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白坑湖

鎖定
白坑湖,又稱銀湖。離東面的鐵山不遠。位於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境內,處於泥溝村的北端,是練江上游的發源地,在維持附近地區的生態平衡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還為農田提供了灌溉的水源,為周圍村民提供鮮美的魚類等等。
中文名
白坑湖
別    名
銀湖
位    置
廣東省普寧市燎原鎮境內
作    用
維持附近地區的生態平衡

白坑湖湖光山色

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白坑湖 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白坑湖
 白坑湖,其主要區域歷來為泥溝鄉所轄,湖光山色,頗為清雅,是泥溝秀麗鄉村風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水清魚甜,白坑湖中魚類眾多,盛產鳳尾魚(茨辣絲),薄肉嫩骨,油炸味香,遠近著稱,“泥溝茨辣絲”自古已聞名遐邇,它是泥溝人飯桌上的家常美味,亦是樸實勤勞的泥溝人用以招待他鄉來客的得意好菜。每日有無數漁舟, 湖中捕撈水產,獲取柴米之利。 泥溝素有耕讀爾雅之風,每值中秋之夜,文人逸客 ,都要招朋引伴,泛舟遊湖賞月。是時明月掛空,清風徐來水波粼粼,湖光一色,歡奏樂音,歌聲、曲聲,悦耳悠揚,真是人間樂事。

白坑湖填湖造田

白坑湖文獻記載

白坑湖俯覽圖 白坑湖俯覽圖
 舊時,泥溝鄉白坑湖湖面寬廣,據《普寧縣誌》歷史記載,湖面有4000多畝;到建國初期,湖面的面積只剩下一半,尚有2000畝;

白坑湖後期發展

解放後由於掀起了圍湖造田的運動中,這個數字鋭減到800畝。在1970至1972年間,普寧縣大壩公社(現大壩鎮)組織沿湖農民填湖造田,白坑湖不斷被蠶食,使湖的面積鋭減,水位下降,湖面縮小到僅剩下不到十分之三;湖面基本消失,僅留下排除山洪的排水渠。現在的白坑湖,已儼然成了一片沼澤之地。幾頭黑色的水牛低頭悠閒地啃着水草,它們的身後,是綠毯一樣的無垠草地,幾個幾乎要消失的水灘點綴其間。那些中秋夜遊湖泛舟賞月的過往樂事,只留存在老年人的記憶中。

白坑湖水路交通

白坑湖起始

普寧泥溝鄉白坑湖
普寧泥溝鄉白坑湖(19張)
泥溝鄉白坑湖位於練江上游,泥溝鄉的白坑湖是練江上游的重要水源,它的存在不但給泥溝村民的運輸和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更加為練江流域的幾百萬人提供了賴以生存的生命線。
清末,白坑湖湖面約2000畝。建國後整治練江,水位下降,湖面縮小,1970年湖面縮小為800畝。
白坑湖處泥溝村境內的最北方,亦是最低凹處,其水源主要來自泥溝境內,西有山洪之瀉入,南有陂溝及船溝活水源源不斷地補給,堪稱泥溝水源之集大成者,所以自古為泥溝鄉所轄,應在法理之中。且泥溝人民長期獲魚於白湖之中,魚類為所有村民的碗中佐餐之物。在鄰近幾個村中,還流傳着泥溝村民與某村在爭奪白坑湖所有權的軼事,據説當時地方父母官難以定奪之時,提出從雙方吃魚的先後順序上來定勝負,鄰村村民因事先並無白湖之實,自以為需按從頭到尾順序而吃,而泥溝村民自古熟諳魚肉之最鮮嫩之處當屬魚肚,故先取魚肚而食之,至此,勝負已分,泥溝對白湖之所有權得到了地方官的承認。

白坑湖發展

普寧白坑湖的地理位置 普寧白坑湖的地理位置 [1]
 1970—1972年大壩公社組織沿湖農民填湖造田,湖面消失,僅留下承排環山來水的排水渠。
1957年前,從白坑湖出發,載重1噸的木船可下行22公里至橋柱,抗日戰爭時期曾為縣內貨運重要通道。
1958年後,因白坑湖日漸淤塞,至大員3公里段斷航。
1977年11月拆除玉溪水閘建湖六水閘,水位降低1.40米,白坑湖至暉含段斷航。
1988年後,此段水道只可分段通行載重1噸以下農船。

白坑湖白坑湖的詩文

泥溝村民素來有耕讀傳家之爾雅之風,而白坑湖處於村內之北,其湖光山色給文人墨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造靈感。泥溝村民擁有並且愛戴着這默默為泥溝村民奉獻着的母親湖,從史上村民的詩文中,此種深摯感情可見一斑。
《銀湖觀魚》
出處:
作者:張伯封
出處:《彌高八景詩》
詩文內容:
在本村之北,湖光瀲灩,雪浪銀濤,故名銀湖。時有小艇,舉網施罾,依稀如畫。漁歌互答,響遏行
雲,聊詠一絕,以答滄浪。
泥溝勝蹟數銀湖,舉網施罾有釣徒。
款乃一聲鳧雁起,煙波滿眼曜雲衢。
註解:
泥溝白坑湖,亦稱銀湖、白湖、玉湖。
張伯封為普寧名書法家賴少琪先師,是普寧古文第一人。
《吊白坑湖》
詩文:
蒼翠乎竹林,繞堤千尋,農田已荒;蟲鳴蛙吟,鼯鼪逐野,風動驚禽;漫天煙雨,夜來蕭森,崎山斜首,何處登臨;苲延曲水,龜蛇浮沉,河無以似,水止溪心,鄉老告餘曰“此昔日之白坑湖也”。
餘暎鑠金,舟上過家,興相與斟,時有落雁,適然潮琴,傷心哉!其為湖與?田與?庶乎荒野與?吾聞夫夢得銘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湖泊,天地之精,羣山環繞,鐵嶺東橫,絕頂俯眄,白蟹丹青,若夫雷雨交加,山獄獸騰,驚濤駭浪,地動天傾,舟楫息影,草木忘形,雲壓湖肚,龍捲水升,當此之時,鬼哭魅鳴,天神示威!惡貫渺冥,山河滌兮氣勃勃,王道彰兮地靈靈,至若雲散雨齊,月白風清,波光鱗動,逝水東行,夜無寒暑,遊船笛聲,飄飄潮樂教人怡情;幾許忘返,達旦天明。
聽雄雞唱曉,看萬物爭榮,阡陌耘耔,除蕪消藤,男女老少,隴畝躬耕,漁翁撒網,漿擊浮萍;櫵夫上路,空谷飛鷹,採茶村女,婀娜娉婷;謳歌樂土,四海昇平,嗚呼唏噓!宇宙造化,一脈相承,名跡已改,賴與説品,吾人握腕,哀也精誠。吾聞夫滄海變桑田,愚公移山,長城萬里,千古仰嘆,運河可築,水蓄峽川,區區小澤,填有何難?奈何一塞,蓄流維艱,旱之以灌,澇必塗灣,昔期其是,於今宛然,嗚呼白湖!懷舊來祭,誠同感天,他日如願,恢復以前,誰人笑我,夢在邯鄲!
出處及註解:
作者:張仲倫,廣東省普寧市泥溝鄉人,現年70歲,於1965年旅居香港。 2004年張仲倫先生回到故鄉泥溝,看到昔日故鄉的白坑湖已變得荒廢不堪,觸景心痛之際寫下了《吊白坑湖》,具體的描寫了原有的自然生態,既生動又實際!又流露出對原生態即將毀滅的痛惜!
《白湖感賦》
渡船
依稀相隔六旬秋,瀲灩湖光腦際浮。
往返學堂賴馬嫂,投竿搖櫓數元流。(注)
漁舟
碧波萬頃閃銀光,艘艘小舟日夜忙。
拋網舉罾情自得,漁歌互答韻悠揚。
賞月
中秋賞月泛銀湖,潮曲管絃唱和濡。
小艇穿梭飛笑語,歌聲蕩槳入雲衢。
變換
滄海桑田變幻殊,填湖擴地漸荒蕪。
如今不見遊人過,亂草萋萋宿雁鳧。
憧憬
喜訊傳聞啓白湖,精心闢建旅遊區。
利民利國千秋業,碧水青山秀版圖。
注:1948年至1955年,作者張仲益任教於泥溝白坑湖對岸一小學,每於週末便僱船伕老馬之妻划船過湖,迴歸家鄉泥溝。
2007年,詩人聞退耕還湖建造白坑湖國家濕地公園之喜訊,回首過往與白坑湖相伴之日子,有感而發,揮筆寫下《白湖感賦》五首。
果隴八景關於白坑湖的描述
泥溝鄉白坑湖
泥溝鄉白坑湖(4張)
龍田熱度出温泉,進士武園蝴蝶穿。鐵嶺蘭香花似錦,杭溪玉竹族如氈。銀湖漁筏歸帆遠,月影烏池接水天。古廟慈悲顯神赫,書生夜讀後河邊!
注:文中所描敍"銀湖漁筏歸帆遠",實為泥溝白坑湖下游泄洪渠排入練江一段的水面,今多數水面也已經被維湖造田填埋為田地,無白坑湖之實,徒留下老輩人們的記憶。




參考資料
  • 1.    199年版普寧市政府官方地圖中燎原鎮10個行政村分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