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於(wū 、yū 、yú),漢語三級通用規範漢字 [1]  。“於”原是“”的異體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其古字形像張翅飛翔的烏鴉。後來用“烏”表示烏鴉義,“於”用作嘆詞,讀作wū。又作姓氏用字,讀yū。 [2] 
於多作為介詞,讀yú,是古漢語中用得很多的虛詞。古籍中“於”和“”多通用,不過表示至於某地時,多用“於”,表示甚於或者被動時,多用“於”。作介詞時,“於”和“於”古代不同音,現代同音。現代的白話文,介詞“於”併入“於”,但是,“於”和“於”既不屬於簡繁字關係(《簡化字總表》《通用規範漢字表》都沒有規定“於”簡化為“於”,《新華字典》對“於yú”的解釋是同“於”),也不屬於異體字關係。“於”“於”多數情況相通,但“於”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於姓和于姓是兩個不同的姓,上述讀作wū的“於”,也不能寫成“於”。 [3] 
中文名
拼    音
wū,yū、yú
部    首
五    筆
YWUY [4] 
倉    頡
YSOY [4] 
鄭    碼
SYOT [4] 
筆    順
點、橫、橫折鈎、撇、撇、捺、點、點
字    級
三級(編號:6716) [5] 
平水韻
上平七虞,上平六魚 [6] 
總筆畫
4+4(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41533444
結    構
左右結構
造字法
象形字
注音字母
ㄨ,ㄩ、ㄩˊ
異體字
扵、𣱏、𤋬、𤕘
統一碼
基本區 U+65BC
四角碼
0823₃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於”字本來是早期“烏”字的不同變體,造字意是烏鴉。“烏”字金文作圖A、圖B,均像一隻正在飛行的烏鴉。後來省去了表示張口鳴叫的符號和表示眼睛的一點,表示翅膀的三曲畫的上一畫向上移位為小斜畫與表頭的弧形相連。從西周時起,上部表喙處的部分筆畫逐漸脱離主體,訛作“人”形(圖1)。戰國時期,或於人形之下多出兩裝飾性筆畫。楚簡文字或從鳥(圖2)。秦漢時期,字形左邊或訛作從“方”,遂為後世“於”字所從。 [2]  [7] 
“於”本義與“烏”相同,是指烏鴉,“於”在這個意義上讀wū。“於”除了音wū,還有兩個讀音,yū和yú。“於”作為姓氏,讀yū。“於”後來假借用作介詞、連詞和語氣詞,讀yú,古代即常借用“於”表示。“於”屬於匣母魚部,“於”屬於影母魚部,二者的音相近,所以虛化為介詞後,其用法大致相同。文宥先生曾指出:“‘於’是歷史悠久而且是全國通行的文字,而‘於’則是公元前五百年左右出現於東海岸一帶的地方文字。這個地方文字原來並不作介詞用,後來為了在東岸口語裏讀音和‘於’相近,所以也借作介詞用。再接下去,由於儒家的經典都是由齊魯一帶的儒生傳寫開來的,所以這個東方的‘於’字愈用而愈廣。”公認的説法是:在一些古書中,“於”和“於”是可以並用的,如《左傳》《論語》《孟子》。在這些書裏,“於”“於”是有大致分工的。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於”不用“於”;如果在被動句或描寫句裏,一般用“於”不用“於”,很少例外。現代漢語中,“於”字介詞含義都並作為“於”。 [8]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同“烏”,烏鴉。
crow
《穆天子傳》卷三:“彼徂西土,爰居其野。虎豹為羣,於鵲與處。”郭璞注:“於讀曰烏。”

嘆詞
表示感嘆。

《尚書‧堯典》:“僉曰:‘於!鯀哉!’”
《詩經‧周頌·賚》:“時周之命,於繹思。”
-
見例詞


名詞
(Yū)姓氏用字。



介詞
舊同“”。



助詞
表示語氣,無實義。

《尚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春秋‧定公五年》:“於越入吳。”
《論語‧學而》:“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

名詞
古代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西峽縣東。

《史記‧商君列傳》:“衞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
用於地名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9]  《漢語大字典》 [10] 

近義辨析

於、於
古代漢語中,作為介詞的“於”和“於”常常通用,現代漢語則把介詞“於”併入了“於”。但“於”和“於”的意義不完全等同。“於”本義是指烏鴉。後借作嘆詞,表示感嘆,讚美。如《史記·夏本紀》:“皋陶(yáo)曰:‘於!慎其身修。’”張守節正義:於,音烏,嘆美之辭。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謹慎對待自身修養。“於乎”同“嗚呼”“烏乎”“於戲”。“於”讀wū時不作“於”。戰國秦將領樊於期的讀音為fán wū qí或fán wū jī,期的讀音因年代久遠,已難以考證其正確讀音。但“於”wū音沒有爭議。規範簡化字書寫不可以作“樊於期”。“於”除了音wū,還有兩個讀音,yū和yú。“於”作為姓氏,讀yū,與“於”姓不同。如美籍華裔作家於梨華,規範簡化字書寫不能作“於梨華”。又如近代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不可以作“於右任”。 複姓淳于鮮于中的“於”也不可以作“於”。
“於”字本義難以考證,清代王筠認為:“於”即“籲”的本字,假借為動詞“往”義,並由此引申出“到達”“在”“比”義,進而虛化出一系列介詞用法。“於”作動詞指去,往。《詩經·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裏的於是動詞用法,歸是指婦女出嫁。“于歸”不可以作“於歸”;《詩經·卷阿》:“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意思是説鳳和凰在空中相偕而飛,百鳥展翅緊緊相隨,鳳停在樹上百鳥相陪。這裏的“于飛”也不可以作“於飛”。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下】【烏部】哀都切(wū)
(烏)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𥃳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凡烏之屬皆從烏。
於,像古文烏省。
【註釋】臣鉉等曰:今俗作嗚,非是。 [12] 

説文解字注

“(烏)孝鳥也”注:其反哺也。《小爾雅》曰:“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象形”注: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哀都切。五部。
“孔子曰:‘烏,虧呼也。’”注:,各本作盱,今正。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呼者,謂此鳥善舒氣自叫,故謂之烏。
“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注:此許語也。取其字之聲可以助氣,故以為烏呼字。此發明假借之法,與朋為朋黨,韋為皮韋,來為行來,西為東西,止為足,子為人偁一例。古者短言於,長言烏呼,於烏一字也。《匡繆正俗》曰:“今文《尚書》悉為於戲字,古文《尚書》悉為烏呼字,而《詩》皆雲於乎。中古以來文籍皆為烏呼字。”按經、傳、《漢書》烏呼無有作嗚呼者,《唐石經》誤為嗚者,十之一耳,近今學者無不加口作嗚,殊乖大雅。又小顏雲:古文《尚書》作“烏呼”,謂枚頤本也,今文《尚書》作於戲,謂《漢石經》也。洪适載《石經尚書殘碑》,“於戲”字尚四見,可證也。今《匡繆正俗》古今字互譌。
“於,象古文烏省”注:此即今之於字也,象古文烏而省之,亦𠦶省為革之類。此字蓋古文之後出者。此字既出,則又於、於為古今字。《釋詁》、《毛傳》、鄭注經皆雲:“虧,於也”,凡經多用於,凡傳多用於,而烏鳥不用此字。
【註釋】①虧(yú):同“於”。 [13] 

廣韻

央居切,平魚影 ‖ 於聲魚部(yū)
於,居也。代也。語辝也。又商於,地名。亦姓,今淮南有之。央居切。又音烏。五。
哀都切,平模影 ‖ 於聲魚部(wū)
於,古作於戲,今作嗚呼。 [14] 

康熙字典

【卯集下】【方部】於;部外筆畫:4
古文:𣱏、𤕘
(wū)《唐韻》哀都切。《集韻》《韻會》《正韻》汪胡切,並同烏。《韻會》隸變作於。古文本象烏形,今但以為嘆辭及語辭字,遂無以為鴉烏字者矣。
又《爾雅·釋詁》注:於乎皆語之韻絕。疏:嘆辭也。《書·堯典》:僉曰:於,鯀哉。《詩·周頌》:於穆淸廟。又《周頌》:於乎不顯。○按,或作嗚、烏,音義皆同。
(yū)又《廣韻》央居切。《集韻》《韻會》《正韻》衣虛切,並音淤。語辭也。《博雅》:於,於也。○按《説文》:於訓於也,蓋於於古通用。凡經典語辭皆作於。
又《廣韻》:居也。韓愈《示兒》詩:前榮饌賓親,冠昏之所於。朱子《考異》:所,或作依。○按所於作依於,則是依之以居也。孔融書,舉杯相於。曹植樂府,心相於。杜甫詩:良友幸相於。即相依以居之意。
又揚子《太玄經》:白舌於於。注:多難貌。
又《廣韻》:代也。《集韻》:往也。
又地名。《戰國策》:商於之地六百里。
又姓。《姓氏急就篇》:黃帝臣於則造履。《前漢·功臣表》:涉安侯於單。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於”書寫筆順 “於”書寫筆順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o
董同龢系統
ʔ
ɑɡ
周法高系統
ʔ
李方桂系統
·
ag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ʔ
uo
擬音/王力系統

0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ʔ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ʔ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ʔ
u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九魚

開口呼
三等
全清
央居切/音烏
ʔjo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哀都切/央居切
ʔuo
集韻
平聲
上平九魚

合口呼
三等
全清
衣虛切
ʔiɔ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一等
全清
汪胡切
ʔo
禮部韻略


平聲





衣虛切



平聲





汪胡切

增韻


平聲





衣虛切



平聲





汪胡切

中原音韻

陰平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陽平
魚模

撮口呼

全清

i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依居切



平聲
魚模





蛙孤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四魚


全清
衣虛切
ʔy

平聲
五模


全清
汪胡切
ʔ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四諸主著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y
35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y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y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y
213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y
21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y
55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y
34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晉語
太原
y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jy
24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y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u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y
13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湘語
雙峯
y
13
陽平
“於”訓讀,羽俱切
贛語
南昌
y
45
陰去
“於”訓讀,羽俱切
客家話
梅縣
i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jy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ji
33
陰平

閩語
廈門
u
55
陰平

閩語
潮州
i
33
陰平

閩語
福州
y
44
陰平

閩語
建甌
y
21
上聲
“於”訓讀,羽俱切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1-2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2:334
  • 3.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多功能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867
  • 4.    於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15-04-12]
  • 5.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央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0-12-02]
  • 6.    平水韻 六魚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26]
  • 7.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66-67
  • 8.    梁爽. 古代漢語介詞“於”(“於”)的用法探析[J]. 劍南文學, 2016, (24):71-73.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72;1584;1586
  • 10.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1372
  • 11.    封國華. “於”“於”辨析[J]. 中國篆刻, 2019, (9):54-55.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37
  • 1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435-436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69;85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430
  • 16.    於的音韻方言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1-01-26]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3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