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ū]
汉语文字
展开5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乌(拼音:wū)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1]。此字始见于西周金文 [2],其古字形像乌鸦,本义即乌鸦。因为乌鸦的羽毛是黑色的,所以“乌”可引申有黑色义。在古汉语中,“乌”也假借为叹词,相当于“呜”。“乌”还可假为介词,用来引出动作的对象、地点等,这时其用法相当于“(wū)”字。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因以“乌”为太阳的代称。
中文名
拼    音
繁    体
部    首
丿
五    笔
QNGD(86);TNNG(98) [3]
仓    颉
PVSM [3]
郑    码
RZA [3]
笔    顺
①撇、②横折钩、③竖折折钩、④横
字    级
一级(编号:0157) [1]
平水韵
上平七虞 [4]
注音字母
笔画数
1+3(部首+部首外)
造字法
象形字
结    构
独体结构
异体字
於、𠂶、𤚶、𥾪、𡖗、𡗃
统一码
基本区-4E4C [3]
四角码
2712₇

文字溯源

播报
编辑
象形字。“乌”字始见于周代早期,它所模拟的是乌鸦。“乌”的多数金文像是没有眼睛的鸟,这是因为乌鸦一身黑糠组境,不容易看见眼睛。但是尝套洒有一些字形是有眼睛的,如图1。金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向上张开的大嘴,盖因乌鸦的叫声很突出。古人便按乌鸦“张嘴好叫只旬套”、“不见眼睛”辨遥希罪这两大特点,以鸟形来造钻耻备了这个象形字。秦代的小篆(图8)也继承了这种形体,但和“鸟”字非常接近了。隶变以后,张着的嘴不见了,但依旧没有眼睛。楷书也是这样。于是,后来使根据草书楷化而成简化字“乌”。 [5]
乌的本义指乌鸦,是一种全身羽毛皆为黑色的鸟,爱屋及乌、月落乌啼中的乌,都是指乌鸦。因为乌鸦全身皆黑,所以乌又引申指黑,如乌云,就是指黑云估企;乌木,朵陵是指黑色的木头,等等。
传说太阳中有一只硕大的三足乌,每日由东向西飞翔,因此古人们常以“乌”代指太阳,“金乌、乌阳、乌轮、乌焰”都指太阳;由于传说月亮中也有一只玉兔、一只金蟾,所以,后来人们就用“金乌”“乌蟾”来分别酷葛鸦代表太阳和月亮。成语“乌飞兔走、兔起乌沉”都形容月出日落或日往月来、时间飞逝。 [18]

详细释义

播报
编辑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鸟名。即乌鸦
crow
《诗经·邶风·北风》:“莫赤匪狐,莫黑匪乌。”
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指太阳(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
山海经·大荒东经》:“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晋·左思《蜀都赋》:“羲和假道于峻岐,阳乌回翼乎高标。”
蚕花的别名,即刚孵化出的幼蚕。
清·沈公炼《广蚕桑说辑补·饲蚕法·煖子令出说》:“(蚕)子之初出者名蚕花,亦名蚁,又名乌。”
(Wū)姓氏用字。参看“乌姓”。
形容词
黑色。
black;dark
宋·苏轼《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穷年弄笔衫袖乌,古人有之我愿如。”
《史记·匈奴列传》:“北方尽乌骊马,南方尽骍马。”
儒林外史》第十四回:“ 马二先生 身子又长,戴一顶高方巾,一幅乌黑的脸。”
乌黑;乌云;乌烟瘴气
动词
〈文言〉指抹黑,染黑。
元·关汉卿《玉镜台》第四摺:“貌赛过神仙洛浦,怎好把墨来乌?”
《本草纲目·草部·鳢肠》:“汁涂眉发,生速而繁。乌髭发,益肾阴。”
〈文言〉通“歍”,吐出。
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汉铙歌》:“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
代词
〈文言〉疑问代词。相当于“何”“哪里”(多用于反问)。
how
吕氏春秋·明理》:“故乱世之主乌闻至乐?”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
叹词
〈文言〉表示感叹,也作“於”。
左传·襄公三十年》:“乌乎,必有此夫!”
《汉书·外戚传赞》:“乌呼!鉴兹行事,变亦备矣。”
-
见例词
-
【乌秅】古代西域国名。
《集韵·麻韵》:“乌, 乌秅 ,西域国名。”
《汉书·西域传上·乌秅国》:“乌秅国,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
[6-7] [19]

古籍训释

播报
编辑

说文解字

【卷四下】【乌部】哀都切(wū)
孝鸟也。象形。孔子曰:“乌,𥃳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凡乌之属皆从乌。
𡗃,古文乌,象形。
於,象古文乌省。
【注释】徐铉等注:今俗作呜,非是。 [8]

说文解字注

“孝鸟也”注:谓其反哺也。《小尔雅》曰: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象形”注:鸟字点睛,乌则不,以纯黑故不见其睛也。哀都切。五部。
“孔子曰:乌,亏呼也”注:,各本作盱,今正。亏,於也。象气之舒。亏呼者,谓此鸟善舒气自叫,故谓之乌。
“取其助气,故㠯为乌呼”注:此许语也。取其字之声可以助气,故以为乌呼字。此发明假借之法,与朋为朋党,韦为皮韦,来为行来,西为东西,止为足,子为人偁一例。古者短言於,长言乌呼,於乌一字也。匡缪正俗曰:今文尚书悉为於戏字,古文尚书悉为乌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乌呼字。按经、传、《汉书》乌呼无有作呜呼者。唐石经误为呜者,十之一耳。近今学者无不加口作呜,殊乖大雅。又小颜云:古文《尚书》作乌呼,谓枚颐本也。今文《尚书》作於戏,谓汉石经也。洪适载石经尚书残碑,於戏字尚四见,可证也。今匡缪正俗古今字互譌。
“於,象古文乌省”注:此即今之於字也,象古文乌而省之,亦□省为革之类。此字盖古文之后出者,此字既出,则又于、於为古今字。《释诂》《毛传》《郑注经》皆云:亏,於也。凡经多用于。凡传多用於。而乌鸟不用此字。
【注释】①亏(yú):同“于”。 [9]

广韵

哀都切,平模影 ‖乌声鱼部(wū)
乌安也。语辝也。《说文》曰:“孝乌也。”《小尔雅》曰:“纯黒而返哺者谓之乌,小而不返哺者谓之鵶。”又姓,《左传》齐大夫乌枝鸣。又虏姓,周上开府乌丸泥。又虏三字姓,北齐有乌郍罗爱,《后魏书》有乌石兰氏、乌落兰氏。哀都切。二十一。
校释:小尔雅,原讹作“尔雅”。乌枝鸣,原讹作“乌枚呜”,据钜宋本、《左傅》改,《左傅·昭公二十一年》杜预注:“乌枝鸣,齐大夫。”郍,同“那”,《五音集韵·歌韵》:“郍,俗那。” [10]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乌;部外笔画:6
古文:𤚶、於、𥾪
《唐韵》哀都切。《集韵》《正韵》汪胡切,并音污。《说文》:孝鸟也。象形。《埤雅》:林罕以为全象鸟形,但不注其目睛。乌体全黑,远而不分别其睛也。《诗·邶风》:莫黑匪乌。《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
又《前汉·眭弘传》:石立,后有白乌数千,下集其旁。
又《尔雅·释鸟》:燕白脰乌。注:《小尔雅》云: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乌。又:鸀山乌。
又《周礼·夏官·罗氏》:掌罗乌鸟。注:乌谓卑居,鹊之属。
又《小尔雅》:去隂就阳者,谓之阳乌,鸿雁是也。
又《韵会》:日中有三足乌。
又《说文》:孔子曰:乌𥃳,呼也,取其助气故以为乌呼。注:徐铉曰:俗作呜,非是。《埤雅》:乌又为叹词者,乌见异则噪,故以为乌霍。乌霍,叹所异也。
又《玉篇》:语辞也。
又《广韵》:安也。《正韵》:何也。《史记·司马相如传》: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注:徐广曰:乌,一恶。
又《史记·天官书》:聚一十五星,蔚然曰郞位。注:索隐曰:蔚然,汉书作哀乌,星之状貌。《正字通》:星经作依乌,后人因谓郞官为依乌府。
又《韵会》:黑色曰乌。《史记·匈奴传》:北方尽乌骊马。《五代史·梁符彦卿传》:太祖赐以所乘爱马一丈乌。
又《前汉·杨恽传》:仰天拊缶而呼乌乌。注:师古曰:乌乌秦声。关中旧有此曲,亦作呜。《史记·李斯传》:歌呼呜呜。
又县名。乌氏,因水而名。《前汉·地理志》:安定郡乌氏。注:乌水出西北入河。氏音支。
又乌程,乌伤,属会稽郡。
又乌孙,乌桓,皆西域国名。
又《广韵》:姓也。齐大夫乌枚鸣。见《左传》。
又赤乌,殿名。《左思吴都赋》:饰赤乌之暐晔。
又《集韵》《类篇》并於加切,音鸦。《前汉·西域传》:乌秅国。注:师古曰:乌,一加反。秅,直加反。
又《汉鼓吹曲》: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下叶音鰕,者叶音遮。
又《集韵》《类篇》并於谏切,音晏。《前汉·西域传》:乌秅国。注:郑氏曰:乌秅音鷃拏。师古曰:急言之声,如鷃拏耳。非正音也。
又《韵会》:古文借作顾字。见《义云章》。亦转声也。 [11]
《说文解字》书影
《广韵》书影
《康熙字典》书影

字形书写

播报
编辑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上:U+4E4C;下:U+70CF)

书写提示

“乌”书写笔顺
❶短撇起笔于竖中线上端。❷第二笔㇆(横折钩)的钩部在田字格中心。❸第三笔㇉(竖折折钩)的横段较宽,写在横中线下方。❹末笔横起笔偏左。 [12]

书法欣赏

[13-14]

音韵汇集

播报
编辑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清
哀都切
ʔuo
集韵
平声
上平十一模
合口呼
全清
汪胡切
ʔo
平声
下平九麻
开口呼
全清
於加切
ʔɪa
去声
三十谏
开口呼
全清
於谏切
ʔɪɐn
中原音韵
阴平
鱼模
合口呼
全清
u
中州音韵
平声
鱼模
蛙孤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全清
汪胡切
ʔu
分韵撮要
阴平
第十二孤古故
(参考资料:汉典 [15]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ʔ
o
先秦
王力系统
0
a
先秦
董同龢系统
ʔ
ɑɡ
先秦
周法高系统
ʔ
先秦
李方桂系统
·
ag
西汉
东汉
o
o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鱼虞模
o
南北朝
北魏后期北齐
鱼虞模
o
南北朝
齐梁陈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高本汉系统
ʔ
uo
隋唐
王力系统
0
u
隋唐
董同龢系统
ʔ
uo
隋唐
周法高系统
ʔ
uo
隋唐
李方桂系统
·
uo
隋唐
陈新雄系统
ʔ
u
(参考资料:汉典 [15]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方言类别
方言点
声母及韵母
调值
调类
官话(北京官话)
北京
u
55
阴平
官话(冀鲁官话)
济南
u
213
阴平
官话(中原官话)
西安
u
21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u
55
阴平
官话(西南官话)
成都
u
44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合肥
u
212
阴平
官话(江淮官话)
扬州
u
21
阴平
晋语
太原
u
11
平声
吴语
苏州
əu
44
阴平
吴语
温州
u
44
阴平
湘语
长沙
u
33
阴平
湘语
双峰
əu
55
阴平
赣语
南昌
u
44
阴平
客家话
梅县
vu
44
阴平
粤语
广州
wu
53/55
阴平
粤语
阳江
wu
33
阴平
闽语(闽南片)
厦门
ɔ
55
阴平
闽语(闽南片)
潮州
ou
33
阴平
闽语(闽东片)
福州
u
44
阴平
闽语(闽北片)
建瓯
u
54
平声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 [17]、汉典 [15]

社会影响

播报
编辑
2022年11月21日,“汉语盘点2022”启动仪式上,主办方推荐“乌”等为国际字。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