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泖河

鎖定
泖河,長江支流黃浦江上游幹流,位於青浦區東南部和松江區鄰接處。是古東江(今黃浦江上游地段)殘段。 [14]  河道昔寬如湖,原名泖湖,又名團(一作圓)泖,為“華亭三泖”(團泖、大泖、長泖)之一。 [1]  據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載:“泖在華亭境,有上、中、下之名,狹者且八十丈。”古泖河在沈巷、練塘間,西北至東南流向,為古代谷水之一部分。其時,驚濤起伏,萬頃碧粼。後谷水漸湮塞,大部分淤漲成陸,僅存一條泄水道,就是泖河,僅是圓泖的一小部分。 [2] 
泖河西北於青浦區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接攔路港,東南至松江區石湖蕩鎮泖河村與斜塘相連。承接澱山湖太浦河來水。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長10.5公里,河面北狹南寬,寬度100~500米,最寬處達700米。底寬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 [1] 
泖河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分泖河為東西兩支,南支寬300米,因淤淺,已築籪養魚,不通航。北支又稱中圖漕,為主航道,寬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噸級船隻。西泖河接太浦河來水,東泖河接西大盈港——華田涇來水;南沙洲名小獨圩,面積約30公頃,分泖河為南北兩支。受益農田約1萬公頃。 [1] 
中文名
泖河
外文名
Mao He River
別    名
泖湖、團泖、圓泖
所屬水系
長江支流黃浦江上游幹流
地理位置
上海市青浦區東南部和松江區鄰接處
流經地區
上海市青浦區、松江區
發源地
上海市青浦區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
主要支流
太浦河、朱泖河、華田涇、東塘港
河    長
10.5 km
河口位置
上海市松江區石湖蕩鎮泖河村
通航噸級
300噸級~100噸級

泖河幹流概況

泖河河道走向

泖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泖河的位置及水系分佈
泖河,位於青浦區東南部和松江區鄰接處。西北於青浦區練塘鎮東方紅大橋處接攔路港,東南至松江區石湖蕩鎮泖河村與斜塘相連。承接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為黃浦江上游主要河段。 [1]  流經青浦練塘鎮沈巷鎮和松江石湖蕩鎮小崑山鎮 [7]  長10.5公里 [2]  (其中松江境內長4.16公里(一説4.6公里 [5]  ),面寬185~401米 [7]  ),河面北狹南寬,寬度100~500米,最寬處達700米。底寬平均50米,底高在-1米以下。南北各有沙洲:北沙洲名泖塔圩(俗稱泖島,後改名太陽島,南北長4公里,平均寬700米 [3]  ),分泖河為東西兩支,西泖河接太浦河來水,東泖河接西大盈港(——華田涇)來水,洲上舊有唐澄照禪寺和泖塔,現寺毀塔存;南沙洲名小獨圩,面積約30公頃,分泖河為南北兩支。南支寬300米,因淤淺,1990年代築籪養魚,不通航。北支又稱中圖漕,為主航道,寬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噸級船隻。 [1]  [7] 
泖河在泖島北端接攔路港 泖河在泖島北端接攔路港
東西泖河起點 東西泖河起點
攔路港尾端泖甸村段(西柳河) 攔路港尾端泖甸村段(西柳河)
泖島南端 泖島南端
泖河東端小獨圩段 泖河東端小獨圩段
泖河接斜塘處——小斜塘匯入處(河對面) 泖河接斜塘處——小斜塘匯入處(河對面)

泖河河道變遷

泖河,作為古代三泖的一部分,與九峯齊名,位於松江區城西約14公里,在小崑山鎮(原昆岡鄉)西部與青浦區交接處。自古以來,是太湖入海的重要水道。又是旅遊勝地之一。
歷史上松郡三泖,是指今松江、青浦、金山至浙江平湖間相連的大湖蕩。一據水流位置而稱上泖、中泖、下泖;二據大小、形狀把上、中、下三泖依次稱為長泖、大泖、圓泖(長泖在今金山、平湖之間,雖已淤漲成田,闊如支渠,而其名尚存,大泖在今華亭、金山之間,已為田為蕩,絕無形跡,圓泖在今婁、青浦之間,周不過二十里,即舊志所謂“近山涇之泖”也。東為鸞塘、石堰、胡家路、周葫蘆、駱駝涇諸水,北受南、北曹港之水及趙長浦水,匯瀦子泖。東南趨古浦塘、斜塘,東則散趨走馬塘、麪杖港、陸家曲諸支渠,悉南逕詹家匯,至橫潦涇,達於黃浦。 [15]  今泖河也只是圓泖的一小部分 [16]  )。泖湖源自太湖。古東江(今黃浦江上游地段)自太湖流經松、青、金等地勢低窪地區,逐漸形成了澱山湖(薛澱湖)、谷水、泖湖等一些較大的湖泊。據舊志載,宋時太湖之水主要由急水港流入薛澱湖,又經攔路港和金澤塘流入三泖。同時西南有嘉興、平湖之水流入泖河。三泖之水又經黃橋、斜塘流入黃浦江,歸於大海。另説三泖之水東南趨古浦塘、斜塘,東則散趨走馬塘、麪杖港、陸家曲諸支渠,悉南逕詹家匯,至橫潦涇,達於黃浦。
泖河經長年淤積,變遷很大。據南宋紹熙《雲間志》記:“古泖,縣西四十里,週迴四頃三十九畝。今泖西北抵山涇,南自泖橋出東南,至廣陳,又東至當湖,又東至瀚海塘而止。”朱伯原《續吳郡圖經》記:“泖在華亭境。泖有上、中、下之名,泖之狹者,猶且八十丈。”泖河雖隨地、形而名稱不同,但實為一水。流經今金山、平湖之間的,因形如長帶,故名長泖;因其位處上游,故又稱上泖;古長泖縈繞百餘里,後逐漸淤漲成田,至清代只剩闊如支渠的水流。流經今松江、金山之間,水面浩闊,稱為大泖;因其位處中游,故又稱中泖;歷史上早已淤塞,全部圍墾為蕩田,亦稱泖田。流經今松江、青浦之間呈圓形,故稱圓泖;因位處下游,又稱下泖,經歷代疏浚,得以保存,是古泖湖僅存的部分,今稱泖河。據清嘉慶府志記載,當時圓泖周不過二十里,即舊志所謂近山涇之泖,其東支渠曰:石臼、周頭、曹墳、庵港、長洲漊、濮家灣、廟涇諸港,皆南受浙江、嘉善之水;東受元和、葉厙、王家、金錢、長洲諸蕩之水,地與元和交錯;自長洲蕩折而東北,其支為吳家灣、泖甸、清水港、攔路、山涇諸港,皆北受薛澱、練湖之水;又東為窵塘、石堰、胡家路、周葫蘆、駱駝涇諸水,北受南北曹港之水及趙屯浦水,匯瀦於泖。 [10] 
至於近代,澱山湖水由攔路港流入泖河,上起青浦小蒸,由西北流向東南,下迄古浦塘、斜塘,經橫潦涇瀉入黃浦江,全長10.5公里。斜塘河面寬180米,水深流急。自界涇到泖塔圩一段,稱古泖或南泖,河面寬400米。中經小獨圩(舊名大草墩),已淤漲成陸,東西長550米,主航道在其北岸一側,河面寬120米;南航道寬300米,已壩斷養魚,今屬古松鄉。自泖塔圩迤北,至攔路港一段,分東西航道。東航道俗稱小泖或東泖,寬150~200米;西航道俗稱大泖或西泖,寬400米左右。泖塔圩為泖河中一小洲,原名淘飯圩,呈梭子形,左右二段各約寬320米,中段寬約400米,總面積達1000多畝,分屬昆岡和青浦區沈港、練塘。東西兩航道即大、小泖在南嘴合流,稱為“三泖並一泖”,兩岸距離約700~800米。 [10] 

泖河水文特徵

泖河,為黃浦江上游源流之一,主要承泄太湖及江蘇澱泖地區來水。太浦河開通後,成為黃浦江主要水源。 [7]  每年汛期,太湖流域東排水增大,如遭遇大潮汛潮水的頂託,大部分客水被頂託在青浦及其以西的河港中,以致水位抬高,直至汛期過後才大量東泄,陸續歸海。因此,青浦高水位往往出現在上游洪水下泄並遭遇黃浦江高潮位頂託之際,如同時出現暴雨、大潮和颱風天氣,呈現洪水、颱風、高潮和暴雨碰頭的局面,將使青浦防汛形勢處於十分艱難的境地。
泖河、大蒸塘及其兩側的河道為感潮較強地區。以泖甸站為代表,根據1984年《青浦區水資源調查和水利化區劃》統計資料,汛期多年平均高潮位3.23米,平均潮差0.68米。最高潮位3.64米(1954年8月2日),最低潮位1.04米(1956年1月9日),最大潮差1.30米(1968年6月12日)。1991年紅旗塘壩炸開,1995年太浦河全線開通後,上游來水速度加快,潮汐影響區域沿紅旗塘(大蒸塘)、太浦河向上遊延伸,潮流界已上溯到金澤以西,水文情勢發生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河港底水位抬高,潮差減小,高潮位極值頻頻出現。1995~2000年,主汛期平均低潮位2.44米,較過去的2.01米提高0.34米;平均潮差0.50米,較過去的0.68米,減少0.18米。據青浦水文勘測隊實測資料,1991~2000年超歷史最高水位出現41次,平均每年出現4次。1999年最高水位達4.04米,創歷史最高記錄。 [4] 

泖河主要支流

攔路港,位於青浦區西南部,澱山湖東南,介於大小蓮湖之間。西北起澱山湖口澱峯,東南至東方紅大橋接東、西泖河。為澱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攔”原多作“爛”,以“爛路”得名,或説因過去河上無橋,兩岸交通受阻,故名。長8.7公里。底寬30米,澱峯附近底高為-3米,河面寬80米,水流湍急。清代為華亭、奉賢、婁縣、金山、青浦5縣運糧入湖通道。為五級航道,系蘇申外港線的主要河段之一,灌溉農田約1300公頃。 [1] 
太浦河(左)匯入西泖河(右)處 太浦河(左)匯入西泖河(右)處
太浦河,位於青浦區西南部。因溝通太湖和黃浦江,故名。1958~1991年在天然湖蕩的基礎上人工開挖連接而成。西起江蘇省吳江市廟港鄉太湖東岸,東至青浦區金澤鎮池家港村入上海市境,在練塘鎮南大港處與西泖河相接。長57.2公里,流經江、浙、滬3省市15個鄉鎮,其中江蘇吳江市境長40.5公里,浙江嘉善縣境內1.46公里均是湖蕩水面,上海市內15.24公里。太浦河中段,河湖眾多,大小湖蕩共205個,自西往東穿越螞蟻漾、雪落漾、大龍蕩、楊家蕩、汾湖、東姑蕩、邗上蕩、馬斜湖、長白蕩、錢盛蕩、葉厙蕩等20多個湖泊盪漾。底寬110~150米,面寬200米,底高最深處在南大港-4.9米。承泄太湖流域的2/5洪澇水量,可通航60~80噸級船隻。 [1] 
朱泖河入泖河處 朱泖河入泖河處
朱泖河,位於青浦區西部。北起澱浦河,穿越朱家角和沈巷鎮,南抵東泖河。長7.2公里,底高-1米,河面寬30~40米,通航能力為50噸級。大部分是在舊河基礎上裁彎取直浚挖而成。南口建有套閘一座,起排澇、引水、擋潮、通航作用。是朱家角和沈巷兩鎮農田澇水南排的主要河道之一。 [1] 
斜塘,位於松江區西部。西北在石湖蕩鎮泖口村與泖河相連,東南流至李塔匯鎮與圓泄涇交匯,接橫潦涇。承澱山湖和太浦河來水,量大流急。河長6.5公里,底寬70米,底高-4米,河面寬約180米。屬五級航道,可通行300噸級船隻,是蘇申外港線的主要組成部分。太浦河開通後,成為長(興)湖(州)申線的主要通道。是太浦河南岸排澇的主要通道之一。受益農田約6600公頃。石湖蕩鎮以東河段上有滬杭鐵路橋。 [1] 
西大盈港——華田涇河口段 西大盈港——華田涇河口段
西大盈港——華田涇入泖河處 西大盈港——華田涇入泖河處
西大盈港——華田涇:西大盈港位於青浦區西部。北起吳淞江,流經趙屯、大盈至青浦區青浦鎮西南入澱浦河。原為趙屯浦,為古松江五大浦之一。青浦鎮石西村以南為1977年冬新開河道。石西村北老河道河面較狹,可通航20~40噸級船隻;以南河段面寬40米,河底高程-1.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隻。南北兩端均建有船閘和節制閘。是青松大控制區的主要泄水通道之一。 [1]  西大盈港南接華田涇,系泖河支港,位於松江小崑山鎮(原昆岡鄉)西北境,原南起泖河,北至走馬塘,1978年向北新開,接青浦區西大盈港。是承轉北來客水下泄入泖的主要河道。 [5] 
東塘港,在青浦區西南部練塘鎮,太浦河南,起於大港,經東泖村,注入泖河。 [1] 
小斜塘,位於松江區小崑山鎮。北起昆南河,南迄泖河。長1.6公里,底高0.5~-0.5米,底寬8~10米,邊坡1:2~1:2.5。1958年,為解決西泖圩區260公頃低窪地內澇排水和實現農田格子化而新開。1979年,在南出口入泖河處建青松大控制小斜塘船閘。 [8] 

泖河治理開發

黃浦江上中游河段比較穩定,史料中少見治理記載,唯民國6年江蘇省江南水利局擬定分四個部分測量太湖上下游河道,其中西部有澱山湖、泖河等。民國8年該局用機船挖浚泖河淘飯圩中泓淤淺段,長10餘里。民國9年又機浚泖河以下古浦塘口淤淺段。 [13] 
朱泖河套閘,位於青浦區朱泖河入泖河處,孔徑組合:8×126米。是松金青地區青松大控制片水利工程的一部分。 [11] 
華田涇水利樞紐——節制閘 華田涇水利樞紐——節制閘
華田涇水利樞紐——船閘 華田涇水利樞紐——船閘
華田涇水利樞紐,位於華田涇與泖河交匯處。華田涇水利樞紐具有排水、引水、擋潮和通航作用,是青松大控制主要工程之一。閘區佔地66畝。主體工程包括節制閘、船閘、公路橋、華田涇水文測流站,有閘門啓閉控制室和管理房屋400餘平方米等附屬建築物。閘址距華田涇出口800米處。節制閘建在原華田涇老河槽內,閘身為鋼筋砼塢式結構,採用3孔整體底板,每孔淨寬8米;閘門為直升式平面鋼板門,啓閉機為QPQ28T3台,總功率15千瓦。船閘位於節制閘西側,在裁彎取直的新開河道上,內外閘採用塢式結構,口門淨寬10米,閘門亦為直升式平面鋼板門,啓閉機為CJQ216T2台,總功率22千瓦;底板標高-0.8米;閘牆頂標高外河4.8米,內河4.2米;門頂標高外,內閘均4.2米,梁底高6.7米;設計水位為外河最高3.80米,內河最低1.50米;通航水位最高3.5米,最低1.5米,通航等級100噸。1978年1月,工程動工,10月竣工。工程總投資279.4萬元。 [6] 
小斜塘套閘,位於小崑山鎮界涇村,具有通航、擋潮功能,1979年建。設計水位上游最高3.5米,最低1.5米,下游最高3.8米,最低1.5米,閘底板高程-0.5米,孔徑為6米,閘門寬6米,高5.3米,閘室長度80米,最大通航能力40噸。 [9] 

泖河航道航運

泖河是蘇申外港線航道的一段。蘇申外港線航道是上海黃浦江上游溝通江蘇、安徽等省的主要幹線航道,自江蘇省界至松江分水龍王廟,長35公里,由斜塘、泖河、攔路港、澱山湖南航道、急水港等航段組成。沿線建有橋樑4座(鐵路橋1座,公路橋3座),跨河架空纜線24根,水下纜線4根。其上溯可直達蘇州寶帶橋,與京杭大運河接通,順流而下與黃浦江銜接。沿線湖蕩眾多,航道順直,水深均在2.3米以上。1990年,航道運量達1500萬噸。 [12] 
泖河通航能力:北段為500噸級,南段為300噸級。南段由小獨圩分泖河為南北兩支。南支寬300米,因淤淺,已築籪養魚,不通航。北支又稱中圖漕,為今主航道,寬120米,底高-1米,通航300噸級船隻。 [1] 

泖河歷史文化

陸機對晉武帝稱“三泖冬温夏涼”。唐宋以後,歷代著名詩人、文學家、書畫家,如唐代陸龜蒙,宋代宋庠,元代楊維楨、倪瓚,明代顧清、董其昌、陳繼儒等皆慕名來遊,吟詠不絕。晚唐著名詩人陸龜蒙的詩中就有“三泖涼(鯨)波魚蕝動”之句。三泖風光最佳處在今泖河中大、小泖合流處,這一帶水清如鏡,風景如畫。
泖河曾有不少人文和自然景觀,較著名的有:
泖塔 泖塔
泖塔,在泖塔圩上,五層方形寶塔,俗稱泖塔,又名“長水塔”。據志載為唐乾符年間(874~879年)福田寺僧如海所建。泖塔圩原屬松江轄境,後大部劃入青浦區。 [10] 
野亭,為元末名士沈鉉所築。沈鉉字鼎臣,錢塘人,博學多才,元末為避戰亂,不從張士誠之招,隱居泖河之濱。已毀。 [10] 
光淥亭,為元末著名文學家楊維楨所築。為避元末戰亂和張士誠之招,由故鄉浙江山陰徙居松江,隱於九峯三泖,在泖濱築此亭。已毀。 [10] 
春草軒,為元末別駕謝禮所居,謝與楊維楨為摯友,楊晚年與謝過從甚密,常居謝禮家,並有記。已毀。 [10] 
太玄亭和泖涇別業,明代徐獻忠所築,今已毀。徐獻忠為嘉靖舉人,家居泖濱。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