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昭雎

鎖定
昭雎,生卒年不詳,羋姓昭氏,戰國楚國懷王時期貴族大臣。
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左右,昭雎任楚國駐秦使臣。楚懷王十九年(公元前310年),被楚王下獄以示絕秦合齊 [4] 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提出合齊善韓、並交好秦國大臣,來迫使秦國歸還楚國失地的主張。 [1]  楚懷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昭雎參與垂沙之戰先是勝秦於重丘 [26] 後又消極避戰 [27] 次年,他阻止了景翠向齊國割讓六城的外交行為。 [29]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昭雎勸懷王不要赴武關會盟,沒有成功。 [2]  懷王被囚後,他反對立其庶子為王,力主迎在齊國為質的太子熊橫回國即位,是為楚頃襄王 [34]  此後其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由於昭雎既有過“善齊、韓”的提議,又有過“秦、楚之合”的主張,關於他是合縱派還是連橫派存在諸多爭議。 [5]  [12] 
本    名
昭雎
所處時代
戰國晚期
民族族羣
楚人
主要成就
索回失地
勸阻賂齊
迎立熊橫

昭雎人物生平

昭雎初司外交

昭雎是楚國的貴族大臣,在楚懷王執政中後期登上政治舞台。 [3]  一開始,楚懷王將他派往秦國,對接楚秦之間的外交事務;而他也與張儀關係密切。 [4]  [6] 
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丹陽藍田之戰後,秦楚和談。 [5]  談判伊始,張儀通過昭雎轉告楚王,如果楚國能驅逐陳軫、昭過,秦國便願意歸還楚國漢中 [22]  。昭雎回國報告給楚王,楚王大喜,想要接受秦國的條件。這時有楚國大臣(一説即屈原 [5]  )陳説人才的重要性,反對接受秦國的條件,並自請出使齊國與齊國結盟; [6]  而秦國大臣甘茂也反對向楚國割讓漢中; [7]  因此此事便作罷。
在此後的談判中,張儀應要求來到楚國,並最終説服了楚王與秦國結盟。 [8-9] 

昭雎不幸入獄

楚懷王十八年(公元前311年),張儀歸秦後,楚王又將昭雎派駐回秦國,讓他籠絡張儀,拉近兩國關係。然而昭雎還沒有抵達,秦惠文王就去世,秦武王即位。 [4]  這時,諸侯聽聞張儀不被秦武王寵信,紛紛和秦國斷交,轉而和齊國結盟。 [10] 
楚懷王十九年(公元前310年),張儀被驅逐出秦國,轉而去魏國為相。 [11]  見此情形,楚王亦背秦合齊,竟逮捕昭雎來向齊國示好 [4] 一説昭雎受到了聯齊派的彈劾所以被下獄 [5] 另一説昭雎未入獄只是被棄之不用 [37]  )。
為此,桓臧遊説楚王,勸楚王釋放昭雎。他説:“從前秦國和韓魏不能緊密聯合,就是因為昭雎和張儀關係友善,秦國更願意與楚國結盟。如今張儀去了魏國,昭雎也鋃鐺入獄,就沒有能維繫楚秦關係的人了。如今秦王重用的甘茂親善魏國、公孫郝親近韓國,兩個人都和昭雎關係平平,一定會放棄楚國轉而和韓魏交好。到時候秦韓魏聯合起來針對我們,我國北面的方城(位於南陽盆地 [12]  )就危險了。不如釋放昭雎,讓他繼續去魏國拉攏張儀。這樣韓魏就能和楚國站到一邊,共同抵禦秦國,我們的方城就能安全了。”楚王聽從了他的建議。 [4] 

昭雎迫秦賂楚

楚懷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8年)開始,楚國時而與秦國連橫,時而與韓魏合縱,立場搖擺不定,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脅迫秦國歸還楚國失地(漢中)。但由於秦國宗室大臣樗裏疾等人的反對,始終沒有如願。 [13-17]  當時,有人曾有”如今齊楚必定不會合好了“的論斷。 [18]  然而,齊國畢竟是不願看到楚國與秦國連橫的。因此,在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 [22] 齊湣王寫信給楚王,想要與楚國合縱,一同攻伐秦國。 [1] 
見信後,楚王猶豫不決,詢問大臣們的意見。趁此機會,昭雎正式闡述了假借合縱國的威勢、來逼迫秦國歸還楚國失地的外交方針。他説:“大王雖然奪取了越地,但還不足以雪恥;一定要收復被秦國侵佔的失地,才可以洗刷恥辱。如今韓國剛剛收復武遂,懼怕秦國反擊,一定會尋求齊楚的庇護。您不如結交齊、韓兩國,並讓楚齊韓三國一起提高樗裏疾的權位(樗裏疾母親是韓女 [19]  ),然後藉着齊韓的支持向秦國索要失地;這樣一來,樗裏疾對楚國心懷感激,才會遊説秦王歸還楚國的失地。”楚王採納了他的建議。 [1] 
昭雎雖然支持與齊韓達成“合縱”,卻並無攻秦打算;相反,他在言語中強調交好秦國的大臣來讓秦國割地賂楚,以和平方式收復失地。 [1]  同年,楚國就重賂秦國外戚向壽,向壽將解口地贈給了楚國。 [20]  楚秦關係實際上不降反升。 [12] 
僅僅一年後,即楚懷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05年),楚國就背齊合秦,秦楚聯姻 [23] 楚國還扶持向壽登上了秦國的相位 [21] 而樗裏疾則不再被重用 [22]  )。楚懷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04年),秦國與楚國舉行黃棘之會,果真把上庸漢中的一部分 [24]  )歸還給楚國。 [23] 
昭雎的這一策略在短期內”取地於秦“,成功收復了上庸;但從長遠來看,卻使楚國失信於齊國,為垂沙之敗埋下了禍根。 [25] 

昭雎垂沙之戰

楚懷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3年),齊魏韓以楚國背叛合縱盟約為由,攻打楚國,因秦國救楚而未能成功。 [30]  到了楚懷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02年),因楚太子在秦殺人事件 [30]  、以及新城領土爭端 [31]  ,秦楚關係出現裂痕,齊魏韓秦四國便一起攻打楚國了。垂沙之戰爆發。
垂沙之戰期間,楚王命昭鼠率軍十萬在漢中防禦秦軍,令昭雎在重丘抗擊秦軍,並讓唐眜(即唐蔑)在沘水對陣齊魏韓聯軍。 [32]  然而昭雎卻因為主張與秦國交好的緣故,消極避戰。 [26-27] 
在昭雎擊退了一次秦軍後,楚王想讓他乘勝追擊秦軍,並有意分漢中之兵援助他,但昭雎卻不願意聽命。這時蘇厲勸昭鼠擁兵自保,建議他通過秦國外戚華陽君羋戎(原為楚人)傳遞有秦軍進犯漢中的假消息,拖延其增援昭雎的時間。 [26]  同時,昭雎還讓桓臧遊説楚王與秦國和談,想盡辦法避免和秦國交戰。桓臧對楚王説:“如果昭雎戰勝了秦國,那麼齊魏韓就會越發提防楚國的強盛,並擔心秦國對楚國屈服,所以他們就會更加深入地攻打我國;而秦國也會憤於戰敗,調動更多軍隊攻打我國;那樣我國不但失去了秦國這個盟友,還會大敗而歸。但如果昭雎被秦國擊敗,秦國就會乘勝追擊。因此,建議大王增加昭雎手下的兵力,讓秦國沒有必勝的信心;這樣秦國擔心與楚國開戰弊大於利,就會和楚國和談。秦楚重新結盟,那燕、趙、魏就不敢不歸附了。” [27] 
但這場戰爭的走向卻不同於昭雎的預期。其後聯軍在沘水擊潰了唐眜的軍隊 [32]  ,楚軍大敗,國土淪喪。此外,一説重丘淪陷, [28]  一説重丘沒有失守。 [41] 

昭雎勸阻賂齊

楚懷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由於齊秦相約攻楚,秦國再次攻打楚國奪取新城。 [22]  [36]  [42]  楚王恐懼,讓景翠出使齊國,割讓六座城池、並送去質子,以求和談。而昭雎則勸景翠不要割地給齊國。昭雎對景翠説:“你如果賄賂齊國城池來讓齊楚結盟,秦國恐怕就會通過景鯉、蘇厲向楚國賄賂城池、以此拉攏楚國了。到時候你向齊國割讓土地,而景鯉和蘇厲卻能從秦國收取土地,那你一定不能成功。你不如請大王讓蘇厲二人帶重金出使秦國,齊國害怕楚秦結盟,一定會主動與楚國結盟而不向楚國索要土地。如果齊國沒有主動索要土地,你就正好與齊國簽署和約。” [29]  [37] 
景翠聽從了他的話,僅僅讓太子去齊國為質,達成了休戰協議,而未見割地記載。 [33]  而景鯉、蘇厲依照昭雎的計謀出使秦國和談,用近萬把弓弩、四十萬箭矢、及重刃等地贖回了秦國此年侵佔的新城。 [41] 

昭雎阻王入秦

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秦國再次擊敗楚國,並寫信請楚王到武關會盟。楚懷王看到秦王的信,憂懼交加,擔心赴會的話會受騙,不去的話又會激怒秦王。昭雎其實深知秦國的詭詐,勸阻説:“大王不要前去,應當派軍隊加固邊境的防守啊。秦國乃是虎狼之國,不能相信,它有吞併諸侯的野心。”由於子蘭以不應破壞和秦國的邦交為由,極力勸説楚王前去赴盟,楚王還是去了武關。後來楚懷王被囚禁後,很後悔沒有聽昭雎的話。 [2] 

昭雎迎立熊橫

楚懷王被秦國囚禁後,楚國的大臣都非常擔心,在一起謀劃説:“我們的君主被困秦國,而太子則在齊國為質,如果齊、秦相互串通,我們就有亡國的危險了。”於是想要立懷王在國內的兒子為王。昭雎説:“大王和太子都身陷敵國,如今你們又違背王命要立庶子為王,不是合適的做法。”於是楚國就向齊國報喪 [22] 詐稱楚王薨逝 [35]  ,去接太子歸國即位。最後太子熊橫得以歸國即位,是為楚頃襄王。 [34] 
此後昭雎事蹟未見史書記載。 [22] 

昭雎主要影響

昭雎是楚懷王時期的重臣,參與了許多外交決策。他通過假借合縱國的威勢、同時結交秦國大臣、來使秦國割地賂楚的戰略,成功收復上庸 [1] 在垂沙之戰後勸阻賂齊,保住了六座城池 [29] 並幫助楚國贖回了新城 [41] 還在國家危難時當機立斷,對齊國詐稱懷王去世,從而迎回頃襄王,化解了一場危機 [34]  。但是,他假縱脅秦的戰略使得楚國外交多變,失信於諸侯;親善張儀,一度主張聯秦,與聯齊派黨爭不斷;又在垂沙之戰時消極避戰,在一定程度上貽誤了戰事。 [5]  總的來説,對楚國有功有過。

昭雎歷史評價

趙逵夫:昭雎同靳尚一樣是一個親秦人物,又同張儀有一定的交情,與屈原完全對立。可是,這個人物被不少學者認作抗秦的中堅人物,説成是屈原的同志,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 [5] 
王景:懷王后期一直主持政局的昭雎,雖沒有他擔任令尹的記載,但直接參與了後期許多歷史大事,較有爭議。趙逵夫屢屢將出現昭雎的地方改為淖滑(召滑),不過是因為昭雎曾黨於張儀,而後期又出現了“合齊善韓”的言論。其實並沒有什麼矛盾之處。將昭雎比作張儀黨羽,不過因為《戰國策·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中的記載,上文已辯此舉是漢中之故,則沒有什麼同黨之説。昭雎確實主張“親齊善韓”的,親齊善韓的原因就是主張合縱。 [12] 

昭雎人際關係

昭雎為楚國貴族大臣,為屈景昭三族之一。昭氏貴族均為楚昭王後人,但世系關係模糊不清。與昭雎同朝為官的昭氏族人有昭陽昭魚昭翦、昭過、昭應、昭鼠 [3] 
昭雎在國內與桓臧關係密切,在國外則與張儀交好。 [5] 

昭雎人物爭議

昭雎外交立場

昭雎的外交立場歷來存在爭議,主要是因為其既出現過“連橫”言論,也出現過“合縱”言論。其中“連橫”材料包括:《戰國策·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中,楚王將昭雎下獄以示絕秦合齊,昭雎的説客桓臧明言昭雎與張儀親善;《戰國策·四國伐楚》,昭雎反對擊秦,遊説楚王謀求“秦、楚之合”;“合縱”材料為:《楚世家》載楚懷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6年),昭雎曾提出“善齊、韓”的主張;懷王末年,昭雎曾勸阻懷王入秦。但是,從文本來看,昭雎善齊韓的同時也強調結交秦國大臣,其目的是以和平方式讓秦國主動割讓土地,而與合縱方“率諸侯並伐,破秦必矣”的訴求有本質區別。 [1]  另外,從秦國曾扣押楚國聯秦派大臣景鯉來脅迫楚國割地 [38] 但此後景鯉仍然與秦來往密切的事實 [29]  ,可推知,知道秦國的奸詐並因此反對楚王以身涉險、與其仍舊主張聯秦並不矛盾。

昭雎昭子指稱

《楚世家》中,昭雎勸楚王不要入秦,後懷王“悔不用昭子之言”,此處用昭子指代昭雎。到了頃襄王年間,又出現“楚相昭子”。該昭子是否與上文中的昭子指代同一人,存在爭議。黃式三在《周季編略》中認為二者均指代昭雎;而楊寬對此予以反駁:“‘昭子’並非‘昭雎’。昭雎為楚懷王之令尹,未見於頃襄王時用事。” [22] 

昭雎史料索引

《史記·楚世家 [39] 
戰國策 [40] 

昭雎影視形象

昭雎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2019
鄭強 [43] 
參考資料
  • 1.    《史記·楚世家》: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羣臣。羣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裏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而韓猶復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為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為其事王必疾。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眛為齊相也。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裏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裏子必言秦,復與楚之侵地矣。”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 2.    《史記·楚世家》:三十年,秦復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於黃棘,太子為質,至驩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則無以令諸侯。寡人原與君王會武關,面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聞下執事。”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柰何絕秦之驩心!”於是往會秦昭王。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咸陽,朝章台,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
  • 3.    田成方. 東周時期楚國宗族研究[D].武漢大學,2011: 114-116.
  • 4.    《戰國策·楚策三·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楚王令昭雎之秦重張儀。未至,惠王死,武王逐張儀。楚王因收昭雎以取齊。桓臧為雎謂楚王曰:“橫親之不合也,儀貴惠王而善雎也。今惠王死,武王立。儀走,公孫郝、甘茂貴。甘茂善魏,公孫郝善韓。二人固不善雎也,必以秦合韓、魏。韓、魏之重儀,儀有秦而雎以楚重之。今儀困秦而雎收楚。韓、魏欲得秦,必善二人者。將收韓、魏輕儀而伐楚,方城必危。王不如復雎,而重儀於韓、魏。儀據楚勢,挾魏重,以與秦爭。魏不合秦,韓亦不從,則方城無患。”
  • 5.    趙逵夫.屈原與他的時代.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199-212, 285-289.
  • 6.    《戰國策·楚策一·張儀相秦》:張儀相秦,謂昭睢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曰:“無有。”曰:“無昭過、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張儀曰:“為儀謂楚王逐昭過、陳軫,請復鄢、郢、漢中。”昭睢歸報楚王,楚王説之。 有人謂昭過曰:“甚矣,楚王不察於爭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恢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是列縣畜我也。今楚,萬乘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於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於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逐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於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攻之者也,而王不知察。今君何不見臣於王,請為王使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睢之言不信也,王必簿之。”
  • 7.    《戰國策·秦策一·張儀欲以漢中與楚》:張儀欲以漢中與楚,請秦王曰:“有漢中,蠹。種樹不處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財,則傷本。漢中南邊為楚利,此國累也。”甘茂謂王曰:“地大者,固多憂乎!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為和楚,楚必畔天下而與王。王今以漢中與楚,即天下有變,王何以市楚也?”
  • 8.    《史記·楚世家》:至,懷王不見,因而囚張儀,欲殺之。儀私於靳尚,靳尚為請懷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又謂夫人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鄭袖卒言張儀於王而出之。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説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
  • 9.    《史記·張儀列傳》: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後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説,不可。”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倍之,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 10.    《史記·張儀列傳》:儀歸報,未至咸陽而秦惠王卒,武王立。武王自為太子時不説張儀,及即位,羣臣多讒張儀曰:“無信,左右賣國以取容。秦必複用之,恐為天下笑。”諸侯聞張儀有卻武王,皆畔衡,複合從。
  • 11.    《史記·張儀列傳》:秦武王元年,羣臣日夜惡張儀未已,而齊讓又至。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原效之。”王曰:“奈何?”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原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而伐梁。梁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 12.    王景. 楚懷王時期的楚秦關係研究[D].華東師範大學, 2013, 97-98, 102.
  • 13.    《史記·秦本紀》:其秋,使甘茂、庶長封伐宜陽。四年,拔宜陽,斬首六萬。
  • 14.    《戰國策·秦策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歡之。楚歡而不進,韓必孤,無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馮章許楚漢中,而拔宜陽。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馮章謂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謂楚王曰:‘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 15.    《戰國策·東周策·秦攻宜陽》:秦攻宜陽,周君謂趙累曰:“子以為何如?”對曰:“宜陽必拔也。”君曰:“宜陽城方八里,材士十萬,粟支數年,公仲之軍二十萬,景翠以楚之眾,臨山而救之,秦必無功。”對曰:“甘茂羈旅也,攻宜陽而有功,則周公旦也;無功,則削跡於秦。秦王不聽羣臣父兄之議而攻宜陽,宜陽不拔,秦王恥之。臣故曰拔。”君曰:“子為寡人謀,且奈何?”對曰:“君謂景翠曰:‘公爵為執圭,官為柱國,戰而勝,則無加焉矣,不勝則死。不如背秦,秦拔宜陽,公進兵,秦恐公之乘其弊也,必以寶事公;公中慕公之為己乘秦也,亦必盡其寶。’”秦拔宜陽,景翠果進兵。秦懼,遽效煮棗,韓氏果亦效重寶。景翠得城於秦,受寶於韓,而德東周。
  • 16.    《戰國策·秦策二·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宜陽之役,馮章謂秦王曰:“不拔宜陽,韓、楚乘吾弊,國必危矣!不如許楚漢中以歡之。楚歡而不進,韓必孤,無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馮章許楚漢中,而拔宜陽。楚王以其言責漢中於馮章,馮章謂秦王曰:“王遂亡臣,固謂楚王曰:‘寡人固無地而許楚王。’”
  • 17.    《戰國策·魏策二·秦楚攻魏圍皮氏》:秦、楚攻魏,圍皮氏。為魏謂楚王曰:“秦、楚勝魏,魏王之恐也見亡矣,必舍與秦,王何不倍秦而與魏王?魏王喜,必內太子。秦恐失楚,必效城地於王,王雖復與之攻魏可也。”楚王曰:“善。”乃倍秦而與魏,魏內太子於楚。秦恐,許楚城地,欲與之復攻魏。樗裏疾怒,欲與魏攻楚,恐魏之以太子在楚不肯也。為疾謂楚王曰:“外臣疾使臣謁之,曰:‘敝邑之王欲效城地,而為魏太子之尚在楚也,是以未敢。王出魏質,臣請效之,而復固秦、楚之交,以疾攻魏。”楚王曰:“諾。”乃出魏太子。秦因合魏攻楚。
  • 18.    《戰國策·魏策三·魏太子在楚》:公(樓子)必待齊、楚之合也,以救皮氏。今齊、楚之理必不合矣。彼翟子所惡於國者,無公矣。其人皆欲合齊、秦,外楚以輕公……臣為公患之。約之出地以為和於秦也,包若由楚乎?秦疾攻楚,楚還兵,魏王必懼。公因寄分北予秦而為和,合親以孤齊、秦。楚重公,公必為相矣。
  • 19.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樗裏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與惠王異母。母,韓女也。
  • 20.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秦使向壽平宜陽,而使樗裏子、甘茂伐魏皮氏。向壽者,宣太后外族也,而與昭王少相長,故任用。向壽如楚,楚聞秦之貴向壽,而厚事向壽。向壽為秦守宜陽,將以伐韓。韓公仲使蘇代謂向壽曰:“禽困覆車。公破韓,辱公仲,公仲收國復事秦,自以為必可以封。今公與楚解口地,封小令尹以杜陽。……“
  • 21.    《史記·樗裏子甘茂列傳》:齊使甘茂於楚,楚懷王新與秦合婚而歡。而秦聞甘茂在楚,使人謂楚王曰:“原送甘茂於秦。”楚王問於範蜎曰:“寡人慾置相於秦,孰可?”對曰:“臣不足以識之。”楚王曰:“寡人慾相甘茂,可乎?”對曰:“不可。夫史舉,下蔡之監門也,大不為事君,小不為家室,以苟賤不廉聞於世,甘茂事之順焉。故惠王之明,武王之察,張儀之辯,而甘茂事之,取十官而無罪。茂誠賢者也,然不可相於秦。夫秦之有賢相,非楚國之利也。,且王前嘗用召滑於越,而內行章義之難,越國亂,故楚南塞厲門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國亂而楚治也。今王知用諸越而忘用諸秦,臣以王為鉅過矣。然則王若欲置相於秦,則莫若向壽者可。夫向壽之於秦王,親也,少與之同衣,長與之同車,以聽事。王必相向壽於秦,則楚國之利也。”於是使使請秦相向壽於秦。秦卒相向壽。而甘茂竟不得復入秦,卒於魏。
  • 22.    楊寬.戰國史料編年輯證:台灣商務出版社,2002:552-553, 615-617, 626, 657-658, 672, 835
  • 23.    《史記·楚世家》: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復與楚上庸。
  • 24.    《史記集解·秦本紀》引《地理志》曰:“漢中有上庸縣。”
  • 25.    蔣波. 楚懷王生前身後的悲喜劇及其原因分析[D].華中師範大學,2006: 16.
  • 26.    《戰國策·楚策二·術視伐楚》:術視伐楚,楚令昭鼠以十萬軍漢中。昭雎勝秦於重丘,蘇厲謂宛公昭鼠曰:“王欲昭雎之勝秦也,必分公之兵以益之。秦知公兵之分也,必出漢中。請為公令羋戎謂王曰:‘秦兵巴出漢中。’則公之兵全矣。”
  • 27.    《戰國策·楚策二·四國伐楚》:四國伐楚,楚令昭雎將以距秦;楚王欲擊秦,昭侯(鮑本作雎)不欲。桓臧為昭雎謂楚王口:“雎戰勝,三國惡楚之強也,恐秦之變而聽楚也,必深攻楚以勁秦。秦王怒於戰不勝,必悉起而擊楚,是王與秦相罷,而以利二國也。戰不勝秦,秦進兵而攻,不如益昭雎之兵,令之示秦必戰。秦王惡與楚相弊而令天下,秦可以少割而收害也。秦、楚之合,而燕、趙、魏不敢不聽。三國可定也。”
  • 28.    《史記·楚世家》: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眛,取我重丘而去。
  • 29.    《戰國策·楚策二·齊秦約攻楚》:齊、秦約攻楚。楚令景翠以六城賂齊,太子為質。昭雎謂景翠曰:“秦恐且因景鯉、蘇厲而效地於楚。公出地以取齊,鯉與厲且以收地取秦,公事必敗。公不如令王重賂景鯉、蘇厲,使入秦,[齊]恐,必不求地而合於楚。若齊不求,是公與約也。”
  • 30.    《史記·楚世家》: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楚太子殺之而亡歸。
  • 31.    《戰國策·楚策一·城渾出周》:城渾出周,三人偶行,南遊於楚,至於新城。城渾説其令曰:鄭、魏者,楚之耎(儒)國;而秦,楚之強敵也。鄭、魏之弱,而楚以上樑(上蔡)應之。宜陽之大也,楚以弱新城圍之。蒲反(蒲阪)、平陽(晉陽,又稱陽晉)相去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安邑不知。新城、上樑相去五百里,秦人一夜而襲之,上樑亦不知也。今邊邑之所恃者,非江南、泗上也,故楚王何不以新城為主郡也,邊邑甚利之。”
  • 32.    《呂氏春秋·論·似順論》:齊令章子將而與韓魏攻荊,荊令唐蔑將而應之。軍相當,六月而不戰。齊令周最趣章子急戰,其辭甚刻。章子對周最曰:“殺之免之,殘其家,王能得此於臣。不可以戰而戰,可以戰而不戰,王不能得此於臣。”與荊人夾沘水而軍。章子令人視水可絕者,荊人射之,水不可得近。有芻水旁者,告齊候者曰: “水淺深易知。荊人所盛守,盡其淺者也;所簡守,皆其深者也。”候者載芻者,與見章子。章子甚喜,因練卒以夜奄荊人之所盛守,果殺唐蔑。章子可謂知將分矣。
  • 33.    《史記·楚世家》: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
  • 34.    《史記·楚世家》: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乃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 35.    《戰國策·楚策二·楚襄王為太子時》:楚襄王為太子之時,質於齊。懷王薨,太子辭於齊王而歸。
  • 36.    《史記·楚世家》:二十九年,秦復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
  • 37.    諸祖耿.戰國策集註匯考:鳳凰出版社,2008:780-781, 805-806
  • 38.    《戰國策·秦策四·楚王使景鯉如秦》:楚王使景鯉如秦。客謂秦王曰:景鯉,楚王使景所甚愛,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聽,則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聽,則殺景鯉,更不與不如景鯉留,是便計也。秦王乃留景鯉。景鯉使人説秦王曰:“臣見王之權輕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來使也,聞齊、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與楚為昆弟國。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無楚也,齊、魏有何重於孤國也。楚知秦之孤,不與地,而外結交諸侯以圖,則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 39.    三家注史記-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11-21]
  • 40.    戰國策(漢)劉向  .國學導航網[引用日期2021-11-21]
  • 41.    吳鎮烽,朱豔玲.二十九年弩機考[J].考古與文物,2013(01):25-27+44.
  • 42.    《史記·秦本紀》:“(昭王)七年,拔新城。”《史記·六國年表》:(懷王二十九年)秦取我襄城,殺景缺。”《秦本紀正義》引《括地誌》曰:“許州襄城縣即古新城也。”錢穆、楊寬都從《括地誌》,認為《世家》、《年表》,‘新’字誤作‘襄’字”,以襄城即新城。
  • 43.    電視劇《龍族的後裔》(愛奇藝視頻版)第1集片尾字幕40分43秒至40分51秒  .愛奇藝[引用日期2022-05-2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