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匯閣

鎖定
文匯閣,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豐樂上街天寧寺旁,是清代七大藏書樓之一。從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成,到咸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攻入揚州,文匯閣及其藏書一起毀於戰火之中。2022年在原址旁重建,2023年對外開放。 [1] 
文匯閣一名御書樓,原在揚州天寧寺西園。根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天寧寺西園一稱御花園,正殿叫做大觀堂,七大藏書樓之一的文匯閣就在大觀堂旁。
閣中藏有《古今圖書集成》與《四庫全書》,由乾隆帝欽賜“文匯閣”之名及“東壁流輝”之額。
歷史上的文匯閣,是一座三層樓建築,樑柱上彩繪書卷圖案。閣的一樓當中藏《古今圖書集成》,兩側藏《四庫全書》的經部書籍,二樓藏史部書籍,三樓藏子部、集部書籍。 [2] 
復建後的文匯閣,二樓、三樓藏有原大原色原樣文津閣影印版《四庫全書》,包含書架128個,書函6144個,書籍36000餘冊。三樓擺放89個書架,陳列“經、史、子”部的書籍。而二樓擺放39個書架,陳列“集”部書籍。一樓闢為“文匯閣歷史文化展陳”。 [3] 
2023年4月19日,揚州文旅新地標文匯閣復建完成並正式對外開放,閣內收藏《四庫全書》,揚州再現“書閣合一”勝景。 [11] 
中文名
文匯閣
性    質
藏書樓
設立時間
1780 [1] 
收書種數
2500

文匯閣建築佈局

復建後的文匯閣主體建築尊重歷史原貌,仿照天一閣建築規制,面闊六間,明二暗三,硬山筒瓦。園林部分主要由"五亭一廊"組成,園林風格以尊重歷史建築原貌、復原古籍原圖佈局、展現揚州文化底藴、結合現代功能需求。經調研查閲相關資料,在古籍《鴻雪因緣圖記》原圖中,文匯閣前庭有“御碑亭”,西側有“品字亭”,後苑有天圓地方亭、歇山亭、六角亭。《釋名》中説:“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的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憩。專家介紹,亭、廊既是遊覽文匯閣路線上的一個個美的“休止符”,也是一個個“觀景點”,亭是景觀,廊起到連接和分隔空間的作用,在構景上,又使得園林這一整部“樂章”顯得抑揚頓挫,張馳有致,成為自然與人文景觀中的一種優美的“旋律”。 [7] 

文匯閣品字亭

這是由三個四角亭組成的‘品’字形亭,取名為‘映雪’‘囊螢’‘鑿壁’,引自古人勤奮讀書的典故‘囊螢映雪’和‘鑿壁借光’。”專家介紹,品字亭位於整個園林最中心的位置,是全園的視覺焦點。品字亭是水中亭,是古戲台,是園中榭,是揚州兩座經典園林建築——瘦西湖五亭橋和何園水心亭的結合。文匯閣的品字亭是根據古籍記載恢復建設的。 [7] 
文匯閣之品字亭 文匯閣之品字亭

文匯閣御碑亭

御碑亭,坐北朝南,臨水而設,八角重檐,在亭中等級最高。御碑亭內立一漢白玉石御碑,正面碑額為“上諭”,碑文采用乾隆將《四庫全書》貯藏於文匯閣的諭旨,背面碑額為“御製”,碑文為乾隆為文匯閣題的四首御製詩:《文匯閣》《再題文匯閣》《文匯閣·疊庚子韻》《命頒佈四庫全書,時許願讀中秘者抄錄無靳,詩以志事》。 [7] 
文匯閣之御碑亭 文匯閣之御碑亭

文匯閣天圓地方亭

在品字亭的西南角,還有一個亭子造型比較獨特,上面是圓形頂,下面是方形亭,這就是“天圓地方亭”。天圓地方亭,同時也是是連接地下車庫的觀光電梯亭。命名“大成亭”,來自乾隆皇帝御製詩《文匯閣·疊庚子韻》:“天寧別館書樓聳,向已圖書集大成。”在古代,人們認為天為圓形,地為方形,常以圓喻天,以方喻地。大成亭將現代鋼結構電梯與傳統木結構園亭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端莊、雄偉,別具一格。 [7] 
文匯閣之大成亭 文匯閣之大成亭

文匯閣歇山亭

歇山亭名“凌雲亭”,引自乾隆皇帝御製詩《再題文匯閣》“萬卷圖書集成部,頒來高閣貯凌雲。”凌雲亭與長廊結合,形成文匯閣園林北側的分界線,其屋頂扇形的弧面形狀與池岸相協調,典雅中透着柔美,充滿詩情畫意。 [7] 
文匯閣之凌雲亭 文匯閣之凌雲亭

文匯閣六角亭

在北側的假山上,正在建設一座六角亭,取名“崇經亭”,引自乾隆皇帝御製詩《文匯閣》“皇祖崇經訓,圖書集大成。”亭立山間,小巧玲瓏,柔婉無限。站在亭子裏,白天可俯瞰園中美景,別有一番風采;晚上在此登高賞月,更是意境深遠。 [7] 
文匯閣之崇經亭 文匯閣之崇經亭

文匯閣品芳廊

文匯閣長廊名曰“品芳廊”。西入口題“書山有徑”,東出口題“學海無涯”。品芳即品味書香氣息,廊全長95米,南北分流,銜山環水,曲折迴環,把各個單元的建築相連接,形成了一個姿態各異、風格協調、南北貫通的彩色緞帶。同時起到分割空間的作用,東西向長廊將全園分成北“山苑”和南“水苑”。 [7] 
文匯閣之品芳廊 文匯閣之品芳廊

文匯閣展出內容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唯有河邊衰楊柳,蟬聲送別到揚州”……沿着文匯閣一樓東側的樓梯可進入負一樓,牆面上寫着關於揚州的詩句。
下到負一樓即可看到滿牆的揚州古籍線裝書和揚州歷史、文化、旅遊等相關書籍,在負一層西南部設有喜馬拉雅聽書牆,採用定向發聲技術及有聲明信片等形式,聽揚州與四庫全書,並將非遺展示區穿插於此,手腦結合體驗揚州非遺;負一層東部設有文匯閣特色IP水吧,為文匯閣多業態經營賦能;中區為多功能區域,該區域提供多媒體展示,可以實現研學活動、文化交流、文化演繹、讀書籤售等多種形式的社會團體活動。 [5] 
文匯閣負一樓將被打造成“最揚州”的書店,市民和遊客可以通過聲光電等一體化的形式聽書、掃碼聽國學經典、瞭解和翻閲部分四庫全書。 [5] 

文匯閣歷史文化

文匯閣天寧寺與大觀堂

乾隆二十二年,為迎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揚州地方官員於天寧寺西枝上村舊址營建御花園,即皇帝行宮,習稱西園,御花園的正殿名大觀堂。乾隆四十三年,在大觀堂之旁再建御書樓一座,即文匯閣。 [10] 
揚州文匯閣選址在天寧寺,並非隨意為之,而是與天寧寺厚重的歷史底藴,北護城河一帶濃郁的市井風味和文化氛圍,尤其是作為乾隆皇帝行宮的崇高地位息息相關。天寧寺歷史悠久,康熙歷次南巡時,多遊歷天寧寺,御題“蕭閒”“皓月禪心”“寄懷蘭竹”“般若妙源”等匾額及“禪心澄水月,法鼓聚魚龍”“珠林春日永,碧漵好風多”等楹聯,並留下《幸天寧寺》五律詩二首。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時,又命兩淮巡鹽御史曹寅在天寧寺設立揚州詩局,組織校刊唐詩鉅著《全唐詩》,僅用了一年多點時間,這部在雕版刻書史和文學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典籍就在揚州誕生了。清代天寧寺及乾隆二十九年兩淮鹽商捐資新建的重寧寺,是揚州的佛教聖地,也是文化高地,孔尚任、鄭板橋、趙翼、吳錫麒等名士都曾來此寓居或遊歷,揚州當地的文人更是經常光顧流連,留下了大量詩作。 [10] 
乾隆南巡,對康熙巡幸過的地方尤其格外垂青。乾隆二十二年,為迎接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揚州地方官員於天寧寺西枝上村舊址營建御花園,即皇帝行宮,習稱西園,建築富麗堂皇,點綴花草水石,其盛“為江淮之冠”。此後乾隆曾幾次駐蹕行宮,並留下專詠天寧寺的詩作十餘首,盛讚“天寧門外天寧寺,最古花宮冠廣陵”。御花園的正殿名大觀堂,這是行宮內一處較大的建築,乾隆二十七年第三次南巡時曾御題“大觀堂”額。“大觀”寓意為壯觀、美好,宋徽宗曾用作年號,南望瓜洲,可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名勝大觀樓。乾隆四十三年,在大觀堂之旁再建御書樓一座,即文匯閣,頒藏康熙時編纂、雍正時用銅活字印製的《古今圖書集成》一部。乾隆在所作《文匯閣》詩中稱:“規擬范家制,工因商眾擎。”説明文匯閣是仿照範氏天一閣形制,由揚州眾鹽商籌資建成。他又説:“《四庫全書》繁重,不能分貯各處,故只賜《圖書集成》一部。”後來改變主意,再賜《四庫全書》一部,以陳列《圖書集成》所餘的空格來庋藏。乾隆四十七年七月,他在上諭中簡要説明原因道:“因思江浙為人文淵藪,允宜廣佈流傳,以光文治。”乾隆還為文匯閣御題“東壁流輝”匾額。明人劉崧《秋興》詩句雲:“明月在東壁,流輝當井桐。”大概就是“東壁流輝”一詞的來歷。乾隆留題大觀堂、文匯閣的詩作不少,為天寧寺所題額、聯更多,如“淮南麗矚”“省方設教”“楚尾吳頭開畫境,林光鳥語入吟軒”“商鼎周彜自典重,檻葩苑樹相芬芳”等,顯示了他對天寧寺的特別喜愛。 [10] 
文匯閣所處位置優越,環境雅緻,人員來往方便。其東北不遠處,重寧寺之東有東園,為大鹽商江春所建,當初也是為了供乾隆宸遊。入門前後左右皆有天橋相通,乾隆御題其中幾處建築額曰“熙春堂”“俯鑑堂” “琅軒從”。出東園門,即為另一名勝梅花嶺。

文匯閣文匯閣的管理

文匯閣、文宗閣皆由兩淮鹽運司經管。鹽運使遴選地方學者具體負責管理閣中事務,初稱典書官,又稱董事,另有校書一職,被聘管理文匯閣藏書的多是飽學之士。
乾隆對於《四庫全書》極為重視,江浙三閣建成以後,他又於乾隆四十九年三月特發諭旨,強調擬頒發的三部四庫書,“原以嘉惠士林,俾得就近抄錄傳觀,用光文治”,要求“將來全書繕竣,分貯三閣後,如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陸續領出,廣為傳寫”,只需委派專門人員妥加管理即可,明確要求管理者為入閣讀書人提供便利,允許讀者登記以後到閣內抄閲藏書,但不能私自攜帶出閣,以免稍有遺失。文匯閣的建立,不僅有利於地方好學之士入閣讀書,以廣見聞,抄書校書,以治學問,同時對於地方讀書風氣的涵養以及學術文化的發展都大有裨益。阮元在《浙江刻四庫書提要恭跋》中説:“每見江淮人士瞻閲二閣(文匯、文宗),感恩被教,忻幸難名。”清末兩江總督端方在《創建圖書館摺》中説:“江浙地方建立文宗、文匯、文瀾三閣,盡出四庫之藏,以惠東南人士,而揚州、鎮江得其二,由是江左學風,冠冕全國。” [10] 
文匯閣、文宗閣皆由兩淮鹽運司經管,根據乾隆的説法:“鎮江距揚州甚近,可以不時往來。”鹽運使遴選地方學者具體負責管理閣中事務,初稱典書官,又稱董事,另有校書一職,被聘管理文匯閣藏書的多是飽學之士。最初由儀徵人謝士松充文匯閣典書官,同時聘江都汪中充文宗閣典書館。謝士松字心如,號用舟,禮部左侍郎謝溶生之子,麟慶文中提到的董事謝奎為謝士松之孫,因此後來兩淮鹽運使方浚頤曾稱“謝氏世掌文匯閣書”。繼任者為郭尚文,字霞峯,江都縣人,《揚州畫舫錄》稱其“少以筆墨遊公卿間,方伯延之管理文匯閣所貯書籍。其人愛作詩,好賓客”。嘉慶十三年,歙縣名士包世臣寓居揚州,受鹽運使德慶之聘,“使司文匯閣秘書”。 道光末年,儀徵籍書法家、篆刻家吳熙載曾受運使童濂委派,“分典文匯閣秘書”。此外,每年鹽運使還要委派地方紳士十餘人,負責藏書的借收、檢點、曝曬等事宜。 [10] 
道光二十年三月,《鴻雪因緣圖記》作者、時任江南河道總督的麟慶在兩淮鹽運官員陪同下,來到文匯閣訪書。據其所撰《文匯讀書》一文介紹,當時“亭榭半就傾落,閣尚完好”,閣下碧水環繞,是為防火措施,“河前建御碑亭,沿池疊石為山,玲瓏窈窕,名花嘉樹,掩映修廊”。董事謝奎呈上書目,“得鈔本《滿洲祭天祭神典禮》《救荒書》《熬波圖》《伐蛟捕蝗考》《字孳》等書,囑覓書手代鈔”。 [10] 

文匯閣重建歷程

2008年,揚州市政協一份《關於復建文匯閣的提案》,由王虎華、錢玉榮、趙昌智、祝庭齡、錢小平、成國平、李夢星、任傑、韋明鏵等九名同志聯名提交給市政府。一份提案9位委員簽名,其中有6位政協副主席,創下了有關方面的歷史紀錄。這也是關於文匯閣復建的第一份提案。 [8] 
此後,揚州市政協圍繞文匯閣復建的課題,充分發揮政協提案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持續進行了建言。2011年,2012年,再次提交了《關於復建揚州文匯閣的提案》。當時,《揚州晚報》《金陵晚報》報道分別題為《揚州能否復建文匯閣》《復建曾藏有〈四庫全書〉的文匯閣》。 [8] 
重建文匯閣一事,除了提交政協正式提案以外,還通過各種途徑表達百姓的呼聲,包括在全國刊物撰寫文章,給市委主要領導同志寫信和在全市政協大會發言等等。 [8] 
第一次提案後,揚州市政府已明確文匯閣的復建由揚子江集團負責,由政協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和建議,力爭早日建成。” [8] 
2012年10月,韋明鏵委員建議加快復建文匯閣的進程,並建議“文匯閣的外觀儘可能接近歷史,其形制可參考《兩淮鹽法志》和《鴻雪因緣圖記》中的文匯閣圖,及杭州文瀾閣、鎮江文宗閣”。謝正義以及時任市政協主席的洪錦華對此信都作了批示,安排市政協開展調研。接下來,時任揚州市政協副主席王克勝,率隊前往鎮江,參觀考察復建的文宗閣,並對復建文匯閣的議題進行了研討。此次調研後,政協教文衞體委員會根據研討意見形成了《關於鎮江市文宗閣復建考察情況及揚州文匯閣復建的思考和建議》,上呈市委、市政府。 [8] 
2019年揚州主要領導謝正義、陳揚一行現場考察了西園飯店、友好會館、冶春、豐樂上街以及附近的相關文化遺產點,圍繞文匯閣的復建和豐樂上街的提升打造,進行了仔細研究。深化對文匯閣建設重要性的認識,要將文匯閣建成一個標誌性、靈魂性、統領性的文化內涵厚重的建築,打造出一個新的文化高地;方案設計既要統籌考慮文匯閣單體建築及其周邊大環境,又應在遵循歷史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在高度、功能和設施等方面與當代相結合,還要系統考慮藏書、閲讀、展示和文化研究等功能,包括將其打造為揚州典籍研究中心。 [8] 
2019年7月31日,謝正義在市政協2019年第33期“社情民意”《關於復建文匯閣的建議》上批示:“建議很有意義、價值和操作性。”至此,歷時十多年的復建文匯閣的提案建議,終於得到了真切的採納和落實,復建項目進入實質性的操作階段。 [8] 
2022年5月文匯閣復建工程終於動工。 [4] 

文匯閣旅遊信息

文匯閣地理位置

文匯閣位於江蘇省揚州市豐樂上街與北門外大街交匯處 [9] 

文匯閣參觀指導

天寧寺的鐘聲在北護城河畔飄蕩,訴説着揚州北門外的歷史風華。
北護城河,位於瘦西湖景區與明清古城交會處,東起便益門閘站,西至瘦西湖盆景園,全長2.6公里,串起古往今來揚州城的市井與繁華。“雙寧古韻”入選揚州“運河十二景”,而北護城河區域就是“雙寧古韻”最精華之所在,這裏有歷史的厚重、文人的墨香。如今的“雙寧”片區,除文匯閣外,冶春正打造揚州最大的户外園林餐飲平台,紅園以“仙次元”的形象華麗轉身……這裏正成為市民遊客打卡的熱門地點。 [6] 
畫舫乘春破曉煙,滿城絲管拂榆錢。北護城河上的畫舫從御馬頭出發,向西可路過冶春茶社、盆景園,直達瘦西湖,一路感受城市的詩情畫意。 [6] 

文匯閣開放時間

週一閉館,法定節假日除外; [9] 
週二至週日9:00~17:00,16:30觀眾停止入場。

文匯閣七大藏書樓

七大藏書樓中,文淵閣的藏書後歸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文源閣於咸豐年間被英法聯軍縱火焚燬,文津閣的藏書現歸北京圖書館收藏,文溯閣的藏書現屬遼寧省圖書館文宗閣於咸豐年間毀於太平軍兵火,文瀾閣是“南三閣”中僅存的一閣,其藏書現屬浙江省圖書館。
揚州文匯閣則建於乾隆四十五年(1780),毀於咸豐四年(1854),存世僅七十餘年,在七大藏書樓中壽命最短。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