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晦翁學派

鎖定
晦翁學派是南宋朱熹所創立的學派。
中文名
晦翁學派
創立者
朱熹
類    別
學派

晦翁學派簡介

朱熹字元晦、後改為仲晦,號晦瘤,又號“晦翁”,因稱所創學派為“晦翁學派”。亦稱“閩學學派”、“考亭學派”、“紫陽學派”等。
朱熹為安定學派胡瑗、泰山學派孫復、濂溪學派周敦頤的四傳弟子,深水學派司馬光、明道學派程顥、伊川學派程頤的三傳門人,元城學派劉安世、龜山學派楊時、武夷學派胡安國、豫章學派羅從彥的再傳高足。自幼受學於其父松(松曾師事楊時弟子羅從彥,按此計算,窘則為二程四傳、楊時三傳之弟子)。父死,又師事於劉胡學派劉勉之、胡憲、劉子翠,後來又問學於李侗(李侗是羅從彥弟子,按此,熹亦為二程四傳)。朱熹從侗學習時間最長,專心攻求義理之學,得全部“洛學”之傳。後來一再辭去官職,專心著書講學。與張拭、呂祖謙趙汝愚、韓元言、潘疇、方宋、張傑何鎬項安世、黃樵仲、陳景思等為友,反覆論道,繼承發展了“洛學”學説,吸取了“關學”的某些觀點,推崇“濂學”,又揉合佛道思想,建立起一個以“天理”為基礎的理學思想體系,成為理學之集大成者,形成了自己的學術派別。
朱熹親自講學,廣收門徒,弟子遍佈各地,有學術成就和政治建樹者頗多,著名者有:蔡元定、黃幹、李燔、張洽、輔廣、輔萬、陳垣、時味道、杜煜、杜知仁、蔡淵、蔡抗、蔡沈、陳淳、彭龜年、魏了翁、趙復等。 [1] 

晦翁學派學術主張

晦翁學派簡介

晦翁學派總結了北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邵雍、張載)以來的理學成就,使理學思想更嚴密、更豐富。其學説包括“天理論”、“性論”、“格物致知論”、“持敬説”等。

晦翁學派天理論

晦翁學派認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最高本體,是天地萬物產生的根源。並用“理”來解釋“太極”,謂“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把“理”和“太極”完全統一起來。在理和氣的關係上,他們認為“理先氣後”、“理本氣末”,強調“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即認為“理”是產生天地萬物的根源,“有理而後有氣”,理先於氣,氣依理而存在。他們釋認為“理在事上”,“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理駕馭世界萬物,就好象人駕馭馬一樣,隨意擺佈。他們又用“理一分殊”論證萬物產生過程,認為一理散為萬理,即產生了千差萬別的事物。“一理攝萬理,萬理歸於一理”,萬物有萬理,但均歸於一理,為一理所統攝。

晦翁學派格物致知論

在如何認識“天理”方面,晦翁學派主張“格物致知”,認為“格,至也;物,猶爭也”。”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格物,是物物上窮其至理。致知,是吾心無所不知”。就是要通過推究事物,來認識先天的、永恆不變的“理”,即從吾心之知去求天下之理,以達到“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世故”的目的。在知行關係上,認為“知先行後”,“行重於知”。

晦翁學派性論

晦翁學派認為“理”表現在人方面就叫做“性”,“性即理也”。他們把人性區分為“天命之性”和“氣質之性”,認為“天命之性”(也叫“義理之性”;“天地之性”)來源於“天理”,天理是至善的,所以“天命之性”本來就是“至純至善”的;“氣質之性”是“理與氣雜”而成,氣有清濁、厚薄、昏明,故“氣質之性”有善有惡,“票其清明之氣,而無物慾之累”的,就是聖人、賢人或善人;“票其昏濁之氣,又為物慾之所蔽”的,就是愚者和不肖之人。善為天理,惡為人慾,要做賢人或善人,必須“存天理,去人慾”,以防物慾矇蔽人的善性。

晦翁學派持敬論

晦翁學派認為,“天理”體現為封建的倫理道德,“其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主張通過“正心誠意”、“居敬”、“窮理”的功夫,以達到“心與理一”,才能求得“仁”。他們認為“居敬”與“主靜”不同,並不是與外界隔絕,閉户靜坐,而是無事時敬在心上,有事時敬在事上,時時主敬,即可為仁。在教學思想上,此派重視道問學,謂“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認為“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則又在於居敬而持志”,(《完元學案·晦翁學案》)主張為學應該通過博覽而後歸之約。此派主張復三代“王道”之洛,反對陳亮事功之學,與之該難往復,史稱“王霸義利之辯”。他們還與陸九淵:“心即理”、修養“主靜”、“發明本心”等觀點不同,長期爭論不休,其中有兩次直接的辯論,一次是就治學方法等問題在江西信州鉛山鵝湖寺進行的學術辯論,史稱“鵝湖之會”。另一次是就周敦頤《太極圖説》而展開的“無極”、“太極”之爭。雙方在理學基本概念及治學方法上的一致及不同,被學者概括為“宋陸異同”。 [1] 

晦翁學派主要著作

晦翁學派主要著作有:朱熹《四書章句集註》、《周易本義》、《易學啓蒙》、《西銘解》、《伊洛淵源錄》、《詩集傳》、《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朱子全書》,熊朋來《經説》,愈聯《周易集説》等。 [1] 

晦翁學派人物影響

晦翁學派在南宋是一個最有勢力的學派,他們議論時政、褒貶人物,聲望日益提高。其政敵韓侂冑請政府下令禁止,一度被列為“偽學”而遭受打擊。宋理宗趙陶又推崇其學説,遂成為理學正統、官方哲學。宋元之際又由趙復傳到北方。明清時期,此派學説為統治階級所提倡,朱熹的《四書集註》被欽定為闡釋儒家經典的教科書,為科舉考試的命題、答案頓準。“朱子學”在東南亞、特別是在日本影響深遠。 [1] 

晦翁學派學派流裔

此派學説與二程“洛學”在思想界長期佔據統治地位,影響長達六七百年之久。此派勢力強大,在發展過程中,又分出許多派別,主要有蔡元定所創“西山蔡氏學派”,黃榦所創“勉齋學派”,李燔、張洽所創“滄州淆儒學派”,輔廣所創“潛淹學派”,陳填所創“木鐘學派”,杜煜、杜知仁所創“南湖學派”,蔡沈所創“九峯學派”,陳淳所創“北溪學派”,舒璘所創“廣平定川學派”,魏了翁所創“鶴山學派”等。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