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斜塘

(長江支流黃浦江上游幹流)

鎖定
斜塘,長江支流黃浦江上游幹流,為黃浦江三大源流之一,史載“斜塘水自大泖來,水極湍悍,東入橫潦涇,自黃橋門塞,水併入此塘,故其勢益悍。” [12]  。位於上海市松江區西部。西北在石湖蕩鎮泖口村與泖河相連,東南流至李塔匯鎮三角渡(浦江之首)與圓泄涇交匯,接橫潦涇。承澱山湖太浦河來水,量大流急。河長6.5公里,底寬70米,底高-4米,河面寬約180米。 [1] 
斜塘屬五級航道,可通行300噸級船隻,是蘇申外港線的主要組成部分。太浦河開通後,成為長(興)湖(州)申線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澇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農田約6600公頃。滬杭鐵路橋、塔閔公路橋、松蒸公路橋、滬杭高速公路橋、申嘉湖高速公路橋、滬蘇湖鐵路橋橫跨斜塘之上。 [1] 
中文名
斜塘
外文名
Xie Tang River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黃浦江上游幹流
地理位置
上海市松江區西部
流經地區
上海市松江區西部小崑山、石湖蕩鎮
發源地
上海市松江區石湖蕩鎮泖口村
主要支流
古浦塘、小斜塘、石湖蕩港
河    長
6.5 km
河口位置
上海市松江區李塔匯鎮浦江之首
航道等級
五級、300噸級

斜塘幹流概況

斜塘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斜塘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斜塘位於上海市松江區西部小崑山鎮石湖蕩鎮境內 [2]  。西北在石湖蕩鎮泖口村與泖河相連,東南流至李塔匯鎮三角渡 [2] 圓泄涇交匯,下接橫潦涇。承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量大流急。河長6.5公里(一説謊6.94公里 [2]  ),底寬70米,底高-4米,河面寬約180米 [12]  (一説128~205米 [2]  )。 [1] 
斜塘起點小斜塘匯入處(河對面) 斜塘起點小斜塘匯入處(河對面)
斜塘上段古浦塘河口段 斜塘上段古浦塘河口段
斜塘下段滬蘇湖鐵路橋段 斜塘下段滬蘇湖鐵路橋段
斜塘(右)終點——浦江之首與圓泄涇(左)交匯入橫潦涇 斜塘(右)終點——浦江之首與圓泄涇(左)交匯入橫潦涇

斜塘河段變遷

黃浦江上游及其支流,是從澱山湖至閘港一帶,其中米市渡以上由橫潦涇、泖港等河流構成,北宋之前已形成;米市渡以下至閘港為瓜涇塘,形成於明代以前,明代時已將其作為黃浦江一部分。
明代文獻將黃浦視為東江水系的一支。東江為“古三江”最南面的一條大河,上游為白蜆湖羣,中游為澱泖湖羣,下游則分散成許多分支,其最西一條從今平望經嘉興至海鹽出海,也就是《水經注》的谷水;其東一條是澱山湖向南經平湖以東的當湖至南浦口入海(約在今乍浦以南);再東一條是從三泖湖羣,南流經蘆瀝浦入海,此即古東江主流,再向東即從澱泖下游經柘湖,由小官浦(今張涇塘)入海。
自唐代起,西南流入杭州灣的河道,因修築海塘,大部分被捺斷。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興築海塘,僅留一條新涇塘出口,並在向內20裏處築了堰壩,至此,原流入杭州灣的東江水系主流,便改向東流和北流。其中一條經今閔行以東從閘港經下沙至新場以東出海,這條河流在明清時稱橫潦涇。明代呂光洵《水利考》稱:“長泖則東出斜塘為橫潦涇,又東流為瓜涇塘,北折為黃浦。”可見明代黃浦江上游對接瓜涇塘和橫潦涇。清代諸多志書中稱黃浦江之首為橫潦涇,如嘉慶《大清一統志》松江府載:“府志:‘黃浦為南境巨川。其首曰橫潦涇,受黃橋、斜塘及秀州塘水,東流至詹家匯為瓜涇塘。’”在斜塘和圓泄涇兩股水流成人字形夾擊沖刷下,形成一個三角狀島嶼,古名三角地,因有渡口,又名三角渡,這裏是斜塘、圓泄涇和大泖港三河交匯處,又被稱為“浦江之首”。 [19] 

斜塘主要支流

古浦塘口 古浦塘口
古浦塘,位於松江區小崑山鎮,古稱河浦塘。東起油墩港(一説松江市河 [1]  ),經大港鎮 [1]  ,西迄斜塘。長4.2公里(一説4.3公里 [1]  ),枯水期水深1.7~4.7米 [1]  ,底高0.0~-0.5米,底寬8~15米,邊坡1:2。舊河道原東起秀春塘,兩經油墩港至斜塘。1994年,將秀春塘至油墩港河段併入松江市河。1978年,在西口入斜塘處建青松大控制古浦兩船閘泵站,東口入油墩港處建古浦中節制閘。2007年,古浦西泵閘改建成節制閘泵站工程。區管七級航道,通航50噸級船舶。 [6]  ,受益農田約1100公頃。 [1] 
小斜塘,位於松江區小崑山鎮。北起昆南河,南迄泖河。長1.6公里,底高0.5~-0.5米,底寬8~10米,邊坡1:2~1:2.5。1958年,為解決西泖圩區260公頃低窪地內澇排水和實現農田格子化而新開。1979年,在南出口入泖河處建青松大控制小斜塘船閘。 [1]  [5] 
石湖蕩港,位於松江區西南部石湖蕩鎮。原名古松市河,又名石湖蕩河、石湖塘。西起石湖蕩中心河,東經石湖蕩集鎮迄斜塘。長3.5公里,底高0.0~-0.5米,底寬3~8米,邊坡1:1.5~1:2。1993年,在東1:3出斜塘處建太南片水利控制工程石湖盪船閘。 [3] 
昆南河,位於小崑山鎮。原名麪杖港,1994年改現名。因位於小崑山集鎮南,故名。東起長興港,西迄小斜塘。長5.2公里,底高-0.5~-1.0米,底寬6~10米,邊坡1:1.7~1:2.5。舊河道原長約2公里,屬鄉村支河,1978年東、西兩端延伸開挖新河,疏浚老河段,1300餘公頃低窪地受益,調整為縣級河道。 [4] 
圓泄涇中段五厙一段 圓泄涇中段五厙一段
圓泄涇,位於松江區南部。西起松江區與青浦區交界處,上接大蒸港,東匯斜塘入橫潦涇。以圓泖泄水入浦,故名。古名懸星涇。長5.73公里,底高-1米,河面寬120米。屬6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隻,是承接上游來水下泄入黃浦江的主要河道,黃浦江上游段重要航道之一。 [1] 

斜塘水文特徵

斜塘,平時水位變化,主要由潮汐往復引起,特高水位則是因颱風、暴雨、大潮汛、上游洪水下泄,互相頂推造成。斜塘夏字圩站1957~1982記錄,最高潮水位3.67米(1981年9月1日),最低潮水位0.56米(1956年1月22日)。一日二潮,平均漲潮4小時,平均落潮8.25小時。含沙量(觀察時間15年又10個月),多年平均為0.067公斤/立方米。最高為0.488公斤/立方米,最低為0.003公斤/立方米。大潮多發生在農曆初三、十八前後,小潮發生在農曆初八、二十三前後。夏季(春分至秋分)日潮比夜潮小,冬季(秋分至春分)日潮比夜潮大。 [12] 

斜塘治理開發

斜塘堤防建設

攔路港—泖河—斜塘是黃浦江主要支流,起自澱山湖出口的澱峯,沿西北—東南走向,在西泖河接納太浦河,至三角渡與圓泄涇匯合後流入黃浦江,是黃浦江三大支流之一。1987年6月18日,國家計委發文《關於太湖流域綜合治理規劃方案的覆函》,同意擴大攔路港、疏浚泖河、斜塘等太湖流域綜合治理10項骨幹工程。1999年10月22日,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下發《太湖流域擴大攔路港、疏浚泖河、斜塘工程建設管理實施意見》。
攔路港—泖河—斜塘工程由上海勘測設計研究院等4家單位承擔設計,上海宏波工程諮詢管理有限公司等4家單位負責工程現場監理工作,上海市水利投資建設公司為工程建設單位。該工程於1999年11月開工,2003年12月主體工程建成,2007年7月基本完成。2010年6月25日,該工程通過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組織的竣工驗收。工程實際完成投資6.092億元。
該工程施工河道總長23.58公里,其中攔路港8.88公里,泖河8.5公里,斜塘6.2公里。工程主要任務是擴大攔路港、疏浚泖河及斜塘,保證澱泖地區排水出路,同時使攔路港下游泖河、斜塘滿足與太浦河、攔路港河道斷面的銜接要求。
該工程為Ⅱ等工程,相應防洪標準為五十年一遇,泖河樞紐及元蕩分流節制閘為2級建築物,幹河及元蕩分流工程的河道、堤防、護岸及清水港泵閘為3級建築物,幹流一側堤頂設防洪道路。全線堤防總長57.46公里,其中攔路港新建護岸18.29公里,西泖河新建護岸2.88公里,東泖河新建護岸4.54公里,泖河、斜塘已建堤防護岸總長29.55公里(太陽島已建護岸未計)。該工程新建5座節制閘,改建環橋港節制閘,新建套閘2座,改建北村港和泖甸港套閘,新建泵閘2座,加高加固蛇口港、大蓮湖套閘。還包括建造防汛道路、堤防綠化左岸以及左岸支流堤防和攔路港補充配套兩項堤防工程。該工程完成後,與其他治太骨幹工程共同發揮防洪防澇作用,在地區洪澇災害和風暴潮中發揮了顯著作用。 [18] 

斜塘河道建築

石湖蕩套閘,位於石湖蕩港斜塘入口處。建閘後能保護石湖蕩鎮低窪農田約400公頃,縮短外河圩堤長度5公里,發揮防洪擋潮重要作用。主要上程項目:1.新建船閘1座,閘孔淨寬6.0米,閘室長度60.0米,淨寬12.0米,閘底標高-0.5米,通航等級60噸級,梁底標高6.8米;內河引航道河底寬10.0米,邊坡1:2,全長26.4米,外河引航道河底寬10.0米,邊坡1:2,標高1.50米以上為1:3.35,砌築直立式漿砌塊石擋土牆,全長32.4米。2.徵地0.19公頃,建造管理用房200平方米。1992年5月21日工程動工,1993年4月30日竣工。 [7] 
小斜塘套閘,位於小崑山鎮界涇村,具有通航、擋潮功能,1979年建。設計水位上游最高3.5米,最低1.5米,下游最高3.8米,最低1.5米,閘底板高程-0.5米,孔徑為6米,閘門寬6米,高5.3米,閘室長度80米,最大通航能力40噸。 [8] 
古浦塘中閘,位於小崑山鎮昆華村,具有通航、擋潮功能,1978年建。設計水位上游最高3.6米,最低3.2米,下游最高3.6米,最低1.8米;單孔7米,閘門寬7米高5.4米。最大通航能力50噸。 [9] 
古浦泵閘,原名佔浦塘西閘。位於小崑山鎮蘆家村,具有擋潮、排水功能,1978年建,2006年改建。設計水位上游最高3.8米,最低3.2米,下游最高3.8米,最低1.5米;閘底板高程-1.2米,閘門孔徑10米,閘門寬10米,高5.3米,泵能力為30立方米/秒。 [10] 

斜塘航道航運

斜塘航道

斜塘屬蘇申外港線航道一段。蘇申外港線航道是上海黃浦江上游溝通江蘇、安徽等省的主要幹線航道,自江蘇省界至松江分水龍王廟,長35公里,由斜塘、泖河、攔路港、澱山湖南航道、急水港等航段組成。沿線建有橋樑4座(鐵路橋1座,公路橋3座),跨河架空纜線24根,水下纜線4根。其上溯可直達蘇州寶帶橋,與京杭大運河接通,順流而下與黃浦江銜接。沿線湖蕩眾多,航道順直,水深均在2.3米以上,但河面寬狹相殊,受狹窄航段及橋樑限制,只能通航100噸級船隊。1990年,航道運量達1500萬噸。 [11] 

斜塘船閘

古浦塘西船閘,位於大港鎮蘆家村古浦塘入斜塘口處。1977年4月建成,閘身孔徑6米,裝置有每秒流量5立方米的排澇泵2台。閘室長80米,寬12米,閘梁底高6.2米。工程量:土方4.109萬立方米,石方1839立方米,砼方2106立方米。工程造價74.3萬元。可通航50噸位級船隻。 [13] 
小斜塘船閘,位於小崑山鎮小斜塘入斜塘口處。1979年興建。閘身單孔淨寬6米,閘室長66米,寬10米,閘梁底高6.5米。工程量:土方2.48萬立方米,石方2520立方米,砼方1032立方米。工程造價39.2萬元。可通航40噸位級船隻。 [13] 

斜塘渡口碼頭

北斜塘渡,位於石湖蕩鎮斜塘江北首,故名。1985年,斜塘客運碼頭建成後停渡。 [17] 
斜塘客運碼頭,位於石湖蕩鎮斜塘江北部。1985年6月建成,利用部隊退役登陸艇2艘,為松蒸路過往車輛和行人渡江之用。1989年7月26口,斜塘跨江浮橋建成停運。 [16] 

斜塘橋樑涵洞

斜塘浮橋,位於斜塘滬杭鐵路34號橋上游720米處。全長893.83米,主橋長219.56米,2墩3孔,每孔60米,東、西接坡長674.27米。木結構橋面,寬9.33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側人行道各寬1米,橋樑荷載為汽-15、掛-80。是上海第一座公路高架鋼架浮橋。建橋前,上海郊區唯古松鄉不通公交汽車。1988年初,古松鄉以350萬元向上海市鐵路局租用建橋器材。接坡工程由松江公路所施工,經費由市公路處投資。7月開工,翌年7月建成通車。設斜塘浮橋過橋費徵收站,過橋費歸古松鄉政府。1999年10月,斜塘大橋建成,浮橋拆除。 [21] 
塔閔公路斜塘大橋(上) 塔閔公路斜塘大橋(上)
塔閔公路斜塘大橋,位於塔閔公路石湖蕩鎮境內,跨斜塘,橋長493.48米,跨徑組合22X6+44.25+70+70+44.25+22×6。橋寬14.5米,車行道寬10.5米,人行道兩側各0.75米,梁底標高10.14米,荷載噸位汽-20,掛-100,設計荷載等級公路一Ⅱ級。1部為簡支梁橋,下部為柱式墩台。2006年8月建成。 [14] 
松蒸公路斜塘大橋 松蒸公路斜塘大橋
松蒸公路斜塘大橋,位於松蒸公路石湖蕩鎮境內,跨斜塘河。橋長355.94米,跨徑組合22×6+42X2+22×6,車行道10.5米,人行道兩側各1.5米,梁底標高10.75米,荷載噸位汽-20,掛-100,設計荷載等級為公路一Ⅱ級。上部結構為空心板梁,下部結構為柱式墩台,1999年10月建成。 [15]  斜塘大橋松蒸公路東西向跨斜塘。1998年4月開工新建,1999年10月竣工。橋長348.94米,寬12.5米,兩側人行道各1.5米,橋樑荷載為汽-20、掛-100,總投資892萬元。 [22] 
滬杭鐵路線34號橋 滬杭鐵路線34號橋
滬杭線34號橋,位於滬杭線星華站——石湖蕩站區間內,新橋(斜塘江特大橋)中心裏程為K52+904。斜塘江為上海市通往江蘇省各地的主要航道,地方政府要求通航100噸級船隻,橋樑梁底標高必須達到8.3米。為此,老線既有橋需抬高1.46米,橋兩端路基高度將達7米,橋墩附近拋有大量片石。據此情況,雙線橋樑位置選擇在老橋左側40米處。橋樑孔跨採用2孔64米下承桁梁,8孔24米和99孔16米預應力鋼筋混凝土T形梁,橋樑全長1979.70米,其中正橋長129.98米,引橋長1849.72米,雙線墩台,單線鋪軌。工程於1989年6月開工,1991年10月竣工。 [20] 
滬杭高速公路(A8)斜塘橋 滬杭高速公路(A8)斜塘橋
申嘉湖高速(A15)公路斜塘橋 申嘉湖高速(A15)公路斜塘橋
滬蘇湖鐵路跨斜塘航道斜拉橋(下)、申嘉湖高速公路斜塘橋(中) 滬蘇湖鐵路跨斜塘航道斜拉橋(下)、申嘉湖高速公路斜塘橋(中)
滬蘇湖鐵路跨斜塘航道斜拉橋,位於上海市松江區境內,為2條設計時速350公里滬蘇湖鐵路和2條運營時速160公里滬昆鐵路並行橋樑,橋體為雙塔、雙索麪、雙邊箱鋼混組合梁結構,全長460米,主跨長260米,是國內首座高速鐵路和普速鐵路四線並行斜拉橋,其四線無砟軌道同設一橋的雙邊箱鋼混組合梁設計為世界橋樑建設史上首創。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