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諾墓

鎖定
斯諾墓位於北京大學未名湖畔,坐落在正對着慈濟寺廟門的原花神廟遺址。 [4]  墓碑為一長方形的白色大理石,碑上鐫刻着葉劍英題詞"中國人民的美國朋友埃德加·斯諾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環繞,綠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覺幽靜肅穆。 斯諾(Edgar Snow,1905一1972),美國著名作家和記者。1928年首次來華,1936年訪問陝北根據地,次年著《西行漫記》一書。1960一1970年曾三次來中國訪問,著《大河彼岸》等書。對增進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友誼作出了貢獻。1972年在日內瓦逝世,按照他生前遺願,將其骨灰的一部分運來北京,於1973年10月19日安葬在北大未名湖畔 [1] 
中文名
斯諾墓
外文名
Tomb of Snow [4] 
地    點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 [4] 
安葬時間
1973年10月19日 [4] 
紀念對象
埃德加·斯諾 [4] 
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美國新聞記者。1905年,埃德加·斯諾出生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年輕時當過農民、鐵路工人和印刷學徒。大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1928年,到中國上海,擔任《密勒氏評論報》助理編輯,以後兼任紐約《太陽報》和倫敦《每日先驅報》特約通訊員。後在燕京大學擔任新聞系教授兩年,同時學習了中國語文。
斯諾與毛澤東 斯諾與毛澤東
1936年6月,在宋慶齡的聯繫與幫助下,斯諾與在上海行醫的馬海德醫生,冒着生命危險,經西安前往陝北蘇區訪問。他和毛澤東同志進行長談,蒐集了關於二萬五千裏長征的第一手資料。然後長途跋涉,到邊區各地採訪。次年寫成馳名全球的傑作《紅星照耀中國》(中譯本題名為《西行漫記》)。斯諾是在紅色區域進行採訪的第一個西方記者。他熱誠支持中國人民解放事業,長期向全世界宣傳和介紹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情況,增進西方各國人民對中國的瞭解。
抗日戰爭爆發後,斯諾擔任英美報紙的駐華戰場記者。1939年,他又一次到了延安,同毛澤東進行了談話,並詳細調查了根據地的政權組織等各方面情況,又一次向全世界作了報道。1941年,他對皖南事變作了如實的報道,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打擊,被迫離開中國。斯諾在舊中國度過了整整13年,做了許多有益於中國革命和中國人民的事情。他曾多次冒着極大的風險,營救我黨領導人、地下工作者和革命學生,並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其主要著作有《遠東前線》、《被燒焦的大地》、《為亞洲而戰》、《中國在抵抗》、《復始之旅》、《大河彼岸》、《漫長的革命》等。 [2] 
斯諾夫婦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斯諾夫婦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
新中國成立後,斯諾曾先後三次來華進行訪問。1970年10月,斯諾偕夫人一同訪華,參加了我國國慶觀禮,在天安門上受到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接見。毛澤東與他進行了談話,對後來的中美兩個大國的接近產生了重要影響。1972年2月15日斯諾逝世於瑞士日內瓦郊區的寓所中。 [4]  他在遺囑中寫道:“我愛中國,我願在死後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裏,就像我活着時那樣。” [3]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斯諾墓 北京大學未名湖畔的斯諾墓
遵照斯諾遺囑,斯諾夫人於1973年10月把斯諾的一部分骨灰送來中國安葬。墓地選擇在北京大學景色秀麗的未名湖畔。斯諾曾住在海淀軍機處8號,是他在1936年去陝北的出發點,也是他寫作《西行漫記》的地方。骨灰安葬儀式於1973年10月19日在北京大學舉行,周恩來、李富春、郭沫若、鄧穎超、廖承志、康克清以及北京大學師生參加了安葬儀式。安葬儀式由鄧穎超主持,廖承志和斯諾夫人在儀式上講了話。 [4]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中央統戰部、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解放軍總政治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中,埃德加·斯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