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魚

鎖定
昭魚是戰國楚懷王時期的一位重臣,曾出任令尹,還擔任過韓相。生卒年不詳。
本    名
昭魚
別    名
昭獻
所處時代
戰國
民族族羣
楚人
主要成就
出任令尹
兼相楚韓

昭魚人物生平

昭魚兼相楚韓

公元前322年,張儀想要兼相秦、魏,推行連橫。張儀對魏惠王説,秦魏聯合攻打韓國,就可以使韓國滅亡。史厭看準這個機會,對昭魚(即昭獻 [2]  )説,韓國恐慌之下必然尋求楚國的保護,因此昭魚可以趁機謀求兼相楚、韓。 [1]  昭魚的此次嘗試沒有成功,韓國任用公仲為相,參與了秦魏的連橫。 [4] 
但此後,昭魚還是憑藉與韓權臣公叔的關係,在某一個時期擔任了韓相,一直到秦國攻打韓國才被罷免。 [5] 

昭魚與秦和談

公元前313年,張儀承諾給楚國商於之地換取秦楚聯合,楚懷王名義上置相璽於張儀。但由於秦未履行協議,雙方關係惡化,但暫時還沒有完全破裂。 [3] 
公元前312年初 [4]  ,楚國發兵包圍了韓國的雍氏。韓國向秦國求救,但秦國仍在觀望。甘茂與昭魚借收張儀之相璽的機會在邊境會面,嘗試修復秦楚關係,正是秦國搖擺不定的態度的體現。 [3] 

昭魚置相於魏

公元前310年,魏相田需去世,張儀(剛被秦武王逐回母國)、公孫衍田文爭奪相位。由於他們都不是楚國利益的代理人,所以昭魚通過蘇代的遊説,設法支持了魏太子自任魏相。 [6] 

昭魚禮遇幾瑟

公元前300年 [4]  ,公叔將齊軍召入韓都,驅逐了受秦楚支持的公子幾瑟。 [7-9]  於是楚王讓昭魚奉幾瑟居於韓之別都陽翟,尋找機會復辟。 [10]  東周君想要派相國去慰問他,這一禮遇規格竟超過了國君,因而被蘇厲勸下。 [11] 

昭魚軼事典故

請立新後
某年,楚國王后去世。有人對昭魚説:“您為何不請大王立新後呢?”昭魚説:“如果大王不聽、另立她人,我不就同時得罪了大王和新後嗎?”於是門客對昭魚説:“您不如買五雙耳環,讓其中一雙比另外四雙更為精美,然後將這五雙耳環一起獻給大王。明天,您觀察一下哪一位夫人佩戴了那雙最精美的耳環,就可以請求立她為王后。” [13] 

昭魚史料記載

戰國策
韓世家

昭魚親屬成員

昭魚為楚國貴族大臣,為屈景昭三族之一。昭氏貴族均為楚昭王後人,但世系關係模糊不清。與昭魚同朝為官的昭氏族人有昭陽昭雎昭翦、昭過、昭應、昭鼠 [12] 
參考資料
  • 1.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欲並相秦魏》:張儀欲並相秦、魏,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史厭謂昭獻(即昭魚,獻為魚之誤)曰:「公何不以楚佐儀求相之於魏,韓恐亡,必南走楚。儀兼相秦、魏,則公亦必並相楚、韓也。」
  • 2.    《史記索隱·韓世家》:昭魚,戰國策謂之昭獻。
  • 3.    《戰國策·韓策二·楚圍雍氏》:楚圍雍氏,韓令冷向借救於秦,秦為發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將救韓乎? 其不乎?」對曰:「秦之言曰,請道於南鄭、藍田以入攻楚,出兵於三川以待公,殆不合,軍於南鄭矣。」公仲曰:「奈何?」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謀。楚威王攻梁 ,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梁,魏折而入於楚。韓固其與國也,是秦孤也。故不如出兵以勁魏。』於是攻皮氏。魏氏勁,威王怒,楚與魏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今也其將揚言救韓,而陰善楚,公恃秦而勁,必輕與楚戰。楚陰得秦之不用也,必易與公相支也 。公戰勝楚,遂與公乘楚,易三川而歸。公戰不勝楚,塞三川而受之,公不能救也。臣惡其事。司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與昭獻遇於境,其言曰收璽。時期猶有約也。」公仲恐曰:「然則奈何?」對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以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秦必魏國於公以解伐。是公之所以外者儀而已,其實猶之不失秦也。」
  • 4.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457-458, 542-544, 660-665
  • 5.    《戰國策·韓策一·楚昭獻相韓》:楚昭獻相韓。秦且攻韓,韓廢昭獻。昭獻令人謂公叔曰:“不如貴昭獻以固楚,秦必曰楚、韓合矣。”
  • 6.    《史記·魏世家》: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楚相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 、薛公有一人相魏也。」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 相也。」代曰:「請為君北,必相之。」昭魚曰:「奈何?」對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説君。」昭魚曰:「奈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 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齊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則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為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璽也。以魏之強,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見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 7.    《戰國策·韓策二·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鄭強為楚王使於韓,矯以新城、陽人合世子,以與公叔爭國。
  • 8.    《韓非子·內儲説下》:公叔相韓而有攻齊(楊寬注:“有攻”讀作“友功”,“友功齊”謂友善於齊),公仲甚重於王,公叔恐王之相公仲也,使齊、韓約而攻楚(“楚”原作“魏”,從楊寬訂正),公叔因內齊軍於鄭,以劫其君,以固其位,而信兩國之約。
  • 9.    《戰國策·韓策二·韓公叔與幾瑟爭國》:韓公叔與幾瑟爭國,中庶子強謂世子日(“世子”原作“太子”,楊寬據《韓策二》第十章改正,下同):“不若及齊師未入,急擊公叔。”世子日:“不可。戰之於國中,國必分。”(“必”上原無“國”字,從鮑本增)對曰:“事不成,身必危,尚何足以圖國之全為?”世子弗聽。齊師果入,世子出走。
  • 10.    《戰國策·韓策一》:鄭強載八百金入秦,請以伐韓。泠向謂鄭強曰:「公以八百金請伐人之與國,秦必不聽公。公不如令秦王疑公叔。」鄭強曰:「何如?」曰:「公叔之攻楚也,以幾瑟之存焉,故言先楚也。今已令楚王奉幾瑟以車百乘居陽翟,令昭獻轉而與之處,旬有餘,彼已決。而幾瑟,公叔之讎也;而昭獻,公叔之人也。秦王聞之,必疑公叔為楚也。」
  • 11.    《戰國策·東周策·昭獻在陽翟》:昭獻在陽翟,周君將令相國往,相國將不欲。蘇厲為之謂周君曰:「楚王與魏王遇月,主君令陳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韓之遇也,主君令許公之楚,令向公之韓。今昭獻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國往;若其王在陽翟,主君將令誰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 12.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 114-116.
  • 13.    《戰國策·楚策四·楚王后死》:楚王后死,未立後也。謂昭魚曰:“公何以不請立後也?”昭魚曰:“王不聽,是知困而交絕於後也。”“然則不買五雙珥,令其一善而獻之王,明日視善珥所在,因請立之。”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