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羅區(古屬漳州府龍巖縣,寧洋縣)為福建省龍巖市下轄區,位於福建西南部。漢永和三年(138年)建新羅縣,天寶元年(742年)改名龍巖縣。1981年撤縣改市,1997年撤市設新羅區。新羅區面積2678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13個鎮。
[1]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羅區常住人口為841745人。
[33]
新羅區是閩粵贛邊聯結沿海、拓展腹地的重要樞紐,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的重要鄰海城市,是革命老區,新興的工業城區,是福建重要的林區、礦區,是全國四大高嶺土礦產地之一,是福建主要烤煙產區、柑橘生產基地之一。
新羅區境內有古建築20餘處,天宮山古廟為閩西南著名佛教建築之一,典常樓和閩西工農銀行舊址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門塔、新羅第一泉井、龍池書院、白土暴動遺址、文明塔、赤水天后宮等為省、市文物保護單位。紀念地有紅四軍軍部和中國紅軍軍官學校第一分校舊址、毛澤東舊居、閩西革命烈士陵園和後田暴動陳列館。
新羅區歷史沿革
編輯新羅區因市區南(老酒廠那)有一眼名泉新羅泉而得名。唐代開漳王陳元光及其四子沿九龍江而上,率部八千,均為河洛人士所開發,奠定了新羅區的河洛文化屬性。
漢永和三年(138)建新羅縣。
晉太康三年(282)置苦草鎮,屬晉安郡的新羅縣,縣署駐地今長汀。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廢新羅縣。梁天監年間至隋代屬龍溪縣。
元至元十六年(1279)隸漳州路;明至清初長期屬漳州府。清雍正十二年(1734)設龍巖直隸州,轄龍巖、漳平、寧洋三縣。
1913年3月廢州復縣,屬汀漳道(未實行)。民國23年7月,屬第七行政督察區,為專員駐在縣。民國24年改第六區,民國36年復為第七區。
1949年9月1日龍巖縣解放,8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閩西南臨時聯合司令部龍巖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民國龍巖縣政府。11月10日,成立龍巖縣人民政府,屬省第八行政專員公署(1950年4月改稱龍巖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1月改稱龍巖行政專員公署)。1968年11月成立龍巖專區革命委員會,1970年改稱龍巖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9月撤銷地區革委會,改為龍巖地區行政公署,龍巖縣均屬之。1981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縣為龍巖市。1996年撤銷龍巖地區設地級龍巖市,原龍巖市為新羅區。1997年3月21日,新羅區正式掛牌成立。
[9]
新羅區行政區劃
編輯1987年,龍巖市轄4街道、3鎮、12鄉,24居委會、257村委會,491居民小組、2064村民小組。總人口394056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31.4%。市區面積14平方千米。1990年,轄4街道3鎮12鄉,總人口41584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32.35%,市區面積擴至17.5平方千米。
1996年,新羅區面積2678平方千米,人口43.9萬,轄4個街道、10鎮、5鄉。區政府駐東城街道。1997年底,撤銷大池鄉、小池鄉,設立大池鎮、小池鎮。
1998年,東城街道辦事處新設龍鳳居委會。年底,新羅區轄9個街道辦事處(其中東肖、龍門、曹溪、鐵山、西陂5個街道未掛牌)、7個鎮、3個鄉,42個居委會、282個行政村。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新羅區總人口543731人,其中:東城街道39117人、南城街道45093人、西城街道43509人、中城街道56599人、西陂街道52939人、曹溪街道38811人、東肖街道24784人、龍門街道26617人、鐵山街道19912人、紅坊鎮25444人、適中鎮42762人、雁石鎮36733人、白沙鎮25778人、萬安鎮12995人、大池鎮10902人、小池鎮12782人、江山鄉9583人、巖山鄉6659人、蘇坂鄉12712人。
2003年末,新羅區户籍人口46.2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0.22萬人。轄9個街道、7個鎮、3個鄉:東城街道、西城街道、南城街道、中城街道、東肖街道、龍門街道、曹溪街道、鐵山街道、西陂街道、雁石鎮、紅坊鎮、適中鎮、白沙鎮、萬安鎮、大池鎮、小池鎮、江山鄉、巖山鄉、蘇坂鄉。
2011年6月,劃出龍門街道東部成立北城街道辦事處。
2011年7月,撤銷江山鄉,設立江山鎮。
2013年,全轄10個街道、10個鎮:東城街道、南城街道、西城街道、中城街道、北城街道、西陂街道、曹溪街道、東肖街道、龍門街道、鐵山街道、紅坊鎮、適中鎮、雁石鎮、白沙鎮、萬安鎮、大池鎮、小池鎮、江山鎮、巖山鎮、蘇坂鎮。
新羅區地理環境
編輯新羅區地貌
新羅區水文
新羅區氣候
新羅區自然資源
編輯新羅區森林資源
喬木:米楮、甜楮、青岡櫟、格氐栲、南嶺栲、絲慄栲、木荷、楠木、閩粵栲、石礫、倉栲、楓香、馬尾松、黃山松、杉木、柳杉、樟木、建柏、三尖杉等。此外檫樹、擬赤楊、泡桐等也零星可見。竹林主要是毛竹。森林下木及灌木主要有:柃木、冬青、烏藥、黃桅子、桃金娘、杜莖山、小葉赤楠、水團花、茇葜、烏飯、杜鵑、小果南、燭繼木以及胡枝子等。草本主要有狗脊、中華里白、芒萁等。藤本常見的有藤黃檀、雞血藤等。附生植物主要是一些蕨類。茶果林主要有:茶樹、油茶、柑桔、桃、李、梨、枇杷、板栗等。
[13]
新羅區煤炭資源
新羅區人口
編輯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新羅區常住人口為662429人。其中:東城街道49045人、南城街道59055人、西城街道56119人、中城街道78290人、西陂街道99594人、曹溪街道59312人、東肖街道38512人、龍門街道42837人、鐵山街道20143人、紅坊鎮23851人、適中鎮33481人、雁石鎮29415人、白沙鎮23295人、萬安鎮7723人、大池鎮9743人、小池鎮10637人、江山鄉7780人、巖山鄉5254人、蘇坂鄉8343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少數民族888人。其中畲族471人,回族184人,苗族70人,滿族45人,壯族40人,土家族31人,侗族11人,蒙古族9人,藏族5人,土族4人,彝族、瑤族、高山族各3人,黎族、錫伯族各2人,布依族、朝鮮族、白族、仡佬族各1人。外國人加入中國籍的1人。
[15]
2018年末全區20個鎮(街道)中有7個街道、13個鎮、61個居委會、282個行政村。全區有户籍户數193408户,户籍人口551315人,男275401人,女275914人。年末常住人口73.5萬人,户籍總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329人,增長3.2%。出生人口9668人,人口出生率17.54‰,比上年下降4.68個千分點;死亡人口1519人,死亡率2.76‰,比上年下降10.9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14.79‰,比上年上升6.3個千分點。
[7]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新羅區全區常住總人口841745人,全區常住人口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62429人相比,增加179316人,增長27.07%,年平均增長率為2.42%。
全區共有家庭户275307户,家庭户人口為777901人。平均每個家庭户的人口為2.66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2.68人減少了0.02人。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為431890人,佔51.31%;女性人口為409855人,佔48.69%。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38,比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4.16下降了8.78個百分點。
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為171915人,佔20.42%;15—59歲人口為554911人,佔65.92%;60歲及以上人口為114919人,佔13.65%,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79112人,佔9.40%。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6.56個百分點,15—59歲人口的比重下降9.69個百分點,60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12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08個百分點。
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常住人口中,15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81年提高至10.59年。
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722334人,佔85.8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區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1%);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119411人,佔14.19%。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增加291093人,鄉村人口減少111777人,城鎮人口比重上升20.71個百分點。
[32]
新羅區經濟
編輯2019全年地區生產總值946.5億元,增長6.6%;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36.5億元,增長0.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4億元,增長1.6%;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43405元、22560元,增長8.3%、9.6%。
[6]
新羅區第一產業
“十一五”期間,新羅區以建立閩南金三角和珠三角重要的無公害農牧產品供應基地為目標,培育和發展“梅花山”等系列生態型無公害農牧產品,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形成了畜禽、果蔬、竹木、花生、茶葉五大產業產值比重提高到83.8%;建成300個標準化規模養豬場,有3萬畝農產品種植基地通過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101個農產品獲無公害食品認證,8個農產品獲得綠色食品標誌使用權,入選“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區”;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19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80家,規模農副產品加工業年產值比“十五”期末翻兩番。
[16]
畜禽:新羅區是全國瘦肉型豬生產基地和福建省重點畜牧業示範區。年出欄瘦肉型豬140萬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森寶公司肉雞年出欄超千萬羽,江南第一蛋鴨——“龍巖山麻鴨”苗年銷售700萬羽,還有白羽半番鴨、馴化野豬等。新羅區畜牧產值佔農業總產值61%。
花生:福建省名牌農副產品——龍巖花生,以其香酥脆甜、回味無窮而馳名中外。年產鹹酥、五香、紅泥等各種花生3萬多噸。
果蔬:種植蜜柚2萬畝、蘆柑5萬畝,還有早熟枇杷、早熟蜜柑等,年產水果5萬多噸。蔬菜種植面積14.5萬畝,年產蔬菜23萬噸。
竹木:竹木資源主要種類有杉木、松木、毛竹和闊葉林等,林木蓄積量1035萬立方米;工業速生用材林基地10萬畝,竹林面積47萬畝,年可採伐量600萬支。
茶葉:龍巖“斜背茶”以“三著黃綠”著稱,列入福建十大古老名茶。新秀“雲頂茶”、“鐵觀音”以香高味濃、特具高山茶風韻,在福建名茶之林嶄露頭角。
2018年,新羅區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51.4億元,增長2.5%。其中,農業產值12.4億元,增長0.5%;林業產值5.3億元,增長6.6%;牧業產值30.7億元,增長2.2%;漁業產值1.9億元,增長10.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1億元,增長5.6%。農林牧漁業產值結構比例由上年24.4:9.8:60.5:3.2:2.0調整為24.1:10.3:59.8:3.7:2.1。
糧食播種面積151366畝,比上年減少14284畝,下降8.6%,其中,稻穀面積123902畝,比上年減少14383畝,下降10.4%;煙葉種植面積1447畝,比上年減少81畝,下降5.3%;油料種植面積11955畝,比上年減少209畝,下降1.7%;蔬菜種植面積128760畝,比上年減少2271畝,下降1.7%。糧食總產量62308噸, 比上年減少5412噸,下降8.0%,其中,稻穀產量53807噸,比上年減少5975噸,下降10.0%;蔬菜產量217873噸,比上年增加8噸。
2018年,肉蛋奶總產量達124300噸,增長2.3%。其中,肉類總產量118043噸,增長0.9%;禽蛋6145噸,增長40.7%;奶類112噸,增長30.2%;生豬出欄98.1萬頭,下降10.1%;家禽出欄2583.4萬隻,增長12.2%。(畜牧業為初步反饋數)
2020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10.81億元,增長3.8%。其中,農業產值9.97億元,增長2.5;林業產值6.46億元,增長4.4%;牧業產值91.73億元,增長3.9%;漁業產值1.31億元,增長4.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34億元,增長4.8%。農林牧漁業產值結構比例由上年11.0:7.5:78.6:1.5:1.4調整為9.0:5.8:82.8:1.2:1.2。
2020年,糧食播種面積116829畝,比上年增長660畝,增加0.6%,其中,稻穀面積99346畝,比上年增長1091畝,增長1.1%;煙葉種植面積1379畝,比上年減少50畝,減少3.5%;油料種植面積8492畝,比上年增加519畝,增長6.5%;蔬菜種植面積77183畝,比上年增加2774畝,增長3.7%。糧食總產量49832噸, 比上年增長312噸,增長0.6%,其中,稻穀產量43455噸,比上年增長353噸,增長0.8%;蔬菜產量129898噸,比上年增加5023噸,增長4.0%。
2020全年肉蛋奶總產量達185861噸,增長8.4%。其中,肉類總產量17.5萬噸,增長7.5%;禽蛋1.1萬噸,增長25.1%;奶類63噸,減少23.2%。生豬出欄82.0萬頭,增長9.3%;家禽出欄7460.7萬隻,增長2.7%。
新羅區第二產業
新羅區是一座製造業發展潛力巨大的工業城市。截止2008年,轄區內主要的製造業產業集羣有:捲煙、鋼鐵冶煉、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環保裝備、鎢製品加工、水泥建材、醫藥化工、紡織和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有製造業企業2500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超過500家,上市企業3家,製造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達90%以上。
根據產業的佈局和資源的配置,新羅區工業經濟重點發“125”產業,即:“一個龍頭(機械製造)、兩個支柱(建材、農副產品加工)、五個潛力(煤炭、電力、輕紡、礦冶、醫藥化工)”產業。
截止2008年,轄區內有水電站、火電廠近200個,總裝機容量達100萬KW,另還有一批在建的水電、火電項目,總裝機容量可增至180萬KW以上。區內水電與火電並存,省電網與地方電網併網,新羅區是福建省重要的電力輸出區,電力供應充裕。
[14]
“十一五”期間,新羅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59家,年產值達314億元,年均遞增34.5%,其中億元以上企業76家,年產值達197.3億元;“125”主導產業實現產值307.8億元,其中機械、建材、農副產品加工三大產業分別實現產值76.9億元、70.6億元、63.5億元,年均遞增33.8%、28.2%、41.5%,為全市各大產業“破百億”做出重大貢獻;園區建設提質提速,累計入園企業378家,投產企業216家,實現產值188億元,園區經濟成為引領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16]
2008年全年新增規模企業76家,達455家,實現產值414.29億元,增長28.0%;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158.4億元;其中,億元產值企業新增15家,達71家。“125”八大主導產業佔區屬規模工業產值的99%,拉動區屬規模工業增長39.4個百分點,龍津信用擔保公司獲國家行政許可,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政策性信用擔保中心。新羅區新增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8家,其中,省級1家。新增省名牌產品12個、省著名商標5件。創建全省首個“6·18”項目成果轉化創業園,榮獲“建設創新型國家百強縣(區)”稱號。
2008年81個重點投資項目完成投資49億元,佔區屬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6.2%;62個新增長點項目新增產值20.8億元,拉動區屬規模工業增長16.6個百分點;84個重點儲備項目有17個轉化開工。滾動推進56個投資超億元重大項目建設,8個項目建成投產。龍州、龍雁等各類工業園區累計入駐企業260家,其中,投產135家,實現產值66.8億元。啓動海西光伏光電、硬質合金、生物技術等11個專業園區規劃建設。全年報批工業用地近466.67公頃。各項招商成果、項目投資規模質量均居龍巖市前列,全年開發新建項目268個,總投資70.6億元,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達17個,特大型央企——華潤集團進駐新羅區水泥行業。
2018年末有規模以上企業469家,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3.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7 %。重點產業中,機械製造產業增長23.2%;生物醫藥產業增長18.9%;光電與新材料產業下降24.2%。六大傳統產業增長10.1%。其中,建材產業增長15.9%;農副產品加工產業增長10.5%;能源精化產業增長10.2%;輕工紡織產業下降23.5%;煙草產業增長6.5%;有色金屬產業增長12.9%。
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增長8.1 %,重工業增長15.4%。主要產品產量中:原煤、水泥產量、發電量分別增長-17.4%、-6.9%、29.6%。
2018年,新羅區億元企業累計達185家,產值增長20.5%。規模工業企業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941.5億元,增長11.7%;工業產品銷售率97.0%,比上年下降2.4個百分點。
龍頭產業
- 機械製造:截止2008年,區內已形成以工程機械、運輸機械、環保裝備製造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的機械製造工業體系,共有機械製造及配套企業500多家,從業人員近3萬人。“十一五”期間,新羅區將建設成為海峽西岸重要的工程機械、環保裝備、精密機械、硬質合金加工基地,以及福建載重汽車和農用車生產基地。
- 運輸機械:新羅區是福建省載重汽車和農用車的主要生產基地。截止2008年,有福建龍馬、新龍馬、暢豐、僑龍、海德馨等農用車、汽車、專用車製造企業,生產變型拖拉機、農用車、中(輕)型卡車、應急電源車;有萬騰、中林、威爾特等配套企業200多家,生產車橋、彈簧鋼板、模具、汽車前後橋殼、變速箱、旋壓皮帶輪等。其中,福建龍馬是福建省最大的專用車、卡車和農用車製造企業,擁有年產3萬輛輕卡、1萬輛農用車的生產能力,是“福建民營300強”企業,省名牌產品有“龍馬牌”輕卡、“中林”牌汽車彈簧鋼板等。
- 環保裝備:新羅區是中國三大工業煙氣淨化環保設備製造業的研發和生產基地之一。截止2008年,有龍淨、衞東、龍湖、裕成等環保設備製造及配套企業50多家,生產BE電除塵器、高壓靜電除塵用整流設備、IPC智能電除塵控制系統、微機控制高壓硅整流設備、微機控制低壓電控設備、MDJ脈衝多極型電除塵器、煤粉專用除塵器、CMCX矩陣清灰式長袋脈衝除塵器、DDJX-2現場總線控制系統、JDK電磁擊打控制設備等。其中,龍淨環保、衞東環保是國家高新技術2企業,龍淨環保為我國環保除塵行業的首家上市企業;龍湖環保是省級高新技術企業。
- 其他機械:新羅區其他機械製造及配套產業十分發達。截止2008年,有閩西豐力、宏馬、金磚、華鋭、金鑫、金釜、盛發、富山等其他大小機械製造及配套企業200多家,生產數控機牀、氣流渦旋衝擊式微型粉碎機、紡織機、水泥混凝土空心切塊機、水泥成套設備、礦山採選設備、硬質合金螺旋刀片、刀具及模具、硬質合金軋輥、超細晶體硬質合金高速銑刀等。
- 熱加工業:截止2008年,區內有鑄造、鍛造、焊接、電鍍、熱處理等工業基礎配套企業上百家。其中有聯合、龍圓等鑄造企業30多家,開明、億強等鍛造企業10多家,及鑫大、英安、海欣、興化等數家電鍍企業。年鑄、鍛生產能力10多萬噸。
支柱產業
截止2008年,區內有水泥及新型建材企業60多家,水泥年生產能力達1500萬噸。三德、麒麟、春馳、龍麟水泥是國家免檢產品,三德、麒麟、春馳、紫金、天宇、龍麟等水泥是省名牌產品,天宇牌、龍麟牌、春馳牌、三德牌水泥和豪迪油漆是省著名商標。“十一五”期間,轄區內新上回轉窯水泥生產能力800萬噸,新型幹法水泥的比重超80%。
- 水泥:新羅區福建省水泥主要生產基地,截止2008年,有迴轉窯水泥生產能力400萬噸,年產量佔全省1/3。在穩定旋窯水泥企業生產能力的基礎上,鼓勵興建一批工藝先進的旋窯水泥生產線項目,培育一批具有較高競爭力的龍頭骨幹企業,不斷壯大水泥產業集羣。
- 新型建材:新型建材是新羅區發展的新興產業之一,主要產品有新型建築磚、內外牆塗料、油漆等。
- 陶瓷:新羅區高嶺土資源豐富,高嶺土加工的主導產品為超細高嶺土和水洗高嶺土等系列產品。
截止2008年,區內有肉類、花生、飼料、竹木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60多家,其中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11家。省名牌產品森寶肉雞是肯德基等“洋快餐”指定供應產品;省名牌產品龍巖花生、渝家仔系列食品暢銷國內外。“十一五”期間將重點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鼓勵發展纖維、油料、香料、營養保健等資源深加工產品,特別是具有原產地資源、特種資源優勢的深加工產品。
園區建設
福建龍州工業園區(原新羅民營科技園區):園區規劃總面積15平方公里,自2001年創建以來至2008年,已開發4平方公里,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近2億元,入園企業達85家,園區一期已初步發展成為汽車、農用車、工程機械、環保設備和硬質合金加工為主的機械類專業園區。2005年園區有3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省專利工業試點基地企業。園區按照“一園多區”統籌產業佈局,已規劃並啓動建設龍州高新產業區及雁石工業集中區,高新產業區重點發展精密機械、數控裝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等產業;雁石工業集中區重點發展鑄件、熱處理、礦冶、化工及相關配套產業。
新羅區第三產業
新羅區是“中國生態旅遊百強區”。截止2008年,新羅區已形成商貿、房地產、旅遊、服務業和交通物流五大產業,區內有商品市場60個,其中專業批發市場15個,年交易額近100億元,閩西交易城為閩粵贛邊最大綜合批發市場,閩西糧油飼料城是福建省最大的專業批發市場,年市場交易額均超10億元。房地產成為投資熱點,有90家房地產開發企業。城市社區服務、信息服務、交通服務、物流業初具規模。
新羅區服務業增加值由2005年的32.8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83億元,年均增長15.8%;海西龍門物流園等一批現代物流園區初具規模,成功承辦第五屆世界龍巖同鄉懇親聯誼大會及三屆“鄉村旅遊節”,“十一五”期間共接待遊客1161萬人次,旅遊收入達53.3億元。
[16]
新羅區固定資產投資
新羅區(3張)
2018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83.3億元,增長35.9%。商品房施工面積1264.8萬平方米,下降11.3%;竣工面積190.3萬平方米,下降43.1%。商品房銷售面積(含預售)232.5萬平方米,增長21.8%,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90.3萬平方米,增長20.0%。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11.5億元,增長27.9%。
[7]
新羅區國內貿易
2018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0億元,增長9.8%。新羅區(不含經開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7.9億元,增長10%。其中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94.8億元,增長10.8%;限額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完成93.0億元,增長6.2%。
限額以上企業商品零售類值中,汽車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12%,糧油類增長22%,肉禽蛋類增長-4.9%,服裝類增長11.5%,日用品類增長-0.5%,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22%,通訊器材類增長11.5%,化妝品類增長6.8%,金銀珠寶類增長12.9%,中西藥品類增長60%,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9%,傢俱類增長39.5%,建築及裝潢材料類增長35.5%。
新羅區對外經濟和旅遊
2018年全年新籤外商直接投資項目22項,利用外資合同金額5320萬美元,外貿出口總額556432萬元,實際利用外資782萬元。
2018年全年旅遊營業收入116.91億元,增長35.8%。共接待遊客1155.65萬人次,增長25.2%。其中:接待過夜遊客496.93萬人次,增長35.1%,接待鄉村遊遊客470.09萬人次,增長28.5%。
[7]
新羅區交通業和郵電業
2018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40.7億元,增長2.8%。年末全區公路通車裏程219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42公里。年末鐵路營業長度140公里。
2018年郵政業務總量5.7億元。全年電信業務總量16.6億元,年末固定及移動電話用户總數達246.3萬户,其中:固定電話用户22.4萬户,移動電話用户100.3萬户,互聯網用户37.2萬户,3G移動電話户數3.5萬户,4G移動電話户數82.9萬户。
2018年全區發生生產安全事故20起(其中營運性交通事故13起,死亡11人),死亡20人,受傷9人,與去年同期相比,分別減少6起、2人和3人,分別下降23.08%、9.09%、43.75%,未發生較大及以上事故。
[7]
新羅區交通
編輯航空
公路
新羅區到廈門港口、機場汽車車程1個半小時;有通往江西的龍長高速公路;有貫通新羅區通往漳州、廈門沿海方向、江西贛州內地方向、廣東梅州方向和福建閩北通往浙江方向的319國道和3條省道公路。還有在建的雙永高速公路(泉州永春經漳平市、新羅區到永定縣,通往廣東梅州接廣梅高速公路)。
[17]
鐵路
新羅區有通往江西贛州接大京九鐵路的龍贛鐵路;有通往漳平接鷹廈鐵路的龍漳鐵路;還有已建成通車的龍巖到廈門的高速城際鐵路。新羅區到廈門城際列車車程45分鐘,到廣州、深圳火車車程8小時,到北京火車車程23小時。
[17]
新羅區社會事業
編輯新羅區科技
“十一五”期間,新羅區連續十年保持“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稱號,通過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申報專家組評估和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中期驗收,鐵山鎮被省確認為可持續發展實驗鄉鎮。高新技術園區建設穩步推進。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不斷完善,機械產業、醫藥電子業、現代農業及節能技術、環境污染治理技術等重點產業產品技術的開發引進和推廣應用成效顯著,2006年以來共有22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省科技項目計劃,專利授權232件,獲省科技進步獎3項。涉農科技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九龍江流域新農村建設及生態環境治理-禮邦村新農村建設及節能技術應用與示範”項目深入開展,生態養殖全面推廣。
[16]
2018年專利申請總量1681件,其中發明299件、實用新型1272件、外觀設計110件;專利授權總數1000件,其中發明80件、實用新型850件、外觀設計70件;有效發明專利404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5.5件。入選“2017年度中國知識產權領域最具影響力縣域50強”,位居第49位。9家企業申報參賽的9個發明專利項目均獲“2017年度龍巖市專利獎”獎勵,全區目前擁有省知識產權優勢企業12家。
[7]
新羅區教育
“十一五”期間,新羅區素質教育全面實施,創建“教育強區”工作紮實推進,2007年度教育省級督導評估分值達良好。職業教育發展加快,區職業教育中心的成立,使校企合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三年累計招生達4674人。中小學校佈局調整步伐加快,教育資源整合有效推進,薄弱校建設得到加強,農村義務教育“三免一補”政策得到落實,城鄉教育均衡發展。
[16]
2018年,現有高等學校2所, 中等職業教育學校5所,普通中學28所,小學60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幼兒園185所。高等學校招生6221人,在校生18486人,畢業生5036人。中等職業學校招生6678人,在校生20099人,畢業生6408人。普通高中班數230個,招生3974人,在校生11631人,畢業生3689人。初中班數472個,招生7936人,在校生22925人,畢業生6584人。小學班數1228個,招生12383人,在校生58995人,畢業生7797人。特殊教育班數29個,招生49人,在校生513人,畢業生69人。學前教育班數1527個,入園人數8109人,在園人數20749人,離園人數7703人。
[7]
新羅區文衞體
文化體育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動深入開展,青少年體育達標率達全省先進水平。三位健兒入選中國北京奧運會,並摘取二塊奧運金牌。農村“農民之家”、“文化大户”及“恆億百村文化工程”建設全面推進,社區文化、農村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全面發展。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加強,萬安竹貫村被列入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名村,適中典常樓和龍巖洞保護規劃編制工作順利完成,福建省第一部區志《新羅區志》(1988-2002)如期出版。鄉鎮衞生院“百院建設、千人培訓”規劃順利實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人民醫院門診病房綜合大樓等項目建設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全面鋪開,補償比例進一步提高,行政村覆蓋率達100%,農業人口參合人數26.8萬人,參合率達97%。數字電視整體平移順利啓動,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率達97%。
[16]
2018年,全區擁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數28個,其中,一級公共圖書館1個,三級文化館1個,三級博物館1個,山歌戲傳習中心1個,電影公司1個,影劇中心2個,縣級農村有線廣播應急預警系統聯播聯控中心1個,鎮街20個。
2018年末衞生醫療機構(包括門診部、衞生所、醫務室、診所)566個,醫療牀位6691張。衞生技術人員8214人,其中,醫師(含助理)2956士,註冊護師4089士,藥師375士,技師455士(檢驗師332士),其他技術人員339。
[7]
新羅區城鎮建設
新羅區積極開展中心城區商務、物流商貿、人居三大板塊建設,精心組織實施“綠、亮、美”工程,市容市貌煥然一新,截止2009年12月,中心城市建成區擴展到33.6平方公里。小城鎮建設加快,新羅區城鎮化水平達到64%,實現了行政村村村通水泥路目標。在全省率先組織編制城鎮體系規劃和率先建立農村公路養護體制,新羅區“上銜下延”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完成里程位居全省第一。新羅區村鎮建設連續6年走在全省前列,適中鎮被評為省小城鎮建設示範鎮,洋畲等12個村評為省農民住宅優秀示範村。西安、溪南、培斜、洋畲成為“中國特色村”。“洋畲經驗”在全省推廣。在全省率先實行了村居幹部績效考評、農村“六大員”績效考評,農村工作機制進一步完善;城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在全省率先組織編制城鎮體系規劃。試行“機關+農村”、“社區+農村”、“企業+農村”、“學校+農村”基層組織互助結對方式,在全國首創“居村共建”模式,構築了統籌城鄉的基層黨建格局。適中鎮、竹貫村被列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截止2019年底,城區新增綠化面積1373畝,基本消除中心城區黑臭水體,背街小巷全面建立15分鐘快速保潔圈,建成垃圾分類示範小區23個。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一革命四行動”有力落實,建成209個污水處理站點,全區282個行政村基本實現“二無三化”;廈蓉擴容高速、小池互通、國道G358小池至古田公路順利通車。
[6]
新羅區人民生活
2018年全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28元,比上年增長9.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079元,比上年增長9.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84元,增長8.8%。全市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378元,比上年增長8.7%;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5379元,增長9.3%,其中,食品支出占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2.3%;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14735元,增長6.4%,其中,食品支出佔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6.2%。
新羅區社會保障
2018年全區累計新就業8415人,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805人,其中就業困難人員1873人,新增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2985人,登記失業率2.88%,控制在市下達的4.0%以內。為符合條件的5402人發放2018年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1796萬元。召集企業1495家次,舉辦招聘活動21場,提供就業崗位27912個,累計進場43980人次,達成就業意向9195人。職業培訓補助199人,發放補助金額10.33萬元。大學生就業見習基地全年完成見習190人,發放見習補貼92萬餘元,佔全市完成數的40.0%。
2018年全區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30.29萬人,工傷保險11.38萬人,失業保險7.24萬人,三大類保險參保人數合計為48.91萬人次。為2.19萬60週歲以上被徵地農民發放養老補助金6473萬元,辦理徵地報批項目44項,收取預留資金3070萬元。全區城鄉居民續保率為96.8%,城鄉保參保錄入17.57萬人,新增參保5036人,繳費10.23萬人,繳費金額1916萬元;全區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11.34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04.6%,徵收養老保險費56582萬元;全區工傷保險參保11.38萬人,完成全年任務的118.8%,徵收工傷保險費3303萬元,完成全年任務的103.9%。
2018年末全區城鎮社會福利機構21個,其中:公辦養老機構6個,公建民營養老機構7個,民辦養老機構8個;牀位數共3608張,護理型牀位佔比49.78%,其中民營牀位數2523張,政府運營牀位數1085張。全區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18户639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1514户2661人。
[7]
新羅區政治
編輯職務 | 姓名 |
---|---|
代區長 | |
副區長 | |
副區長 | 譚騫 |
副區長 | 林峯 |
副區長 | |
副區長人選 | |
副區長 | |
副區長 | |
副區長人選 | |
副區長 | |
新羅區風景名勝
編輯- 生態休閒之旅
新羅區有被譽為“華東第一洞”、“洞中桂林”的國家4A級景區龍崆洞;有被譽為“北迴歸線荒漠帶上的綠色翡翠”的福建梅花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區內華南虎園;有波光瀲灩、山水成趣的梅花湖;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象形山—江山“睡美人”。江山景區、東肖森林公園、雲頂茶園等龍巖國家森林公園十大景區是旅遊避暑勝地。
- 宗教文化之旅
新羅區有云遮霧繞、宛若仙境、觀雲海日出極佳的高山叢林寺院天宮山、蓮台山建築羣和蓮花山、石佛公等一批知名度頗高、影響力較大的市區和近郊寺院。
- 紅色人文之旅
新羅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戰爭年代被譽為 “二十年紅旗不倒”,保存有毛澤東舊居、紅四軍司令部舊址、後田暴動陳列館、鄧子恢紀念館、新四軍二支隊紀念館等多處革命遺址;加之有240多座雄渾古樸、建築時間跨越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適中方型土樓羣,與永定客家土樓羣一方一圓,相得益彰,組成完美的土樓世界,構成富有特色的歷史人文旅遊資源。
- 民俗風情之旅
新羅區地方特色民俗文化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的民間音樂採茶燈舞曲,及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龍巖山歌戲、龍巖靜板、適中盂蘭盆盛會等。
新羅區著名人物
編輯新羅區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解放後湧現出原國務院副總理鄧子恢,原福建省委書記兼省長魏金水,中將羅元發、陳仁麒,原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曹菊如、原外經貿部代部長林海雲等一批傑出領導人。培育了3位國家兩院院士(林鵬、謝聯輝、郭柏林)和奧運冠軍石智勇、張湘祥、何雯娜、林丹等體育健將。還有美團創始人王興和羅懷盛、郭滴人、陳明等。
[31]
新羅區榮譽稱號
編輯“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區”
鐵山鎮成為福建省首個可持續發展實驗鎮
適中鎮、萬安鎮竹貫村分別列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福建省新農村新家庭計劃示範縣(市、區)
新羅區入選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18]
、2017年中國工業百強縣區
[19]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2]
、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和2018年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3-4]
2018年工業百強區。
[20]
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21]
(資料來源
[2]
[16]
)
- 參考資料
-
- 1. 新羅概況 .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3-25]
- 2. 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8-10-10]
- 3. 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8-10-10]
- 4. 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 [引用日期2018-10-11]
- 5. 2018年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8-10-11]
- 6. 2020年新羅區政府工作報告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06]
- 7. 2018年新羅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龍巖市統計局[引用日期2020-03-09]
- 8. 據《讀史方輿紀要》,唐天寶時置龍巖縣,據説是“縣東四里有龍巖山,山有大小二洞,壁有雙龍紋,縣以此名。”,或“以城東翠屏山有名勝龍巖洞,改稱龍巖縣”。
- 9. 第一章 建置沿革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5-30]
- 10. 我區舉行西陂、曹溪“撤鎮設街”掛牌儀式 .新羅之窗[引用日期2015-08-24]
- 11.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關於撤銷蘇坂鄉巖山鄉設立蘇坂鎮巖山鎮的批覆 .新羅之窗[引用日期2014-03-13]
- 12. 概述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5-30]
- 13. 森林資源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5-30]
- 14. 資源條件 .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30]
- 15. 民族構成 .福建省情資料庫[引用日期2014-05-30]
- 16. 龍巖市新羅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 .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4-05-30]
- 17. 借“11.18”東風 龍巖新羅區長熱情推介投資新羅 .東南網.2008-11-19[引用日期2014-05-30]
- 18. 2017年百強縣出爐:江蘇山東浙江佔半壁江山,廣東僅1縣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7-10-10]
- 19. 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 .新華網[引用日期2017-12-19]
- 20.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佈《中國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18年)》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8-11-23]
- 21. 2019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等六大榜單發佈 你的家鄉排第幾?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2. 2019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 .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3. 2019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4. 2019年度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中國中小城市網[引用日期2019-10-08]
- 25. 中國縣域工業經濟發展論壇(2019)在京召開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榜單發佈 .中國信息產業網[引用日期2019-11-15]
- 26. 2020中國縣域網購百強榜 .小康雜誌社[引用日期2020-05-20]
- 27. 中國百強區發佈:深圳南山排名第一!|深圳|生產總值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9-11]
- 28. 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發展報告(2020年)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引用日期2020-11-17]
- 29. 水利部關於公佈第三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引用日期2020-12-01]
- 30. 國家衞生健康委關於命名2018-2020年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單位的通知 .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引用日期2021-01-20]
- 31. 走進新羅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2020-06-06[引用日期2021-05-04]
- 32. 新羅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出爐! .龍巖市新羅區廣播電視宣傳中心官方賬號[引用日期2021-06-02]
- 33. 新羅區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27]
- 34. 【圖解】2020年新羅區GDP邁進千億門檻-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7-27]
- 35. 2020年龍巖市新羅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4]
- 36. 中國百強區發佈:前十強廣東獨佔八席 27個城區GDP超2000億|深圳市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1-08-18]
- 37. 邱偉勤-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31]
- 38. 政務公開-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 .龍巖市新羅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31]
- 39. 2021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研究成果發佈 .光明日報[引用日期2021-10-05]
- 40. 2021年度福建省“十強”“十佳”“十優”縣(市、區) .福建日報[引用日期2021-10-13]
- 41. 2021年龍巖市分縣(市、區)GDP增長情況 .九派新聞[引用日期2022-01-28]
- 42. 仙遊上榜“百強”!全國排名第24位 .澎湃媒體:仙遊今報[引用日期2022-06-17]
- 43. 2022賽迪百強區榜單顯示:“東強西弱”緩解,“南強北弱”加劇 .中國發展網[引用日期2022-07-28]
- 44. 2023年賽迪百強區榜單發佈,蘇浙皖35個市轄區上榜 .澎湃[引用日期2023-08-12]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