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景(拼音:jǐng、yǐ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形聲字,古字形從日京聲,本義指日光。 [2]  “風景”本指風與日光,後凝固成複合詞,指景色。有光才能成影,“景”引申出陰影的“”。陰影的“影”本來就用“景”表示。景也有大土堆的意思,又指大。北京“景山”就取此義。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jǐng、yǐng
部    首
五    筆
JYIU(86、98)
倉    頡
AYRF
鄭    碼
KSJK
筆    順
豎、橫折、橫、橫、點、橫、豎、橫折、橫、豎鈎、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2626)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三梗 [5] 
注音字母
ㄐㄧㄥˇ、ㄧㄥˇ
總筆畫
4+8(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6090₆
造字法
形聲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統一碼
666F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形聲字。圖1是戰國文字,上部是“”字,作形旁,表義,表示與太陽有關;下部是“”字,其古字形像高大的建築物,於此作聲旁,指示這個字的讀音。“景”的本義是日光,但古説“景因光而生”,意即影子因光線所照射而生,所以上古以“景”作“影”,“景”便是“”的初文。直至東晉初年,葛洪所寫的《字苑》一書裏為“景”字加上了“彡”旁,才出現了“影”這個字。 [2] 
日光照射處有形色可玩賞的謂之“景色”或“風景”“景緻”“景物”,這是由日光引申來的意義。在現代漢語中,景可獨用為詞,也可作構詞成分,如“景色”“景觀”“景點”的“景”,就都是語素
景由風景還引申為情景、情況的意義和用法。如一年收成的情況叫“年景”。“景況不佳”的“景況”也就是“景遇”,指説事物的各種狀況或人的生活境遇。對情況(數量、時間)進行估計時多用“光景”。景另有敬佩、尊敬義。如“景仰”。 [6]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ǐng
名詞
亮光;日光。
sunlight
班固《東都賦》:“嶽脩貢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歊浮雲。”
范仲淹《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

太陽。
sun
陸機《長安有狹邪行》:“輕蓋承華景,騰步躡飛塵。”
景夕;景緯;景西
現象;情況。
view;
circumstances
《漢書·梅福傳》:“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
《紅樓夢》第四六回:“把方才鳳姐過去回來所有的形景言詞始末原由告訴與他。”
景象;景況;前景
風光。
landscape;
scenery;view
方誌敏《可愛的中國》:“其實中國是無地不美,到處皆景。”
景觀;風景;雪景;良辰美景
戲劇或影視表演的佈景和攝影棚外的景物。
setting;scene
郭沫若《棠棣之花》第四幕:“景與第二幕同。”
內景;外景
劇本的一幕中因佈景不同而劃分的段落。
scene
第二幕第一景。

時光。
time
謝靈運《登江中孤嶼》詩:“懷雜道轉迥,尋異景不延。”
梅堯臣《四月二十八日記與王正仲及舍弟飲》詩:“孟夏景苦長,與子舟中飲。”

古代出門御塵的外衣。後作“”。
gown
《儀禮·士昏禮》:“婦乘以幾,姆加景,乃驅。”

鍾乳,鐘面上隆起的部分。

《周禮·考工記·鳧氏》:“鍾帶謂之篆,篆間謂之枚,枚謂之景。”

(Yǐng)姓氏用字,參看“景姓”。


景差(戰國辭賦家)
形容詞
光明;明亮。

《荀子·解蔽》:“故濁明外景,清明內景。”

大。

《國語·晉語二》:“景霍以為城,而汾、河、涑、澮以為渠。”
班固《東都賦》:“鋪鴻藻,信景鑠,揚世廟,正雅樂。”

祥瑞。
lucky
淮南子·天文訓》:“虎嘯而穀風生,龍舉而景雲屬。”

動詞
敬慕;佩服。
admire;
respect
王融《求自試表》:“竊景前修,敢蹈輕節。”
景慕;景仰;景佩
yǐng
名詞
“影”的古字。影子;陰影。

《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7]  《漢語大字典》 [8]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日部】居影切(jǐng)
光也。從日京聲。 [9] 

説文解字注

(日)光也。日字各本無,依《文選·張孟陽〈七哀詩〉》注訂。火部曰:光者,明也。《左傳》曰:“光者遠而自他有燿者也。”日月皆外光,而光所在處物皆有陰光如鏡,故謂之景。《車舝》箋雲“景,明也。”後人名陽日光,名光中之陰曰影,別制一字,異義異音,斯為過矣。《爾雅》《毛詩》皆曰:“景,大也。”其引伸之義也。
從日,京聲。居影切,古音在十部,讀如姜。 [10] 

廣韻

居影切,上梗見 ‖京聲陽部(jǐng)
景,大也。明也。像也。光也。炤也。又姓,齊景公之後,後漢有景丹。 [11] 

康熙字典

【辰集上】【日字部】景;康熙筆畫:12;部外筆畫:8
《唐韻》《正韻》居影切。《集韻》《韻會》舉影切。竝音警。《説文》:光也。《釋文》:景,境也。明所照處有境限也。
又《爾雅·釋詁》:景,大也。《詩·小雅》:以介景福。箋:受大福也。
又《詩·小雅》:景行行止。箋:景,明也。
又《詩·小雅》:景行。朱傳:大道也。
又《博雅》:景景,白也。《篇海》:韶也,又像也,慕也,仰也。
又《詩·鄘風》:景山與京。傳:景山,大山。
又山名。《詩·商頌》:景員維河。朱傳:景,山名,商所都也。
又衣也。《儀禮·士昏禮》:婦乗以幾,姆加景。注:景之制如明衣,加之以為行道御塵,令衣鮮明也。景亦明也。
又星名。《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景星者,德星也。
又風名。《史記·律書》:景風居南方。景者,言陽氣道竟。
又姓。景差,見《史記·屈原傳》。
又《廣韻》《正韻》於丙切。《集韻》於境切。竝音影。物之陰影也。《詩·邶風》:泛泛其景。疏:泛泛然見其影之去往而不辨。《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灋測土深,正日景。《釋文》:景本或作影。《佩觽》:形景為影,本乎稚川。
又《韻補》葉舉兩切。夏侯湛《抵疑》:黎苗之樂函夏,若遊形之招惠景。葉上響。 [12]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4]

書寫提示

景字書寫筆順 景字書寫筆順
“小”的第二筆楷體是點。“曰”窄、扁,“京”寬、大。“曰”,居上居中。“京”,“亠”的橫筆在橫中線上側;“口”,㇕(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下側;“小”居下居中,亅(豎鈎)在豎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l
i̯ăŋ
王力系統
k
iaŋ
董同龢系統
k
jăŋ
周法高系統
k
iaŋ
李方桂系統
kl
jiangx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i̯ɐŋ
擬音/王力系統

k
ǐɐ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jɐ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ia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jɐ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ǐa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居影切
kjɐŋ
集韻
上聲
三十八梗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於境切
ʔiaŋ
上聲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舉影切
kiaŋ
禮部韻略


上聲





居影切

增韻


上聲





於丙切



上聲





居影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庚青



全清

kiəŋ
中州音韻


上聲
庚青





江影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七梗


全清
於丙切
ʔiəŋ

上聲
十七梗


全清
居影切
kiəŋ
分韻撮要

陰上
第七英影應益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3] 

方音彙集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區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北京官話
北京
tɕiŋ
214
上聲
冀魯官話
濟南
tɕiŋ
55
上聲
中原官話
西安
tɕiŋ
53
上聲
西南官話
武漢
tɕin
42
上聲
西南官話
成都
tɕin
53
上聲
江淮官話
合肥
tɕin
24
上聲
江淮官話
揚州
tɕi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tɕiŋ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tɕin
52
上聲
吳語
温州
tɕin
52
上聲
湘語
長沙
tɕi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tɕiɛn
31
上聲
贛語
南昌
tɕin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kin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kɪŋ
35
陰上
粵語
陽江
kɪŋ
21
上聲
閩語
潮州
keŋ
53
陰上
閩語
廈門
kɪŋ
51
上聲
閩語
福州
kiŋ
31
上聲
閩語
建甌
keiŋ
21
上聲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漢語方音字彙》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3]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0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71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2]
  • 5.    平水韻 二十三梗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6.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334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687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796
  • 9.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906.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3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1035.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316.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42-443.
  • 13.    “景”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03]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5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