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明城

(高明歷史文化古城)

鎖定
明城,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乃高明歷史文化古城,歷史上它曾是高明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朝成化11年(即公元1475年),高明從高要析出設縣,明城設為縣治,高明故得名。其後近500年間,明城一直是高明的縣治地,在高明的歷史上明城一直保持着重鎮地位(1952年5月至1954年8月,高明、鶴山兩縣合署辦公,縣治遷往鶴山沙坪鎮,1954年8月高明縣縣治遷回明城。1958年11月,高明、鶴山兩縣合併設置高鶴縣,到1981年冬恢復高明縣建制,明城由縣治地改為級鎮,1998年,明城作為高明市經濟、文化次中心的重鎮地位再度確立)。 [1] 
中文名
明城鎮
地理位置
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
礦產資源
石灰石、沙石、稀土、煤、鐵等
總面積
136平方公里
總人口
4萬

明城發展歷史

明城歷史悠久,是原高明縣址的所在地,始建於公元1478年(明成化十四年),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早在明代就曾出現“文風鼎盛”時期,歷史上湧現了眾多的文化名人。近代更湧現了譚平山、譚植棠、譚天度等三位我黨早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明城地理環境

明城鎮地理位置優越,地處粵港澳大灣區珠江三角洲西部,高明區中心腹地,距廣州85公里,珠肇公路和廣高公路呈東西向橫穿全鎮。資源豐富,山清水秀,環境優美,是珠三角著名的“綠洲”,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優勢。主要的礦產資源有石灰石、建築用沙石、稀土、煤、鐵等,其中石灰石儲量巨大,為建材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明城行政區劃

明城鎮轄16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面積136平方公里,中心城區面積4平方公里,總人口4萬多人(流動人口1萬人),是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衞星鎮,也是著名僑鄉,共有旅外華僑與港澳台同胞1.5萬人。

明城社會

明城鎮新LOGO 明城鎮新LOGO
鎮委、鎮政府積極實施“工業立鎮、農業穩鎮、科教興鎮、招商旺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致力於發展綜合型小城鎮,一、二、三產業發展迅速,全鎮經濟實力明顯增強。1999年至今,該鎮共引入企業30家,合同投資金額近3億元。已形成以建材、化工、電工、紡織、塑料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以建築業、房地產開發、休閒旅遊、商貿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亦頗具規模,靄雯教育農莊、四季果旅遊農莊已發展成為我市旅遊旺點。
東洲鹿鳴體育小鎮 東洲鹿鳴體育小鎮
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該鎮被評為佛山市級文明鎮、省體育先進鎮;教育資源得到優化調整,辦學條件較差的小學被撤併,中心小學被評為佛山市一級學校,中心幼兒園、東中綜合樓的投入使用進一步強化了次中心的教育優勢。民政、醫療、計生等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明城經濟

明城鎮種植業久負盛名,如崗根大芥菜、大坪蘿蔔、細周瓜等聞名遐邇。已初步形成了以城南、城東畜牧,城東水產,城東、城北、城西蔬菜為主體的區域化、產業化農業體系,是佛山、高明重要的糧食、蔬果和畜牧基地。年平均種植各類經濟作物19500畝(複種),魚塘面積13000多畝,畜牧業上市160多萬隻(頭),種植優質水稻3.35萬畝(複種)。農貿市場發展前景廣闊,大批商販前來採購,周邊的新興縣、南海市、高要市、鶴山市及鄰近各鎮區的農副產品也到明城交易。
明城憑藉優越的地理環境、自然條件及雄厚的經濟實力,歷來是高明的重點鄉鎮,加上這些年經濟及各項事業蓬勃發展,1998年被高明市委、市政府定位為高明市經濟、文化次中心,2001年被確定為佛山市中心鎮,2002又被定為省中心城鎮,城鎮建設掀開新的一頁。

明城旅遊

風景名勝眾多,“東洲春浪”、“文昌遠眺”、“慶林秋風”、“官逕青驄”、“明峯卓筆”、“鹿洞開屏”、“金灣旭日”、“粵台白鹿”等明城八景聞名遐邇,還有“文昌塔”(建於明萬曆12年即公元1584年,高37米,7層8角,首層直徑8.56米)、“明陽塔”(建於清光渚16年即公元1890年,高16米、3層6角、首層直徑4.22米)等古蹟都是明城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明城人民的寶貴歷史遺產。今天,明城鎮內文昌塔下,建立了“三譚”革命紀念館,那裏是足以讓這座古城引以自豪的地方。他們的三人羣體塑像,被立在明城風景最美的公園裏,讓後世人永遠記住明城古邑中走出過在中國革命中的先驅人物。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