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新幾內亞戰役

鎖定
新幾內亞戰役( 英文: New Guinea Campaign)太平洋戰爭期間,美澳盟軍於1943年6月~1944年7月在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對日軍實施的進攻戰役。
1943年初,日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巴布亞半島受挫後,在新幾內亞東北部地區不斷增加兵力,企圖建立一道固守拉包爾的外圍防線。
中文名
新幾內亞戰役
外文名
NewGuineaCampaign
發生時間
1943年6月~1944年7月
發生地點
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

新幾內亞戰役戰爭簡介

盟軍企圖首先收復新幾內亞的薩拉馬瓦和萊城,肅清休恩半島日軍,爾後西進奪取新幾內亞北部沿海地區,為進攻菲律賓開闢道路。守島日軍為陸軍第8方面軍(司令為今村均大將)屬下的第18軍(安達二十三中將)和第4航空軍(寺本熊市中將),海軍東南方面艦隊(司令為草鹿任一海軍中將)的第9艦隊(遠藤喜一中將);駐新幾內亞西部地區日軍為第2方面軍軍(阿南惟幾大將) 。盟軍參戰部隊有:沃爾特·克魯格中將的美陸軍第6集團軍(下轄美軍第24、第32、第41師),澳大利亞陸軍司令托馬斯·布萊梅指揮的澳軍(下轄澳軍第3、第5、第7、第9師),美海軍小威廉·弗雷德裏克·哈爾西指揮的第3艦隊、馬克·米切爾指揮的第38特混艦隊喬治·丘吉爾·肯尼的美國陸軍第5航空隊,由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統一指揮。
日軍在新幾內亞佈陣(A表示軍D表示師團) 日軍在新幾內亞佈陣(A表示軍D表示師團)
1943年6月30日,美澳軍在薩拉馬瓦東南約30公里的拿騷灣登陸,隨後向薩拉馬瓦發起進攻,以吸引駐萊城的日軍分兵支援。8 月17 日,美國第五航空隊大規模空襲萊城附近日軍機場,擊毀日機約200 架,奪得制空權,幾乎全部摧毀日軍在新幾內亞的航空力量。9月4日,澳第九師由美海軍掩護在萊城東面約20 公里的河口登陸。次日,美傘兵團約1700 人對萊城背後的機場實施空降,佔據機場後澳軍第7師隨即機降,形成東西夾擊萊城之勢。9月8 日薩拉莫阿日軍奉命運步撤至萊城。9 月10 日澳第九師亦被空運至前線。9 月11 日薩拉莫阿被美、澳軍攻克。9 月15 日美、澳部隊開始合圍萊城,日軍約9000 人棄城突圍,逃往北部山區。澳軍第七師和第九師合股攻克萊城。至此美軍遂打開進軍巴布亞的門户。22日,澳軍第9師一部在休恩半島東端登陸,10月2日佔領芬什港。日軍第二十師團由馬當前往增援,遭重創,於12月19日向錫奧地區撤退。
1944年1月2日,美軍第32師一部在賽多爾登陸,切斷錫奧與馬當的聯繫,迫使日軍由內陸向馬當、博吉亞、韋瓦克退卻。4月22日,美軍繞過日軍重兵防守的博吉亞、韋瓦克,在艾塔佩和荷蘭迪亞(今查亞普拉)登陸;5月17日在瓦克德島及其對岸的瀕海地區登陸;27日在比亞克島登陸,遭日軍頑強抵抗,苦戰兩個多月始佔該島。7月2日,美軍佔領農福爾島,隨後避開日軍重點設防的馬諾誇裏西進,30日在鳥頭半島西北岸的桑薩波爾登陸。新幾內亞戰役至此結束。此役,盟軍採用“蛙跳”戰術突破日軍拉包爾右翼防線,向前推進1800多公里,為進攻菲律賓開闢了道路。

新幾內亞戰役戰爭地點

新幾內亞戰役 新幾內亞戰役
新幾內亞島是太平洋第一大島嶼和世界第二大島(僅次於格陵蘭)。又稱伊裏安島。位於西太平洋的赤道南側,西與亞洲東南部的馬來羣島毗鄰,南隔阿拉弗拉海珊瑚海澳大利亞大陸東北部相望。在東經141°以東及新不列顛、新愛爾蘭等島嶼為獨立國家巴布亞新幾內亞;141°以西及沿海島嶼為印度尼西亞的一省,稱伊裏安查亞。全島兩部分接觸極少。
地形簡介
全島略呈西北-東南走向。東西長約2400千米,中部最寬處640千米。面積約78.5萬平方千米,連同沿海屬島在內共81.8萬平方千米。全島多山。中部羣山盤結,自西北伸向東南,形成連綿延續的中央山脈。大部分山地、高原,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島。彙集西部的高聳山脈,總稱為雪山山脈,其中最高峯為查亞峯(舊稱卡斯滕士峯),海拔5030米,為大洋洲最高點。東段為馬勒山脈,山勢向東逐漸降低,而後再向東南延伸,形成巴布亞半島的歐文·斯坦利嶺。全島不少山峯都是死火山錐。部分山區還發生火山噴發,並有頻繁的地震。這些東西向的高大山嶺,到處懸崖峭壁,道路崎嶇,成為全島南北交通的巨大障礙。在中部山脊的南北兩側,有寬窄不一的沿海平原,其中尤以南部的裏古-弗萊平原為最大,有廣闊低平的沿海沼澤紅樹林。海岸曲折,多港灣。沿海有許多由於火山作用或珊瑚礁形成的島嶼。較大的河流都發源於中部山區,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在北部有曼伯拉莫河塞皮克河拉穆河、馬克姆河,在南部有迪古爾河弗萊河。這些河流上游坡陡流急,挾帶大量泥沙,在中下游兩岸形成大小不等的沖積平原。

新幾內亞戰役戰爭過程

新幾內亞戰役開戰

當麥克·阿瑟指揮部隊佔領馬丹後,根據原定的作戰計劃,下一個目標是漢薩灣。但漢薩灣和下一個目標威瓦克有日軍第18集團軍的77000人防守,是兩個堅固據點,一時難以攻克,即使攻下,最遠也只能躍進200多英里。因此,麥克阿瑟決定置這處據點於不顧,採取“蛙跳戰術”實施越島進攻,直接進攻500英里外的艾塔佩和荷蘭蒂亞。
麥克阿瑟率領他的龐大艦隊從芬什港和馬努斯等基地出發,開始了他的大"蛙跳"。這支艦隊先
盟軍參戰部隊由D·麥克阿瑟上將統一指揮。 盟軍參戰部隊由D·麥克阿瑟上將統一指揮。
向西北方向航進,以使敵人一旦發現他們也不能判明其真正意圖。在行駛到目標以北海域後,再突然掉頭向南,"就像枝椏從樹幹上向天空伸展一樣",其觸角伸向各自的目的地:一支向艾塔佩挺進;一支向塔拉梅拉灣航行;第三支主力直接向亨博爾特灣駛去。

新幾內亞戰役經過

1944年4月22日清晨,美軍戰艦和一隊隊登陸艇衝破晨霧,在荷蘭蒂亞港灣赫然出現。幾乎未遇任何抵抗就奪佔了登陸場。4月26日,美軍以傷亡1100餘人的輕微代價結束了荷蘭蒂亞戰役。戰役結束後的第二天,即4月27日,麥克阿瑟即命令艾克爾伯格乘勝再向西躍進一步,奪取距荷蘭蒂亞170英里的瓦克德一薩米地區,以得到更多的機場供空軍部隊使用。5月17日,艾克爾伯格派出"旋風特遣部隊"在瓦克德島及對面的馬勞灣登陸,經過4天緊張激烈的戰鬥,很快控制了該地區。
盟軍在太平洋上的迅速推進,使日軍大本營大為驚恐。為阻止這一推進,日本聯合艦隊企圖集中日本海軍的幾乎所有力量,在航空兵支援下,誘使美國太平洋艦隊進入菲律賓海決一雌雄。不料,3月底美軍繳獲了一箱標有"絕密"的文件。麥克阿瑟在這些文件中發現了行動計劃。
瓦克德島攻佔後,麥克阿瑟決定馬不停蹄地向西躍進,奪取距瓦克德西北180英里的實珍羣島中的比亞克島。比亞克島位於鳥頭灣的出口處,為扼守鳥頭半島的天然屏障,北面即是帕勞羣島。該島被珊瑚礁所環繞,島上地形起伏,長滿了濃密的熱帶叢林,到處是蜂窩狀的多層洞穴。由於"阿號"作戰計劃要求使用陸基航空兵來彌補航母兵力的不足,因此,位於該決戰海域的擁有三個機場的比亞克島便變得特別重要了。顯而易見,無論盟軍還是日軍,只要以該島為基地,其轟炸機羣就會大大加強己方海軍部隊在這一海域的突擊力量。不使比亞克島落入盟軍手中,這對"阿號"作戰計劃是至關重要的。為此,日軍向那裏增援了7000餘人的部隊,使島上日軍總數達到1.1萬多人,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訓練有素、富有戰鬥經驗的精鋭部隊。他們利用遍佈全島的蜂窩狀洞穴,組織了嚴密而巧妙的防禦體系,準備與膽敢登陸的盟軍決一死戰。
麥克阿瑟寧願相信島上守軍不多的説法,而令霍勒斯·富勒少將的第41師1.2萬人去完成這次任務,同時命第7艦隊和第5航空隊提供海空支援。5月27,即在拿下瓦克德島一週後,麥克阿瑟發動了比亞克島登陸戰。隨着盟軍7月2在比亞克以西70英里的農福爾島登陸,以及於7月30登上了日軍在新幾內亞的最後一個據點——鳥頭半島,佔領桑薩波。這樣,麥克阿瑟在三個多月時間裏向西躍進1000餘英里,並沿整個新幾內亞海岸建立起一系列海空軍基地,使日軍無論從空中還是從海上都無法在哈馬黑拉——菲律賓戰線以外作戰了。

新幾內亞戰役結束

奪取桑薩波,標誌着新幾內亞戰役的結束。從上一年6月底以來的13個月時間裏,麥克阿瑟的部隊採取蛙跳戰術一層一層地深入日軍的弧形防線,西進了1800英里,北進了100英里,距棉蘭老島只有500英里了。數股敵人被孤立,斷絕了與外界的聯繫,因而無力組織有效的進攻力量,無法牽
新幾內亞戰役 新幾內亞戰役
制盟軍的主要作戰行動。唯一對盟軍的作戰計劃造成威脅的是被圍困在韋瓦克地區的日軍,他們絕望地在雨季中期待外援,但海陸補給線均被切斷。這樣,由於得不到補給,經過兩個月的孤軍困守後,日軍再也支持不住了。
在這次戰役中,美軍在麥克阿瑟指揮下沒有按照逐一突破的傳統戰術,而是通過“蛙跳”戰術將日軍切割開,破壞了戰爭中最重要的物資供應鏈,小範圍孤立駐守島嶼的日軍,打擊其囂張的氣勢、瓦解心理防線,避免了攻佔為數眾多的島嶼時出現大量傷亡的局面。最為重要的是爭取到了時間,以最快的速度縱深推進。麥克阿瑟以“蛙跳戰術”沿新幾內亞北岸北進,幾步就跳到了新幾內亞的最西端,在很短的時間內結束了新幾內亞戰役。

新幾內亞戰役戰爭評論

1944年麥克阿瑟指揮盟軍西南太平洋的武裝力量實施新幾內亞戰役。“蛙跳戰術”的運用之妙達到了極致。“蛙跳戰術”使得美軍先後跳過了加羅林羣島台灣島等諸多島嶼,粉碎了日軍“死守耗敵”的企圖,獲得了巴布亞戰役、新幾內亞戰役、菲律賓戰役的勝利。奪取了塞班島硫磺島沖繩島,快速打開了通往日本本土的大門。
新幾內亞戰役 新幾內亞戰役

新幾內亞戰役人物簡介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MacArthur,Douglas 美國五星上將。這是一個具有狼一般性格的人:在戰爭中,他打的勝仗如同狼的捕獲量一樣多;儘管他也打過敗仗,然而,他卻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1880~1964)
把失敗的捕獵當作磨練自己技能、增添對成功渴望的手段。有人説他是一名笑對失敗、超然前進的將軍。他就是美國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
經歷
出身于軍人世家。1903年畢業於西點軍校。1906~1907年任總統隨從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任師參謀長、師長,在法國戰場作戰。1919~1922年任西點軍校校長。1928年任駐菲律賓美軍司令。1930年任美國陸軍參謀長。1935年任菲律賓軍事顧問。1936年被菲律賓總統任命為菲律賓陸軍元帥。1941年7月任遠東美軍司令。1942年任西南太平洋盟軍總司令。同年秋季開始對日反攻。1945年9月2日代表盟國接受日本投降。後以盟軍最高司令官名義,執行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的任務。朝鮮戰爭爆發後,任侵朝“聯合國軍”總司令,極力主張擴大侵朝戰爭、進攻中國。因同H·S·杜魯門政府的全球戰略方針有分歧,1951年4月被撤職。
麥克阿瑟返回美國後曾在國會發表演講,繼續主張擴大侵略戰爭,對中國實行經濟封鎖,慫恿蔣介石反攻大陸等政策。美國國會亦曾舉行麥克阿瑟聽證會。1952年,麥克阿瑟企圖獲得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但未能成功。此後任蘭德打字機公司董事長,著有回憶錄《往事的回憶》。1964年4月3日,麥克阿瑟在沃爾特·裏德陸軍醫院因病死去。

新幾內亞戰役相關條目

陽明堡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