天剛亮;後來引申為明智、明白、知道、告訴等義;也假借為“饒”等。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xiǎo
部    首
鄭    碼
khgr
字    級
常用字、一級字 [1] 
平水韻
十七筱 上聲 [4] 
注    音
ㄒㄧㄠˇ
結    構
左右結構
總筆畫
10
繁體字
統一碼
基本區 U+6653
倉頡碼
ajpu
筆順號碼
2511153135
四角號碼
65012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曉,形聲字。由“日”和“堯”構成。“堯”有高的意思,太陽昇高也就是“曉”。“堯”字也表示城垛子,整個字的意思是站在城上的守夜者看到了日光,心裏明白換班的時間到了,由此產生天剛亮的含義。《莊子·天地》:“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説文》:“曉,明也。從日,堯聲。”段玉裁注:“俗雲天曉是也。引申為凡明之稱。”後來引申為明智、明白、知道、告訴等義;也假借為“饒”等。現代漢語簡化為“曉”。 [2]  [5] 

詳細釋義

漢字理解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xiǎo
名詞
天明;現代漢語專指天剛亮。
daybreak
《説文·日部》:“曉,明也。從日,堯聲。”段玉裁注:“俗雲天曉是也。”
莊子·天地》:“冥冥之中,獨見曉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
洪昇《長生殿·雨夢》:“紛紛淚點如珠掉,梧桐上雨聲廝鬧,只隔着一個窗兒直滴到曉。”
破曉;拂曉;曉霧;曉舌;曉暝;曉行;曉色
清晨。
morning
簡文帝《侍遊新亭應令詩》:“曉光浮野,朝煙承日回。”
曉日;曉夕;曉光;曉妝;曉昏
動詞
明白,瞭解。
understand
列子·仲尼》:“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曉。’”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視聽之所不曉,故聊記錄,以傳示子孫。”
歐陽修《刪正〈黃庭經〉序》:“其難曉之言,略為註解。”
曉白;曉旨;曉析;曉知;曉明
告知,使明白。
tell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僕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
《新唐書·林薀傳》:“劉闢反,薀曉以逆順,不聽。”
馮夢龍《智囊補·上智·孫仲純》:“孫曉之曰:‘汝愚民不知遠計……鹽多而不售,遺患在三十年後。’”
曉喻;曉世;曉告;曉字
精通。

《隋書·王充傳》:“﹝王充﹞尤好兵法,曉龜策推步盈虛,然未嘗為人言也。”
龔自珍《大誓答問》:“又譯字之人,必華、夷兩通而後能之;讀古文之人,必古今字盡識而後能之。此班固所謂曉古今語者必冠世大師,如伏生、歐陽生、夏侯生、孔安國庶幾當之。”

參考資料: [3]  [6]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曉,明也。從日堯聲。呼鳥切 [3] 

説文解字注

曉,朙也。
此亦謂旦也。俗雲天曉是也。引伸為凡明之偁。方言。黨曉哲知也。楚謂之黨。或曰曉。齊宋之間謂之哲。
從日。堯聲。
呼鳥切。二部。曉昕二篆鉉本奪而綴於末。今依鍇本。 [3] 

康熙字典

《唐韻》呼皛切。《集韻》《韻會》《正韻》馨鳥切。𠀤囂上聲。《説文》:明也。《玉篇》:曙也。
又《揚子·方言》:知也。《史記·西南夷傳》:指曉南越。
又《前漢·元后傳》:末曉大將軍。注:曉,猶白也。
又《揚子·方言》:遇也。
又嬴也。
又《博雅》:説也。
又快也。
又《玉篇》:慧也。 [7]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

書寫演示

筆順讀寫:豎、橫折、橫、橫、橫、斜鈎、撇、橫、撇、豎彎鈎 筆順讀寫:豎、橫折、橫、橫、橫、斜鈎、撇、橫、撇、豎彎鈎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隸書 隸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次清
馨皛切
xiɛu
集韻

次清
馨鳥切
xiɛu
韻略






馨杳切

增韻






馨杳切

中原

上聲
蕭豪



全清

xiau
中州

上聲
蕭豪





希皎切

洪武



全清
馨香切
xieu
參考資料: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x
ioɡ
先秦
王力系統
h
iau
先秦
董同龢系統
x
iɔ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x
eaw
先秦
李方桂系統
hng
iagwx
兩漢
西漢


兩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蕭宵

iɑu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蕭宵餚

iɑu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蕭宵

iɑ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x
ieu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h
ieu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x
iɛu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x
iɛu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x
ieu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x
ieu
參考資料: [9-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