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日本國大君

鎖定
日本國大君,簡稱大君,是日本江户時代幕府將軍在外交文書(國書)上使用的一個稱號。最初在對朝鮮王朝的外交上使用,後來對琉球和歐洲列國的外交上亦使用日本國大君的稱號。
中文名
日本國大君
簡    稱
大君
時    代
日本江户時代
屬    性
一個稱號

目錄

日本國大君概要

大君一詞源於《易經》。《易經·象》有“大君有命,開國承家”之句。大君本是中國古代周天子的別稱。幕府將軍以此暗示了自己雖非天皇,但與天皇同樣擁有正統性。
英語中,把在在一個行業內擁有一定財富和權力的人物稱為“Tycoon”(意同漢語中的大亨)。“Tycoon”一詞就是來源於日本語的“大君”(Taikun),這也是英語中少數的不直接反映獨特的日本文化的自日語傳入的外來詞之一。

日本國大君歷史背景

最早,日本室町時代的將軍足利義滿在接受明朝冊封時自稱“日本國王”,外交文書上亦皆使用“日本國王”的稱號。江户時代初期,日本試圖恢復在萬曆朝鮮戰爭中被破壞的對朝鮮明朝的邦交,因此德川秀忠命令對馬藩藩主宗氏向朝鮮派遣大使,欲恢復邦交。
因日本國王的稱號系明朝所冊封,也有僭越天皇的態貌。許多士大夫反對採用此稱號。德川秀忠遂以無頭銜的“日本國源秀忠”為名,向朝鮮送出國書。然而對馬藩藩主卻篡改了國書,將其署名篡改成了 “日本國王源秀忠”。在此後的中日交往中,對馬藩又多次篡改國書,直到1633年(寬永十年) [1] 江户幕府發覺。這件事情被稱作“柳川一件”。
事後,參與者柳川調信、規伯玄方被處以流罪;對馬藩藩主宗義成雖倖免被改易,但幕府加強了對國書的監督和管理。幕府將軍對李氏朝鮮的稱號改為“大君”,並於1636年朝鮮通信使抵達江户時開始正式使用。隨後,朝鮮對江户幕府將軍的稱號也改為“日本國大君殿下”,但其實大君在漢語並不是指“偉大的封君”,乃是“偉大的天子”。
後來到了第六代將軍德川家宣的時候,任命新井白石進行改革,史稱正德之治。新井白石認為“大君”(대군)也是朝鮮宗室王子的一種稱號,因此使用“大君”一名不合適,遂又改為“日本國王”的稱號(史稱“大君一件”)。然而,這卻遭到了反對,到了第八代將軍德川吉宗時,又改回“大君”的稱號。
神奈川條約》簽訂以後,幕府將軍歐美列國的稱號也是“日本國大君”。因此,歐洲人一直誤以為幕府將軍就是日本的國君,直到江户幕府滅亡的時候仍舊沒有弄清楚日本的國家元首天皇的真相。雖然實質上的權力多半掌握於將軍手上,但無論是法理上或日本歷史上,將軍只是天皇敕命軍政府領袖罷了。
明治時代以後,“大君”(日本語:大君/おおきみ)一詞成為了天皇在非官方場合下的尊稱之一。
參考資料
  • 1.    陳杰著. 幕府時代 江户幕府[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13.04.P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