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超級市場

(概念詞)

鎖定
超級市場(super market)亦稱“自選商店”。英語“大型的自助式販賣綜合市場”的簡稱。實行敞開式售貨,由顧客自我服務的零售商店。出售的都是有合理包裝的規格化商品.在包裝上標有品名、重量、售價、廠牌、出廠日期等,商品按品種系列敞開陳列在貨架上,任顧客自選自取,並備有推車和提籃供顧客使用,顧客選貨後在出口處付款。20世紀30年代,美國首先採用這種銷售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許多國家相繼開辦了這種商店。出售的商品開始以食品為主,以後向日用百貨、服裝、衣料、家用電器、傢俱等方面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其主要優點有三:(1)因顧客可直接觸摸商品,容易誘發其購買動機,從而加速商品流通,增大商品銷售額,提高零售商業的功能;(2)因不設售貨員和減少其他工作人員,可降低流通費用,從而增強商業競爭能力;(3)採用電子計算機計價、收款、開票,簡化和縮短了交易過程。 [1] 
中文名
超級市場
外文名
Super market
拼    音
chāo jí shì chǎng
簡    稱
超市
別    名
商超或超級商場
起    源
美國
出現時間
1930年
創始人
邁克爾·庫侖
最早的市場
金庫侖聯合商店

超級市場歷史文化

超級市場,最早產生於1930年的美國紐約

超級市場美國超市文化

超市 超市
1930年8月,美國人邁克爾·庫侖(Michael Cullen)在美國紐約州開設了第一家——金庫侖聯合商店。當時,美國正處在經濟大危機時期,邁克爾·庫侖根據他幾十年食品經營經驗精確設計了低價策略,並首創商品品種別定價方法。他的平均毛利率只有9%,這和當時美國一般商店25-40%的毛利率相比是令人吃驚的。為了保證售價的低廉,必須做到進貨價格的低廉,只有大量進貨才能壓低進價,邁克爾·庫侖就以連鎖的方式開設分號,建立起保證大量進貨的銷售系統,他首創了自助式銷售方式,採取一次性集中結算。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20世紀50、60年代,在世界範圍內得到較快的發展。

超級市場中國超市文化

超級市場
超級市場(19張)
中國(這裏特指大陸)是在世界上比較遲引入的國家,在開始超市的發展前,中國大陸人民多數在一些雜貨店購買日常生活的貨品。
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超市文化漸漸“入侵”中國大陸,外國的超市開始進駐經營,如法國家樂福超市。
在後幾年時間,已有中國大陸的獨家超市公司,如在廣州天河首次開業的好又多量販等,而回歸後的香港一早就已興起超市文化,故香港一些超市,如百佳等亦有北上開設分店。中國大陸的超市多數為大型式,與香港小店不同。中國大陸超市的貨品多至有電器的售賣,一般中國大陸超市至少有2至3層,中國大陸人們已習慣往方便的超市,而少去街邊的雜貨店。然而,中國大陸為了“綠色奧運”而執行的“零膠袋措施”減少了人們在超市購物。

超級市場加拿大超市文化

超級市場 超級市場
因為加拿大人較為喜歡在連鎖商店購物,所以大部份的都是由大集團連鎖經營的,加拿大的大至上分為三類:貨倉式、地區性及少數民族。
1、貨倉式:這種貨倉式通常佔地數十萬平方尺,用接近批發的價錢售賣各特大家庭裝的食物,家庭用品、衣服、傢俱、甚至電器用品。
這類超市在一個城市裏通常只會有兩至三間分店,而且位於離市中心較遠而沒有公共交通公具的地區。
因加拿大天氣寒冷,很多家庭都習慣每星期甚至每月駕駛車輛到這些貨倉式購買大量食品及日用品
2、地區性:這些地區性規模較少,但分店遍佈每一個社區,有些地區甚至會有三至四間屬於不同集團的地區性。
因為貨倉式只會售買家庭裝的東西,一些小家庭通常會到這些地區性購買份量較少的食物及用品。
而且這類超市分店較多地點方便,加上一些新鮮食品如肉類,水果等等存放期較短,所以很多人都會每隔數天到這類購買新鮮食物。但因為地區性規模較少,所以產品的售賣價錢會較高。
3、少數民族:最後一種是售賣非主流食品的,通常都是家庭式經營的。因為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所以這類售賣民族食品的擁有很大的生存空間。
這類型的規模通常比地區性較少,而且只會售賣某一種民族的食品及少量主流社會的西方食物。因為大部份少數民族都是家庭式經營,所以全市甚至全國只會有一家商店。

超級市場經 營

超級市場模式

美國學者指出:是被高度部門化了的、經營食品和其他商品的零售店。其或是完全由所有者自己經營,或是委託他人經營;有足夠的停車場,而且年營業額不低於25萬美元。且乾貨食品、日用雜貨商品採用自助服務的方式。
營銷專家認為,是規模相當大的、成本低、毛利低、銷售量大的自助服務的經營機構,其目的是滿足顧客對食品和家庭日用品的全部需要。在中國,是指採取自選方式,以銷售食品為主,生鮮品佔一定比重,滿足人們日常需要的零售店。

超級市場範圍

超市內景 超市內景
在超級市場中最初經營的主要是各種食品,以後經營範圍日益廣泛,逐漸擴展到銷售服裝、家庭日用雜品、家用電器、玩具、傢俱以及醫藥用品等。一般在入口處備有手提籃或手推車供顧客使用,顧客將挑選好的商品放在購物籃或購物車裏,到出口處收款台統一結算。

超級市場特點

除此以外,超市的特點還主要表現在:
①商品均事先以機械化的包裝方式,分門別類地按一定的重量和規格包裝好,並分別擺放在貨架上,明碼標價,顧客實行自助服務,可以隨意挑選。
②廣泛使用電子計算機和其他現代化設備。便於管理人員迅速瞭解銷售情況,及時保存、整理和包裝商品,自動標價、計價等,因而提高了工作效率,擴大了銷售數量。
③商品品種齊全,挑選方便。人們可以在一個商場內購買到日常生活所需的絕大部分商品,免除了許多麻煩。自動標價、計價、結算效率高,也節省了顧客的時間。而且由於商場的經營效益好,降低了成本,所以商品的價格相對也較低廉,受到廣大顧客的歡迎。

超級市場趨勢

2002年以來,我國超市行業的門店總數、總面積、員工人數、銷售總額、利潤總額等都表現出了穩步上升的態勢。近幾年來超市行業銷售淨利率為2.35%,平均銷售淨利率為2.6%。從中國連鎖企業百強排名來看,零售行業的集中度正在提升,超市行業也表現出相同的趨勢。
前10強佔銷售總額和連鎖超市零售百強的比重在2009年分別達到2.7%和52.8%。超市10強門店數與其佔超市連鎖百強門店總數的比重在2009年也達到了34.1%。
零售業態的構成與人均GDP水平關係密切。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間時,連鎖超市和大賣場開始盛行並且依據它們強勢的擴張性質成為第一主力業態。我國的人均GDP2003年超過了1000美元,2008年超過3000美元,正處於連鎖超市和大賣場高速發展階段,而標準超市已經處於衰退階段。
據預測,到2018年中國分別可以容納4801個超市賣場,超市賣場面積分別為4801萬平方米。
上海為例,上海地區各種零售業態完整,國內外零售巨頭之間競爭激烈,上海本土超市類企業雖然數目較多但是規模普遍比較小。一直以來,華聯、聯華等超市品牌在中小型市場上牢牢佔據上海市場。國際大型超市品牌的入侵使其調整戰略,一方面鞏固其中小型市場,另一方面加緊其世紀聯華華聯吉買盛等大型賣場布點。但是具體到知名度以及整體賣場的貨物擺放促銷和購物環境等而言,還是外資與台資賣場更為成熟。市場上家樂福樂購易初蓮花等品牌已經深入人心。
超市行業是一個發揮規模優勢的行業,規模優勢的支撐點在於物流網絡的廣泛鋪開。規模優勢通過良好的物流管理能力轉化為採購成本優勢和質量控制優勢,而質量控制優勢加上成本優勢就易於形成良好的信譽和品牌形象優勢。為了應對外資巨頭的競爭壓力,上海市政府正在積極推動聯華超市與華聯超市兩大巨頭的合併。
上海本土超市發展趨勢:一是規模化,二是精細化,三是自有品牌化。規模化方面,超市企業更傾向於建立以物流網絡為支撐的門店網絡,一二線成熟區域網點加密的同時,開店策略轉向渠道下沉,佔領周邊城市甚至農村市場,收購重組將成為超市企業快速規模化的捷徑。精細化方面,重點在於經營業態和模式創新、物流供應鏈管理效率的提升和網絡超市建設。自有品牌商品比重提升是供應鏈管理效率提升的終極目的。

超級市場管理技術

1、後存包時代
隨着電子防範系統的不斷普及,“不用存包、可存可不存、自助存包”的消費者自由之夢不僅在北京上海可以實現,在二三級城市都可以成為非常普遍的事實。以“自助存包、自主存包”為主標誌的“後存包時代”將取代現有的“必須存包、人工存包”的局面。同時,“後存包時代”還體現在“查驗購物小票”、挑選商品時“人盯人”等這些為防貨品丟失而出現的尷尬局面的消失。
2、虛實結合的售貨方式
依託互聯網技術現階段普及情況,一部分崇尚高效率購物、快節奏生活的年輕消費者,尤其是網絡工作者或網絡愛好者便樂於做“網上購物”的“雞頭”,而憊於存包、收銀、驗票的賣場購物。於是,為適應這一部分“網絡先行者”的要求,中國超市中也相應出現了極少數的“B2B先行者”。
3、銀企聯動,快速收銀
在收銀方面,隨着現代化商用POS機的更新換代,中國超市也將一改往日手動+機器的半自動時代,一舉步入全自動化的快速自助收銀時代。但是,限於自助收銀設備造價高昂,預計僅有部分大賣場會在5—10年內實現“無人收銀”,絕大多數的超市仍會採用人工收銀,但收銀速度和收銀台數量肯定愈加理想。同時,單純現鈔買單的局面也終將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有銀行等金融機構介入,實現了“銀企聯動”、現金與“卡”並存並用的收銀支付系統。屆時,“錢包”廠商的日子恐怕會很難過。
4、電子商品防盜系統
EAS(Electronic Article Surveillance)又稱電子商品防盜系統,是大型零售行業廣泛採用的商品安全措施之一。
EAS的工作原理:在超市的出口或者收銀通道處設置檢測器,檢測器包括髮射器和接收器,當發射器以特定的頻率發出信號,由接收器接收這一信號,進而產生一個監測的區域。當未經過收銀員處理的EAS標籤通過檢測區域時,會造成干擾,接收器檢測到這個干擾,就會觸發聲頻報警。
EAS系統包括幾部分:標籤分為硬標籤(一般釘在商品上可以重複使用)和軟標籤(一般貼在商品上一次性使用),檢測器(分為發射器和接收器),解鎖器(解除硬標籤的設備),解碼器(給軟標籤解碼,使其失效的設備)
市場上EAS採用的主流技術有兩種:一種是射頻技術,一種是聲磁技術。全球市場中採用射頻技術的EAS系統約佔52%,採用聲磁技術的EAS系統約佔30%。
射頻技術:射頻系統採用RF技術,中心頻率為8.2MHz,掃頻寬度約1MHz的調製波,在發射機和接收機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電場置於商場出口。標籤由電感和電容組成諧振迴路,頻率約8.2MHz。標籤貼附於受保護的商品上,當商品被盜標籤進入上述電場時,諧振迴路的電感線圈感應到電波並在諧振點共振,使電場出現瞬間變化,該變化被接收機檢測出來報警。
聲磁技術:發射機發出射頻(約58kHz)脈衝信號,從而激活監視區域內的標籤。脈衝結束時,標籤將像音叉一樣發射單一射頻信號以作響應。當發射機在脈衝間歇期關閉時,標籤信號就能被接收機檢測到。接收機對檢測到的信號進行檢驗,以確保它具有正確的頻率、與發射機在時間上同步、具有合適的信號級別並具有正確的重複率。如果所有這些標準都能滿足,就會發出警報。
門禁系統報警可能有兩種情況,一是顧客包裏裝有從外面帶進來含磁條的東西,二是裝有超市裏未消磁的商品。

超級市場超市分類

超級市場的業態模式各種各樣,絕大多數的類型都是以價格折扣為導向,這種導向由經營的商品屬性和採取的連鎖經營方式所決定,即基本生活所需商品的屬性是低價格、高週轉,而連鎖經營的方式又使其低價格的銷售成為可能。隨着市場需求的變化加快,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化,的業態分化是必然現象,因此,能夠更好地抓住顧客,滿足不同顧客的特定需要是零售業不得不考慮的首要問題。

超級市場傳統食品超市

是從傳統食品開始的,並在實現消費者一次性購足商品的需求上邁開了第一步。傳統食品的營業面積一般為300~500平方米,其經營的商品種類一般是食品和日用品。其中食品佔全部商品的70%左右,但食品中生鮮食品的構成不足30%。
它的功能集中了食品商店、雜貨商店、小百貨商店糧店、南北貨商店等傳統商店各自的單一功能,使之綜合化。傳統食品的主要目標顧客是家庭主婦,它是傳統小商店的取代者,也是最初的原始模式,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最早發展起來的500m2左右的,都屬於傳統食品。
由於傳統食品僅僅是對傳統小商店的替代,其商品經營的綜合度不高,無法真正滿足一次性購足所需商品是它的最大缺陷,而這種缺陷集中地反映在無法綜合地經營生鮮食品。當新的業態模式如標準食品和大型綜合紛紛進入市場時,傳統食品就面臨着巨大競爭壓力而處於劣勢。
此時,傳統食品具有的唯一優勢是距離居民區近,具有購物上的便利性,然而,當便利店的規模發展起來以後,這種便利優勢也就讓位於便利店了。從世界範圍來看,傳統食品的市場空間縮小是最快的,因此,這種超市不可能成為的主力業態。

超級市場標準食品超市

標準食品也稱生鮮食品,其經營面積一般在1000平方米左右,與傳統食品不同的是,它以經營生鮮食品為主,其營業面積的50%~70%以上要用來銷售生鮮食品,可以説標準食品實際是在傳統食品的基礎上,強化了生鮮食品的經營,因此,它對傳統商店是一個內容和形式上較為完整的現代化替代,為保證消費者基本生活用品的一次性購足創造了最初的、較為完整的條件。
標準食品雖然初步滿足了對消費者一次性購足生活必需品的需要,但同樣面臨着被大型綜合等替代的危險。從中國的情況來看,由於受消費習慣、收入水平、保鮮技術、冷凍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等因素的制約,以標準食品為發展模式的連鎖企業沒有一家取得成功,即使是具有很強的經濟實力,並在經營生鮮食品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外國公司,如日本的西友、荷蘭的阿霍德在1999年也被迫退出了中國的上海市場。但標準食品在發展中遇到的這些困難並不影響人們對標準食品的認識,要成功發展是不可能超越生鮮食品這個階段的,經營生鮮食品一直是中國超市界追求的目標。

超級市場大型綜合超市

大型綜合(general merchandise store,GMS)是標準食品與折扣店的結合體,衣、食、用品齊全,可以全方位地滿足消費者基本生活需要的一次性購足。
其營業面積可以分為兩類:大型綜合營業面積為2500~6000平方米;超大型綜合營業面積為6000-10000平方米或以上。對超大型綜合來説,還需要配備與營業面積相適應的停車場,一般的比例為1:1。大型綜合兩個最基本的特點是:
第一、經營內容的大眾化和綜合化,適應了消費者購買方式的變革——一次性購足;
第二、經營方式的靈活性和經營內容的組合性,它可以根據營業區域的大小,消費者需求的特點而自由選擇門店規模的大小,組合不同的經營內容,實行不同的營業形式。低成本、低毛利、大流量,是大型綜合的經營特色。它不經營品牌商品和貴重商品,一般經營的都是大眾日常的消費品,毛利由市場決定,所以價格不會高。在這種情況下,大型綜合要想取得盈利,就只能採用低成本的方式經營。
例如,員工數量比百貨商店少,服務項目也不應比百貨商店多;不設導購員;沒有送貨上門服務等。例如,家樂福在中國一直致力於推廣“大型綜合”的概念,即“一次購足、超低售價、免費停車、自助服務和新生鮮優質”。其賣場面積約為10000m2,配備員工500~600人,人均日購買次數為1.5萬人次,經營1.8萬種商品,並越來越多地實現採購當地化。這一全新的經營模式在北京、上海已經獲得成功,2001年在北京的一家門店的銷售額就超過6億元人民幣,在上海己開辦了6家店,在合肥已開辦了兩家店,今後還將繼續布點開店。

超級市場營業形式

當前,中國的大型綜合超市具有幾種不同的營業形式,分別是日本式、美國式、歐洲式以及中國式。

超級市場日本式

以北京的華堂和上海的佳世客為代表,是生鮮和百貨商店的結合,主體是百貨商店,並採取自助服務和自選商品部相結合的銷售方式。

超級市場美國式

以深圳的沃爾瑪購物廣場和上海的易初蓮花中心為代表,是生鮮和綜合百貨商店的結合,但其主體是,採取自助服務方式。

超級市場歐洲式

以法國的家樂福為代表,是生鮮和折扣店(非食品的廉價商品)的結合。

超級市場中國式

以上海的農工商118店為代表,是家樂福經營模式和傳統批發商業模式(當場開單,當場配提貨)的結合。從市場表現看,美國式和歐洲式的大型綜合要優於日本式,因為歐美式是價格折扣型,而日本是商品選擇型。在經濟調整時期,價格折扣型當然要大行其道。大型綜合由於其經營內容綜合化,能真正滿足消費者一次性購足的需要,是中主力業態,也是未來中國零售業的第一主力軍。
參考資料
  • 1.    林崇德 .心理學大辭典(上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