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公孫衍

鎖定
公孫衍(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人,縱橫家。因曾任魏國犀首(官名),史書多以犀首稱之。 [1] 
公孫衍最初出仕魏國,擔任犀首一職,在徐州相王時期主張明面與齊國交好、暗中交結楚國的策略。 [56]  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後元二年,前333年),離魏入秦,秦惠文王拜為大良造 [5]  雕陰之戰中為秦國攻取魏國的河西之地。 [101]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離秦返魏,在陘山之戰中擊敗楚威王 [12]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聯齊伐趙,攻取平邑、新城。 [14-15]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 [25]  ,來聯合多國合縱抗秦,但效果不佳。次年張儀便相魏連橫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魏國逐走張儀,公孫衍升任魏相。 [45]  魏襄王元年(前318年),發動五國合縱伐秦的軍事行動,攻至函谷關並拉攏義渠策應 [48]  ;但後來戰事失利,各國退兵。 [47]  約魏襄王三年(前316年),因與田需政鬥失敗,被迫離開魏國出任韓相,並介紹田文擔任魏相,從而繼續合縱的戰略。 [57]  韓宣惠王十九年(魏襄王五年,前314年),在岸門之戰中被秦軍大敗,標誌着其主導的合縱最終失敗。 [60]  其後公孫衍回魏繼續擔任魏將 [81]  ,一説還曾二次入秦為官。晚年,在魏昭王三年(前293年)伊闕之戰後,奉命出使秦國求和。 [9]  [67] 
公孫衍是縱橫學派的代表人物,其主導的合縱聲勢煊赫,在戰國影響深遠。時人景春曾評價他:“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74] 
全    名
公孫衍
別    名
犀首(官名)
公孫
所處時代
戰國時期
民族族羣
華夏族
出生地
魏國陰晉(今陝西省華陰市東)
主要成就
助秦破魏,攻取河西
五國相王
合縱攻秦
最高官職
相國

公孫衍人物生平

公孫衍早年仕魏

公孫衍是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早在魏惠王三十年(前340年)稍前,公孫衍就已經在魏國為將,擔任犀首一職,曾請兵二十萬希望攻打齊國報仇。 [3-4] 
魏惠王後元元年(前334年),魏國相國惠施主張“合齊、楚以按兵”,組織徐州相王,使齊、魏互尊為王,達成齊、魏的聯合。 [18]  此時公孫衍建議魏惠王,明面上要與齊國交好,暗中交結楚國,這樣兩國都自恃有魏國的支持,必然開戰。齊楚大戰,魏國便能坐收漁翁之利,有望報馬陵之戰中太子申遇害的仇。魏惠王聽從了他的建議,而事態發展果然如公孫衍預料的那樣。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楚威王攻打齊國取勝,是為徐州之戰 [56] 

公孫衍秦將生涯

其後,公孫衍離開魏國,前往秦國為官。
秦惠文王五年(魏惠王后元二年,前333年),秦惠文王起用公孫衍為大良造 ,敗魏於雕陰(今陝西甘泉南)。次年(前332年)魏獻陰晉給秦求和,秦把它改名為寧秦。 [5-6]  [7-8] 
秦惠文王七年(魏惠王后元四年,前331年),秦遣公孫衍大舉攻魏,首尾經歷兩年,攻取魏上郡雕陰,俘魏將龍賈,斬首八萬(《秦本紀》,《魏世家》作“四萬五千”)。 [100-102]  這一役使得魏防守上郡、河西郡的主力,被秦一舉殲滅, [9]  前330年,魏國便將河西郡割讓給秦國。 [10] 

公孫衍重為魏臣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張儀入秦,獲得秦惠文王的賞識。 [11]  錢穆推測,張儀可能奪走了公孫衍的官位,排擠公孫衍致其出走回到魏國。公孫衍重新為魏將,仍擔任犀首一職。同年楚威王攻魏,秦國以新得皮氏的“卒萬人、車百乘”,助公孫衍所率魏軍在陘山反攻楚國得勝,於是秦國因而得以順利地接收河西地區。 [12-13] 
此時,魏國已經國力衰退。於是,公孫衍就想拉攏別的國家,靠聯合出擊取勝。 [9]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公孫衍拉攏齊將田朌一起伐趙,大敗趙兵。首先他找到齊國名將田朌,動員其出兵一起進攻趙國,還説只要出兵五萬人,就可以很快打敗趙國。田朌認為他説得太容易了,恐怕以後會帶來大麻煩。公孫衍説,如果説得太難了,兩國的國君就不同意出兵了。等出兵之後,兩國國君見有危險,肯定會派兵增援的。後來果然如此,趙國被齊魏聯軍打得大敗。 [14-17] 

公孫衍五國相王

當初,惠施主張“合齊、楚以按兵”。到了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齊、魏擊敗趙國以後,魏國又與韓、趙、楚修復關係。同年,魏惠王和韓威侯在巫沙會盟相王會後一同並帶太子入朝於趙過後不久,使魏太子嗣入質於齊,使魏公子高入質於楚。 [9]  [19-21]  這樣,魏與韓、趙、齊、楚五國友好的態勢就形成了。
合縱趨勢的出現,引起了秦國的高度警覺。為防止齊楚魏合縱對秦國帶來的威脅,張儀軟硬兼施,極力破壞公孫衍的合縱策略。魏惠王后元十一年(前324年),他親自率兵攻取魏的陝,作為進攻中原的基地同時築上郡塞,鞏固上郡的防守,欲迫使魏國依附秦國。 [22-23]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又與齊楚兩國大臣舉行櫱桑會盟,拉攏齊楚,從而破解了三國合縱。 [24] 
在這種形勢下,公孫衍為了合縱,於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拉攏中山四國,發起了“五國相王”。 [25-26]  從這年起,趙、燕、中山三國也開始稱王了。公孫衍發起“五國相王”,是想要聯合各國,與秦國對抗,但效果不佳。 [9] 
同年(前323年),楚國為了迫使魏國依附楚國,要廢立魏的太子嗣,送立流亡在楚的魏公子高為太子,昭陽打敗魏軍於襄陵,取得了八個邑。 [27-28]  一説楚魏襄陵之戰的魏軍主將即公孫衍;另一説同時齊軍也伐魏,公孫衍在承匡不敵齊軍。這時韓國也趁機攻打魏國,公孫衍派人説服其退兵 [29-30] 
至此,五國君主雖互相稱王,但是合縱抗秦的初衷卻沒有達成。

公孫衍合縱攻秦

張儀相魏
魏惠王后元十三年(前322年),魏惠王由於惠施、公孫衍合縱策略的失敗,不得不改用張儀的連橫策略,改任張儀為魏國相邦。張儀把惠施逐走。 [31-33] 
此時張儀實際上並相秦、魏,從而進一步推行他的連橫策略,“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惠王卻不肯聽張儀而專一“事秦”,反而兼用公孫衍為將,欲牽制平衡朝中的合縱連橫勢力。 [34]  [36-37]  秦王得知後,怒而攻取魏的曲沃(今山西聞喜東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迫使魏國屈服。 [35]  張儀的同黨史舉讒害公孫衍,公孫衍設計逐走了他。 [82] 
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齊國約結燕、趙、楚孤立魏國,因公孫衍的離間而失敗。 [40-41] 
魏惠王后元十五年(前320年),秦國假道韓、魏向齊國進攻,齊威王匡章應戰,結果齊軍大勝,秦軍大敗,是為桑丘之戰 [38]  這次戰役使張儀“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的行動受到挫折,使公孫衍合縱的策略得以開展。 [9] 
犀首相魏
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由於齊、楚兩國要求驅逐張儀加上魏國也派出使者到楚、趙、燕等國遊説,爭取合縱,於是張儀回秦,惠施回魏,公孫衍升任魏國相國。 [9]  [39]  [42-45] 
同年(前319年)稍後,魏惠王去世。繼位的魏襄王期望通過合縱,奪回被秦國侵佔的河西河東之地。 [46] 
公孫衍出任魏國相邦之後,再度出使齊國 [92]  ,説服諸國與魏國合縱抗秦。魏襄王元年(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便推舉楚懷王為縱長,發動“五國攻秦”。 [9]  [47] 
除東方各國外,公孫衍還將秦國西方的小國義渠,也拉進了合縱伐秦同盟。公孫衍告訴義渠君,秦國和東方各國交戰時,就會奉上重禮討好義渠。與各國和平時,就會掠奪義渠。他希望義渠國君警惕這一點,不要被秦國所矇蔽。後來,五國伐秦時,秦惠文王獻上“文繡千匹、好女百人”與義渠修好。義渠君果如公孫衍所言,趁機發兵攻打秦國,在李帛大破秦軍。 [48] 
攻秦失利
這一次雖然名為五國攻秦,但實際在函谷關一路先行與秦國交戰的,只有韓、趙、魏三國。秦出兵反擊,結果聯軍戰敗,魏國有半數傷亡,損失慘重。魏國因此轉而向秦國請求講和,於是五國紛紛退兵。 [9]  [47]  [49] 
次年,即魏襄王二年(前317年),秦國派樗裏疾乘勝攻打韓國,在修魚擊敗韓、趙聯軍,斬首八萬餘。 [50-52]  同時齊國也與宋國一起也進攻魏國,在觀澤(一作觀津)擊敗魏、趙聯軍。“五國伐秦”宣告失敗。 [53-55] 

公孫衍出任韓相

魏襄王二年(前317年),公孫衍發動五國合縱攻秦失敗後,魏襄王為爭取齊國支持,重用客卿田需。田需與公孫衍不和。 [58]  [62]  當時公孫衍與大臣張壽有宿怨,田需就暗中刺殺了張壽,讓魏襄王以為是公孫衍所為,責備公孫衍。 [63-64] 
魏襄王因聽信田需的讒言,不再信任公孫衍。於是公孫衍只能離開魏國、準備到韓國去。臨行前,他説服魏襄王請齊國公子田文孟嘗君)來魏國當相邦,隨後自己去韓國當了相邦。 [57]  這樣,公孫衍為韓國相邦,田文為魏國相邦,而且取得齊國國相田嬰的支持,合縱的形勢又好轉了。公孫衍可説是合縱的首創者,田文是公孫衍的合作者和繼任者,就是從參與這次合縱開始的。但是這次合縱卻沒有取得什麼成就。 [58] 
韓宣惠王十八年(魏襄王四年,前315年),秦向韓的中原地區進攻,戰於濁澤(一作濁潢,今河南長葛西北)。主張和秦連橫的韓國大臣公仲朋,建議割地講和,與秦國一起伐楚。楚懷王聽到這個消息,則聽從謀士陳軫的建議,佯裝出兵救韓。韓王信以為真,取消了入秦求和的計劃。秦王大怒,下令向韓國發起更加猛烈的進攻。兩軍相持一年多,至韓宣惠王十九年(魏襄王五年,前314年),楚的救兵不到,秦大敗韓軍於岸門(今河南許昌西北,正當濁澤西南)。這是公孫衍合縱的又一次大敗,打得他臨陣逃走了。 [58-61] 

公孫衍三任魏將

岸門之戰後,公孫衍合縱的戰略受挫。魏襄王五年前314年),秦國攻取魏的焦和曲沃,迫使韓魏向其屈服,韓國把太子倉入質於秦。次年,魏秦會盟,魏襄王按照秦惠文王的意見,立了親秦的公子政為太子。於是張儀所主持的秦和韓、魏連橫的形勢再度出現,張儀“以秦、韓與魏之勢伐齊、楚”的策略就再度推行。 [58] 
在韓國放棄合縱後,公孫衍不得不回到魏國,繼續擔任魏將。這時魏國的相國是田需,與公孫衍有宿怨,而魏襄王再次兼用兩位大臣。於是田需派蘇代勸説魏襄王信重田需,提防田文、公孫衍。 [81]  公孫衍則派季子(蘇秦)給自己説情,勸魏襄王棄用田需。 [62] 
魏襄王七年至八年(前312年–311年),秦、魏、韓與楚、齊之間爆發丹陽藍田之戰,結果秦、魏、韓取得大勝。
魏襄王九年(前310年),魏相田需去世。楚相昭魚擔心張儀、公孫衍、田文中將有一人相魏,例如公孫衍相魏將親近韓國,對楚國不利,因此就支持魏王任用魏太子魏遫(魏昭王)為相。 [65] 

公孫衍晚年卒魏

一説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魏襄王八年,前311年)或稍後,公孫衍曾再次西入秦為官。他先是聯合甘茂、樗裏疾等人排擠走了張儀 [69]  ,後又與甘茂發生矛盾。約秦武王三年(魏襄王十一年,前308年),秦武王曾想任公孫衍為秦相,但由於甘茂(一説樗裏疾 [93]  )誣陷公孫衍泄露了與秦王的談話,秦武王很生氣,便驅逐公孫衍。 [66]  但公孫衍並未就此離秦,在宜陽之戰相持階段,他與樗裏疾一同讒害甘茂,並在秦昭王元年(魏襄王十三年,前306年仍在秦國從事秦魏聯合的工作。 [72]  楊寬分析相關材料,認為公孫衍並未二次入秦;他指出一些策文與事實不符、為擬託之作,另一些策文則是因字音相近將公孫顯(公孫郝)錯誤記作了公孫衍。 [70-71] 
此後,公孫衍回到魏國為官。魏昭王三年(前293年)伊闕之戰後,魏昭王讓年邁的公孫衍出使秦國,卑辭割地求和。 [67-68] 
其後公孫衍事蹟未見學界採信的史書記載。

公孫衍主要影響

公孫衍是戰國中期著名的縱橫家,其畢生的事業可自外交、軍事兩個方面論述。

公孫衍外交

公孫衍在戰國首先提出“合縱”的概念,他的合縱和張儀的連橫共同拉開了合縱連橫的序幕。他的外交活動包括:在徐州相王時期提出“陽與齊而陰結於楚”的軍事外交策略,改善魏與齊、楚之間的關係;在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發起“五國相王”活動,以積極推進合縱抗秦的軍事外交策略的全面實施;在魏惠王后元十四年(前321年)破壞齊與燕、趙、楚之間密謀外魏的計劃;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相魏,並在次年發動一場五國合縱伐秦軍事行動;在魏襄王四年(前315年)擔任韓相,並與魏相田文再謀合縱軍事外交活動,後以岸門之戰的失利告終。 [73] 
公孫衍首倡的合縱雖然失敗了,但影響是深遠的。在公孫衍的邀請下,孟嘗君田文成為合縱的合作者和繼任者,在他身後繼續合縱活動。 [58]  後來又有蘇秦等人繼續謀劃發動五國合縱伐秦的軍事行動。

公孫衍軍事

公孫衍在擔任將領和組織合縱的過程中,曾多次領兵征戰。其主要軍事活動包括:
  • 秦惠文王五年至七年(魏惠王后元二年至四年,前333年至前331年),擔任秦將,在雕陰之戰中大敗魏軍,幫助秦國攻取河西郡 [9] 
  • 魏惠王后元六年(前329年),擔任魏將,在陘山之戰中擊敗楚軍; [12] 
  • 魏惠王后元十年(前325年),作為魏將,聯合齊軍攻取趙的平邑、新城; [14-15] 
  • 魏惠王后元十二年(前323年),在楚魏襄陵之戰中不敵楚軍,丟失了八個邑; [29] 
  • 魏襄王元年(前318年),擔任魏相,發動五國合縱伐秦,但失利退兵。 [49] 
  • 韓宣惠王十八年至十九年(魏襄王四年至五年,前315年至前314年),擔任韓相,在岸門之戰中被秦軍大敗。 [60] 

公孫衍歷史評價

景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74] 
孟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74] 
韓非:犀首,天下之善將也,梁王之臣也。 [93] 
劉向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縱橫短長之説,左右傾側。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75] 
司馬遷: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76] 
曾國藩:當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傑之士,足以振歷百世者矣。 [77] 

公孫衍軼事典故

犀首好飲
公孫衍在張儀相魏掌權後,鬱郁不得志,終日飲酒。陳軫路過魏國,拜訪公孫衍,詢問他為何喜好飲酒,公孫衍回答是自己無事可做的緣故。於是陳軫為公孫衍出謀劃策,讓公孫衍出使楚、趙、燕等國,在各國支持下升任魏國相國,發起合縱攻秦的活動。 [44] 
後來,“犀首好飲”“犀首無事”成為指代自己懷才不遇的典故,韓愈蘇軾辛棄疾等文人都曾用此典抒發心志。 [78-80] 

公孫衍人際關係

對手:張儀 [94] 

公孫衍人物爭議

公孫衍合縱領袖

舊説蘇秦張儀為同時期的政敵,分別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彼此抗衡。這種説法在漢初便存在,到漢武帝時期已經風行,諸如《史記》《戰國策》都作此記載,因而後世史學家如司馬貞司馬光諸祖耿亦從此説。 [83] 
清末民國以來,隨着新史學的發展和對《竹書紀年》的再審視,學界開始出現不同見解,唐蘭徐中舒率先提出蘇秦的主要活動時間在周赧王三年至三十一年(前312-284年),與張儀並非同時。1973年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的出土進一步佐證了後一種説法,目前包括楊寬馬雍林劍鳴、羅獨修在內的絕大多數學者都達成共識:蘇秦年輩晚於張儀,但因縱橫之士偽託之作眾多,即司馬遷所謂“世言蘇秦多異,異時事有類之者皆附之蘇秦”,古史文本出現了混淆,誤以為蘇秦與張儀相抗;其實,與張儀對抗的主要人物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策略的倡始者。 [83-85]  但也有個別學者如晁福林持有不同看法,認為在周慎靚王三年(前318年)發動五國攻秦的人是蘇代等。 [86] 

公孫衍晚年事蹟

由於戰國遊説策文真偽混雜,公孫衍在田需去世後的事蹟爭議眾多。
首先是周赧王五年(前310年)左右公孫衍是否二次入秦之事。《戰國策·秦策》《韓非子·外儲説右上》均有此類記載,稱公孫衍入秦後與張儀、甘茂相互傾軋爭鬥。 [66]  [69]  [72]  楊寬、黎明昌否認了此説,認為這些策文有的是擬託之作,有的則是將秦昭襄王朝中的公孫郝錯誤寫作公孫衍,造成同一事的人物記載有公孫衍和公孫郝兩種説法。 [70-71]  [87]  但也有人採信此説。 [88] 
其二是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伊闕之戰時公孫衍是否使秦求和之事。 [67-68]  楊寬採信了這一事蹟 [89]  ,但吳師道、林俞學認為此公孫衍距彼公孫衍活動年代相去甚遠,應非同一人,而是有兩個同名的公孫衍。 [87] 
其三是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滅宋之前公孫衍遊説奉陽君李兑一事。 [90]  因此年與公孫衍主要活動年代相去極遠,對此處的質疑聲最多。何清谷採信此處記載無誤就是公孫衍,楊寬認為此處的公孫衍是公孫弘之誤,吳師道、林俞學認為這是另一位同名的公孫衍,徐中舒、黎明昌則認為此處的公孫衍是蘇秦之誤。 [87] 
最後是魏安釐王三十年(前247年)《魏世家》中有人遊説魏相的記載,《戰國策》誤將此人記作公孫衍。因此年與公孫衍活動時期相差近一個世紀,此人不是公孫衍並無爭議。 [91] 

公孫衍人物結局

公孫衍與魏國大臣田需、張壽都不和。《韓非子·內儲説下·經三》記載,田需暗殺張壽嫁禍公孫衍以後,魏襄王以為是公孫衍所為,就“誅之”。呂祖謙大事記》據此説“衍去秦後,終為魏所殺”,不確。“誅”在古文中有責備、譴責的意思,此“誅”不一定是殺。況且《韓非子》同篇上文亦提到“陳需殺張壽而犀首走”,正與《戰國策·魏策二》中公孫衍被田需排擠被迫離開魏國出任韓相的説法相印證。公孫衍出任韓相後,仍有較多活動記載,可見他並未被魏王所殺。 [63] 

公孫衍史料索引

關於公孫衍的事蹟,主要見於史記·張儀列傳 [94]  所附公孫衍傳及戰國策·魏策》《戰國策·秦策》 [95]  ,其餘則散見《史記》秦、魏、中山等國本紀、世家、年表,《竹書紀年》,《戰國策》其餘策文,以及孟子 [74]  莊子 [4]  韓非子 [96]  等。

公孫衍藝術形象

公孫衍文學形象

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九回至第九十二回有公孫衍的事蹟。 [97] 

公孫衍影視形象

2012年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姚櫓飾演公孫衍 [2] 
2015年電視劇《羋月傳曹衞宇飾演公孫衍 [98] 
2019年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陳彬飾演公孫衍 [99] 
參考資料
  • 1.    公孫衍  .大辭海[引用日期2023-12-30]
  • 2.    電視劇《大秦帝國之縱橫》第1集(央視網版/2013年)片頭字幕00分00秒至01分25秒  .央視網[引用日期2023-12-30]
  • 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犀首者,魏之陰晉人也,名衍,姓公孫氏。
  • 4.    《莊子·則陽》:魏瑩與田侯牟約,田侯牟背之。魏瑩怒,將使人刺之。犀首公孫衍聞而恥之,曰:“君為萬乘之君也,而以匹夫從仇。衍請受甲二十萬,為君攻之,虜其人民,系其牛馬,使其君內熱發於背,然後拔其國。忌也出走,然後抶其背,折其脊。”……惠子聞之,而見戴晉人。(案:楊寬考田侯牟為齊威王,田忌入楚於馬陵之戰稍後,《則陽》章所述事宜當在田忌入楚前。)
  • 5.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文王五年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秦本紀》同)
  • 6.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魏襄王二年(楊寬按:當作魏惠王后元二年)秦敗我雕陰。
  • 7.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君]六年魏納陰晉,陰晉更名寧秦。
  • 8.    《史記·卷十五·六國年表》:秦惠文王六年魏以陰晉為和,命曰寧秦。
  • 9.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47-348, 350, 352-354
  • 1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君]八年,魏納河西地。(《六國表》作“魏入少梁河西地於秦”。)
  • 11.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蘇秦恐秦兵之至趙也,乃激怒張儀,入之於秦。
  • 12.    《戰國策·秦策一·楚攻魏》:楚攻魏,張儀謂秦王曰:“不如與魏以勁之。魏戰勝,復聽於秦,必入西河以外;不勝,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儀言,取皮氏卒萬人、車百乘以與魏。犀首戰勝威王,魏兵罷弊,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
  • 13.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21-423
  • 14.    《戰國策·魏策二·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犀首、田盼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梁君與田侯不欲。犀首曰:“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田盼曰:“夫輕用其兵者,其國易危;易用其計者,其身易窮。公今言破趙大易,恐有後咎。”犀首曰:“公之不慧也。夫二君者,固已不欲矣,今公又言有難以懼之,是趙不伐,而二士之謀困也。且公直言易,而事已去矣。夫難構而兵結,田侯、梁君見其危,又安敢釋卒不我予乎?”田盼曰:“善。”遂勸兩君聽犀首。犀首、田盼遂得齊、魏之兵。兵未出境,梁君、田侯恐其至而戰敗也,悉起兵從之,大敗趙氏。
  • 15.    《水經·河水注》引《紀年》:[梁惠成王后元]十年齊田肹及邯鄲韓舉戰於平邑(按田肹即田朌),邯鄲之師敗逋,獲韓舉,取平邑、新城。(楊寬按:“梁惠成王后元”六字原脱,從朱右曾增補。)
  • 16.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肅侯]二十三年(當作武靈王元年)韓舉與齊、魏戰,死於桑丘。
  • 17.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33-435, 437
  • 18.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襄王元年(楊寬按:當作魏惠王后元元年)與諸侯會徐州,相王也。(《田世家》《六國年表》類同)
  • 19.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索隱》引《紀年》:[韓威侯八年]五月,梁惠王會威侯於巫沙,十月鄭宣王朝梁。
  • 20.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武靈王元年陽文君趙豹相,梁襄王與太子嗣(楊寬按:“梁襄王”當作“梁惠王”),韓宣王與太子倉來朝信宮。武靈王少,未能聽政,博聞師三人,左右司過三人。及聽政,先問先王貴臣肥義,加其秩;國三老年八十,月致其禮。
  • 21.    《戰國策·魏策二·惠施為韓魏交》:惠施為韓、魏交(鮑本改“韓”為“齊”),太子鳴為質於齊(楊寬按:太子鳴為太子嗣之誤)。王欲見之,朱倉謂王曰:“何不稱病?臣請説嬰子曰:魏王之年長矣,今有疾,公不如歸太子以德之。不然,公子高在楚,楚將內而立之,是齊搶空質而行不義也。”(《太平御覽》四百六十引,此下有“王從之,太子得還”七字)
  • 2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王]十三年……使張儀伐取陝,出其人與魏。
  • 23.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張]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居一歲,為秦將,取陝。築上郡塞。
  • 24.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張儀與齊楚大臣會齧桑。
  • 25.    《戰國策·中山策·犀首立五王》: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後持。
  • 26.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五國相王,趙獨否,曰:“無其實,敢處其名乎?”令國人謂己曰“君”。
  • 2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懷王]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
  • 28.    《戰國策·韓策二·襄陵之役》:襄陵之役,畢長謂公叔曰:“請毋用兵,而楚、魏皆德公之國矣。夫楚欲置公子高,必以兵臨魏。公何不令人説昭子曰:‘戰未必勝,請為子起兵以之魏’,子有辭以毋戰,於是以太子扁、昭揚、梁王皆德公矣。”(楊寬按:“太子扁”當是“太子嗣”,“扁”“嗣”形似而誤。)
  • 29.    《戰國策·齊策二·犀首以梁為齊戰於承匡而不勝》:犀首以梁與楚戰於承匡而不勝(楊寬按:“楚”原誤作“齊”,今改正),張儀謂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國。梁王因相張儀,儀以秦、梁之齊合橫親。犀首欲敗之……齊王聞之,怒於儀曰:“衍也吾仇,而儀與之俱,是必鬻吾國矣。”遂不聽。
  • 30.    《戰國策·魏策二·楚王攻梁南》:楚王攻梁南,韓氏因圍薔。成恢為犀首謂韓王曰:“疾攻薔,楚師必進矣。魏不能友,交臂而聽楚,韓氏必危。故王不如釋薔。魏無韓患,必與楚戰,戰而不勝,大梁不能守,而又況存薔乎?若戰而勝,兵罷敝,大王之攻薔易矣。”
  • 31.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張儀欲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惠施欲以魏合於齊、楚以案兵,人多為張子於王所。惠子謂王曰:“小事也,謂可者謂不可者正半,況大事乎?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大事也。而王之羣臣皆以為可,不知是其可也,如是其明耶?而羣臣之知術也,如是其同耶?是其可也,未知是其明也,而羣臣之知術也,又非皆同也,是有其半塞也,所謂劫主者,失其半者也。”
  • 32.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三年韓、魏太子來朝,張儀相魏。
  • 33.    《戰國策·楚策三·張儀逐惠施於魏》:張儀逐惠施於魏,惠子之楚,楚王受之。
  • 34.    《戰國策·魏策一·張儀欲並相秦魏》:張儀欲並相秦、魏,故謂魏王曰:“儀請以秦攻三川,王以其間約南陽,韓氏亡。”史厭謂昭獻曰:“公何不以楚佐儀求相之於魏,韓恐亡,必南走楚,儀兼相秦、魏,則公亦並相楚、韓也。”
  • 3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復陰厚張儀益甚。張儀慚,無以歸報。
  • 36.    《韓非子·説林上》:韓宣王謂樛留曰:“吾欲兩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對曰:“不可。晉用六卿而國分。簡公兩用田成、闞止而簡公殺。魏兩用犀首、張儀而西河之外亡。今王兩用之,其多力者樹其黨,寡力者借外權。羣臣有內樹黨以驕主,有外為交以削地(《戰國策·韓策一》作“羣臣或內樹其黨,以擅其主,或外為交,以裂其地”),則王之國危矣。”
  • 37.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57
  • 38.    《戰國策·齊策一·秦假道韓魏以攻齊》: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之,與秦交和而舍,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以雜秦軍(金正煒曰:“為當讀如偽”)。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威王不應。頃之間,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發將而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為擊之?”頃間言齊兵大勝,秦軍大敗。於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謝於齊。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啓,得罪其父,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章子將也,勉之曰:‘夫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葬先妾也,臣之母啓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人子而不敢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
  • 39.    《戰國策·魏策三·魏太子在楚》:以張子之強,有秦、韓之重,齊王惡之,而魏王不敢據也。
  • 40.    《戰國策·魏策一·齊王將見燕趙楚之相於衞》:齊王將見燕、趙、楚之相於衞,約外魏。魏王懼,恐其謀伐魏也,告公孫衍。公孫衍曰:“王與臣百金,臣請販之。”王為約車,載百金。犀首期齊王至之日(“日”原誤作“曰”,今從鮑本改正),先以車五十乘至衞,間齊行以百金,以請先見齊王,乃得見,因久坐,安從容談。三國之相怨,謂齊王曰:“王與三國約外魏,魏使公孫衍來,今久與之談,是王謀三國也。”齊王曰:“魏王聞寡人來,使公孫衍勞寡人,寡人無與之語也。”三國之不相信齊王之遇,遇事遂敗。
  • 41.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1
  • 42.    《戰國策·楚策三·楚王逐張儀於魏》:楚王逐張儀於魏。陳軫曰:“王何逐張子?”曰:“為臣不忠不信。”曰:“不忠,王無以為臣;不信,王勿與為約。且魏臣不忠不信,於王何傷?忠且信,於王無益,逐而聽則可,若不聽,是王令困也,且使萬乘之國免其相,是城下之事也。”
  • 43.    《戰國策·魏策四·陳軫為秦使於齊》:陳軫為秦使於齊,過魏,求見犀首,犀首謝陳軫。陳軫曰:“軫之所以來者事也,公不見軫,軫且行,不得待異日矣。”犀首乃見之。陳軫曰:“公惡事乎?何為飲食而無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惡事?”陳軫曰:“請移天下之事於公。”犀首曰:“奈何?”陳軫曰:“魏王使李從以車百乘使於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謂魏王曰:‘臣與燕、趙故矣,數令人召臣也,曰:無事必來,今臣無事,請謁而往,無久。’旬五之期,王必無辭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於廷曰:臣急使燕、趙,急約車為行具。”犀首曰:“諾。”謁魏王,王許之,即明言使燕、趙。諸侯客聞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從以車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車三十乘使燕、趙。”齊王聞之,恐後天下得魏,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趙聞之,亦以事屬犀首。楚王聞之曰:“李從約寡人,今燕、齊、趙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慾之。”乃信李從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為不可,今四國屬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復相魏。
  • 44.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陳軫奔楚。楚未之重也,而使陳軫使於秦。過樑,欲見犀首,犀首謝弗見。軫曰:“吾為事來,公不見軫,軫將行,不得待異日。”犀首見之。陳軫曰:“公何好飲也?”犀首曰:“無事也。”曰:“吾請令公厭事可乎?”曰:“奈何?”曰:“田需約諸侯從親,楚王疑之,未信也。公謂於王曰:‘臣與燕、趙之王有故,數使人來,曰:無事何不相見,願謁行於王。’王雖許公,公請毋多車,以車三十乘,可陳之於庭,明言之燕、趙。”燕、趙客聞之,馳車告其王,使人仰犀首。楚王聞之大怒,曰:“田需與寡人約,而犀首之燕、趙,是欺我也。”怒而不聽其事。齊聞犀首之北,使人以事委焉,犀首遂行,三國相事皆斷於犀首。
  • 45.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張儀為秦之魏,魏王相張儀。犀首弗利,故令人謂韓公叔曰:“張儀已合秦魏矣,其言曰‘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所以貴張子者,欲得韓地也。且韓之南陽已舉矣,子何不少委焉以為衍功,則秦魏之交可錯矣。然則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公叔以為便,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果相魏。張儀去。(《戰國策·魏策一·魏王相張儀》類)
  • 46.    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引古書《紀年篇》:魏惠王三十六年改元從一年始,至十六年而稱惠王卒。
  • 47.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懷王為縱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
  • 48.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義渠君朝於魏。犀首聞張儀復相秦,害之。犀首乃謂義渠君曰:“道遠不得復過,請謁國事。”曰:“中國無事,秦得燒掇焚杅君之國,有事,秦將輕使重幣事君之國。”其後五國伐秦,會陳軫謂秦王曰:“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也,不如賂之以撫其志。”秦王曰:“善。”乃以文繡千純、婦女百人遺義渠君。義渠君致羣臣而謀曰:“此公孫衍所謂邪?”乃起兵襲秦,大敗秦人李伯之下。(《戰國策·秦策二·義渠君之魏》略同)
  • 49.    《戰國策·楚策三·五國伐秦》:五國伐秦,魏欲和,使惠施之楚。楚將入秦而使行和。杜赫謂昭陽曰:“凡為伐秦者,楚也。今施以魏來而公入於秦,是明楚之伐而信魏之和也。公不如無聽惠施,而陰使人以請聽秦。”昭子曰:“善。”因謂惠施曰:“凡為攻秦者,魏也,今子從楚為和,楚得其利,魏受其怨;子歸,吾將使人因魏而和。”惠子反,魏王不説。杜赫謂昭陽曰:“魏為子先戰,折兵之半,謁病不聽,請和不得,魏折而入秦,子何以救之?東有越累,北無晉交,西未定於秦,是楚孤也,不如速和。”昭子曰:“善。”因令人謁和於魏。
  • 5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七年]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樗裏子列傳·索隱》引《秦本紀》“惠文王后元八年,五國共圍秦,使庶長疾與戰修魚,斬首八萬”。《六國表》作“八年與韓、趙戰,斬首八萬”。)
  • 51.    《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趙武靈王]九年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齊敗我觀澤。(《六國表》作“與韓、魏擊秦,齊敗我觀澤”)
  • 52.    《史記·卷四十五·韓世家》:[韓宣惠王]十六年秦敗我修魚,虜得韓將「魚叟」、申差。(《六國表》作“秦敗我修魚,得韓將軍申差”。
  • 53.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哀王](當作襄王)二年齊敗我觀津。(楊寬案:《六國表》作“齊敗我觀澤”,《魏世家》“觀津”當為“觀澤”之誤)
  • 54.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懷王]十二年齊湣王(當作齊宣王)伐敗趙、魏軍,秦亦敗韓,與齊爭長。
  • 55.    《史記·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齊湣王]七年(當作齊宣王二年)與宋攻魏,敗之觀澤。
  • 56.    《戰國策·魏策一·徐州之役》:徐州之役,犀首謂梁王曰:“何不陽與齊而陰結於楚?二國恃王必戰。齊戰勝楚而與乘之,必取方城之外。楚戰勝齊敗而與乘之,則太子之仇報矣。”
  • 57.    《戰國策·魏策二·犀首見梁君曰》:犀首見梁君曰:“臣盡力竭知,欲以為王廣土取尊名,田需從中敗臣,王又聽之,是臣終無成功也。需亡,臣將侍,需侍,臣請亡。”王曰:“需,寡人之股掌之臣也,為子之不便也,殺之亡之,外子毋謂天下何?內之無若羣臣何也?今吾為子外之,令毋敢入子之事。入子之事者,吾為子殺之亡之,胡如?”犀首許諾,於是東見田嬰與之約結,召文子而相之魏,身相於韓。
  • 58.    楊寬.戰國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58-359
  • 59.    《戰國策·韓策一·秦韓戰於濁澤》:秦、韓戰於濁澤,韓氏急。公仲朋謂韓王曰:“與國不可恃。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賂之以一名都,與之伐楚。此以一易二之計也。”韓王曰:“善。”乃儆公仲之行,將西講於秦。 楚王聞之大怒,召陳軫而告之。陳軫曰:“秦之慾伐我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南鄉,此秦所以廟祠而求也。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王聽臣,為之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令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使信王之救己也。縱韓為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必不為雁行以來。是秦、韓不和,兵雖至,楚國不大病矣。為能聽我絕和於秦,秦必大怒,以厚怨於韓。韓得楚救,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是我困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楚王大説,乃儆四境之內選師,言救韓,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敝邑雖小,已悉起之矣。願大國遂肆意於秦,敝邑將以楚殉韓。” 韓王大説,乃止公仲。公仲曰:“不可,夫以實告我者,秦也;以虛名救我者,楚也。恃楚之虛名,輕絕強秦之敵,必為天下笑矣。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矣。秦欲伐楚,楚因以起師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以使人報於秦矣,今弗行,是欺秦也。夫輕強秦之禍,而信楚之謀臣,王必悔之矣。”韓王弗聽,遂絕和於秦。秦果大怒,興師與韓氏戰於岸門,楚救不至,韓氏大敗。 韓氏之兵非削弱也,民非蒙愚也,兵為秦禽,智為楚笑,過聽於陳偵,失計於韓明也。(《戰國縱橫家書》二十四、《韓世家》與之大體相同)
  • 6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王更元]十一年樗裏疾攻魏焦,降之。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
  • 61.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秦使樗裏子伐取我曲沃,走犀首岸門。(《六國年表》作魏哀王(當作魏襄王)五年秦拔我曲沃,歸其人。走犀首岸門。)
  • 62.    《戰國策·魏策一·公孫衍為魏將》:公孫衍為魏將,與其相田需不善。季子為衍謂梁王曰:“王獨不見夫服牛驂驥乎?不可以行百步,今王以衍為可使將,故用之也。而聽相之計,是服牛驂驥也。牛馬俱死,而不能成其功,王之國必傷矣,願王察之。”
  • 63.    《韓非子·內儲説下·説三》:犀首與張壽為怨,陳需新入,不善犀首,固使人微殺張壽,魏王以為犀首也,乃誅之。(王先慎以為“誅之疑逐之之誤”) 楊寬案:顧廣圻雲:“張壽,張旄也。陳需,田需也,大致與《戰國策·楚策》所云張旄果令要靳尚而刺之為一事,傳之不同也。”王先慎曰:“上言犀首走,此誅之疑逐之之誤。”是也。呂祖謙《大事記》據此謂“衍去秦後,終為魏所殺”,不確。 筆者案:“田需新入”,故系前317年。
  • 64.    《韓非子·內儲説下·經三》:陳需殺張壽而犀首走。
  • 65.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相田需死,楚害張儀、犀首、薛公。楚相昭魚謂蘇代曰:「田需死,吾恐張儀、犀首 、薛公有一人相魏也。」代曰:「然相者欲誰而君便之?」昭魚曰:「吾欲太子之自相也。」代曰:「請為君北,必相之。」昭魚曰:「奈何?」對曰:「君其為梁王,代請説君。」昭魚曰:「奈何?」對曰:「代也從楚來,昭魚甚憂,曰:『田需死,吾恐 張儀、犀首、薛公有一人相魏者也。』代曰:『梁王,長主也,必不相張儀。張儀相,必右秦而左魏。犀首相,必右韓而左魏。薛公相,必右齊而左魏。梁王,長主也,必不便也。』王曰:『然則寡人孰相?』代曰:『莫若太子之自相。太子之自相,是三人者皆以太子為非常相也,皆將務以其國事魏,欲得丞相璽也。以魏之強,而三萬乘之國輔之,魏必安矣。故曰莫若太子之自相也。』」遂北見梁王,以此告之。太子果相魏。
  • 66.    《戰國策·秦策二·甘茂相秦》:甘茂相秦。秦王愛公孫衍,與之間有所立,因自謂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道而聞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見王曰:“王得賢相,敢再拜賀。”王曰:“寡人託國於子,焉更得賢相?”對曰:“王且相犀首。”王曰:“子焉聞之?”對曰:“犀首告臣。”王怒於犀首之泄也,乃逐之。(《韓非子·外儲説右上》類。楊寬案:此章之“公孫衍”(即犀首)乃出於“公孫顯”之誤傳。公孫顯為秦之公子,因而為秦王所愛。公孫衍此時正為魏將,所謂“逐之”,不可信。)
  • 67.    《戰國策·魏策一·秦敗東周》:秦敗東周,與魏戰於伊闕,殺犀武,乘勝而留於境。魏令公孫衍請卑辭割地以講於秦(楊寬案:“魏令公孫衍”五字原誤移在“乘勝而留於境”之上,今從金正煒改正)。為竇屢謂魏王曰:“臣不知衍之所以聽於秦之少多,然而臣能半衍之割而令秦講於王。”王曰:“奈何?”對曰:“王不若與竇屢關內侯,而令趙王重其行,而厚奉之。因揚言曰:‘聞周、魏令竇屢以割魏於奉陽君而聽秦矣。’夫周君、竇屢、奉陽君之與穰侯,貿首之仇也。今行和者,竇屢也,制割者,奉陽君也。太后恐其不因穰侯也,而欲敗之,必以少割請合於王,而利於東周與魏也。”
  • 68.    《戰國策·魏策一·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魏令公孫衍請和於秦,綦毋恢教之語,曰:“無多割。曰和成,固有秦重,和以與王遇。和不成,則後必莫能以魏合於秦者矣。”
  • 69.    《戰國策·秦策一·秦惠王死》:秦惠王死,公孫衍欲窮張儀。李讎謂公孫衍曰:“不如召甘茂於魏,召公孫顯於韓,起樗裏子於國,三人者皆張儀之仇也。公用之,則諸侯必見張儀之無秦矣。”楊寬案:此章與事實不合,是時公孫衍在魏,甘茂、公孫顯正在秦。當出策士偽託。
  • 70.    《史記·卷七十一·樗裏子甘茂列傳》:秦武王三年謂甘茂曰:“寡人慾容車通三川,以窺周室,而寡人死不朽矣。”甘茂曰:“請之魏,約以伐韓。”而令向壽輔行。甘茂至,謂向壽曰:“子歸言之於王曰:‘魏聽臣矣,然願王勿伐。’事成,盡以為子功。”向壽歸以告王,王迎甘茂於息壤。甘茂至,王問其故,對曰:“宜陽大縣也,上黨、南陽積之久矣,名為縣,其實郡也。今王倍數險,行千里而攻之,難。昔曾參之處費,魯人有與曾參同姓名者殺人,人告其母曰‘曾子殺人’,其母織自若。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又一人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投杼下機,逾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而其母信之也,三人疑之,其母懼焉。今臣之賢不若曾參,王之信臣又不如曾參之母信曾參也,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始張儀西並巴蜀之地,北開西河之外,南取上庸,天下不以多張儀而賢先王。魏文侯令樂羊將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返而論功,魏文侯示之謗書一篋,樂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也,主君之力也。’今臣,羈旅之臣也,樗裏子、公孫奭二人者挾韓而議之,王必聽之,是王欺魏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卒使丞相甘茂伐宜陽,五月而不拔,樗裏子、公孫奭果爭之。武王召甘茂,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擊之,斬首六萬,遂拔宜陽。韓襄王使公仲侈入謝,與秦平。(《甘茂列傳》,《秦策二》第六章大體相同。《新序·雜事二》第二章同於《秦策二》) 案:《甘茂列傳》公孫奭,《秦策二》誤作“公孫衍”。《大事記》謂公孫郝、公孫顯、公孫奭為一人,是也。奭、赫、郝、顯,皆聲近通用。公孫郝與樗裏子皆為秦公子,其外家為韓,因與韓親。《楚策三》雲:“今惠王死,武王立,儀走,公孫郝、甘茂貴,甘茂善魏,公孫郝善韓。”
  • 71.    《戰國策·秦策二·甘茂攻宜陽》:甘茂攻宜陽,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將有尉對曰:“公不論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羈旅而得相秦,我以宜陽餌王。今攻宜陽不拔,公孫衍、樗裏疾挫我於內(楊寬案:公孫衍當作公孫顯,顯一作郝,又作奭,但作“衍”乃音近而訛),而公中以韓窮我於外,是無茂之日已(楊寬案:“茂”原作“伐”,吳師道雲:“一本作茂,蓋字訛”,今據改)。請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陽之郭為墓。”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明日鼓之,宜陽拔。 《戰國策·秦策二·宜陽未得》:宜陽未得,秦死傷者眾,甘茂欲息兵。左成謂甘茂曰:“公內攻於樗裏疾、公孫衍(楊寬案:當作公孫顯),而外與韓侈為怨,今公用兵無功,公必窮矣。公不如進兵攻宜陽,宜陽拔則公之功多矣,是樗裏疾、公孫衍無事也(楊寬案:“公孫衍”當作“公孫顯”),秦眾盡怨之深矣。” 楊寬案:宜陽大縣,為韓之重鎮,勢在必守,因而甘茂伐宜陽五月而不拔,秦死傷者眾,甘茂欲息兵,但甘茂為相,以宜陽餌武王,而為樗裏疾、公孫顯所反對,因而欲罷不能,必決死戰,因而“以宜陽之郭為墓”,終於攻克,向壽於此役為右將而有大功。此後向壽即守宜陽,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曰:“禽困覆軍,公破韓”,即指此而言。
  • 72.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楚懷王]二十六年(楊寬案:當作二十三年)齊湣王(楊寬案:當作宣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梁玉繩雲:“當作‘秦武王死,今王立’”),張儀走魏(楊寬案:此句因上文誤作“秦惠王死,武王立”而誤衍),樗裏疾、公孫衍用(楊寬案:“公孫衍”當作“公孫郝”),而楚事秦。夫樗裏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楊寬案:“公孫衍”當作“公孫郝”),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
  • 73.    周書燦.合縱連橫:戰國中期的軍事外交論綱[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25(06):68-72.
  • 74.    《孟子·卷六·滕文公下》: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75.    《全漢文·卷三十七·戰國策書錄》: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軫、代厲之屬,生縱橫短長之説,左右傾側。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 76.    《史記·卷七十·張儀列傳》:儀未遭時,頻被困辱。及相秦惠,先韓後蜀。連衡齊魏,傾危誑惑。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如何三晉,繼有斯德。
  • 77.    《曾文正公全集·求闕齋日記類鈔捲上》:思夫人皆為名所驅,為利所驅,而尤為勢所驅。當孟子之時,蘇秦、張儀、公孫衍輩,有排山倒海、飛沙走石之勢,而孟子能不為所搖。真豪傑之士,足以振歷百世者矣。
  • 78.    《全唐詩·卷三百三十六》:韓愈【秋懷詩十一首】彼時何卒卒,我志何曼曼。犀首空好飲,廉頗尚能飯。
  • 79.    《蘇軾文集·卷十一·詩七十二首》:【王鞏清虛堂】長疑安石恐不免,未信犀首終無事。【次韻周開祖長官見寄】犀首正緣無事飲,憑驩應為有魚留。
  • 80.    《全宋詞·卷二·辛棄疾》:【瑞鷓鴣(乙丑奉祠歸舟次餘干賦)】江頭日日打頭風。憔悴歸來邴曼容。鄭買正應求死鼠,葉公豈是好真龍。孰居無事陪犀首,未辦求封遇萬松。卻笑千年曹孟德,夢中相對也龍鍾。
  • 81.    《戰國策·魏策二·蘇代為田需説魏王》:蘇代為田需説魏王曰:“臣請問文之為魏,孰與其為齊也?”王曰:“不如其為齊也。”“衍之為魏,孰與其為韓也?”王曰:“不如其為韓也。”而蘇代曰:“衍將右韓而左魏,文將右齊而左魏。二人者,將用王之國,舉事於世,中道而不可,王且無所聞之矣。王之國雖滲樂而從之可也。王不如舍需於側,以稽二人者之所為。二人者曰:‘需非吾人也,吾舉事而不利於魏,需必挫我於王。’二人者必不敢有外心矣。二人者之所為之,利於魏與不利於魏,王厝需於側以稽之,臣以為身利而便於事。”王曰:“善。”果厝需於側。
  • 82.    《戰國策·魏策二·史舉非犀首於王》:史舉非犀首於王。犀首欲窮之,謂張儀曰:“請令王讓先生以國,王為堯、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許由也。衍請因令王致萬户邑於先生。”張儀説,因令史舉數見犀首。王聞之而弗任也,史舉不辭而去。
  • 83.    黎明昌.戰國縱橫諸子公孫衍、張儀、蘇秦行年事蹟考辨[D].[台灣]中國文化大學,2014,4-13.
  • 84.    黎明昌.戰國縱橫諸子公孫衍、張儀、蘇秦行年事蹟考辨[D].[台灣]中國文化大學,2014,24-26.
  • 85.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9
  • 86.    晁福林.五國攻秦與修魚之戰考[J].安徽史學,1996,(01):20-24.
  • 87.    黎明昌.戰國縱橫諸子公孫衍、張儀、蘇秦行年事蹟考辨[D].[台灣]中國文化大學,2014,63-66.
  • 88.    梁園園.戰國時期魏國縱橫家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6,22-23.
  • 89.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21-722
  • 90.    《戰國策·趙策四·齊將攻宋而秦楚禁之》:齊將攻宋,而秦、楚禁之。齊因欲與趙,趙不聽。齊乃令公孫衍説李兑以攻宋而定封焉。李兑乃謂齊王曰:“臣之所以堅三晉以攻秦者,非以為齊得利秦之毀也,欲以使攻宋也。而宋置太子以為王,下親其上而守堅,臣是以欲足下之速歸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若復攻之,其國必有亂,而太子在外,此亦舉宋之時也。   “臣為足下使公孫衍説奉陽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為君慮封,莫若於宋,他國莫可。夫秦人貪,韓、魏危,燕、楚闢,中山之地薄,莫如於陰。失今之時,不可復得已。宋之罪重,齊之怒深,殘亂宋,得大齊,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時也。’以奉陽君甚食之,唯得大封,齊無大異。臣願足下之大發攻宋之舉,而無庸致兵,姑待已耕,以觀奉陽君之應足下也。縣陰以甘之,循有燕以臨之,而臣待忠之封,事必大成。臣又願足下有地效於襄安君以資臣也。足下果殘宋,此兩地之時也,足下何愛焉?若足下不得志於宋,與國何敢望也。足下以此資臣也,臣循燕觀趙,則足下擊潰而決天下矣。”
  • 91.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安釐王]三十年無忌歸魏,率五國兵攻秦,敗之河外,走蒙驁。魏太子增質於秦,秦恐,欲囚魏太子增。或為增謂秦王曰(《索隱》雲按《戰國策》作“蘇秦為公子增謂秦王”):“公孫喜(《索隱》雲:“《戰國策》作公孫衍”)因謂魏相曰:‘請以魏疾擊秦,秦王怒,必囚增。魏王又怒,擊秦,秦必傷。’今王囚增,是喜之計中也。故不若貴增而合魏,以疑之於齊、韓。”秦乃止增(楊寬案:“止增”二字有誤,《周季編略》改作“不囚增”)。  楊寬案:《索隱》所引《戰國策》,今本已佚。《戰國策》所載“蘇秦”、“公孫衍”當有誤。《魏世家》作“公孫喜”亦誤。此時不僅蘇秦、公孫衍久已去世,公孫喜亦不在。
  • 92.    《戰國策·魏策二·魏王令惠施之楚》:魏王令惠施之楚,令犀首之齊,鈞二子者乘數,鈞將測交也。楚王聞之,施因令人先之楚,言曰:“魏王令犀首之齊,惠施之楚,鈞二子者,將測交也。”楚王聞之,因郊迎惠施。(顧觀光附此於周慎靚王三年)
  • 93.    《韓非子·外儲説右上》:一曰:犀首,天下之善將也,梁王之臣也。秦王欲得之與治天下,犀首曰:“衍人臣也,不敢離主之國。“居期年,犀首抵罪於梁王,逃而入秦,秦王甚善之。樗裏疾,秦之將也,恐犀首之代之將也,鑿穴於王之所常隱語者。俄而王果與犀首計,曰:吾欲攻韓,奚如?“犀首曰:“秋可矣。“王曰:“吾欲以國累子,子必勿泄也。“犀首反走再拜曰:“受命。“於是樗是疾已道穴聽之矣。郎中皆曰:“兵秋起攻韓,犀首為將。“於是日也,郎中盡知之;於是月也,境內盡知之。王召樗裏疾曰:“是何匈匈也,何道出?“樗裏疾曰:“似犀首也。“王曰:“吾無與犀首言也,其犀首何哉?“樗裏疾曰:“犀首也羈旅新抵罪,其孤,是言自嫁於眾。“王曰:“然。“使人召犀首,已逃諸候矣。
  • 94.    三家注史記-卷七十 張儀列傳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12-30]
  • 95.    戰國策(漢)劉向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12-30]
  • 96.    韓非子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12-30]
  • 97.    東周列國志(明)餘邵魚 馮夢龍(清)蔡元放等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3-12-30]
  • 98.    電視劇《羋月傳》第1集(騰訊視頻版/2015年)片頭字幕0分04秒至02分04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12-30]
  • 99.    紀錄片《風雲戰國之列國》第5集(騰訊視頻版/2019年)片尾字幕01時02分05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3-12-30]
  • 100.    《史記·卷五·秦本紀》:[秦惠文君]七年公子卬與魏戰,虜其將龍賈,斬首八萬。(楊寬按:《史記會注考證》以為“公子卬當公孫衍之訛”,是也。)
  • 101.    《史記·卷六十九·蘇秦列傳》:[秦]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將龍賈,取魏之雕陰,且欲東兵。
  • 102.    《史記·卷四十四·魏世家》:[魏襄王]五年(楊寬按:當作魏惠王后元五年)秦敗我龍賈軍四萬五千於雕陰,圍焦、曲沃。予秦河西地。(《六國年表》作“與秦河西、少梁,秦圍我焦、曲沃”)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