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施杞

鎖定
施杞,1937年8月出生於江蘇東台,中共黨員,中醫骨傷專家,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4] 國醫大師 [2] 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 [3]  [5] 
施杞於1963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中醫專業,後任職於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傷科,師從石筱山 [11]  ;1979年拜石幼山為師;1983年任上海市衞生局副局長;1992年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1998年11月正式退休,後又回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16]  ;2003年任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所長 [15]  ;2007年被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療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  ;2008年7月,被確定為“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老師” [3]  [6]  ;2022年當選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4]  ,2月入選第四屆“國醫大師”。 [2] 
施杞提出骨傷病整體論治觀,構建了中醫骨內科學,主要從事氣血、腎精、痰瘀等中醫理論現代基礎研究。 [5] 
中文名
施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東台
出生日期
1937年8月
畢業院校
上海中醫學院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醫骨內科學》
主要成就
2022年當選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2022年2月入選第四屆“國醫大師”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歷
大學本科
學    位
學士

施杞人物經歷

1937年8月,施杞出生於江蘇東台。
1951年—1957年,初中就讀於浙江德清武康中學。
1963年,本科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後任職於上海中醫學院附屬龍華醫院(現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傷科,師從石筱山 [11] 
1979年,拜石幼山為師。
1983年,任上海市衞生局副局長。
1992年,任上海中醫學院院長。
1995年,獲評為首屆“上海市名中醫”。
1998年11月,正式退休,後又回到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16] 
2003年,任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所長。 [15] 
2007年,被授予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正骨療法”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5] 
2008年7月,被確定為“第四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老師”。 [3]  [6] 
2022年,當選為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4]  ;2月,入選第四屆“國醫大師”。 [2] 

施杞主要成就

施杞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施杞探索一條防治"慢性筋骨病”傳承創新之路,發現“氣虛血瘀、臟腑虧虛、筋損骨衰”是慢性筋骨病主要病機,提出慢性筋骨病“預防、診治、康復、養生、治未病五結合整體論治”學術思想,構建了“中醫骨內科學”學術體系,確立“內調氣血臟腑平和,外調筋骨經絡平衡”的“雙調法則”。據2023年10月上海中醫藥大學網站數據,施杞已建立了22種治療慢性筋骨病臨牀規範化方案和系列指南。開發出治療頸椎病的中藥新藥“芪麝丸”,建立了“補腎填精方”防治骨質疏鬆症的臨牀規範化方案;創立了“施氏十二字養生功”和“整頸三部九法”,納入國家中醫臨牀適宜技術推廣項目,並推廣應用。 [5] 
施杞形成了“八綱統領,氣血為綱,臟腑為本,筋骨並重,病證結合,扶正祛邪,法宗調衡,少陽為樞”的防治學術思想。倡導“恢復筋骨平衡”的預防和治療學原則,提出了頸腰椎病“從痹論治”以及“動力失衡為先、靜力失衡為主”是頸腰椎病發病的力學基礎等觀點。創立了“三步九法整脊平衡手法”及“調和氣血12字導引養生功”。 [3] 
施杞基於“氣血”理論,以頸椎病、腰椎病等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為突破口,施杞和其團隊建立了“椎體骨贅來源於軟骨終板”學説,並從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角度揭示了椎間盤退變“三期變化規律”,提出“頸椎病從痹論治”的學術觀點,研發出芪麝丸、參芪麝蓉丸等中藥新制劑;基於“腎精”理論,以骨質疏鬆症和骨質疏鬆性骨折等骨代謝性疾病為突破口,揭示了“骨代謝動態調控規律”的新機制,研發出健腰密骨片、温腎陽顆粒、滋腎陰顆粒等中藥新制劑;基於“痰瘀”理論,以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疾病為突破口,證明靶向促進淋巴引流是治療關節炎的潛在靶點。 [16] 
  • 平台建設
施杞創建了上海中醫藥大學脊柱病研究所 [16] 
  • 學術思想
施杞強調益氣活血,兼顧痰瘀,肝脾腎同治:重視氣、血、痰、瘀的辨證 。主張“以氣為主,以血為先,痰瘀兼顧,肝脾腎同治”。古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只有當病人自身抵抗力逐步增強了,才得以“驅邪外出”,並可“防患於未然”;主張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虛實兼顧:辨證論治是中醫學的特徵之一,治療上當辨虛實,並分清其主次,虛實兼顧,才能達到治癒或緩解疾病的目的。 [3] 
  • 學術論著
截至2023年5月,施杞已發表論文65篇,主編《中醫骨內科學》等專30餘部。 [5]  [12] 
  • 科研項目
據2023年10月上海中醫藥大學網站數據,施杞以第一完成人已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和麪上項目2項。 [5] 
  • 發明專利
截至2023年5月,施杞已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7項,實現新藥及專利成果轉讓8項。 [12] 
  • 科研獎勵
截至2023年5月,施杞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華醫學科技獎一等獎,中華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等11項獎勵。 [12] 
時間
獲獎項目
獎勵名稱
2011年
益氣化瘀法治療椎間盤退變性疾病的基礎研究和臨牀應用 [9]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5年
補腎益精法防治原發性骨質疏鬆症的療效機制和推廣應用 [10]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施杞人才培養

  • 教育改革
施杞提出了“一體兩翼”的大鵬戰略,即繼承中醫藥理論體系和豐富的臨牀經驗為主體,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又融匯現代科學技術,此為“兩翼”,以推進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16] 
  • 團隊建設
施杞帶領的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骨傷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部“創新團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傳承創新團隊和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 [5] 
  • 指導學生
據2023年10月上海中醫藥大學網站數據,施杞創立引路、鋪路、養路“三路育人”人才培養模式,已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45名,博士研究生48名,指導博士後5名,學術繼承人和學徒47名。 [5] 
學生姓名
任職單位
職稱
主任醫師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3] 
主任醫師
主任醫師
葉秀蘭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3] 
主任醫師
程少丹
主任醫師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3] 
副主任醫師
葉潔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3] 
副主任醫師
崔學軍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 [3] 
副研究員

施杞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5年
上海市名中醫(首屆) [5] 
-
2006年
上海市勞動模範 [5] 
2012年
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 [5] 
2016年
中醫藥高等學校教學名師 [5] 
2020年5月
上海市中醫藥傑出貢獻獎 [1] 
2022年
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委員 [4] 
2022年2月
國醫大師(第四屆) [2] 
-
-
-
國好醫生 [5] 
-
-
上海市首屆“醫德之光”獎 [5] 
-
-
上海醫學百年發展終身成就獎 [5] 
-

施杞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6年
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會長 [16] 
2020年8月
中華中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第二屆委員會顧問 [8] 
-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5] 
-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海市委員會委員
-
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主任委 [3] 
-
-
上海市中醫藥學會會長 [3] 
-
《中國中醫骨傷科》編委會主任委員 [3] 
-
《中醫》編委會副主任委員 [3] 
-
中國骨傷》顧問 [3] 
-
中醫正骨》顧問 [3] 
-
《世界中醫骨科》顧問 [3] 
-
西部中醫藥》顧問 [3] 
-
上海中醫藥雜誌》主編 [3] 
-
-
上海市衞生局決策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 [3] 
-
世界中醫骨科聯合會主席 [3] 
-
中華中醫藥學會骨傷科分會名譽會長 [3] 
-
中華中醫藥學會整脊學分會名譽會 [3]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評審委員 [1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12] 
-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評審委員 [12] 
-
全國中醫藥臨牀醫學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12] 
-
“九五”國家中醫藥科技攻關專家委員會委員 [12] 

施杞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施杞出生於“七七事變”後的一個月,世道多艱,家人便給他取“杞人憂天”之“杞”字為名。在施杞10歲時全家舉家遷至上海。幼時幸得家庭開蒙,施杞的父親是教師,祖父是鄉里醫生。祖父在內科、婦科、兒科等方面都有建樹,幼年的施杞會依在祖父身邊,觀察開診處方,有些哮喘、高熱病人,經祖父幾貼藥、幾次診治就痊癒了。耳濡目染之間,他從小就對“中醫能治好病”有信心。 [16] 

施杞人物評價

“施杞以‘於仁厚處用心,於術精處用功’的座右銘自勉,立足臨牀,悉心鑽研,努力傳承石氏傷科學術思想和豐富的臨牀經驗,構建中醫骨內科學,從理論和實踐上拓展了中國中醫骨傷科學的範疇,弘揚中醫藥特色優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原局長王國強評) [11] 
“施杞長期致力於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實現了中醫藥事業的‘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是醫學界公認的中醫骨傷學科臨牀專家、教育專家和科研專家。”(時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教育科學文化衞生委員會主任委員徐建光評) [11] 
“施老師(施杞)身上有三個精神值得發揚光大。一是他在患者治療方面追求精益求精,同時具有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這樣一種白求恩精神。二是立足於中醫學的臨牀和實踐,又結合現代科學,善於與時俱進的精神。三是送給所有弟子的一個座右銘:於術精處用功,於仁厚處用心。”(時任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王擁軍評) [13] 
“施老師(施杞)的醫術非常高超,他在對病人的治療方面特別自信,並且具有創新精神,他非常想要去探索中醫的理論,以及臨牀用藥的有效的藥理機制。”(上海中醫藥大學講席教授、研究員梁倩倩評) [13-14] 
“施杞是中醫骨內科學奠基人,作為海派中醫代表的施杞,始終踐行着‘繼承泥古,創新不離宗’的原則,為中醫骨傷學科的發展打響了滬上金字招牌。”(《中國中醫藥報》評) [1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