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烏(拼音:wū)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 [2]  ,其古字形像烏鴉,本義即烏鴉。因為烏鴉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烏”可引申有黑色義。在古漢語中,“烏”也假借為嘆詞,相當於“嗚”。“烏”還可假為介詞,用來引出動作的對象、地點等,這時其用法相當於“(wū)”字。古代神話傳説太陽中有三足烏,因以“烏”為太陽的代稱。
中文名
拼    音
繁    體
部    首
丿
五    筆
QNGD(86);TNNG(98) [3] 
倉    頡
PVSM [3] 
鄭    碼
RZA [3] 
筆    順
①撇、②橫折鈎、③豎折折鈎、④橫
字    級
一級(0157) [1] 
平水韻
上平七虞 [4] 
注音字母
筆畫數
1+3(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
結    構
獨體字,獨體結構
異體字
於、𠂶、𤚶、𥾪、𡖗、𡗃
統一碼
基本區-4E4C [3] 
四角碼
2712₇

文字溯源

象形字。“烏”字始見於周代早期,它所模擬的是烏鴉。“烏”的多數金文像是沒有眼睛的鳥,這是因為烏鴉一身黑,不容易看見眼睛。但是有一些字形是有眼睛的,如圖1。金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向上張開的大嘴,蓋因烏鴉的叫聲很突出。古人便按烏鴉“張嘴好叫”、“不見眼睛”這兩大特點,以鳥形來造了這個象形字。秦代的小篆(圖8)也繼承了這種形體,但和“鳥”字非常接近了。隸變以後,張着的嘴不見了,但依舊沒有眼睛。楷書也是這樣。於是,後來使根據草書楷化而成簡化字“烏”。 [5] 
烏的本義指烏鴉,是一種全身羽毛皆為黑色的鳥,愛屋及烏、月落烏啼中的烏,都是指烏鴉。因為烏鴉全身皆黑,所以烏又引申指黑,如烏雲,就是指黑雲;烏木,是指黑色的木頭,等等。
傳説太陽中有一隻碩大的三足烏,每日由東向西飛翔,因此古人們常以“烏”代指太陽,“金烏、烏陽、烏輪、烏焰”都指太陽;由於傳説月亮中也有一隻玉兔、一隻金蟾,所以,後來人們就用“金烏”“烏蟾”來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成語“烏飛兔走、兔起烏沉”都形容月出日落或日往月來、時間飛逝。 [18]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鳥名。即烏鴉
crow
《詩經·邶風·北風》:“莫赤匪狐,莫黑匪烏。”
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指太陽(古代傳説太陽中有三足烏)。

山海經·大荒東經》:“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左思《蜀都賦》:“羲和假道於峻岐,陽烏回翼乎高標。”
(Wū)姓氏用字。參看“烏姓”。



形容詞
黑色。
black
蘇軾《將往終南和子由見寄》:“窮年弄筆衫袖烏,古人有之我願如。”
烏黑;烏雲;烏煙瘴氣
動詞
〈文言〉指抹黑,染黑。

關漢卿《玉鏡台》第四摺:“貌賽過神仙洛浦,怎好把墨來烏?”

〈文言〉吐出。

樂府詩集·鼓吹曲辭一·漢鐃歌》:“朱鷺,魚以烏。(路訾邪)鷺何食?”

代詞
〈文言〉疑問代詞。相當於“何”“哪裏”(多用於反問)。
how
呂氏春秋·明理》:“故亂世之主烏聞至樂?”
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且夫齊楚之事,又烏足道乎?”

嘆詞
〈文言〉表示感嘆,也作“於”。

左傳·襄公三十年》:“烏乎,必有此夫!”
《漢書·外戚傳贊》:“烏呼!鑑茲行事,變亦備矣。”

非語素字
見例詞


非語素字
地名用字。

《漢書·西域傳上·烏秅國》:“烏秅國,王治烏秅城,去長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以上參考資料: [6-7]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四下】【烏部】哀都切(wū)
孝鳥也。象形。孔子曰:“烏,𥃳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凡烏之屬皆從烏。
𡗃,古文烏,象形。
於,像古文烏省。
【註釋】徐鉉等注:今俗作嗚,非是。 [8] 

説文解字注

“孝鳥也”注:謂其反哺也。《小爾雅》曰: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象形”注:鳥字點睛,烏則不,以純黑故不見其睛也。哀都切。五部。
“孔子曰:烏,虧呼也”注:,各本作盱,今正。虧,於也。象氣之舒。虧呼者,謂此鳥善舒氣自叫,故謂之烏。
“取其助氣,故㠯為烏呼”注:此許語也。取其字之聲可以助氣,故以為烏呼字。此發明假借之法,與朋為朋黨,韋為皮韋,來為行來,西為東西,止為足,子為人偁一例。古者短言於,長言烏呼,於烏一字也。匡繆正俗曰:今文尚書悉為於戲字,古文尚書悉為烏呼字,而詩皆雲於乎。中古以來文籍皆為烏呼字。按經、傳、《漢書》烏呼無有作嗚呼者。唐石經誤為嗚者,十之一耳。近今學者無不加口作嗚,殊乖大雅。又小顏雲:古文《尚書》作烏呼,謂枚頤本也。今文《尚書》作於戲,謂漢石經也。洪适載石經尙書殘碑,於戲字尚四見,可證也。今匡繆正俗古今字互譌。
“於,象古文烏省”注:此即今之於字也,象古文烏而省之,亦□省為革之類。此字葢古文之後出者,此字既出,則又於、於為古今字。《釋詁》《毛傳》《鄭注經》皆雲:虧,於也。凡經多用於。凡傳多用於。而烏鳥不用此字。
【註釋】①虧(yú):同“於”。 [9] 

廣韻

哀都切,平模影 ‖烏聲魚部(wū)
烏安也。語辝也。《説文》曰:“孝烏也。”《小爾雅》曰:“純黒而返哺者謂之烏,小而不返哺者謂之鵶。”又姓,《左傳》齊大夫烏枝鳴。又虜姓,週上開府烏丸泥。又虜三字姓,北齊有烏郍羅愛,《後魏書》有烏石蘭氏、烏落蘭氏。哀都切。二十一。
校釋:小爾雅,原訛作“爾雅”。烏枝鳴,原訛作“烏枚嗚”,據鉅宋本、《左傅》改,《左傅·昭公二十一年》杜預注:“烏枝鳴,齊大夫。”郍,同“那”,《五音集韻·歌韻》:“郍,俗那。” [10]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烏;部外筆畫:6
古文:𤚶、於、𥾪
《唐韻》哀都切。《集韻》《正韻》汪胡切,並音污。《説文》:孝鳥也。象形。《埤雅》:林罕以為全象鳥形,但不注其目睛。烏體全黑,遠而不分別其睛也。《詩·邶風》:莫黑匪烏。《小爾雅》:純黑而反哺者謂之烏。
又《前漢·眭弘傳》:石立,後有白烏數千,下集其旁。
又《爾雅·釋鳥》:燕白脰烏。注:《小爾雅》雲:白項而羣飛者,謂之燕烏。又:鸀山烏。
又《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注:烏謂卑居,鵲之屬。
又《小爾雅》:去隂就陽者,謂之陽烏,鴻雁是也。
又《韻會》:日中有三足烏。
又《説文》:孔子曰:烏𥃳,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為烏呼。注:徐鉉曰:俗作嗚,非是。《埤雅》:烏又為嘆詞者,烏見異則噪,故以為烏霍。烏霍,嘆所異也。
又《玉篇》:語辭也。
又《廣韻》:安也。《正韻》:何也。《史記·司馬相如傳》:烏有先生者,烏有此事也。注:徐廣曰:烏,一惡。
又《史記·天官書》: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郞位。注:索隱曰:蔚然,漢書作哀烏,星之狀貌。《正字通》:星經作依烏,後人因謂郞官為依烏府。
又《韻會》:黑色曰烏。《史記·匈奴傳》:北方盡烏驪馬。《五代史·梁符彥卿傳》:太祖賜以所乗愛馬一丈烏。
又《前漢·楊惲傳》:仰天拊缶而呼烏烏。注:師古曰:烏烏秦聲。關中舊有此曲,亦作嗚。《史記·李斯傳》:歌呼嗚嗚。
又縣名。烏氏,因水而名。《前漢·地理志》:安定郡烏氏。注:烏水出西北入河。氏音支。
又烏程,烏傷,屬會稽郡。
又烏孫,烏桓,皆西域國名。
又《廣韻》:姓也。齊大夫烏枚鳴。見《左傳》。
又赤烏,殿名。《左思吳都賦》:飾赤烏之暐曄。
又《集韻》《類篇》並於加切,音鴉。《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注:師古曰:烏,一加反。秅,直加反。
又《漢鼓吹曲》:朱鷺魚以烏路訾邪,鷺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將以問誅者。下葉音鰕,者叶音遮。
又《集韻》《類篇》並於諫切,音晏。《前漢·西域傳》:烏秅國。注:鄭氏曰:烏秅音鷃拏。師古曰:急言之聲,如鷃拏耳。非正音也。
又《韻會》:古文借作顧字。見《義雲章》。亦轉聲也。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4E4C;下:U+70CF) 字形對比(上:U+4E4C;下:U+70CF)

書寫提示

【寫法】❶短撇起筆於豎中線上端。❷第二筆㇆(橫折鈎)的鈎部在田字格中心。❸第三筆㇉(豎折折鈎)的橫段較寬,寫在橫中線下方。❹末筆橫起筆偏左。 [12]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3-14]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清
哀都切
ʔuo
集韻
平聲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清
汪胡切
ʔo
平聲
下平九麻

開口呼
全清
於加切
ʔɪa
去聲
三十諫

開口呼
全清
於諫切
ʔɪɐn
中原音韻

陰平
魚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蛙孤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全清
汪胡切
ʔu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漢典 [15]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ʔ
o
先秦
王力系統
0
a
先秦
董同龢系統
ʔ
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統
ʔ
先秦
李方桂系統
·
ag
西漢



東漢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高本漢系統

ʔ
uo
隋唐
王力系統

0
u
隋唐
董同龢系統

ʔ
uo
隋唐
周法高系統

ʔ
uo
隋唐
李方桂系統

·
uo
隋唐
陳新雄系統
ʔ
u
(參考資料:漢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u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u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u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əu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u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u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əu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u
44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vu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wu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wu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ɔ
55
陰平
閩語(閩南片)
潮州
ou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u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u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7]  、漢典 [15] 

社會影響

2022年11月21日,“漢語盤點2022”啓動儀式上,主辦方推薦“烏”等為國際字。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3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19]
  • 4.    平水韻 七虞  .搜韻[引用日期2019-08-05]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31-232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5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236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37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5]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85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620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65
  • 13.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6]
  • 14.    田其湜編.六體書法大字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07:1233-1234
  • 15.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5]
  • 16.    “漢語盤點2022”活動啓動將揭曉“年度字詞”  .新華網.2022-11-24
  • 17.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129
  • 18.    子默 著.讀懂漢字 自然與社會[M]:中譯出版社,2017.11:154-15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