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春江花月夜

(琵琶曲)

鎖定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琵琶獨奏曲,名《夕陽簫鼓》(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約在1925年,此曲首次被改編成民族管絃樂曲。解放後,又經多人整理改編,更臻完善,深為國內外聽眾珍愛。 [1] 
中文名
春江花月夜
外文名
A Moonlit Night on the Spring River
別    名
《夕陽簫歌》
藝術特色
色彩柔和、清麗淡雅
實    質
一首琵琶獨奏曲

春江花月夜藝術特色

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盡情讚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長卷,引人入勝。 [1] 
第一段“江樓鐘鼓”描繪出夕陽映江面,薰風拂漣漪的景色。然後,樂隊齊奏出優美如歌的主題,樂句間同音相連,委婉平靜;大鼓輕聲滾奏,意境深遠。
第二、三段,表現了“月上東山”和“風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見江風習習,花草搖曳,水中倒影,層迭恍惚。
進入第五段“水深雲際”,那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壯闊景色油然而生。樂隊齊奏,速度加快,猶如白帆點點,遙聞漁歌,由遠而近,逐歌四起的畫面。
第七段琵琶用掃輪彈奏,恰似漁舟破水,掀起波濤拍岸的動態。
全曲的高潮第九段“欸乃歸舟”,表現歸舟破水,浪花飛濺,櫓聲“欸乃”,由遠而近的意境。歸舟遠去,萬籟皆寂,春江顯得更加寧靜。全曲在悠揚徐緩的旋律中結束,使人回味無窮。

春江花月夜歷史沿革

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的手抄本李芳園在1895年編集《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時收入此曲,曲名《潯陽琵琶》;
1929年沈浩初在編《養正軒琵琶譜》時,曲名叫《夕陽簫鼓》。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同時根據《琵琶行》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全曲為民族器樂中最常見的多段體結構,中央廣播樂團民族管絃樂隊指揮家、民樂大師彭修文對此曲的藝術處理極其細膩,他充分運用大樂隊擁有豐富的樂器色彩,巧加編配,樂器時增時減,使樂隊音響富有高、低、濃、淡、厚、薄的變化,層次分明;在音樂表現方面,既發揚古典音韻優雅的格調,又使音樂充滿內在的激情,頗具情韻,富有生氣。
中國古典吉它演奏家殷飈將此曲改為吉它獨奏曲《潯陽夜月》,在1988年廣東、香港澳門舉辦的吉它大賽中獲古典吉它冠軍。而黎英海則將它改編成鋼琴獨奏曲。劉莊改編為森管五重奏,陳培勳改編為交響音畫
此曲作為中國傳統音樂的代表之一出現在2008年北京奧運動會開幕式上。

春江花月夜基本信息

樂曲全曲分成十段,猶如十幅連續畫面:
  1. 江樓鐘鼓
  2. 月上東山
  3. 風回曲水
  4. 花影層疊
  5. 水雲深際
  6. 漁舟唱晚
  7. 洄瀾拍岸
  8. 橈鳴遠瀨
  9. 欸乃歸舟
  10. 尾聲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