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易子而食

鎖定
易子而食(拼音:yì zǐ ér sh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 [1] 
易子而食(易:交換)指彼此交換子女,食以充飢。形容天災或戰亂所造成的悲慘景象。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5] 
中文名
易子而食
拼    音
yì zǐ ér shí
近義詞
析骸易子
反義詞
豐衣足食
出    處
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注音字母
ㄧˋ ㄗˇ ㄦˊ ㄕˊ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

易子而食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十五年》:“敝邑易子而食,折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易子而食”。 [1] 

易子而食成語典故

春秋時魯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的九月裏,楚莊王因宋國殺了楚國過境的使者申舟,而親自率兵攻打宋國。宋國所處的地位,本來就不好,它是處在齊、晉、楚三大強國的中間,而且又無險可守。所以宋人對戰爭有深刻的感受,認識到戰爭加在他們身上的的痛苦。 [2] 
宋國人民英勇堅毅,堅決守城,絕不向強大的敵人屈服。楚兵從第一年的九月圍困宋國首都,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還是不能將宋國攻下。楚王準備收兵回國了,楚大夫申犀(申舟的兒子)説:“申舟知道一定會死,都不敢不遵楚王的命令,現在你倒不願答應申舟的諾言了。”孫叔此時正替楚王趕車,就説:“我們在這裏修築房屋,並且把種田的人打發回國去,宋國知道我們預備久圍,自然會聽命了。”楚王按照孫叔的話辦,宋國人果然害怕起來。宋王便派元帥華元單身偷進楚國軍營,直入楚國元帥子反的卧室,將子反劫持説:“我國人民已困苦到交換着吃孩子的肉,拿骸骨來當柴燒了,但我們決不作城下之盟,若是退兵三十里,那就無不依從。”當時的諸侯對於“城下之盟”,都認為是奇恥大辱,故華元才這樣説。後來子反答應了華元的要求退兵三十里,宋國最終向楚國求和。 [2] 

易子而食成語寓意

以古為鑑,可知興替。據鄧雲特《中國救荒史》一書統計,自西周至清朝的3000年間,共發生各種災害5168次,平均每年受災1.7次。中國歷史上的災荒不僅有着時間和區域分佈上的普遍性,而且有着規模和程度上的異常嚴重性。一些大的災害往往跨州連省,延及數省乃至全國,累及幾百萬、幾千萬人口。古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小農經濟根本經不起這些自然災害和戰亂的侵襲。災害之後自然是經濟毀壞,使大批百姓喪失生計,最嚴重的時候屍橫遍野易子而食。歷史是嚴肅的教科書,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都應當銘記。回顧歷史,是為了創造光明的未來。錢鋼先生曾説:“我們走近災難,是為了遠離災難。”最可怕的是,把百姓的生死當兒戲,用幽默面對死亡,面對災難,選擇遺忘。不直面災難,甚至隱瞞災難,就很難杜絕類似的災難重演。只有直面災難,分析原因,做出對策,才能杜絕類似的災難,避免“易子而食”的情況發生。 [3-4] 

易子而食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易子而食”指彼此交換子女,食以充飢。形容天災或戰亂所造成的悲慘景象。偏正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1]  [5] 
  • 運用示例
北齊·魏收《魏書·程駿傳》:“飢寒切身,易子而食,靜言思之,實懷嘆息。” [1]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五五回:“公子側曰:‘子國中如何光景?’華元曰:‘易子而食,拾骨而,已十分狼狽矣。’” [1]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公牘》:“靖康中,小民易子而食,有以肥瘠不均,因而涉訟,此等公牘甚奇。” [5] 
姚雪垠《李自成》:“這些文書,有的是報告災荒的嚴重情形,充滿了‘赤地千里’‘人煙斷絕’和‘易子而食’等觸目驚心的字句。” [5] 
魯迅《吶喊·狂人日記》:“他對我講書的時候,親口説過可以‘易子而食’;又一回偶然議論起一個不好的人,他便説不但該殺,還當‘食肉寢皮’。” [5] 
參考資料
  • 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860
  • 2.    丁華民主編. 中華典故 7 境遇篇 失策篇[M]. 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音像出版社, 2006.03:86
  • 3.    李世權著. 晴窗觀雲[M]. 北京:現代出版社, 2018.03:145
  • 4.    史革新等著. 宏觀中國史 亂世卷[M]. 鄭州:大象出版社, 2003.10:459-460
  • 5.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貧苦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