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斐濟病毒屬

鎖定
病毒基因組為10個線形dsRNA片段,每個病毒粒子包裹單個完整基因組拷貝,dsRNA的3'端既無Poly(A)也無類似tRNA結構,在3'端具有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GUC-3')。大多數基因組片段為單順反子,有些片段具有2個ORF,在體外翻譯實驗中只有玉米粗縮病毒S6、S8片段的第一個ORF得到翻譯,將這兩個片段以及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S7片段導入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細胞中,2個ORF都得到了表達,但在昆蟲或植物活體細胞內從來沒有檢測到第二個ORF的表達產物。病毒的S10片段可能編碼一個結構蛋白,在玉米粗縮病毒和水稻黑條矮縮病毒中具有高度同源性。該屬侵染植物的病毒複製發生在韌皮部相關細胞的細胞質中,伴隨有病毒基質產生,感染過程中有直徑約90nm的管狀結構積累,有時管狀結構並不完全封閉,可形成捲筒狀。該屬4種植物病毒的RNA已部分測序。
中文名
斐濟病毒屬
外文名
Fiji disease virus
組    成
10個線形
直    徑
65-70mm

斐濟病毒屬代表種

斐濟病病毒(Fiji disease virus [1] 

斐濟病毒屬特徵

斐濟病毒屬形態學

病毒粒子有雙層外殼,呈球形,直徑65~70nm,無包膜。有12個長和直徑為11nm的A型突起位於二十面體的頂角處,不經過固定的病毒很容易在體外就裂解,形成直徑約55nm的內核,該內核具有12個長約8nm、直徑約12nm的B型突起,某些試劑處理的玉米粗縮病毒產生光滑的亞內核。 [1] 

斐濟病毒屬核酸

為10個dsRNA片段(S1~S10),單個基因組片段的相對分子質量約為1.0×10^6~2.9×10^6(1430~4391nt),基因組總相對分子質量為18×10^6~20×10^6(27000~3050nt)。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玉米粗縮病毒和燕麥不孕矮縮病毒每一片段的正鏈都含有末端核苷酸保守序列。與保守的末端寡核苷酸序列相鄰,每一基因組片段都有反向重複序列,長度僅幾個鹼基。該屬基因組RNA的G+C含量低,大多為34%~36%。 [1] 

斐濟病毒屬蛋白質

在純化的玉米粗縮病毒SDS PAGE電泳中可以檢測到6個多肽,順序是I~VI(分子質量為139、126、123、111、97、64kDa)。具有B型突起的內核含有多肽I、II、III,光滑亞內核含有多肽I和II,所以B型突起應是由多肽III組成,多肽IV~VI形成病毒粒子的外層衣殼部分。在純化的水稻黑條矮縮病毒電泳中檢測到3個主要多肽(130、120、56kDa)和3個量較少的多肽(148、65、51kDa)。 [1] 

斐濟病毒屬基因組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RBSDV)的基因組結構: [1] 
片段
dsRNA大小/nt
G+C/%
ORF
蛋白分子質量/kDa
蛋白功能和位置
7
2193
33.9
42~1130
41.2
非結構蛋白,管狀結構
-
-
-
1183~2112
36.4
非結構蛋白
8
1927
34.5
25~1800
68.1
內核蛋白(可能NTP結合)
9
1900
34.0
52~1095
39.9
非結構蛋白,病毒基質
-
-
-
1160~1789
24.2
非結構蛋白
10
1801
36.2
22~1698
63.3
主要外層衣殼
玉米粗縮病毒(MRDV)的基因組結構: [1] 
片段
dsRNA
大小/nt
G+C/%
ORF
蛋白分子
質量/kDa
蛋白功能和位置
6
2193
34.6
42~1130
41.0
未知(可能非結構蛋白和管狀結構)
-
-
-
1183~2112
36.3
未知
7
1936
34.6
25~1800
68.1
未知(可能內核蛋白及NTP結合)
8
1900
34.2
52~1095
40.0
未知(可能非結構蛋白和病毒基質)
-
-
-
1160~1789
24.2
未知
10
1802
36.5
22~1699
62.9
未知(可能主要外層衣殼)
燕麥不孕矮縮病毒(OSDV)的基因組結構: [1] 
片段
dsRNA
大小/nt
G+C/%
ORF
蛋白分子
質量/kDa
蛋白功能和位置
7
1944
35.6
42~1148
42.0
未知(可能非結構蛋白和管狀結構)
-
-
-
1186~1863
30.0
未知
7
1874
33.8
20~1786
66.2
未知(可能主要外層衣殼)
9
1893
34.6
15~1766
68.2
未知(可能內核蛋白及NTP結合)
10
1761
34.5
51~998
35.7
未知(可能非結構蛋白和病毒基質)
-
-
-
1028~1612
22.7
未知

斐濟病毒屬抗原特性

一些病毒的蛋白之間無血清學關係,而奧夸爾託病毒、玉米粗縮病毒、馬唐矮化病毒和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的一些蛋白有較遠的血清學相關性。 [1] 

斐濟病毒屬病毒病理

病毒存在於寄生植物韌皮部組織的細胞質中,有時也在篩管中大量積累,產生電子緻密和較透明的兩類病毒基質,緻密的病毒基質由直徑55nm的未成熟病毒內殼組成,較透明的病毒基質由捲曲細絲狀物質組成,直徑70nm的成熟病毒粒子大量分佈在病毒基質外圍的細胞質中,不在細胞核內,玉米粗縮病毒可形成結晶狀排列的聚集體。在感病的細胞質中常可見到直徑約90nm的管狀物,病毒粒子成縱列排在管狀物中,有時這些管狀物不完全封閉,成捲筒形。類似的病毒粒子和病毒基質也存在於介體昆蟲的脂肪體唾液腺、菌胞體、消化道肌肉卵巢表皮腦細胞中。 [1] 

斐濟病毒屬生物學

斐濟病毒屬寄主範圍

自然寄主限於禾本科植物的少數幾個屬以及飛蝨科的介體昆蟲。所有病毒都引起寄主植物韌皮部肥大(膨大和細胞增生),導致葉脈隆起,有時產生耳突和瘤,尤其是在葉背面,玉米粗縮病毒在玉米上引起根的縱裂。其他還有抑制開花、植株矮化、側枝增生以及引起暗綠色等。在昆蟲介體中無特別的組織趨性或嚴重的病害症狀。 [1] 

斐濟病毒屬傳播

自然界中只由飛蝨科的昆蟲傳播,如灰飛蝨Laodelphax striatellus)、明飛蝨(Delphacodes pellucida)、褐飛蝨Nilaparavata lugens)、白背飛蝨Sogatella furcifera)等,均為增殖性傳播,獲毒時間幾小時,潛伏期約兩個星期,帶毒昆蟲可終生傳播,斐濟病病毒有時能經卵傳遞。不能汁液傳播。 [1] 

斐濟病毒屬地理分別

雖然在北美和非洲均未見報道,在印度也未經證實,但該屬病毒在自然界中有廣泛分佈。斐濟病病毒在澳大利亞太平洋羣島有報道,水稻黑條矮縮病毒發生在日本中國,馬唐矮化病毒發生在南美靠北部國家、大洋洲、中國台灣地區和北澳大利亞,燕麥不孕矮縮病毒發生在北歐,大蒜矮縮病毒僅在法國南部發現,玉米粗縮病毒發生在斯堪的納維亞和北、東地中海沿岸地區,里奧夸爾託病毒發生在阿根廷 [1] 

斐濟病毒屬分類

該屬有8個種,代表種是斐濟病病毒,其中稻飛蝨呼腸孤病毒只侵染稻飛蝨,無植物寄主。中國已報道玉米粗縮病毒、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斐濟病病毒等。 [1] 
斐濟病病毒亞組1 [1] 
中文名
學名
國際基因庫登錄號碼
斐濟病病毒
Fiji disease virus(FDV)
S3:[AF049704],S4:[AF049705]
-
-
S3:[AF050086]
斐濟病病毒亞組2 [1] 
中文名
學名
國際基因庫登錄號碼
水稻黑條矮縮病毒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
叾7:[S63917],S8:[S63914]
-
-
叾9:[AB011403],S10:[D00606]
觾獳靼縮病毒
Maize rough dwarf virus(MRDV)
叾6:[X55701],S7:[L76562]
-
-
叾8:[L76561],S10:[L76560]
里奧夸爾託病毒
Mal de Rio Cuarto virus(MRCV)
-
涇唐矮化病毒
Pangola stunt virus(PaSV)
-
斐濟病病毒亞組3 [1] 
中文名
學名
國際基因庫登錄號碼
燕麥不孕矮縮病毒
Oat sterile dwarf virus(OSDV)
叾7:[AB011024],S8:[AB011025]
-
-
叾9:[AB011026],S10:[AB011027]
斐濟病病毒亞組4 [1] 
中文名
學名
大蒜矮縮病毒
Garlic dwarf virus(OSDV)
斐濟病病毒亞組5 [1] 
中文名
學名
稻飛蝨呼腸孤病毒
Nilaparvata lugens reovirus(NLRV)(無植物寄主)
參考資料
  • 1.    洪健,李德葆,周雪平主編。2001.12。植物病毒分類圖譜(北京:科學出版社),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