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普寧八景

鎖定
普寧八景於清乾隆年間形成。八景的名稱是:昆崗松韻鐵嶂蘭芬、靈匯甘泉、錢湖漁艇培風寶塔、洪寺幽探、南巖遠眺、雲石樵徑
八景點中位於洪陽鎮東門外的錢湖已經被填成一片柑園,現洪山寺是在原石基上重建的,其餘六景點。
[1] 
中文名
普寧八景
外文名
Puning eight
景    點
培風寶塔
地理位置
廣東普寧

普寧八景昆岡松韻

昆岡書院在普邑故城洪陽鎮東側昆安村。清·乾隆八年(1743),知縣蕭麟趾同意生員方文燦等的請求,主持創建書院,以興重文之風。 書院門樓一間,榜曰:“昆岡書院”,中座叫“藴玉堂”,三間式,中為講廳,為生員聽講及會課之所,備列規條與課程,旁一為掌教書房,一為其卧室;後堂高閣一所,八角二層樓。
樓上供唐代大文豪、潮人甚為推崇的韓愈韓文公像,並貯藏經史子集詩文等書;閣後還有一軒,名為“琢玉軒”,為師生講學場所。此外,自閣及堂環列廂房27間,為諸生員學舍。
偏西為廚房、廁室,共計正、從房屋34間。又韓祠後有一石,曰:“龍宮井”,旁又有一石曰“連珠台”,為蕭麟趾題刻,並拓陽山釣台韓愈所書的“鳶飛魚躍”四個大字及“退之”二小字,勒石嵌於祠壁。
昆岡書院為清普邑三大書院(其二為三都書院、上社書院)之一,歷二百餘年仍保存完好。該地怪石磷峋、古松掩映。
普寧縣誌》有“古松濃蔭,石室珠連,書院在其上,遊目煙景,足助文心,當清風徐來,松濤與書聲相答,令人神移”之記載,號稱“昆岡松韻”,為普寧古“八景”之一。且有明知縣朱統愛女朱玉仙的墓地——“天潢小裔墓”,有保存完好的碑文《香雲記》和石刻“何山”字跡,確是一處勝蹟勝景,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參觀瀏覽。

普寧八景鐵嶂蘭芬

鐵嶂即鐵山,位於練江北畔,洪陽之南,平地崛起,海撥488米。鐵山雖不多高,然峯巒疊翠,蒼翠聳拔,崖嶂多生蘭花蕙草,每當花開時節,風吹飄香十里外,享譽“鐵嶂蘭芬”。
鐵山所產蘭花多為鐵骨素心蘭,又名鐵山蘭,是名貴蘭花品種之一。其葉如劍,色墨綠,花優者多達12徑,香清溢遠。在海內外僑胞的心目中,鐵山與白坑湖(由於填湖造田,白坑湖已大受影響)一直被認為是普寧的象徵。

普寧八景靈匯甘泉

靈匯泉在普寧故城洪陽鎮東北方向、離城約10裏的雨堂村,有一古井,井泉源遠流長,泉水涓涓,經冬不涸,久旱不竭,有明清兩朝,每逢大旱,縣官必來此禱雨,以求上天憐憫鄉民之苦,降甘露救民於旱災之中。
清·乾隆七年(1742)春旱,知縣蕭麟趾循例前往雨堂村求雨,或許天公作美,知縣禱雨之後,當天中午就下起大雨來。
欣喜之餘,蕭麟趾就把古井命名為“靈匯泉”,並廣為宣揚,又立石勒碑,親題“靈匯泉”三個大字刻石立於井旁,又豎一通長方形石碑,上刻蕭麟趾撰並書的《靈匯泉記》一文,記述“靈匯泉”的由來。碑刻、古井於今尚在,保存完好。
井台方形,素面石,邊長4 米,井深3.8 米,泉清澈見底,時見小魚蝦遊戲於水面蟹墊居於井底。泉水入口甘甜,相傳清皇帝乾隆下江南時,曾造訪過此井,對泉水的甘甜讚不絕口。
泉水仍供村民飲用,旁邊有一清雍正年間建造的祈雨亭一座,有聯雲:登靈山逍遙天界,臨雨堂普濟萬方。
靈匯泉,又稱靈匯甘泉,是乾隆至民國年間,普寧古“八景”之一,依然是一個遊訪的好去處。

普寧八景錢湖漁艇

錢湖在洪陽鎮東門外。這裏納鐵山北麓之水,地勢低窪,自成湖澱。河水流經培風塔山口後,迂迴匯入榕江,因而曾有潮汐。原有半圓拱橋一座,叫錢湖橋,兩岸種竹植柳。橋上行人穿梭湖裏漁艇如織;山光沿岸繞,塔影過橋斜。遂成“錢湖漁艇”勝景。
據鄉人回憶,昔年每當中秋前後,天氣清朗之夜,培風塔影倒映於錢湖橋畔,是一景觀!可惜由於歷史的種種原因,人們山移水造田,錢湖早已變成柑田了。

普寧八景培風寶塔

位於故城洪陽鎮東北後坑村,又稱“培風寶塔”,普寧“八景”之一,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因古時該處屬烏犁鄉,俗稱“烏犁塔”。塔通高36米,七層,平面八角形,磚土混合結構,塔身則系三合土夯築而成,在國內諸塔中,實屬罕見。塔基邊長9.8米,塔座高1.65米,築九級台階而上痤台,塔座上下有欄杆,欄杆望柱上刻一對石雁、一對石獅,造型生動。
塔身第一層下外圍邊長3.9 米,周邊長輩31.2 米,塔身高31.7 米。塔內各層空心,第一層塔牆厚2.55 米,每面邊長1.5米,塔身逐層依次縮小至最高第七層,每面邊長僅0.71米。塔座僅闢一門入塔腔,塔門向西,門闊1.3 米,高2.77米,拱頂,石門框上陽刻:七級高擎雄插漢,千峯環拱壯抉與。塔腔有內轉石階可登上各層,內轉石階共120級。
第一、二層以上每層開四個門(窗),相鄰各層四門(窗)相互交錯,既美觀,又能在各層室內向外眺望四面八方。塔檐以紅磚疊澀出檐。最高層(第七層)塔腔內置有藻井,外面有走廊,走廊上每個角有一石柱,柱上以瓦和三合土做成卷草花紋,造型石雅優美。塔剎為鐵鑄相輪寶瓶狀。登上塔頂憑欄遠步伐,南瞰普邑故城洪陽鎮全貌,遠近風物盡收眼底,北望榕江江水滔滔,甚是壯觀。
1926 年,這裏為普寧縣黨組織領導農民運動的中心,彭湃代表廣東省農民協會來普寧慰問農友,曾在這裏向全縣農民代表演説。該塔是普寧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寧八景洪寺幽探

洪山寺,在洪陽鎮5公里外的水吼北側的洪山上,平地矗起,壯如伏獅。據縣誌載:古時洪山上有華巖寺,歷宋、元、明等朝代;清康熙四十四年重修,後毀於颱風,現僅存舊塔石基。及後再營建慧花巖,又稱新庵。其照壁、圍牆、大雄寶殿、後殿猶存。大殿為抬梁式木結構,獨特之處是兩個瓜柱為力士木雕。
據專家分析研究,屬清代中期建築物。 洪山寺東側有一泉眼,泉水涓涓從石隙流出,狀似滾球噴玉。此處泉水味極清革,家人常引此泉灌溉山坡園圃,昔日鄉人曾在此砌井建亭,今亭已廢。原來的洪山寺相當有氣勢。
此外,洪山頂上有一圍圈,直徑150米,似是古時築土為寨的樣子,環繞整個山頭,留下一門路,為上下山關口。民間傳説,宋代楊文廣平南時有十八洞,洪山為桃花洞,用桃花公主所據。兩人多次交戰,勢均力敵,後來經一番周折結為夫妻。

普寧八景南巖遠眺

南巖位於南溪鎮舊厝鬥村的飛鳳山上,巖寺坐落於飛鳳山之首,宛如一隻翠鳳展翅落平川。四周茂林修竹,古榕名果,景緻幽勝。站在巖寺的大門口,可眺望滾滾東去的榕江,帆影點點,可極目百里平川沃野,稻金柑紅,令人賞心悦目。
南巖古寺系明代天啓元年(1621)營造。寺門朝北偏東,主座的大殿,兩邊是廂房。寺後有和尚石,寺前有剃頭山,寺東有銅鈴山、頭巾石,皆因形似而得名。寺側坑壑處有一口古井,相傳與洪寺、靈匯兩井貫流,有“三井相通”之説。
寺前寺後有奇花異果,寺前山坡一株,高約10米,葉似柿樹葉,果如大番茄,成三稔狀,成熟時呈淺黃色,剖開則異香撲鼻,啖之酸甜可口。附近村民皆稱此為古柿。寺旁還有一侏古木,名曰“紅豆”據説12年才有一次花實。每莢僅有紅豆一粒。比黃豆略小,狀似珍珠,色若瑪瑙,質堅而韌,錘擊不易碎。相傳南巖紅豆用清代宗師惠士奇所種。

普寧八景雲石樵徑

雲石巖山在大壩鎮月窟管理區,海拔160米,諸山環翠,古楓飛丹,中間一峯飛來直插雲霄。雲石巖建於半山,巖下石階鋪至山下共470級,古稱“雲石樵徑”,上巖必沿石徑拾級以登。巖後怪石嶙峋,有龍躍虎踞之勢,直欲凌雲而上,泉於石罅間流出,擅一方山林泉石之奇。
寺門上“雲石巖”三字為乾隆十一年(1746)書,前座為藏經樓、樓後有一秘泉稱“雲泉”,攀登石壁上梯台為大殿,上下梯台有兩側廂。其石構築小樓高臨石上。前庭左側一石塔墓,系乾隆九年(1744)重修。巖中台閣與林木掩映,聳峻奇特。遊客有“坐石看雲起,倚石待雲歸”之句,寫覽雲石之勝。今增建山門、噴池等,登山石級改為水泥路面,讓汽車直達山門。逐步成為瀏覽的好去處。一年四季遊人絡繹不絕,1961年列為普寧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