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馬海德

(第一個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最美奮鬥者)

鎖定
馬海德(1910年9月26日—1988年10月3日,阿拉伯語:جورجشفيقحاتم;英語:Shafick George Hatem),原名沙菲克·喬治·海德姆,祖籍黎巴嫩,阿拉伯裔中國人,1910年9月26日出生於美國。1933年取得日內瓦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為了考察中國正在流行的東方熱帶病,於1933年來到上海。1950年馬海德正式加入中國國籍,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並取得世界範圍內的成果。於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 [1-2] 
馬海德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現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顧問,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2009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21]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3] 
中文名
馬海德
外文名
Shafick George Hatem [2] 
別    名
沙菲克·喬治·海德姆 [2] 
國    籍
中國
民    族
阿拉伯人 [1] 
出生日期
1910年9月26日
逝世日期
1988年10月3日
畢業院校
日內瓦醫科大學
職    業
醫生
主要成就
致力於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並取得世界範圍內的成果
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顧問
全國第五屆政協委員,第六屆和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突出服務獎”
出生地
美國紐約州布法羅 [4] 
榮    譽
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馬海德人物生平

馬海德童年時期

1910年9月26日,馬海德出生於美國紐約州布法羅市一個來自黎巴嫩的阿拉伯移民家庭。 [1]  [4] 
1927年,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讀醫學預科。
1929年,到黎巴嫩貝魯特美國大學繼續學醫。 [5] 

馬海德青年時期

馬海德
馬海德(4張)
1931—1933年,到瑞士日內瓦大學攻讀臨牀診斷,畢業時獲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馬海德為了考察當時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便和兩個同學一起來到中國上海,原本計劃在中國只停留一年,當他看到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和中華民國政府的腐敗給中國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後,決定繼續留下來,他考察熱帶病的職業病和工人營養不良的狀況,並通過調查他認識到,中國工人需要的不僅是藥物,更需要解決吃穿問題,而且只有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的社會結構,才能徹底改變中國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這時,他結識了宋慶齡和在上海的外國進步人士艾格尼絲·史沫特萊路易·艾黎、格蘭尼奇、希伯等人。在他們的影響下,馬海德開始閲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和研究中國革命問題。從中知道了中國還有另一個世界,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革命根據地。他便開始投身於革命活動,而他開的診所常常成為中國共產黨地下工作人員聯絡、開會的地方。他還在美國《工人日報》和當時在上海出版的進步刊物《中國呼聲》上發表介紹中國工農紅軍和揭露中國社會黑暗與國民黨腐敗的文章。
1933—1936年馬海德到中國上海考察當時在東方流行的熱帶病。先後在上海廣慈醫院和雷士德醫院工作,後來和兩位同學合開診所。
1936年春末,中共中央想邀請一位公正的外國記者和一名醫生去陝北,實地考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蘇區情況和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宋慶齡推薦了埃德加·斯諾和馬海德前往。6月他們到達中國工農紅軍的臨時駐地保安,毛主席接見了他們。在周恩來的安排下,他們到保安和蘇區各地參觀、訪問,後來隨紅軍第一方面軍南下甘肅省迎接在長征途中的第二、四方面軍。10月,紅軍三個方面軍在甘肅省南部勝利會師後,他們又先後隨第二、四方面軍行動。
1937年1月,他隨紅軍隊伍回到陝北延安,以滿腔熱情一邊緊張地投入診療工作,一邊作調查研究。在一個多月中,他巡視了陝北各地衞生醫療單位,掌握了大量材料,寫了一份詳細的調查報告,提出了改進蘇區醫療事業的建議。毛澤東很欣賞他的這份實事求是的報告,任命他為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衞生顧問。同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來隨部隊到山西五台山八路軍總部工作。年底回延安籌建陝甘寧邊區醫院。為了更好地接近陝甘寧邊區人民,不僅很快學會了中國的普通話和陝北的方言,而且把自己的美國名字改成了中國名字——馬海德。
1942年,被調到延安國際和平醫院工作。在抗日戰爭時期,馬海德曾先後接待了白求恩柯棣華巴蘇華漢斯·米勒等外國醫生,並協助他們去各抗日根據地開展醫療救護工作。僅在1944年到1947年,馬海德就曾診治傷病員4萬餘人次。由於出色的工作,他受到陝甘寧邊區政府的多次獎勵。
延安時期,馬海德還曾擔任中共中央外事組和新華通訊社的顧問,積極參加外事活動和對外宣傳工作。1937年11月,幫助新華社創立了英文部,開始向國外播發英文消息。還經常為當時中央出版的對外宣傳刊物《中國通訊》撰寫稿件。 [6]  1938年,宋慶齡在香港成立了保衞中國大同盟以後,馬海德受宋慶齡的委託,經常向該同盟報告陝甘寧邊區的情況,通過宋慶齡的保衞中國大同盟向海外呼籲,爭取國際援助。邊區因而獲得了許多急需的醫療器材和藥品。1944年,約瑟夫·史迪威將軍派美軍觀察組到延安實地考察,馬海德擔任美軍觀察組顧問。

馬海德中年時期

1946年,作為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醫療顧問,參加了在北平成立的由中國共產黨、中國國民黨和美國三方代表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他和代表團的同事們一起揭露了國民黨發動的內戰陰謀。不久,又作為中國解放區救濟總會醫療顧問,與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和美國紅十字會的人員進行接觸,積極爭取他們對解放區的援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馬海德立即申請加入中國籍,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個外國血統的中國公民。
1950年,正式加入中國國籍,並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衞生部(現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顧問。
1953—1966年,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性病研究所前身)。該所成立後,主要從事對性病和麻風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在衞生部的領導下,他會同有關專家首先制訂了消滅性病計劃,先後到內蒙古、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江蘇、江西、西藏和新疆等地,為消滅那裏的性病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勞動。接着,他又確立了新的奮鬥目標——消滅麻風病。
1969—1976年在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皮膚科工作。 [6] 

馬海德老年時期

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馬海德精神振奮,加緊了消滅麻風病的工作。
1981年,經過周密的調查和論證,他提出“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鬥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他積極開展中外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1985年在廣州召開了中國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
1986年,為進一步落實各國麻風基金會給中國的援助,出訪十幾個國家,為中國爭取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援助。馬海德根據中國的國情,將麻風病傳統的住院隔離治療辦法改變為社會防治,並於1980年把國外治療麻風病的新技術——強殺菌聯合藥療引進了中國,大大提高了療效。
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 [7]  [22] 

馬海德成就貢獻

從遠渡重洋來中國,到加入中國共產黨,再到成為第一個加入新中國國籍的外國人,馬海德一生的多次選擇,生動詮釋了一個人如何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奉獻事業、實現人生價值。紮根中國的55年歲月裏,馬海德選擇堅守和奉獻,“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是其一生寫照。 [20] 
從1938年開始,馬海德接待了許多外國醫療隊和外國友人,包括:白求恩率領的由加拿大人和美國人組成的醫療隊、印度援華醫療隊、德國醫生漢斯米勒、蘇聯的A·阿洛夫以及許多外國記者、專家、外交官和軍人。新中國成立後,馬海德利用出訪和接待工作的機會,向世界各地的人們介紹新中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爭取良好的國際環境作出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8] 
1950年,馬海德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衞生部顧問。他協助組建中央皮膚性病研究所,致力於中國性病、皮膚病和麻風病防治與研究工作。 [20]  1954年-1964年期間,馬海德帶領醫療團隊在邊遠牧區對牧民進行檢查和複查,並最終取得中國範圍內基本消滅性病的成就。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馬海德積極推動中外醫學界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對外宣傳中國在消滅性病、麻風病方面的經驗和成就,提高國際影響力;另一方面,從80年代開始,引進國外治療麻風的新技術並廣泛爭取國際支援,曾抱病出訪十幾個國家,為中國爭取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藥品、醫療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為中國醫療衞生事業和世界麻風防治工作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8] 

馬海德主要榮譽

1979年獲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突出服務獎”。
馬海德 右
馬海德 右(8張)
1982年獲美國達米恩-杜頓麻風獎。
1985年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參議院頒發的國際公共衞生及麻風病防治成就證書。
1986年獲黎巴嫩國家勳章和美國艾伯特-臘斯克醫學獎。
1987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1988年獲印度甘地國際麻風獎。中華人民共和國衞生部授予他“新中國衞生事業的先驅”榮譽稱號。 [23] 
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9] 
2019年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奮鬥者”榮譽稱號。 [3] 

馬海德人物關係

馬海德妻子

蘇菲 蘇菲
蘇菲(1919年5月19日—2023年12月12日 [28]  ),又名周蘇菲,原名周素珍,生於上海普陀區沈家門街道東橫塘現東大居委會。6歲入學。
1935年,她為逃避包辦婚姻赴上海,經友人介紹加入中國左聯領導的話劇藝術供應社。同年夏天考入上海正風中學高中文科班,一邊讀書一邊參加進步劇目演出。
馬海德和周蘇菲的結婚照 馬海德和周蘇菲的結婚照 [10]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蘇菲隨藝術供應社部分同志撤離上海,經香港、越南轉至雲南昆明,通過地下黨組織介紹,參加昆明抗敵後援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39年8月到延安,進魯迅藝術學院學習文學和戲劇。1942年畢業後分配到延安“魯藝”實驗話劇團任演員,參加《帶槍的人》等話劇演出。在延安,與國際友人馬海德大夫結婚。1943年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蘇菲隨軍從延安進入北京城。入京後開始從事電影工作和話劇演出。1960年起曾導演和參與導演多部電影,如《礦燈》、《春雷》、《孔雀公主》、《拓荒者足跡》。
1988年,蘇菲任中國麻風病協會副理事長,中國麻風基金會、馬海德基金會理事長,從事社會福利工作。多次出國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及討論會議。 [24] 
2023年12月12日,周素珍在北京醫院逝世,享年104歲。 [27] 

馬海德兒子

馬海德和周蘇菲、兒子周幼馬 馬海德和周蘇菲、兒子周幼馬
周幼馬,1943出生於延安,1991年入黨,馬海德基金會會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委員。

馬海德軼事典故

馬海德防治性病

1950年馬海德帶領小組成員在普查性病時,羣眾對抽血化驗接受不了,馬海德親自示範,讓醫務人員在自己身上抽血,以此來取得羣眾的配合。他非常重視基層防治機構的工作質量,不惜花費時間逐項檢查病人的病歷、化驗結果、治療記錄以及統計表格等。
他常常在基層舉辦性病學習班,並親自為學員講課,作示教等。他説:“要搞好一個地區的性病防治工作,必須依靠當地的幹部和醫務人員。”馬海德很注意同當地的幹部搞好關係,每當一個點的工作結束時,他都和當地幹部一起總結工作,並將書面總結材料留給當地幹部一份。他還教育皮膚性病研究所的同事們,要注意民族政策,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在基層工作時,馬海德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爬山、涉水,從不搞特殊化。他住過蒙古包、破廟,睡過臨時旅店的土炕,也曾和4個人合蓋過一條粗布破被。他還常常帶病堅持工作。儘管條件艱苦,但在工作之餘他還和大家一起跳舞、聊家常、説笑話,始終保持着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風。
在幅員遼闊的農牧區,對梅毒患者要一個不漏地進行復查,困難是很大的,常常為了尋找一個病人,他們要跑很遠的路程。有時做實驗,水質不好,不能保證血清試驗的可靠性,在這種情況下,馬海德總是自己動手,教大家就地取材,做簡易的沙濾缸,保證實驗用水的質量。平時,從病損中檢查梅毒螺旋體,需要用暗視野顯微鏡,可是這些地方沒有,馬海德就對顯微鏡進行了改造,用乾電池作電源,這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活動的螺旋體,從而保證了診斷的準確性。 [11] 

馬海德麻風防治

馬海德在調查研究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於1981年滿懷信心地提出了:“中國要在2000年基本消滅麻風病”的奮鬥目標,並得到衞生部的支持。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馬海德認為不能再沿用歐美國家19世紀建立麻風村、麻風病院的老辦法,而應根據中國國情,大膽闖出一條防治麻風病的新路子來。
他尊重科學,強調防治麻風病應由住院隔離治療轉變為社會防治;由單一藥物治療轉變為多種化學藥物聯移動圖片合治療;由單純的治療轉變為治療與康復並重;由專業隊伍孤軍作戰轉變為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作戰的“四個轉變”的作法。他還積極開展中外醫學界的合作與交流,爭取國際上的廣泛援助。
1985年,經他不懈的努力,在廣州成立了中國麻風病防治協會、中國麻風病福利基金會和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中心,並在中國召開了第一屆國際麻風病學術交流會。來自26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位麻風病專家出席了會議。他們親眼看到了中國防治麻風病的工作所取得的成就。與會的各國麻風基金會代表紛紛找到馬海德,表示
從1980年起,馬海德把國外治療麻風的新技術——強殺菌聯合藥療引進中國。用這種藥療方法,病人一週內即可脱離傳染期,平均兩年即可治癒。但是這種聯合藥療的3種藥品價格較高,因而影響了在全國推廣使用。為此,馬海德抱病出訪了十幾個國家,經過緊張的工作,終於使日本、美國、意大利、比利時、加拿大、荷蘭、英國和原聯邦德國等國家的麻風基金會,分別同中國有麻風病防治任務的省區建立了對口聯繫,並提供了價值上千萬美元的藥品、醫療器械和交通工具等援助。
這樣,到1986年底,強殺菌聯合藥療在全國麻風防治工作中得到了推廣,使全國每一個麻風病人的治療都有了可靠的保證,大大加速了消滅麻風的進程。 [12] 

馬海德更改姓名

馬海德和斯諾到保安不久,就要求去紅軍前線部隊訪問。經黨中央安排,派伍修權為翻譯,陪同他倆經過長途跋涉,同年8月16日,來到寧夏豫旺縣的西征紅軍前線總指揮部,受到彭德懷司令員的歡迎。
當地羣眾多為回民,信奉伊斯蘭教。恰好海德姆會説一些阿拉伯語,會寫阿拉伯文。原來海德姆出生在美國,但祖籍是黎巴嫩,知道伊斯蘭教習俗。為此,他受到當地羣眾的歡迎和尊重,阿訇經常請他到家裏做客吃飯。
他和紅軍醫生戴濟民(回族)共同經常給羣眾看病,他的醫術,更得到羣眾信任。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也請他幫助做回民羣眾的工作,他把有關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摘譯成阿文,讓紅軍戰士照着他寫的樣子刷在牆上,回民同意支援紅軍。
他在與回民的頻繁接觸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發現回民姓馬的人很多,“十個回回九個馬”。他為了同回族兄弟交知心朋友,決定自己也姓馬,改名叫馬海德。他把自己的命運同中國人民的命運緊緊連繫在一起。 [11] 

馬海德人物評價

1937年馬海德加入中國共產黨時周恩來評價道:“他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13] 
愛潑斯坦曾評價:“(馬海德與路易艾黎)不單單是在為人民服務,同時也在以他們的行動啓迪那些想為人民服務、卻又不知從何做起或仍然顧慮重重的人。” [8] 
1983年鄧小平在接見馬海德時稱其為“新中國衞生事業的先驅”、“奮戰在革命一線的醫學專家、傑出的國際主義者”。 [14] 
2005年胡錦濤稱:“馬海德和很多國際友人都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為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15] 

馬海德後世紀念

馬海德馬海德獎

馬海德獎是在原衞生部支持下由馬海德基金會設立的麻風病防治行業獎,旨在紀念在中國麻風病和性病防治工作中作出巨大貢獻的國際主義戰士、新中國衞生事業的先驅馬海德博士,是表彰和獎勵為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和管理作出貢獻的優秀工作者的行業獎項,為中國醫學最高榮譽之一。 [16]  [26] 

馬海德馬海德基金會

馬海德基金會為紀念新中國衞生事業的先驅-馬海德博士對中國麻風病防治及醫療衞生事業所做出的貢獻,繼承他的遺願和未竟的事業,表彰和獎勵中國麻風病防治、研究和管理的優秀工作者;資助開展麻風病健康教育工作和慰問麻風病人及麻防工作者活動;資助麻風患者子女的“扶貧助學”活動。 [17] 

馬海德馬海德銅像

馬海德銅像為2015年1月23日建立於花山的武漢麻風防治中心,旨在紀念為新中國防控麻風病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馬海德。 [18] 

馬海德紀念圖書

在新中國衞生事業的先驅、傑出的國際主義者、著名醫學專家馬海德誕辰111週年之際,2021年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大醫馬海德》於2021年9月26日在京發佈。
《大醫馬海德》由人民衞生出版社出版,以年代為序,通過40餘萬字、近180幅圖片,全面生動記錄了馬海德的人生軌跡,講述了他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加入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後加入中國國籍、投身於新中國衞生事業開拓和建設中的感人故事,展現了他救死扶傷的醫者仁心,詮釋了他大愛無疆、無私奉獻的赤子情懷。 [25] 

馬海德影視形象

2014年《歷史永遠銘記羅偉飾演。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