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計劃經濟

鎖定
新計劃經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指令性經濟,主要是指生產決定於消費,生產具有事先性。
中文名
新計劃經濟
類    型
經濟術語

新計劃經濟提出

美國學者安迪·波拉克以《信息技術與社會主義的自我管理》為題發表長文,論述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展與廣泛應用為未來實行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提供了技術上的可能。波拉克指出,遍佈全球的成千上萬的社會基層組織,如果像商業界、政府部門以及研究機構那樣,通過互聯網相互聯絡,分享它們的龐大數據庫和經濟模型工具,那就可以立即向民主的、高效的計劃經濟過渡。
早在20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斯蒂芬·博丁頓就出版了《計算機與社會主義》專著,系統地論證計算機的出現促使計劃經濟的發展,以計算機和電子技術為基礎的數學技術和60系統規劃技術的長遠與最終含義很可能與私有制市場體系不相容。中國也有人提出,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採用市場計劃經濟模式。

新計劃經濟觀點

新計劃經濟支持者認為,互聯網普及之前的計劃經濟,稱為老計劃經濟。互聯網的出現,電腦的大量使用,使人類進入到了一個新紀元,在這個新紀元中,新計劃經濟的誕生就有了它的必然性。新計劃經濟是在超大型數據庫、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條件下對老計劃經濟的補充和發展。通過信息技術進行生產信息和消費信息的採集和處理,在社會化大生產和靈活的物流配送體系下對產品的生產銷售分配消費進行計劃指導。把準確預測消費和計劃生產擺在同等的位置上,既有消費品市場的競爭又有計劃的和諧,即所謂的新計劃經濟。
新計劃經濟論認為計劃經濟具有優越性,計劃經濟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它的不合理性,以及古典資本主義早期市場經濟自發運行所帶來的問題和困難而產生的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自覺組織的思想。計劃經濟能夠有計劃、有組織地安排生產和消費,可以消除市場競爭的盲目性。計劃經濟是節約型經濟,它不用考慮銷售這個環節,而銷售環節耗費了人類大量精力。計劃經濟避免了商品的梯級批發和零售環節所增加的商業成本及龐大的廣告費用,也避免了商品積壓,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力、物力及財力等社會資源的浪費。
在新計劃經濟論看來,現代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為改進計劃經濟運作方式以克服根除這些矛盾和弊病,提供了極為有力的工具。應當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運作方式進行革命性改造,使計劃經濟的優勢能得到充分的發揮。

新計劃經濟可能性

新計劃經濟論者認為,既然存在客觀的經濟規律,人們就可以認識它,並自覺地利用它來為人類服務。人們自覺地利用認識了的經濟規律來從事社會經濟活動,就是計劃經濟。早在1939年,蘇聯數學家坎託洛維奇就已經提出過線性規劃的完整思想,開始在蘇聯計劃工作中應用。現今,製作計算機模型、模擬企業生產活動、城市交通運行情況等類似系統的可行性是毫無疑問的。如同博丁頓所指出的,建立這種適用於整個國民經濟的模型,原則上也並不是不可能的。劍橋大學應用經濟系在這方面所做的工作,肯定了這種可能性。
新計劃經濟論者認為,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計劃經濟將更客觀和更具反應性。過去的各種統計測算誤差,加上本位主義和長官意志干擾,造成計劃失真、失靈和失控。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計劃經濟以規範化的預設程序,進行可行性評估和經濟效益分析研究,從而完全排除了長官意志和人為干擾。過去計劃經濟中的人工制訂或修改計劃,無法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變化。
一些人還設想了新計劃經濟的收集信息模式。新計劃經濟決策過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取決於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按照國民經濟運行的要求,建立全面配套的、反應靈敏的、信息高度完備的全國性電腦化數據庫管理系統。在收集信息上,計劃部門要從國民經濟體系宏觀運行和滿足市場個體消費需求的微觀領域兩方面着手。在滿足個體消費需求方面,可以通過建立大批裝備計算機銷售掃描終端的超級市場,經過大型計算機網絡的即時處理,使市場需求信息在24小時之內自動輸入生產計劃部門。依託同樣的計算機聯網技術,生產廠家能夠按設定程序和指令,迅速做出投產、限產或停產的決定。
新計劃經濟論主張計劃與市場共存,以計劃為主。博丁頓就認為,計劃經濟本身是世界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種經濟的範圍內,市場力量在較大或較小的程度上發揮作用,以各種各樣的方式與計劃相互作用,補充計劃或者抵制計劃。新計劃經濟論者雖然主張公有制,但同時主張各個公有制企業之間不搞壟斷,而進行相互競爭。充分利用市場經濟的效率和計劃經濟的公平,減輕市場經濟的過度殘酷競爭和計劃經濟的僵化。

新計劃經濟區別內容

供給側改革與新計劃經濟有着本質區別
一部分人認為中國供給側改革是經濟運行計劃性在增強、市場地位有所削弱,進行供給側改革就是新計劃經濟。但事實上,供給側改革與新計劃經濟的主體完全不同。供給側改革既不會走計劃經濟的“老路”,也不會走放任不管的“歪路”,而是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新計劃經濟是從生產、供給端入手安排經濟活動的,從表面上看,供給側改革與其有一些相似,但二者的本質是截然不同的。新計劃經濟的主體是政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要進一步發揮市場的作用。
習近平指出,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企業家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創新人才和各級幹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是發展經濟的主體,政府的主要職能是經濟管理管理,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通過對企業實行國有國營、對財政實行統收統支,用計劃經濟手段動員一切人力、物力、財力投入經濟建設。同時政府又承擔公共產品的提供,如教育、文化科技、醫療、社會保障就業、職工住房等。
供給側改革不是新計劃經濟。對於供給側改革應避免炒概念,避免將其理解為“新計劃經濟”,這樣才能真正推動供給側改革。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