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方令孺

鎖定
方令孺(1897年—1976年9月30日),安徽桐城人,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散文作家、女詩人。 [2] 
1923年留學美國,在華盛頓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讀書。1929年回國後,先後任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1939年至1942年任重慶北碚國立編譯館編審。1943年後在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任教授。1949年後被選為上海市婦聯副主席。1958年至“文革”前,任浙江省文聯主席。
中文名
方令孺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97年 [1] 
逝世日期
1976年
畢業院校
華盛頓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
職    業
散文作家,詩人
出生地
安徽桐城
代表作品
《信》,《方令孺散文選集》
職    稱
青島大學講師和重慶國立劇專教授
性    別

方令孺人物生平

方令孺(1896~1976),1896年出生在安徽桐城一個封建大家庭裏,祖父方宗誠是研究宋學的學者,曾為曾國藩幕僚。父親方守敦 [3]  諳熟經典詩書,在日俄戰爭時期,曾兩次去日本,受盡強國對弱國的歧視和白眼,加強了他的民族抗爭意識,回國後拒絕做清王朝的官。方令孺7歲喪母,是在父親的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他父親佩服秋瑾,把秋瑾的傳記寫成習字本教子女臨摹,給他們以民族主義思想的洗禮與教育,使方令孺自幼培養起自強進取的奮鬥精神。在封建大家庭裏,充滿三綱五常的倫理觀念,男尊女卑的氛圍壓抑着方令孺,她對一切不平待遇極力抗爭。她努力讀書,爭取有不亞於男性的成績。她5歲就開始讀書,坐在姐姐的膝蓋上識字、背誦詩詞。在家庭女兒排行裏,她排第9,侄兒侄女很多,大家都尊敬她,叫她九姑。在姐妹中,八個都纏了腳,只有她反抗,沒有纏腳。她長得聰明伶俐,但長輩們都不喜歡她,説她性情倔強、粗野,不許她上學,常常打罵她並把她關在屋裏,要她服侍兄弟,稍有不順,又打又罵。但她能在受壓抑、束縛的環境裏自我娛悦。有一天她跑到花園裏,在一叢荒草中,發現一棵盛開的海棠,她快樂極了,看那清風吹過,粉白的花瓣在空中輕飄着,落在青草上,她幼小的心靈感到不可言説的喜悦,她靜靜地觀看,惟恐一出聲,這快樂會隨風飛去。她從海棠花中看到生命的活力。在她苦澀的童年裏,她有兩個愛好:一是讀書;一是欣賞自然。
她祖父母死後,伯父任族長。她父親因喪妻,帶着八個兒女從省城安慶遷回偏僻的桐城隱居,親自教子女讀書,給令孺老師打下了堅實的國學根基。這時,她家經濟並不寬裕,靠伯父分給的田產為生,她父親不得不經常外出借債。19歲時,伯父為高攀豪門,把她作為升官工具,許配給南京陳姓大官僚地主家。她丈夫是一個嬌生慣養的人,儘管她父親對這樁婚事也不滿意,但又不敢反抗。她婚後與男方相處,無共同愛好興趣,生活、思想各方面矛盾重重,加上彼此輕視,精神上非常痛苦。
方令孺 方令孺
“五四”運動民主自由思想的浪潮也波及到桐城、南京,令孺老師鼓起勇氣,決心要掙脱封建大家庭的羈絆。1923年她把一個兩歲的女兒放在祖母家,帶着一個8歲的女兒,隨丈夫到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讀書。她開始與社會接觸,受到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還結識了一些進步青年。同學孫寒冰很同情她的遭遇,介紹她讀易卜生的文學名著《娜娜》。這本書對她觸動很大,她再也不能容忍那種虛偽、壓迫的屈辱生活,1927年她帶着兩個孩子離開丈夫,到威斯康辛大學讀書。但因學校當局認為她是已婚婦女,應該在丈夫身邊,不許她註冊,她據理力爭也無用。後來,她機智地利用美國風俗:年輕姑娘不論到哪裏都須有一個結過婚的婦女做監護人,她是和外甥女虞之佩一道去的,她就藉此理由,作為虞之佩的監護人,才被允許註冊。但女生部主任還經常把她叫去訓話,故意找她麻煩。這時,她和孩子的生活費仍靠丈夫供給,丈夫寄錢很少,常常使她們母女捱餓,房主見她窮,也常常刁難她。她就利用假期去海上捕魚,獲得微薄補貼來維持生活和學習。她清楚地知道,這是在為她今後獨立生活創造條件。在威斯康辛大學,她又結識了一些進步同學,他們一塊談論海外的大詩人、大音樂家。她外甥女的丈夫胡敦元,是研究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曾啓發她正確認識國內的政治形勢,她開始反對禍國殃民的政權,積極參加該校的學生會工作,和國家主義派、國民黨右派分子作鬥爭,還參加進步同學的讀書會,並開始對共產黨產生好感。
1929年丈夫回國,帶走了兩個孩子,方令孺留下繼續學習,但因思念女兒,不久她也回到了祖國。回國後,夫妻間的矛盾激化,貌合神離的生活終告結束。她決定捨棄優越的家庭生活,與丈夫分居,去過艱苦的日子,獨自撫養三個未成年的女兒。
1930年春,由清華大學教授鄧叔存介紹,她到青島大學中文系任講師,教一年級國文,成為當時國內大學極少數的女教師之一。她帶着小女兒去青島教書,另兩個女兒放在陳家祖母處。她自信出國學習6年已為她獨立謀生創造了條件,只要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個獨立的人。1929年她開始寫詩,後來又寫散文。她的詩既有很深的國學修養,又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華。她的散文也有詩的韻味。在這裏,她又結識了一些文化界的朋友,和該校中文系主任聞一多、外文系主任梁實秋等,來往密切。
1932年,她因積勞成疾,只好暫時中止兩年的教書生活,到北京姐姐家養病。後因病情需長期醫療,她又回到南京孩子們的祖母處。這期間,因重病纏身,又加上她視為知己的侄兒、著名詩人方瑋德英年早逝,方令孺深受打擊,情緒一度頗為消沉。但她常想起瑋德鼓勵她的話:“鼓起沉重的翅膀向上飛。”國家的興亡、民族的災難仍時時震撼着她,使她在消沉中奮起、掙扎。這時她和許多進步作家來往,大家常在她家聚會,她家幾乎成了文化人的俱樂部。來的青年大多是男性,陳家婆婆知道她的人品與文品,對此毫無異議。著名作家丁玲也曾多次到她家去。1933年丁玲被國民黨反動派軟禁,她還多次去看望,表示願意幫助,並向丁玲説:“我實在同情你們,尊敬你們……”1936年,丁玲到了延安還曾給她來信,她也給丁玲寄書去。
抗戰的烽火把方令孺徹底從苦悶、彷徨的消沉中驚醒,她參加慰問傷兵,寫有關抗戰的散文。她説:“我確實覺得大時代給我的心有一種新的悸動,新的顫慄,新的要求,過去幾年死水似的生活,到此完全給推倒、翻動。再也不允許我停頓、悠閒和沉迷在往古藝種的懷抱裏。我睜開眼,看的是人,活生生各種形態的人生,各種堅毅與窮苦的面孔。”個人的苦痛“和那個千萬人最大的苦痛比起來,實在太渺小了……”從此,她跳出個人的小圈子,從過去的只為個人獨立匯入到進步的潮流中。
抗戰結束後不久,國民黨發動內戰。她又在上海與進步師生共同組織反內戰反飢餓的鬥爭,給人民解放戰爭以有力的聲援和配合。
新中國成立後,她在復旦大學任教,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參加社會活動。1949年冬出席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上海市婦聯副主席、上海文聯委員。積極參加土地改革運動。參加赴朝慰問團,深入朝鮮前線訪問浴血奮戰的將士。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由復旦大學教授調任浙江省文聯主席、黨組委員。她先後被選為第一屆、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文革”期間遭到迫害,“四人幫”粉碎前夕不幸病逝。 [4] 

方令孺家世爭議

關於方令孺的家世,一直以來有不同的説法。很多人説她是清代方苞的後裔。方令孺好友趙清閣這樣寫她:“她不愧是清代桐城文宗方苞之後…………”。 [5]  方令孺學生、復旦教授吳中傑在《復旦的新月——記余上沅和方令孺先生》一文中,也有這樣的説法:“清朝初期桐城派三位開創者之一:方苞,就是她們的祖上。” [6]  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方令孺散文選集》中,龍淵、高松年寫的序言也説,方令孺“1897年生於安徽桐城的一個詩禮官宦之家,屬方苞世族後裔”。 [7]  [9] 
但是,方令孺侄子舒蕪在《我非方苞之後》一文中,曾明確指出:“桐城有三方:桂林方、魯谼方、會宮方,同姓不同宗。方苞是桂林方,我是魯谼方,不是一宗。” [8]  舒蕪的父親方孝嶽是方令孺的胞弟,據此,則方令孺也屬於桐城魯谼方一脈,而非方苞之後。 [9] 

方令孺主要著作

譯著文集《鍾》等。
參考資料
  • 1.    方令孺:聞一多曾愛過的女詩人  .騰訊[引用日期2019-06-19]
  • 2.    張喜海著,大張人詩詞集 華夏女子羣英匯,三秦出版社,2013.05,第213頁
  • 3.    貟瑞虎主編,人文青島 第二季 上,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18.07,第116頁
  • 4.    汪福來主編. 桐城文化志[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2.12. 第305頁
  • 5.    趙清閣著. 長相憶[M]. 上海:學林出版社, 1999.01. 第17頁
  • 6.    吳中傑著. 海上學人[M]. 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5.10. 第86頁
  • 7.    方令孺著;龍淵,高松年編. 方令孺散文選集[M]. 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1992.01. 第1頁
  • 8.    舒蕪著. 舒蕪集 第8卷[M]. 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12. 第99頁
  • 9.    夢之儀.談方令孺的家世及出生[J].新文學史料,2010,(01):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