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

鎖定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1926年2月28日——2011年11月22日),蘇聯領導人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三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兒,母親是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 [4]  曾在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國立大學、蘇聯科學院語言文學所,莫斯科外文書籍出版社等單位工作。主要從事美國史、語言學等方面的研究、翻譯工作。1962年皈依東正教。1967年3月6日通過美國駐印度大使館,輾轉逃往美國。 [4]  2011年11月22日因大腸癌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去世,終年85歲。 [1] 
中文名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
外文名
Svetlana Alliluyeva
別    名
斯維特蘭娜·約瑟夫娜·斯大林娜 [3] 
拉娜·彼得斯 [1] 
國    籍
美國(1978—1984)
出生日期
1926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2011年11月22日
畢業院校
莫斯科大學
代表作品
致友人的二十封信 [2] 
僅僅一年 [2]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人物生平

斯維特蘭娜和她的父親斯大林 斯維特蘭娜和她的父親斯大林
1926年2月28日,斯維特蘭娜·約瑟夫娜·斯大林娜生於莫斯科,是斯大林3個孩子中唯一的女兒,是他最疼愛的“公主”。她有三個名字: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 [1]  、斯維特蘭娜·約瑟夫娜·斯大林娜 [3] 拉娜·彼得斯 [1-2]  。父親1953年去世後,她改母姓阿利盧耶娃。 [3]  1966年底以護送情人、印共黨員布拉傑什·辛格的骨灰回印度為名,拋下22歲的兒子和17歲的女兒,離開了蘇聯。 [3]  到了1970年與美國人結婚,改名為拉娜·彼得斯 [2] 
1926年2月28日,斯維特蘭娜降臨人間,父親斯大林已經47歲了,為她取了名字——斯維特蘭娜,意思是“光影”,源於一首俄羅斯浪漫主義詩歌。 [4] 
斯維特蘭娜6歲喪母,1932年,斯維特蘭娜的母親、斯大林的第二任妻子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開槍自殺,公開説法是娜傑日達患有“精神病”,6歲的斯維特蘭娜被告知母親死於急性腹膜炎 [4]  妻子死後,斯大林對女兒傾注了更多的關注。他甚至稱女兒為“女主人”,並吩咐她給自己發命令,例如:“我的第一秘書斯大林同志。命令你允許我和你一道去看電影或者看戲。女主人謝坦卡(斯維特蘭娜的暱稱)” [4] 
斯維特蘭娜中學時開始與父親“交惡”;16歲時,在一次聚會上,結識了40歲的已婚猶太作家阿列克謝·卡普勒(Aleksei Kapler,電影《列寧在十月》和《列寧在1918》的編劇 [6]  ),墜入情網。斯大林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甚至將阿列克謝兩次投入監獄,共達10年之久。1944年,18歲的她突然宣佈跟同學格利克里·莫洛索夫結婚,生了兒子約瑟夫。3年後,夫妻二人分手。1949年畢業於莫斯科大學。23歲時,她又嫁給了斯大林助手安德烈·日丹諾夫的兒子尤里·安德列耶維奇,在生了一個女兒葉卡捷琳娜後,又離婚了。
斯大林去世後,斯維特蘭娜仍享有父親生前給予的待遇,比如公車和別墅。但反對斯大林的運動不久便開始了,1957年斯維特蘭娜將名字改為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從母親的姓氏;同年,她向政府提出收回對自己的一切特惠待遇。 [4] 
1962年皈依東正教。1963年,她遇到了任職於莫斯科一家出版社的印度人布拉耶什·辛格。1966年12月,斯維特蘭娜護送布拉耶什骨灰去印度安葬。
1967年3月6日,斯維特蘭娜來到新德里的美國駐印度大使館要求政治避難 [1]  ,這在當時被美國大肆宣傳。1967年,斯維特蘭娜飛往美國時把一兒一女留在了蘇聯。在美國居住了3年後,斯維特蘭娜又遇到了第四任丈夫——美國人威廉·彼得斯。1970年同建築師威廉·彼得斯結婚之後,斯維特蘭娜在威斯康星州定居。他們居住在靠近麥迪遜市的綠泉,有一個女兒,後來兩人離婚。這是她的最後一次婚姻。
1973年5月她和彼得斯離婚。1978年底她取得了美國國籍。之後她告訴新澤西《特倫頓時報》,她註冊成為共和黨人,並捐了500美元給保守派雜誌《國家評論》,還説這是她最喜歡的出版物。 [2]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2張)
1984年,後來又在英國生活了一段時日的她考慮回莫斯科看一看。9月初,她給蘇聯大使館寫了一封信,請求容許她回到莫斯科。 [5]  11月,斯維特蘭娜和13歲的女兒奧爾加來到莫斯科,並要求能留下來。阿利盧耶娃和奧爾加獲得了蘇聯國籍,但約瑟夫和葉卡捷琳娜開始躲避她們娘倆。 [3]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斯維特蘭娜開始指責西方,稱她從來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她對媒體説,在西方她其實是中情局的寵物。 [2] 
斯維特蘭娜和奧爾加在莫斯科待了4周後,她們回到了家鄉格魯吉亞,她們還去了斯大林的故鄉哥里。 [5]  1986年4月,這對母女又從第比利斯回到了美國,美蘇兩國政府都沒有找她的麻煩。 [2-3]  在20多年時間裏,她一直住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南部。離婚後的她儘量避開媒體的關注,過自己的隱居生活。彼得斯死於1991年,大兒子約瑟夫也於2008年11月過世,奧爾加遠在波蘭 [4] 
2007年夏天,接受了一名紀錄片製片人的採訪。2010年4月18日,基於這次採訪的紀錄片在麥迪遜市舉行的威斯康辛州電影節上公開亮相。
2010年,在接受《威斯康星州日報》採訪時,她被問及父親是否愛她,她回答説:“他愛我,因為我有一頭紅髮和雀斑,跟我母親一樣。” [2]  斯維特蘭娜説:“我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傾訴,更不堪活下去。”
斯維特蘭娜在抵達美國後曾公開譴責她的父親。斯維特蘭娜寫過兩本自傳,在書中她形容她的父親是個冷漠、偏執的人。但是在後來的媒體採訪中,她也曾對過去的言行表示懺悔。1983年她宣佈撤回當年對父親的譴責,並承認“如果他知道我所做的一切他會槍斃我的”。 [1] 
在美國期間,斯維特蘭娜曾經是基督教科學派的成員,而晚年在英國,70歲的她又成為了羅馬天主教的信徒,最終宣稱“我找到了一生都在尋找的平靜和失去的希望”。 [4]  斯維特蘭娜對美國的看法也日趨複雜,她最初宣稱:“我在美國的生活無比的自由、快樂、多姿多彩。”後來逐漸體會到美國社會不同於蘇聯的規則和秩序,給她帶來種種的不適與孤獨。她覺得律師們騙走了她大部分的稿費收入,對於媒體更覺不勝其擾,毫無隱私。 [4] 
斯維特蘭娜一向不善於理財,這導致了她晚年生活的窘迫。 [4]  1992年,有報道説她在英國倫敦的貧民小區,住在一處為有精神問題的老年人開辦的寄宿屋內。 [3] 
2011年11月22日,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大腸癌逝世,終年85歲。 [1]  臨終時沒有子女在她身邊,一星期後,她的死訊被女兒奧爾加通過郵件向媒體公佈。 [4]  阿利盧耶娃去世時,住在本縣的養老院裏奇蘭中心。 [3]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愛情婚姻

斯維特蘭娜有過4次婚姻,但卻都沒有相攜走向生命的最終。
16歲時,在哥哥和好朋友的聚會上,斯維特蘭娜結識了40歲的已婚猶太作家阿列克謝·卡普勒(Aleksei Kapler)。她對阿列克謝一見鍾情,當斯大林得知此事後,他極力反對,阿列克謝被控間諜罪而被捕,斯維特蘭娜開始同父親公開作對。
1944 年,18歲的她突然宣佈跟同學格利克里·莫洛索夫結婚,他是法律系的一名學生,也帶有猶太血統。這顯然是一段不被斯大林祝福的婚姻,他不喜歡這個女婿。3年後,夫妻二人由於感情問題分手,離婚後,莫洛索夫很快被單位開除,父親也遭到清洗。 [4]  斯維特蘭娜帶着兒子獨立生活。他們育有一個孩子約瑟夫(Iosif)。 [2]  到了1983年她宣佈撤回當年對父親的譴責,38歲的醫生約瑟夫開始有規律地和母親通話。 [2]  大兒子約瑟夫於2008年11月過世。 [4] 
23歲時,斯維特蘭娜走入了第二段婚姻,她終於嫁給了斯大林喜愛的小夥子、斯大林助手安德烈·日丹諾夫的兒子尤里·日丹諾夫。 [2]  但這種只有政治考量、沒有愛情的婚姻顯然不能持久,在生了一個女兒葉卡捷琳娜(Yekaterina)後,他們也離婚了。 [2] 
此後,斯維特蘭娜又經歷了一段短暫而不幸福的婚姻。直到1963年,她遇到了彼此深愛的那個男人。對方是一位印度人,名為布拉耶什·辛格,是印度一個富有王公的兒子,他在28年前成為共產主義者,1934年加入印度共產黨。但好景不長,由於布拉耶什身患肺結核,不久就離開了人世。此時是1967年,斯維特蘭娜跟俄國政府請求帶着布拉耶什的骨灰去印度,遵照遺囑把它們灑向紅海。就是這一次,她決定在旅途中改道去美國。當年,對於斯大林女兒的“叛逃”,世界各國媒體爭相報道,它們把這看成是“紅色”公主對自己父親和國家的背叛。斯維特蘭娜卻把這次出走看得很簡單,這只是她擺脱父親陰影的一個步驟,她只是要過自由沒有束縛的生活。
當阿利盧耶娃離開蘇聯的時候,兒子22歲,女兒17歲。 [2]  在美國居住了3年後,斯維特蘭娜又遇到了日後的第四任丈夫,美國人維斯勒·W·彼得斯。他是美國建築師弗蘭克·勞埃德·賴特的大女婿,也是一位建築師,同時也是其岳父事業的繼承人。與美國人結婚後,她改名為拉娜·彼得斯,這個名字一直用到生命最後。 [2] 
維斯勒的岳母也是一位俄羅斯人,更為巧合的是,她的大女兒就叫斯維特蘭娜。當她從新聞上看到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來到美國時,她暗自在心中猜度也許對方會跟自己的女兒長得一樣,她邀請斯維特蘭娜出席了自家的晚宴。在派對上,斯維特蘭娜對維斯勒一見鍾情。很快,雙方陶醉在了甜蜜的愛情中。3周後,他們舉行了婚禮。
婚後,斯維特蘭娜在44歲高齡又生下了一個漂亮的女兒奧爾加·彼得斯(Olga Peters) [2]  ,然而她卻發現丈夫非常軟弱,凡事都要聽命於前岳母,這讓她再一次感覺到受束縛。慎重考慮後,她又一次離婚了。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著作

她生前寫過4本書,其中兩本回憶錄致友人的二十封信》、《僅僅一年》於1967年末、1969年相繼出版,這些書給她帶來了超過250萬美元的收入 [4]  ,其它著作有《重訪祖國》、《遙遠的樂聲》。1969年12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剝奪她的公民權。1969年,她出版了第二本自傳《僅僅一年》,這本書裏記述了她從蘇聯叛逃到美國的經歷。 [2] 

斯維特蘭娜·阿利盧耶娃言論

“我這一生太沉重了,沉重得不堪傾訴,更不堪活下去。”
“到我出家時我已經七十歲。最後我一定能成為修女。我相信上帝在這個特別時刻召喚我親近他,因為在修道院的院牆裏我找到了我一生都在尋找的平靜和我失去的希望。”
“我今天要對所有潛伏的變節者説,不要忘記在河的另一岸是相同的人類,他們也包括了一些不完美的、沉悶的、無能的、背叛的、痴呆的人,一如你們所離棄的那些人。我十七年前所不懂的,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在好的和壞的方面竟是這樣相像。”
“我住在莫斯科時,有四十年是在克格勃的監視下度過的。來到美國後,監視含蓄了一些,我被放到律師手裏,籤一些不知是什麼內容的法律文件。我的生活再度癱瘓,我不能完全自由地去做或講自己所想的事。沒有一個變節者是完全自由的。”
斯維特蘭娜曾接受俄羅斯電視台的採訪,參加了《克里姆林宮公主》這一紀錄片的拍攝,她這樣敍述自己的一生:“我從來不曾有過普通人的生活,這都寫在了我的前額上,人們都知道我是誰和我是怎樣的人。這就是命運,我必須忍受這種命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